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1991年张德祥的《‘瑶沟’世界及其他——评阎连科四部中篇小说》到2017年,对阎连科的研究已有26个年头。归纳梳理后,阎连科研究大体上从三个方面展开:1.对阎连科小说的创作主题的研究;2.对阎连科小说的艺术特征的研究;3.对阎连科小说的总体性的研究。
关键词:阎连科;研究;三方面;综述
阎连科从1979年发表《天麻的故事》至今,写作生涯已有30多年,向文坛贡献了600余万字的作品。阎连科以极富想象力和冲击力的创作吸引着众多评论家和研究者的眼光。学术界对阎连科作品的研究愈来愈热,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到2017年,对阎连科小说的研究已有26年的历史,站在现在的门槛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系统的总结研究成果是有必要的。总的来看,这些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阎连科小说的创作主题的研究
从作品主题的角度出发,这类研究主要围绕乡村苦难、基层政权、人性与抗争、生存与悲剧等方面展开。研究眼光独到,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与深度,是研究阎连科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
1、乡村现实的苦难主题的研究。洪治纲的《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从诡异的基层政权和酷烈的自然环境解读乡村苦难。刘保亮的《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认为阎连科笔下的苦难是一条回归自然之路,燃起了生的希望,蕴含乌托邦色彩。刘铮的《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事》探求苦难叙事的新质与特点,提出阎连科的苦难叙事对当代文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类的研究文章还有韦永恒、陆汉军的《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焦红涛的《苦难乡村的发现者——阎连科乡村小说论》等。
1、悲剧意蕴的研究。陈思和的《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之一》认为阎连科小说创作出“古希腊悲剧意义上的英雄群像”[1],但陷入历史循环论里,悲剧精神和悲壮力度被稀释和冲淡。南帆的《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从自然意象、社会结构、时间、行为的抗争这四方面对悲剧性进行阐释,认为三姓村不过是“从一出悲剧进入另一出悲剧”[2]。陈卫娟的《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研究》从悲剧内涵、艺术表现、形成原因三个角度诠释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内蕴。相关文章还有毛德尚的《阎连科创作悲剧母题宗论》、李华婷的《试论阎连科小说的悲剧特色》等。
2、基层政治权力的研究。李少咏的《认同与批判——乡村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阎连科小说解析》剖析阎连科小说中的乡村政治文化传统,认为其批判了不合理的现实,表现出传统中国向现代性的积极靠拢。刘保亮的《权力宰制下的粑耧世界——论阎连科小说的权力书写》探讨阎连科小说权力书写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权力结构形态、权力运作过程、权力的恐惧与厌恶。类似的文章还有万海洋的《权力异化下的乡里众生——论阎连科小说的权力书写》、张学昕和杨亮的《权力与欲望角逐的话语狂欢——论<坚硬如水>“革命+恋爱”模式的解构性叙事》等。
3、人性主题的研究。余萃的《苦难生存中人性深层的探究——论阎连科“粑耧系列”小说》从生存背景、生存欲望、性欲本能和人性之恶这四方面透视人性,认为阎连科“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3]。黄嗣和裴德秀的《革命时期看人性——<坚硬如水>的三种解读》选取爱情、道德、语言三个角度分析小说里的人性状况。洪治纲的《以荒诞叙事逼近人性真相——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认为阎连科以反逻辑的超验性叙述,让读者在高度隐喻化的场景中看到人性的悲剧真相。此类相关文章还有夏玲彩的《审视——<丁庄梦>中的人性意识解读》、周思辉和谢廷秋的《在“异境”中拷问人性——解读阎连科小说中“孤岛”空间的建构》。方培的《以阎连科作品为例谈乡土世界人性的异变》等。
二、对阎连科小说艺术审美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从叙事手法、艺术特色等角度对阎连科的小说进行分析,更加集中于寓言化写作、极致叙事、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語言特色等方面的剖析。
1、叙事手法的研究。谢有顺的《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认为《日光流年》将生命放在非常态的世界里,进行逼问、审视,这种极致叙事为“书写这个时代的‘主要的真实’开辟了新的路径”[4]。张艳丽的《论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策略》探讨了阎连科小说的叙述技巧和叙事类型。此类相关文章还有聂伟的《日常叙事:由“特性”到“个性”——<日光流年>阐释一种》以及《空间叙事中的历史镜像迷失——<坚硬如水>阅读笔记》、焦红涛的《由<日光流年>看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陈晓明的《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王鸿生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等。
