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银川模式

来源 :宁夏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md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组建实现行政许可权相对集中的行政审批服务局为突破口,以促成服务对象方便快捷办成“一件事情”为目标,全面推进行政审批事项精简、行政审批流程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核心改革举措,实现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集中审批向集成审批转变,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质量,取得了显著的改革成效、积累了好的经验做法。
  关键词: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银川模式;“1+N不见面”集成审批
  中图分类号:D63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91(2021)03-113-008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1]。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作为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对于创新行政审批方式、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便利企业和群众办事乃至进一步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天津市滨海新区、江苏省南通市、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等已经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了探索,其中银川市通过组建行政审批服务局(现已改称审批服务管理局)来实现市域范围内行政许可权集中行使,改革探索启动较早、也较有典型性,相关做法能够为其他地方提供参考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从历时和共时角度总结银川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具体实践和经验特别是最新的改革进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探索历程
  2014年10月22日,银川市通过组建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行政审批服务局,推动行政许可权从平台聚合到实体承办、从局部程序集中到全面权责集中,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从源头上解决了原先行政部门职能分散、互为前置、相互牵制的问题,实现机构、职能、权力相对匹配[2]。截至目前,银川市先后将30个行政部门的179类行政审批及相关涉审事项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并围绕行政审批制度开展了两轮改革,堪称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版本和2.0版本。
  (一)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版本
  在第一轮改革中,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构建了一窗口受理、一条龙审批、一体化办理等集中受理、集中审批模式,以政府审批代替了过去的部门审批,有效解决了群众办事多部门审批、多环节流转、多头跑路等问题。经过七轮审批业务流程“瘦身”,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在第一轮改革中共减少申请材料1 508个、审批环节265个,减少办理时限731个工作日,行政审批提速88%,50%的审批事项实现即办。通过第一轮改革,银川市行政审批体制与审批方式相较以往有了脱胎换骨的质变,行政审批效率显著提升,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企业获得感增强,“审管分离”大幅减少了行政审批人员,为职能部门重新配置事中事后监管力量提供了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第一轮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后来也陆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一是第一轮改革重在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物理组合,在行政审批服务局内部仍然采取按照政府组成部门对应设置业务处室的方式,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情”需要多窗口申请、反复提交材料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服务对象办事需求不相匹配,影响了群众对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认同感和获得感。二是多套审批系统并行,“信息孤岛”问题仍然存在,受信息壁垒制约,数据共享难、材料验证难、并联审批难,严重制约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程。三是通过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等实现行政审批提速提效的潜力和空间已经发掘殆尽。四是碎片化、割裂式服务未能有效助力企业项目报建提速,企业办事由“部门间跑”变为“处室间跑”,并且行政审批之外仍存在其他门槛,致使改革红利无法惠及企业,部分企业特别是工业类企业对改革认可度不高。除了自身问题外,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面临两类“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风险。一是反对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的意见依旧存在。根据公共选择理论,行政机构往往具有扩张预算和人员规模的特性,而银川市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牵涉到很多编制调整、人员划转和职能转变等现实问题。二是主要依靠投資拉动的银川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对此,银川市亟需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简政放权改革红利,促进和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速回升。
