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利建设,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确保水利专项资金的合理使用对于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保障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维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问题展开讨论,分析了现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对策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维护,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扶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只有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才能促进水利建设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1.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低
目前,从事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在工作中造成账务处理不当、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虽然会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但由于受地方限制,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对水利建设工程财务管理职责和会计核算的程序等都不够了解,只能记流水账,最后造成竣工资料不全,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2.项目变更,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
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前未进行科学的设计,造成项目安排不合理,立项审查不严格等问题,当各项资金到位后,又擅自变更项目设计、项目用途和施工计划,而发生变更后又往往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造成项目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助长了专项资金的挪用。
3.重建设,轻维护
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后,要保证其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维护措施,并投入一定的维护资金。尤其是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兴建完成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并对近年来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往年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对既有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资金少之又少,而又90%以上的资金都被投入到新项目的建设上。这使得原本通过维护可继续使用的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遭到损坏甚至被废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降低了水利专项资金的投资收益。
二、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强化途径
中共中央2011年度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快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近年来,水利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结合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及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笔者认为要强化水利资金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升业务素质
首先,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干部认识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另外,为了保证水利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
2.科学规划水利建设项目
擅自变更及忽视设施的维护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为了提升水利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应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首先,应对既有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足够的维护费用,在注意经济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持其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避免盲目兴建新水利设施。计划兴建新的水利设施时,要有充分、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政府、财政、水利管理部门等对新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客观的分析,确保工程项目经济、合理的情况下方可请示上级部门审批和投入建设。原则上,新项目一经批准则不得进行变更,如需变更应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上报,经核准后在施工,以防止虚报资金和挪用公款。
3.严格监督检查
首先,要严格监督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依照国家规定和相关制度办事,对擅自变通和执行不善的行为进行追究;其次,要参与监督,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纪检部门会对工程的招标、投标、建设进行监督,财务管理部门应主动参与监督管理,配合纪检部门的工作;再次,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尤其是对重要的水利建设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专项资金的落实和妥善使用;另外,为了促使廉洁作风的形成,应严肃处理违纪事件,尤其是对挪用公款、虚报账目等严重事件进行严肃处理,一方面严惩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对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级干部、职工起到警示和激励作用。
三、总结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结合目前问题和形式,我们应从提升人员素质,科学规划项目以及严格监督检查三方面入手来提升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宁继光.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145
[2]段景田、刘立星.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8(1):27
[3]王玉章.关于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1(22):52
[4]成可.新时期将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1(8):157
关键词: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对策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及其维护,对于提高防灾抗灾能力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扶持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国家每年都会投入一定的水利专项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等,只有合理地管理和利用水利专项资金,才能促进水利建设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因而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提升资金使用绩效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
1.业务人员专业素质低
目前,从事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偏低,在工作中造成账务处理不当、账表不符、账实不符等问题。尤其是一些基层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中,虽然会配备相应的财务管理人员,但由于受地方限制,其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较低,专业知识不足,对水利建设工程财务管理职责和会计核算的程序等都不够了解,只能记流水账,最后造成竣工资料不全,为财务管理工作带来麻烦。
2.项目变更,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
一些水利工程施工前未进行科学的设计,造成项目安排不合理,立项审查不严格等问题,当各项资金到位后,又擅自变更项目设计、项目用途和施工计划,而发生变更后又往往不能按照规定的程序报批,造成项目批复与资金使用情况不符,助长了专项资金的挪用。
3.重建设,轻维护
水利设施建设完成后,要保证其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就必须采取合理的维护措施,并投入一定的维护资金。尤其是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兴建完成了一些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并对近年来的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通过对往年水利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分析,我们发现对既有水利基础设施的维护资金少之又少,而又90%以上的资金都被投入到新项目的建设上。这使得原本通过维护可继续使用的水利基础设施严重老化,遭到损坏甚至被废弃,造成了严重的浪费,降低了水利专项资金的投资收益。
二、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强化途径
中共中央2011年度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快水利基本设施建设,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要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近年来,水利专项资金逐年增加,结合我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以及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现状,笔者认为要强化水利资金管理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提升业务素质
首先,要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工作,使广大职工、干部认识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廉洁奉公,恪尽职守。另外,为了保证水利财务管理工作质量,要提升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对其进行有计划的专业培训,使其掌握必备的会计知识和专业技能。
2.科学规划水利建设项目
擅自变更及忽视设施的维护造成了严重的浪费,为了提升水利专项资金的投资效益,应对水利工程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专项资金进行合理的分配。首先,应对既有的水利基础设施投入足够的维护费用,在注意经济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维持其服务功能和使用年限,避免盲目兴建新水利设施。计划兴建新的水利设施时,要有充分、科学的依据,并组织政府、财政、水利管理部门等对新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客观的分析,确保工程项目经济、合理的情况下方可请示上级部门审批和投入建设。原则上,新项目一经批准则不得进行变更,如需变更应按照相应的程序和规定进行上报,经核准后在施工,以防止虚报资金和挪用公款。
3.严格监督检查
首先,要严格监督水利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严格依照国家规定和相关制度办事,对擅自变通和执行不善的行为进行追究;其次,要参与监督,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纪检部门会对工程的招标、投标、建设进行监督,财务管理部门应主动参与监督管理,配合纪检部门的工作;再次,要进行不定期的检查,尤其是对重要的水利建设项目进行不定期抽查,保证专项资金的落实和妥善使用;另外,为了促使廉洁作风的形成,应严肃处理违纪事件,尤其是对挪用公款、虚报账目等严重事件进行严肃处理,一方面严惩不法行为,另一方面对参与水利工程建设的各级干部、职工起到警示和激励作用。
三、总结
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直接关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水利工程的防洪抗灾能力。十二五期间,国家对水利建设的资金投入逐渐加大,强化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显得更为重要。结合目前问题和形式,我们应从提升人员素质,科学规划项目以及严格监督检查三方面入手来提升水利专项资金管理水平。(作者单位: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水务局)
参考文献:
[1]宁继光.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资金的规范使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145
[2]段景田、刘立星.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业会计.2008(1):27
[3]王玉章.关于加强水利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1(22):52
[4]成可.新时期将强水利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2011(8):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