2、艺术特色研究。着眼语言的重要论文有祝东平的《阎连科小说语言ABB型形容词的新构》。他从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指出ABB型形容词的新构在阎连科的小说中是一种自觉的言语行为。肖双荣的《阎连科作品中拟声词的超常运用》认为阎连科作品中的拟声词赋予描写的事物以音响,造成拟声的失真与错位。梁鸿的《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指出《日光流年》、《受活》、《坚硬如水》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方言的大量使用,全方位的方言化和地域化凸显了人物气息和生存方式。此类相关文章还有汤玲的《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民间性》、陆汉军和韦永恒的《寻找与突破:论阎连科<受活>的“絮言体”》、徐漫的《阎连科小说修辞现象浅析》等。
着眼文体的重要论文有王一川的《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他把小说独特的文本体裁命名为索源体,认为《日光流年》为探究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象征性模型。相关论文还有刘保亮的《论<日光流年>的文体意蕴》、《苦难生命的历史对话——论<日光流年>的并行体》。
另外,也有学者关注了阎连科小说里的寓言化写作、恶魔性因素、疾病写作等特征。重要论文有谢文芳、陈国和的《阎连科乡村小说的生命寓言》、秦利利的《寓言式的小说——<日光流年>的寓言化特征》、梁鸿的《“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重读<日光流年>》、陈思和的《试论阎连科<坚硬如水>的恶魔性因素》、葛红兵的《骨子里的先锋与不必要的先锋包装——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王春林的《底层命运的寓言化表达——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韩冬梅的《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残病叙事》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超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研究。张瑜的《现代现实主义——阎连科<日光流年>》从现实主义精神、真实性、典型化这三方面对《日光流年》的现实主义作了分析。陈晓明的《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认为《受活》嘲讽了现实主义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以其自在的形象反射出后现代的鬼火”[5]。傅异星的《阎连科:超越现实主义的大旗》则认为阎连科的写作具有反叛现实主义的精神,是超现实写作。此类相关文章还有刘新锁的《乏力的超越——评<受活>》、阎连科与李陀的《<受活>:超现实写作的重要尝试——李陀与阎连科对话录》等。
三、对阎连科小说的总体性的研究
这类研究大多从文学史的高度对阎连科的作品作总体性的把握,有些论文从阎连科的创作观切入,有些论文对阎连科创造的文学世界作整体性评价。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同样代表阎连科研究的成就。
张德祥的《‘瑶沟世界’及其他——评阎连科四部中篇小说》剖析了“瑶沟世界”的物质生存和精神梦想,认为阎连科的叙述受到不能移动的固定视角的限制。徐国俊的《农民情节:难圆的梦——阎连科小说漫评》着眼于阎连科乡土作品里“失落或失败”的主题,认为他更多具备乡土作家的气质,在其创作中“积淀着他对农民的同情和忧患交织、褒扬与贬抑复合的文化心态”[6]。林舟的《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论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从阎连科创作的情感基调出发,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了总体分析和把握。朱向前的《朱向前:《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给阎连科的军旅小说作一个定位,认为他是“新军旅作家”(指九十年代以后的“新人”)里的一员大将。郜元宝的《论阎连科的“世界”》从乡野的权力角逐和世代恩怨,乡民在绝境中被激发的生命力,中原深处的人性风物的角度,对阎连科的“世界”进行了综合分析。此外,有些学者从创作的主题、批判色彩等方面对阎连科的小说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如姚晓雷的《阎连科论》、李丹梦的《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此类相关文章还有王尧的《一个人的文学史或从文学史的盲点出发——阎连科小说及相关问题平议》、王德威的《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等。
此外,还有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比如丁帆的《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以<黑猪毛白猪毛>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考察对象》、李华婷的《奴性的重复与异化——试比较阿Q与阎连科小说中的刘宝根》、周冰心的《在谑虐隐喻和冷峻反讽里考量中国——阎连科“文革”政治人小说研究》、罗志灵的《倒流时间结构的再生》、陈国和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为个案》等。
注释:
①陈思和.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1(3).
②南帆.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当代作家评论,1994(4).
③余萃.苦难生存中人性深层的探究——论阎连科“粑耧系列”小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
④谢有顺.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7(5).
⑤陈晓明.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⑥徐国俊.农民情节:难圆的梦——阎連科小说漫评[J].当代作家评论.1994(4).