  (二)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版本
  银川市行政审批服务局自2017年6月起开展第二轮改革,聚焦企业开办和项目报批两个全生命周期,围绕企业注册准入易、准营难和建设项目报批等过程存在的问题精准施策。
  一是按照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重置内设机构,重塑商事服务审批流程,实现企业开办多部门联动、多证合一、多证联办。首先,将原有按照政府组成部门设置的业务处室全部归零,重设市场服务、立项审查、施工许可、勘查验收和企业项目服务等处室。其次,行政审批服务局将工商登记、银行开户、公章刻制、税务登记等业务统一纳入企业开办全链条,力邀六大银行、国地税、刻章公司等部门统一进驻商事登记服务大厅,办事人可一站式办结开办企业所需事项,不用再多头跑、来回跑,企业开办一日办结。
  二是针对项目审批涉及部门多、环节多、互为前后置、串联审批等问题,重塑建设项目审批流程,打破项目报批事项前后置关系,构建一表申请、一窗受理、集成审查、一章审批的综合审批模式。按项目报批全流程重新制定了建设项目最简落地流程图,并在投资项目服务大厅按照立项审查、施工许可、勘查验收三大环节设置综合窗口,立项审查受理后,同时启动后续审批环节进行内部联动、并联审批,实现多评合一、多审合一、多验合一,彻底改变了建设项目报批多头跑路、效率低、程序复杂的现象,有效解决相互前后置耗时费力、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等问题。
  三是以方便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情”为原则,在对审批要素及办事依据进行深度梳理的基础上,寻找多个审批事项间的共性特点和契合点,以服务对象需要办理的主要审批事项为原点,提出准营事项“1+N多证联办”,即提交一套材料,一个窗口受理,一次现场勘验,多证联办同发的审批模式。办事人线上或线下递交一套申请材料,可同时激活多个事项办理,同步取得审批结果。   当时,全国范围内新一轮“放管服”改革的两大攻坚点,就是要解决开办企业准入易、准营难,以及建设项目报批耗时长,营商环境排名靠后等问题。银川市第二轮改革切中要害,实现了改革升级。截至目前,国务院提出的“五个为”“六个一”都已在银川市全面推开,一网通办、“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等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企业开办一日办结”、“项目报批30个工作日完成”“1+N多证联办”等多项改革成果逐渐成熟、固化,同时,还进一步推出准营事项多证合一、审批服务便民化、24小时政务服务自助服务终端、建设四级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等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拓展第二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内涵。
  (三)不同改革版本之间的差异与发展
  比较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第一轮和第二轮改革,我们发现,主要的差异和发展进步之处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行政审批体制由集中走向集约。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从打破原有的行政许可权配置格局、成立对市属行政许可权实行大一统的行政审批服务局为突破口来推进的。在改革1.0版本中,银川市解决的是行政审批主体由分散到集中的转变以及行政审批事项“物理组合”,行政审批服务局内各业务处室仍然基本按照政府组成部门模式来设置,注重的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规模效应,尚处于改革的初级阶段。2.0版本解决的则是行政审批主体由集中到集约的转变以及行政审批事项的“化学融合”,行政审批服务局内各业务处室都是按照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模式来设置,注重的是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的结构效应,已然进阶到改革的高级阶段。
  二是行政审批模式由集中转向集成。银川市在实现行政审批体制创新、打造出行政审批服务局体制优势的同时,也非常重视优化行政审批业务流程。在改革1.0版本中,银川市在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限对审批业务流程进行“瘦身”的基础上,实现了集中审批。2.0版本则运用系统集成思想,着眼于方便企业群众办成“一件事情”构建整个业务流程链条,通过重置业务处室、重塑审批流程,打通业务处室之间自然形成的程序壁垒和信息壁垒,建立全事项、全流程、一体化的运作机制,在业务处室之间实现内部联动、集成审批,着力消弭业务处室的本位梗阻,弥合申请人申报许可的服务间隙。
  三是从“一表通”便捷审批到“1+N不见面”集成审批。在改革1.0版本中,银川市通过实行“一枚印章管审批”、“一表通”便捷审批、同城通办、互联网+行政审批等改革举措初步实现了让企业群众办事方便快捷的目标,其中,“一表通”便捷审批模式对流程优化、便商利民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部分审批事项还是存在碎片化、割裂式服务的问题,致使申请人办事由原来的“跑部门”变为后来的“跑处室”。2.0版本则在企业开办、市场准营、项目报批、施工许可、综合验收、企业项目服务等六个方面,对现有行政审批服务系统进行深度改造,打通业务处室间的信息壁垒,实现信息共享,改过去一项一项办审批的“点对点”办理为“点对多”办理。申请人可在一个窗口一次递交一套材料,同时激活N个事项办理,在单个事项的最长办理期限内,取得N项审批结果,办成一揽子事,实现了群众一次提交可满足多项需求、办理多个事项的“1+N不见面”集成审批。
  二、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鲜明特色
  (一)成立一個审批服务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首要特色在于它走的是体制改革路线,以行政体制改革作为撬杆,撬动行政审批制度在机构重置、流程重塑中走向现代治理。成立了一个对市属行政许可权实现统一行使的行政审批服务局,较早实现了阶段性的“一门受理”以及“一枚印章管审批”,关联事项之间由政务服务中心模式下多部门串联,优化为行政审批服务局内部处室间的并联式流转。
