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介绍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揭示其临床特征并探讨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回顾分析4例特发性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患者的心电图形态特征、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4例患者,男性2例,平均年龄48(40~54)岁,均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性自主心律均呈右束支阻滞型,其QRS时限0.11—0.13s,符合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起源,其中3例电轴右偏,1例电轴左偏。自主心律RR间期不规则,平均频率为87(55~110)次/min,与窦性心律交替出现。所有患者临床均表现为发作性心悸。1例患者室性自主心律在短期服用普罗帕酮后消失,另1例短期服用维拉帕米后消失,余2例未予以特殊处理后自然消退。平均随访4.5(2—8)年,临床无心律失常发作,亦无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起源于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的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是左侧希氏-浦肯野系统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种表现形式,多数为自限性,临床呈良性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