关键词:阎连科;研究;三方面;综述
阎连科从1979年发表《天麻的故事》至今,写作生涯已有30多年,向文坛贡献了600余万字的作品。阎连科以极富想象力和冲击力的创作吸引着众多评论家和研究者的眼光。学术界对阎连科作品的研究愈来愈热,学术成果也十分丰富。到2017年,对阎连科小说的研究已有26年的历史,站在现在的门槛上,对以往的研究进行梳理归纳,系统的总结研究成果是有必要的。总的来看,这些文章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阎连科小说的创作主题的研究
从作品主题的角度出发,这类研究主要围绕乡村苦难、基层政权、人性与抗争、生存与悲剧等方面展开。研究眼光独到,文章具有一定的力度与深度,是研究阎连科学术成果的重要表现。
1、乡村现实的苦难主题的研究。洪治纲的《乡村苦难的极致之旅——阎连科小说》从诡异的基层政权和酷烈的自然环境解读乡村苦难。刘保亮的《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述》认为阎连科笔下的苦难是一条回归自然之路,燃起了生的希望,蕴含乌托邦色彩。刘铮的《论阎连科小说的苦难叙事》探求苦难叙事的新质与特点,提出阎连科的苦难叙事对当代文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这类的研究文章还有韦永恒、陆汉军的《论阎连科乡村小说的苦难意识》、焦红涛的《苦难乡村的发现者——阎连科乡村小说论》等。
1、悲剧意蕴的研究。陈思和的《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之一》认为阎连科小说创作出“古希腊悲剧意义上的英雄群像”[1],但陷入历史循环论里,悲剧精神和悲壮力度被稀释和冲淡。南帆的《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从自然意象、社会结构、时间、行为的抗争这四方面对悲剧性进行阐释,认为三姓村不过是“从一出悲剧进入另一出悲剧”[2]。陈卫娟的《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研究》从悲剧内涵、艺术表现、形成原因三个角度诠释阎连科小说的悲剧性内蕴。相关文章还有毛德尚的《阎连科创作悲剧母题宗论》、李华婷的《试论阎连科小说的悲剧特色》等。
2、基层政治权力的研究。李少咏的《认同与批判——乡村政治文化视域中的阎连科小说解析》剖析阎连科小说中的乡村政治文化传统,认为其批判了不合理的现实,表现出传统中国向现代性的积极靠拢。刘保亮的《权力宰制下的粑耧世界——论阎连科小说的权力书写》探讨阎连科小说权力书写的三个发展阶段,即权力结构形态、权力运作过程、权力的恐惧与厌恶。类似的文章还有万海洋的《权力异化下的乡里众生——论阎连科小说的权力书写》、张学昕和杨亮的《权力与欲望角逐的话语狂欢——论<坚硬如水>“革命+恋爱”模式的解构性叙事》等。
3、人性主题的研究。余萃的《苦难生存中人性深层的探究——论阎连科“粑耧系列”小说》从生存背景、生存欲望、性欲本能和人性之恶这四方面透视人性,认为阎连科“对人的生存状态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作出深刻的反思”[3]。黄嗣和裴德秀的《革命时期看人性——<坚硬如水>的三种解读》选取爱情、道德、语言三个角度分析小说里的人性状况。洪治纲的《以荒诞叙事逼近人性真相——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认为阎连科以反逻辑的超验性叙述,让读者在高度隐喻化的场景中看到人性的悲剧真相。此类相关文章还有夏玲彩的《审视——<丁庄梦>中的人性意识解读》、周思辉和谢廷秋的《在“异境”中拷问人性——解读阎连科小说中“孤岛”空间的建构》。方培的《以阎连科作品为例谈乡土世界人性的异变》等。
二、对阎连科小说艺术审美的研究
这类研究主要从叙事手法、艺术特色等角度对阎连科的小说进行分析,更加集中于寓言化写作、极致叙事、超现实主义、现代主义、語言特色等方面的剖析。
1、叙事手法的研究。谢有顺的《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认为《日光流年》将生命放在非常态的世界里,进行逼问、审视,这种极致叙事为“书写这个时代的‘主要的真实’开辟了新的路径”[4]。张艳丽的《论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策略》探讨了阎连科小说的叙述技巧和叙事类型。此类相关文章还有聂伟的《日常叙事:由“特性”到“个性”——<日光流年>阐释一种》以及《空间叙事中的历史镜像迷失——<坚硬如水>阅读笔记》、焦红涛的《由<日光流年>看阎连科小说的叙事美学》、陈晓明的《他引来鬼火,他横扫一切》、王鸿生的《反乌托邦的乌托邦叙事》等。