  从理论上来分析,行政审批本质上是一种权力、一种资源,很多时候甚至可以直接体现为实际利益。从经济学角度看,每一项行政许可权都有它的经济价值,并且审批收费收入还是作为预算外资金来管理和使用的。因此,行政部门通常都具有设置和实施行政审批的冲动。为打造在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投资发展环境,银川市在学习天津滨海新区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成立独立的行政审批服务局,相对集中原本配置在市属30个行政部门的179类行政审批及相关涉审事项,不仅有效解决了行政审批职能分散、行政许可权力碎片化和行政审批质量不高等问题,而且还从根本上触动了原审批部门的利益,破除了部门利益固化的藩篱。
  政府自身改革的动力机制不足是世界性的难题,也是权力特质的必然。从客观上来讲,银川市的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的行政审批体制,必然要被各种现实利益关系所束缚,遇到的改革阻力不可谓不小。但是,银川市全力转变管制观念、调整组织架构、重建运作方式,在“去权力”中重新寻找职能定位和公共价值,创出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银川模式”[3]。改革后,银川市属行政许可权高度集中在行政审批服务局一个部门,更便于将相对集中后的行政许可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革除与审批发证相关联的寻租权力和不当利益,着力构建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体制。
  (二)围绕办成“一件事情”实现事项精简流程再造
  传统的行政审批以不同部门相互分割的“事项”为标准,群众眼中的“一件事情”往往由一个或多个部门的“事项”构成。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银川市以群众眼中的“一件事情”为标准整合归并相关事项,推进审批事项精简。在第一轮改革中,银川市先后通过“三减两提高”(减程序、减时限、减费用、提高行政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清零”(对各部门实施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部门管理等事项全部清空,重新进行梳理、论证、确认)工作,在宁夏率先开展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和前置条件清理规范工作,最终取消了非行政许可这一审批类别。在第二轮改革中,银川市着力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下放一批,将预约、受理环节向基层延伸,实现个体工商户登记,公积金贷款、归集、提取等事项,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办成;推动政务服务事项优化一批,将不动产登记、房屋产权交易、税费征收等事项流程、材料进行优化,减少办理环节,避免重复提交材料;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整合一批,定位市场准营、项目投资等重点领域,整合一批办理流程相近、提交材料重复的事项,优程序、减环节,实现“一套资料、一窗受理、同时踏勘、一次办结”;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打通一批,将不动产登记、房产信息查询等互为前后置或要件相关联的事项办理系统贯通,实现信息共享互认,避免要件材料重复提交。   除了在行政审批事项上不断做“减法”,银川市还按照促进办成“一件事情”为目标,实施全流程再造和优化,打通行政审批各环节的“关卡”和“阻塞”,搭建全流程审批“高速路”。审批窗口实行定岗、定员、定责、定质和绩效考核,在每个窗口和后台工位安装音视频监控系统,实行简单事项立等即办、联办事项并行办理、关联审批一章多效、网上审批一次领证、踏勘验收联合勘验;通过电子钥匙授权,将责任和时效落实到每位审批员,使关联审批事项紧密衔接,实现“一口受理、一站办理、一条龙服务、一枚章审结”和网上大厅“直通车”模式。在第二轮改革中,银川市针对企业开办和建设项目报批这两个行政审批“关键堵点”,成立商事登记服务大厅,重组企业开办过程所需要件、流程、时限等要素,绘制“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工作流程图,实行关键环节管控,以分钟计时,约束银行、税务、刻章公司等政企办事时间,形成工商登记、银行开户、税务登记的闭环链接,大幅压缩企业开办时限;成立投资项目服务大厅,打破原来按立项、国土、规划、施工、验收设置窗口的老体制,将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分为立项审查—施工许可—勘查验收三个阶段,重塑投资项目审批流程。通过重置内设机构来推动审批事项的化学融合,实现了多个审批事项的“一次受理、协同办理、并联审批、多证同发”的1+N不见面集成审批服务新模式,实现了审批流程由繁到简、由串至并的华丽转变,进一步提升了行政审批效率。
  此外,银川市还从服务设施、服务事项、服务流程、服务规范、队伍建设、考核监督、内部管理等七个方面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努力建成标准统一、运行高效、上下联动、服务一体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全覆盖政务服务标准化体系,将事项精简、流程再造的做法和成效上升为制度性成果巩固下来,形成不可逆的改革成果,推进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最大限度杜绝权力寻租,激发市场活力、优化营商环境。
  总之,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银川市围绕办成“一件事情”来进行体制性设计和结构性优化,既注重实现审批事项“瘦身”与“物理重组”,也着力促进业务流程“塑形”与“化学反应”。如果说,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1.0版本的集中审批模式实现的是审批事项的“物理重组”的话,那么,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版本的集成审批模式是着眼于催生审批事项的“化学反应”。
  (三)构建“一张网”平台实现服务对象办事“两不出”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不仅着眼于通过机构改革、职能调整、事项精简、流程再造来提高行政审批效率,还非常重视运用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资源,通过搭建智慧政务网上审批系统,实现政务服务提供从完全线下走向线上线下相融合,让服务对象尽可能少跑路、不跑路。为此,银川市以智慧银川为牵引、以信息化、网络化为支撑,大力构建一张网平台,建设包括银川市政务服务管理平台、银川网上市民大厅、微政务平台、移动审批App、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安全保障平台、24小时便民自助服务终端等诸多子模块的统一的银川市政务服务平台,并将全市各单位的政务服务事项统一录入“宁夏政务服务网·银川站点”,推动基于互联网、自助终端、移动终端的政务服务入口全面向基层延伸,打造基层一站式综合便民服务平台,实现群众办事不出社区(村)。在此基础上,银川市还创新设置企业项目服务处,建立工业项目O2O全程帮办服务机制,为每一个项目提供专人上门服务,梳理出企业项目报批不出园区事项清单,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实时掌握园区项目推进情况、存在问题,并根据问题安排专人全程指导、全程帮办,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
