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信息技术学习不应只是学生被动的模仿接受,而应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掌握知识与技能,提升综合应用能力。笔者提出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活动,贴近学生设计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安排相关知识,学生在开展主题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技能及情感体验,使学习成为一种体验性的活动,最终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综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主题活动
一、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促进学生创造化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激发思维,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平台。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认为,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实施主题活动,即在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主题活动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贴近学生设计主题,围绕主题作品这一主线,安排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二、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主题活动学习中,教师放弃学术权威,由学生自行确立学习目标,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表征,即“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创造性的发展。
为了有效实现主题活动目标,教师在准备主题活动时,必须全面、充分地预设目标和过程,细致的安排、适度的引导、科学的评价,从而确保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主题选择
“主题活动”要体现学习价值,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这些活动主题要具备的特点包括:1.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2.具有探究实践的现实意义;3.体现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4.符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5.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目标定位
主题活动中强调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开展学习,它区别于简单地重现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即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所知进行操作、展示和反思。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要准确定位“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三)活动实施
主题活动可分阶段分解为多个子活动,每阶段子活动的有效分解与具体落实是确保整个活动过程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指导并调控学生的学习,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参考,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完成活动。
(四)交流总结
主题活动中的交流总结包括活动中的交流及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体现了学生思考的成果。交流活动的结果及本次活动思考、分析、实施的思维过程的。让学生相互间分享研究结果与思考过程,推广个体积极成功的学习经验。这样的学习,更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以下,我们就以一个“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为例,感受主题学习的过程:
(一)分析主题,设计作品
案例:信息技术“感恩父母”主题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围绕该主题可以制作节日明信片、制作写给父母的信、制作感恩幻灯片等,涵盖文字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多个学习内容。在以往单元学习中,大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中较少融入学生的思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教师设计了“感恩父母”的主题学习活动,将WORD、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知识融入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设计自己的作品。
(二)收集资源,制作作品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需要查找分析与之相关的资源,选择对应的技术方法,获取对于的作品素材。学生可通过主题活动导学案、学习资源库、互联网络等查询获取资源与技术,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在整个过程是引导和帮助的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做中学。
(三)汇总作品,交流总结
在作品汇报环节中,学生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要领。将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展示,由老师和同学点评。通过学生的组间交流,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教师将活动过程中零散的思考片段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整体呈现学习研究的思考、实施过程,为今后更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的主题活动奠定基础。
可见,学生通过老师的导学,主动探索、分析、设计并制作相关主题作品,在实践操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感受主题的魅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四、主题活动的成效
通过对部分班级进行信息技术“主题活动”试点学习后,我们对试点的8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主题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及信息素养,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更显现主题活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深层影响: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领学生根据主题主动思考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内容体现学生个体的要求,极大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技术。学生主动思考需要获取哪些资源、使用哪些技术、达成哪些目标。改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怎么做,学生学着怎么做的被动地位。学生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技术的技术要领。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工具来建构认知,提升思维品质,体验主题活动的实践意义,使学习从关注“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及学习品质必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D·H·乔纳森.技术支撑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4]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作者简介:
柏晟,1980年7月,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 信息素养 主题活动
一、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活动
新课程标准指出,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促进学生创造化发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信息技术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激发思维,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良好平台。如何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我认为,在学习信息技术中实施主题活动,即在具体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淡化学科体系,打破各操作软件之间的界限,以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的主题活动为主线,将学生必须掌握的软件操作分散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贴近学生设计主题,围绕主题作品这一主线,安排学习相关知识,通过技术要求的提升引领学生螺旋上升式学习。
二、主题活动的实施策略与方法
主题活动学习中,教师放弃学术权威,由学生自行确立学习目标,对自己的知识进行表征,即“学生阐述自己的思考与认知”。实现由“以分数为标准”到“以每个学生德、智、体等诸方面素质与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为标准”的转变。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化、创造性的发展。
为了有效实现主题活动目标,教师在准备主题活动时,必须全面、充分地预设目标和过程,细致的安排、适度的引导、科学的评价,从而确保学生主体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把握以下几个重要环节:
(一)主题选择
“主题活动”要体现学习价值,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这些活动主题要具备的特点包括:1.能有效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力;2.具有探究实践的现实意义;3.体现信息技术知识能力的综合运用;4.符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5.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二)目标定位
主题活动中强调用建构主义的方法开展学习,它区别于简单地重现别人告诉他们的东西,即让学生通过对自己的所知进行操作、展示和反思。制定活动计划时,教师要准确定位“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等各个方面,从而有效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三)活动实施
主题活动可分阶段分解为多个子活动,每阶段子活动的有效分解与具体落实是确保整个活动过程有效开展的前提。教师根据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情况,指导并调控学生的学习,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干预和指导。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给学生一定的学习参考,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帮助学生完成活动。
(四)交流总结
主题活动中的交流总结包括活动中的交流及学习成果的交流汇报,体现了学生思考的成果。交流活动的结果及本次活动思考、分析、实施的思维过程的。让学生相互间分享研究结果与思考过程,推广个体积极成功的学习经验。这样的学习,更能锻炼与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主题活动案例分析
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学习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以下,我们就以一个“感恩父母”主题活动为例,感受主题学习的过程:
(一)分析主题,设计作品
案例:信息技术“感恩父母”主题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围绕该主题可以制作节日明信片、制作写给父母的信、制作感恩幻灯片等,涵盖文字处理软件、图片处理软件、演示文稿软件等多个学习内容。在以往单元学习中,大多采用教师演示学生模仿,学习中较少融入学生的思考。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尝试,教师设计了“感恩父母”的主题学习活动,将WORD、PhotoShop、PowerPoint等软件知识融入活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设计自己的作品。
(二)收集资源,制作作品
为了完成作品,学生需要查找分析与之相关的资源,选择对应的技术方法,获取对于的作品素材。学生可通过主题活动导学案、学习资源库、互联网络等查询获取资源与技术,从而完成作品。教师在整个过程是引导和帮助的角色,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做中学。
(三)汇总作品,交流总结
在作品汇报环节中,学生向其他同学讲述自己的设计思路与操作要领。将主题活动的实践过程通过图表或文字的方式展示,由老师和同学点评。通过学生的组间交流,碰撞出更多思维的火花。教师将活动过程中零散的思考片段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整体呈现学习研究的思考、实施过程,为今后更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的主题活动奠定基础。
可见,学生通过老师的导学,主动探索、分析、设计并制作相关主题作品,在实践操作中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感受主题的魅力,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效性。
四、主题活动的成效
通过对部分班级进行信息技术“主题活动”试点学习后,我们对试点的8个班级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问卷调查,调查显示主题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及信息素养,有利于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更显现主题活动对学生学习状态的深层影响:
(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引领学生根据主题主动思考要学什么,怎么学。学习内容体现学生个体的要求,极大的激发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二)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技术。学生主动思考需要获取哪些资源、使用哪些技术、达成哪些目标。改变传统信息技术教学中老师怎么做,学生学着怎么做的被动地位。学生在主题活动实施过程中逐步体会信息技术的技术要领。
五、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中开展主题活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知识、工具来建构认知,提升思维品质,体验主题活动的实践意义,使学习从关注“学习结果”向“学习过程”的方向发展。学生在实施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信息素养及学习品质必将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祝智庭.面向学生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2] D·H·乔纳森.技术支撑的思维建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何克抗.对美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分析思考和新整合理论的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08,(7).
[4]吴东醒.网络环境中面向混合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6).
作者简介:
柏晟,1980年7月,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