2、艺术特色研究。着眼语言的重要论文有祝东平的《阎连科小说语言ABB型形容词的新构》。他从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进行了考察,指出ABB型形容词的新构在阎连科的小说中是一种自觉的言语行为。肖双荣的《阎连科作品中拟声词的超常运用》认为阎连科作品中的拟声词赋予描写的事物以音响,造成拟声的失真与错位。梁鸿的《妥协的方言与沉默的世界——论阎连科小说语言兼谈一种写作精神》指出《日光流年》、《受活》、《坚硬如水》最大的语言特色在于方言的大量使用,全方位的方言化和地域化凸显了人物气息和生存方式。此类相关文章还有汤玲的《论阎连科小说语言的民间性》、陆汉军和韦永恒的《寻找与突破:论阎连科<受活>的“絮言体”》、徐漫的《阎连科小说修辞现象浅析》等。
着眼文体的重要论文有王一川的《生死游戏仪式的复原——<日光流年>的索源体特征》。他把小说独特的文本体裁命名为索源体,认为《日光流年》为探究现代中国人的生存境遇提供了一个深刻的象征性模型。相关论文还有刘保亮的《论<日光流年>的文体意蕴》、《苦难生命的历史对话——论<日光流年>的并行体》。
另外,也有学者关注了阎连科小说里的寓言化写作、恶魔性因素、疾病写作等特征。重要论文有谢文芳、陈国和的《阎连科乡村小说的生命寓言》、秦利利的《寓言式的小说——<日光流年>的寓言化特征》、梁鸿的《“乡土中国”象征诗学的转换与超越——重读<日光流年>》、陈思和的《试论阎连科<坚硬如水>的恶魔性因素》、葛红兵的《骨子里的先锋与不必要的先锋包装——论阎连科的<日光流年>》、王春林的《底层命运的寓言化表达——评阎连科长篇小说<受活>》、韩冬梅的《论阎连科小说中的残病叙事》等。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3、超现实主义与现代性的研究。张瑜的《现代现实主义——阎连科<日光流年>》从现实主义精神、真实性、典型化这三方面对《日光流年》的现实主义作了分析。陈晓明的《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认为《受活》嘲讽了现实主义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以其自在的形象反射出后现代的鬼火”[5]。傅异星的《阎连科:超越现实主义的大旗》则认为阎连科的写作具有反叛现实主义的精神,是超现实写作。此类相关文章还有刘新锁的《乏力的超越——评<受活>》、阎连科与李陀的《<受活>:超现实写作的重要尝试——李陀与阎连科对话录》等。
三、对阎连科小说的总体性的研究
这类研究大多从文学史的高度对阎连科的作品作总体性的把握,有些论文从阎连科的创作观切入,有些论文对阎连科创造的文学世界作整体性评价。这方面的学术成果同样代表阎连科研究的成就。
张德祥的《‘瑶沟世界’及其他——评阎连科四部中篇小说》剖析了“瑶沟世界”的物质生存和精神梦想,认为阎连科的叙述受到不能移动的固定视角的限制。徐国俊的《农民情节:难圆的梦——阎连科小说漫评》着眼于阎连科乡土作品里“失落或失败”的主题,认为他更多具备乡土作家的气质,在其创作中“积淀着他对农民的同情和忧患交织、褒扬与贬抑复合的文化心态”[6]。林舟的《乡土的歌哭与守望——论阎连科的乡土小说》从阎连科创作的情感基调出发,对他的乡土小说作了总体分析和把握。朱向前的《朱向前:《农民之子与农民军人——阎连科军旅小说创作的定位》从文学史的角度出发,给阎连科的军旅小说作一个定位,认为他是“新军旅作家”(指九十年代以后的“新人”)里的一员大将。郜元宝的《论阎连科的“世界”》从乡野的权力角逐和世代恩怨,乡民在绝境中被激发的生命力,中原深处的人性风物的角度,对阎连科的“世界”进行了综合分析。此外,有些学者从创作的主题、批判色彩等方面对阎连科的小说进行总体分析和评价。如姚晓雷的《阎连科论》、李丹梦的《极端化写作的命运——阎连科论》。此类相关文章还有王尧的《一个人的文学史或从文学史的盲点出发——阎连科小说及相关问题平议》、王德威的《革命时代的爱与死——论阎连科的小说》等。
此外,还有论文从比较研究的角度出发,深入探讨阎连科的小说创作。比如丁帆的《论近期小说中乡土与都市的精神蜕变——以<黑猪毛白猪毛>和<瓦城上空的麦田>为考察对象》、李华婷的《奴性的重复与异化——试比较阿Q与阎连科小说中的刘宝根》、周冰心的《在谑虐隐喻和冷峻反讽里考量中国——阎连科“文革”政治人小说研究》、罗志灵的《倒流时间结构的再生》、陈国和的《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以贾平凹、阎连科和陈应松为个案》等。
注释:
①陈思和.读阎连科小说的札记之一[J].当代作家评论,2001(3).
②南帆.反抗与悲剧——读阎连科的<日光流年>[J].当代作家评论,1994(4).
③余萃.苦难生存中人性深层的探究——论阎连科“粑耧系列”小说[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5).
④谢有顺.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J].当代作家评论.2007(5).
⑤陈晓明.墓地写作与乡土的后现代性[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6).
⑥徐国俊.农民情节:难圆的梦——阎連科小说漫评[J].当代作家评论.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