  三、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实践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是银川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根本旨归
  身处新时代,以人民为本位、以人民为中心,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4]。为给群众和企业办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银川市先后开展了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银川大地的切实贯彻和具体实践,不仅是一场深刻的观念革新和思想洗礼,也是一场从理念、制度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彰显的是人民的主体地位和政府的服务角色,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及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新时期银川市从人民群众的办事体验出发,而不是从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出发开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时时处处为服务对象着想,应群众需求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变,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群众对改革的认同度和获得感。
  银川市之所以能够在三年的时间内开展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根本还在于它让改革的评判权始终掌握在群众手中,坚持让实践来检验、让基层来评判、让群众来打分,变自我评价为群众评价,变群众观望为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改革的监督者、评判者、推动者。银川市前后两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始终紧盯群众办事的难点和堵点,以人民群众满意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方法、优化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能力,办事群众体验感、满足感大幅提升,改革得到了办事群众的好评和拥护。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才能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二)朝向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促进“放管服”综合改革是银川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核心要义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政府建设的自我变革,也是“放管服”结合的银川样本。本着“能放就放、能简则简”的原则,不断缩减和下放各种权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群众和企业的负担,直到许多事项一次性、便利性办结,用审批工作人员的辛苦指数换取企业群众的满意指数。实践证明,企业群众感受的小变化造就了政府运行的大变革。企业和群众办事从“进多扇门,跑多次路”到“只進一扇门,最多跑一次”的变化不是简单量变,带来的其实是政府职能的深刻变化、权力运行方式的深刻变革。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下放的是权力,强化的是监管。通过设立行政审批服务局,银川市集中了本级政府所行使的行政许可权,进一步理顺了审批和监管的关系,为倒逼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彻底扭转过去重审批、轻监管、弱服务的局面创造了有利条件,直接提升了政府的服务品质,以此推动整个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打造名副其实的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在实现“审管分离”后,银川市随即着力建立全方位监管体系,全力推进审管互动、信息互通。打通部门信息壁垒,持续推进各层级信息共享、证照互用、业务协同;建立数据互推机制,强化审批与监管工作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按照“谁审批、谁负责”“谁主管、谁监管”“谁行权、谁担责”的原则,细化审批、监管、执法和公共服务的具体责任。   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还是人民满意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倒逼机制。具体来说,就是以群众感受为标准倒逼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坚持换位思考,从群众的视角思考政府改革,用群众的语言设定改革目标,以群众感受确立改革标准,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倒逼政府的服务理念、管理体制、流程设计、联动机制、管理方式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在实践中,银川市始终坚持以创新驱动推动改革,以优化体制机制释放改革红利,最大限度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最大限度促进便民利企,全面提升审批服务水平,让企业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轻松办成一揽子事的美好愿望变成了现实。
  (三)主动适应时代变化、实现治理技术革命是银川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不竭动力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政府的治理方式、服务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银川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兴起以及现代政府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主动适应和顺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在政府治理中纳入新内容、采用新手段、引入先进生产力,将信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应用到政府治理变革中,借助技术手段进一步巩固“一枚印章管审批”的体制优势。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过程中,银川市积极运用新的科技手段,以信息化支撑简政放权,深化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行政审批服务局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强政务信息共享,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网的整合互通,优化政府服务流程,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也大大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总之,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进衔接线上线下,强化政务服务网络支撑,全面实现线下线上功能互补、窗口服务与自助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让群众切实享受到全天候、多领域、智能化、易操作的“不打烊”政务服务,实现了互联网时代政府治理技术革命。
  四、深化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未来展望
  银川市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是一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是一场从理念到体制到作风的全方位深层次变革,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价值取向。从本质上来说,它是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全面提升政务环境和投资环境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应群众需求而生、为解决问题而变,充分发挥成立实现行政许可权大一统的行政审批服务局的体制优势,深化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围绕方便群众企业办事兴业这一主题,紧扣事项精简、流程优化、效能提升三大核心任务,精准发力,重塑行政许可权配置格局和运行方式,通过审批事项的化学融合,实现分散审批向集中审批、集中审批向集成审批转变,促使审批效率和政务服务质量大幅提升,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企业和群众,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幸福感。
  银川市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一个重要目的是通过将审批与监管剥离,倒逼事中事后监管以便推动实现审管之间的良性互动。未来,银川市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应当在实现审管分离以及重塑审批流程、提升审批效率的同时,一体化设计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与现代市场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从侧重“放”到强调“管”,切实做到有效监管,赋予“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以持久生命力。
  创新事中事后监管,银川市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借助风险管理实施定向监管。依靠风险管理,政府能够实现监管点的前移。具体就是,加强对市场行为的风险监测评估,通过完善区域产品质量和生产安全风险警示制度,依据监管对象风险程度,选择合理的监管措施和监管强度,实现精准制导、定向监管。二是运用强制性标准守住监管底线。最有效、最简单的事中事后监管方式是通过法律确定强制性标准,以此为依据统一监管、公平执法。三是利用大数据开展市场监管。具体就是,通过建立统一综合的大数据平台,从积累的海量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信息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数据,为精准监管提供决策支撑。四是通过统一平台、分类施策实施信用监管。社会信用是现代市场监管的基础设施,是实施精准监管的重要依据,是市场主体交易安全的重要保障。具体应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尽快建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结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部门碎片化状态,实现一个平台管信用;第二步,健全约束和惩戒失信行为机制,对失信者实施联合惩戒,为市场运行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五是改进市场监管执法,提高事后惩戒的震慑力。通过依法制定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建立“双随机”抽查机制、合理确定随机抽查的比例和频次、加强抽查结果运用等措施改进市场监管执法。通过锁定事后惩戒的对象,选择妥当的惩戒方式,充分彰显事后惩戒的功能,提高事后惩戒的震慑力。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只有依靠不断创新,银川市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人民日报,2020-11-04.
  [2] 宫   剑,龙海波.“行政审批局”:改革模式的地方探索[J].中国经济报告,2016(05).
  [3] 艾   琳,王   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的“亚历山大绳结”现象与破解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6(02).
  [4] 车   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将“最多跑一次”改革进行到底[J].求是,2017(20).
  The Yinchuan Model of Promoting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System-Ta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Bureau as a Breakthrough   Xing Zilin1, Li Zhiming2
  (1.Emergency Management Training Center,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2.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Social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National Academy of Governance, Beijing, 100089)
  Abstract: The reform of the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system of Yinchuan city takes the establishment of a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bureau that realizes the relatively concentrated administrative license power as a breakthrough, and aims to help clients to complete “one thing” conveniently and efficiently. Through implementing comprehensively core reform measures such as the streamlining of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items, optimization of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procedures, “Internet +” government services, it realizes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decentralized approval to centralized approval and from centralized approval to integrated approval, which greatly improves the approval efficiency and quality of government services and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form results and accumulated good experiences.
  Keywords: the Reform of Government Review and Approval System; Yinchuan Model; “1+N No Contact” Integrated Approval
  責任编辑:孟   筱
其他文献
摘要:经过4轮的改革,我国国有企业绩效有了显著提升,可以说,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最成功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与我国国家制度优势息息相关。与苏联的一系列国有企业改革和南斯拉夫的企业自治改革相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集中体现了我国国家制度的优势,即改革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内进行的、是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环境下推进的、是在清晰的改革主线下以自我不断探索的方式
期刊
摘要:青年成才教育工作是一项具有前瞻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国家级战略性重大工程。注重青年成才教育始终是我们党的优良工作传统。推动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需要敏锐把握时代脉搏,及时掌握时代需求。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是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时代召唤。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青年成才教育工作的时代价值。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
期刊
摘要:意识形态风险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抵御意识形态风险,需要在应对意识形态风险的内外部条件、联动要素、方法导向、舆论边界等多重逻辑中瞄定其坐标,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即把巩固意识形态安全作为直接目标,以“危”向“机”的转化为先机,把握其基本点、着力点,在抵御风险的客观逻辑、目标结构层次、基本特征呈现、现实多维举措中找准其立足点;具体而言,就是要在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的前提下,强化对风
期刊
摘要::随着收入的增加和社会的发展,久居城市的人越来越向往到乡村感悟、亲近大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它在传承中与现代的对接,进行创造性转化,使其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
期刊
摘要:制度治党是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路径,绿色发展是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党的事业和人民的事业是统一的。绿色发展与制度治党的融合是提升各级领导干部绿色治理能力,满足人民美好生活新需要,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路径选择。绿色制度治党从生态视角回答了新时代用什么样的制度治党、怎样实现制度治党的现实问题。建立绿色政绩考核制度、完善绿色责任追究制度、形成绿色党内监督制度的系统
期刊
摘要:如何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留下了深邃的理论思考和实践,也留下了不少教训。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于本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制度实践,在长期探索中建立了实现党内监督全覆盖、對国家公职人员监督全覆盖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人类政治文明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与世界上其他监督理论和实践相比较,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体现了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思想、坚持党内监督是第一位
期刊
摘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抓大不放小”,对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基于PPP模式角度对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进行探索,能够整体把控和有效推进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提高发达区域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地方政府应重视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并以城乡协调发展为抓手,在规划设计、组织领导、统筹协调、制度创新等方面为后进乡镇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有
期刊
摘要:利用CGSS2010数据,从人际信任、社会参与、互惠规范三个维度探讨社会资本与政治信任之间的关系发现:人际信任是政治信任的强有力来源,基层选举参与助推政治信任的生成,互惠规范对政治信任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因此,从社会资本的研究视角出发,提高整个社会的人际信任水平、鼓励公民有序的基层选举参与、培育广泛的互助文化与合作精神,是社会转型期提升公众政治信任水平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政治信任;社会资
期刊
摘要: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由于学术立场的差异,海内外研究者在“群众”概念内涵的认知、“群众路线”的功能定位,以及群众路线的实践演进等问题上呈现出不同的学术图景。从学理层面反思,必须认识到“群众路线”的民主价值奠基在“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这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经典论断之中。因此,需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学术立场出发,结合政
期刊
摘要:改为季刊的《新青年》,作为中共早期的党刊,肩负着夯实党的理论基础与指导中国革命的使命。《新青年》(1923~1926),一方面译介了大量的苏联文献,重视对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经验、唯物辩证法的学习;另一方面紧跟国内政治动向,提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国民革命的必要性、党的群众路线、武装斗争等重大议题,积极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实践。可以说,《新青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总结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