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的伦理思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ecum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乔治·艾略特,英国19世纪著名作家,一生创作了七部长篇小说。其作品在表现手法上,前期着重人物形象刻画,后期注重人物心理分析。本文集中讨论了《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人物的内心对道德行为、事件的选择,来表现人物心理的自然发展过程。乔治·艾略特小说折射出在“工业革命”的大潮冲击下人物的生存困境,充满了困惑和迷茫,通过对作品的分析看出乔治·艾略特运用伦理思想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并揭示普通人物的真实生活和社会阴暗面。
  关键词:道德 伦理 理性
  玛丽·安·伊万斯以乔治·艾略特为笔名在1859年开始长篇小说的创作,她被认为是心理小说的先驱,是19世纪的英国描写生命、思想以及普通人精神的最重要的小说家。作为著名的小说家,艾略特努力分析、阐释人物的内心世界,探讨他们的思想,感情和动机,目的是要反映社会真实的一面。在她的杰出作品中,艾略特展现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以及她在哲学上的洞察力,精准细致的观察力和准确无误的语言天分。同时,她也讲述了普通人的悲欢离合,倡导自我牺牲和利他主义的精神,提倡人本主义,对那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需要关心的人表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同时她也抨击社会的残忍和罪恶。在中国自从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有关乔治·艾略特的研究开始出现,这些研究通常包含两大主题,例如,女性主义,宗教,伦理和写作技巧。随着杜隽《乔治·艾略特小说的伦理批评》,马建军的《乔治·艾略特研究》,廖昌胤的《悖论叙事:乔治·艾略特后期三部小说中的政治现代化悖论》和谭敏的《乔治·艾略特的人本主义解读》等相继出版,对乔治·艾略特的研究也逐渐展开。马建军在《乔治·艾略特研究》中指出乔治·艾略特身上具备一名作家的责任,就是充满同情地描述平凡的生活并且代表了社会美和丑的两个方面。
  英国杰出的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概括地指出了艾略特作品的一大特点“她总把同情放在普通人这一边,她也最善于详细描写平凡生活中那些纯朴的快乐和烦恼。”《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便是这样一部作品,而且它还被公认为是作者前期作品中最优秀的一部。艾略特一贯反对文学中只对一切非凡事物——杰出人物、非常的事件进行描写。因为在她的观念中,只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才是典型的。这部小说正是作者按照自己这个原则写成的作品。这是发生在英国偏僻的圣奥格镇磨坊主人一家的故事,全书四十余万字,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没有形象高大的人物。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情,兄妹之间的感情,少男少女之间的感情,作者都写得那样自然,真实,朴素,流畅。
  小说的主线是磨坊主人塔利弗先生的儿子汤姆和女儿玛姬的故事,展现了他们成长的道路,对待命运戏弄的不同态度,但是全书的主角是玛姬。在许多地方,玛姬的举动就是作者自己的经历,例如,玛姬小时候想参加吉普赛人队伍一事,便是作者童年时的淘气行为,此外,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都是作者及其熟悉的,因为她在那样的天地里曾经待了二十多年,因此这部小说被认为是艾略特最富有自传性的作品。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来写玛姬,使之发出熠熠的光彩。这部作品原名就是《玛姬》,可以想见作者对她的女主人公的偏爱,后来是出版商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玛姬是个聪明、热情、果敢、纯真的女孩。她爱好幻想,富于同情心,但比较任性,也容易冲动。她爱她的双亲,爱汤姆,乐于为他们牺牲一切。小说中对她的爱情描写,主要集中在后半部分,表现在她与费利浦、斯蒂芬的情感纠葛上及她最后所作的道德选择,而小说的前半部分则是为后半部分描写玛姬所作的最后选择提供了一个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前半部分的情感基础的铺垫,也就不会出现最后的结果。其实,费利浦与斯蒂芬对玛姬来说,都不是合乎理性的恋爱对象。汤姆不允许玛姬与费利浦会面,甚至逼迫她把手放在父亲的《圣经》上,要她发誓从今以后决不再和费利浦私下里谈话和来往。玛姬认为“敌视和仇恨是邪恶的”。但同时她又不愿意给父亲带来痛苦,只好违心地服从汤姆。随着玛姬逐渐长大,她慢慢的认
  识到她与费利浦之间的感情应该不是爱情,而斯蒂芬的出现才真正在她的内心掀起了波澜。但是出于她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天性,她一次次抗拒着内心的感情。有一天她偶然和斯蒂芬两人出去划船,由于意外,当天没有能赶回家。他们之间并没有发生越轨的行为,可是却引起小镇居民的纷纷议论。斯蒂芬是该镇首富之家的子弟,他获得了人们的谅解,而她受到了指责。世俗的眼光都不了解玛姬,事实是玛姬在内心剧烈斗争的关键时刻,拒绝了斯蒂芬的求婚。她说她“是为了服从心里神圣的呼声、为了忠于所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崇高的动机而牺牲眼前的享乐”。和玛姬相比,汤姆虽然耿直、勤奋,却生性固执;同时又自视甚高。他禁止妹妹和费利浦交往;玛姬和斯蒂芬在出游的半途中独自归家后,身心疲惫,可汤姆却不听妹妹的解释,把她赶了出来,他对她说“在我这儿你找不到家……我和你一刀两断。”汤姆依靠自己辛勤的工作,重新买回了父亲失去的产业,这体现了他身上顽强刻苦的一面,可是他对待玛姬的冷酷态度不仅在于他褊狭的人生观,也反映了世俗偏见和虚伪的道德标准对他的影响。我们不妨听一听玛姬有一次当面指责汤姆的话“你对我总是那么苛刻,那么狠心……尽管我爱你的程度超过了爱世界上任何人……你没有怜悯心;你对自己的缺陷和罪恶一点都没有感觉。”“你从小起一直在骂旁人——你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这是因为你气量太小了,看不到比你自己的行动、比你自己的微不足道的目的高尚的事物。”这正是对汤姆真实的内心的最好写照,当然也是对当时社会道德准则的一种间接批判。
  艾略特在这部小说中描写玛姬道德情感的成长过程,尤其是玛姬在面对个人的爱情与社会道德时的两难选择,就是为了表现自己的爱情伦理观,也深刻地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特征。玛姬感情执着,同情一切弱小者,善于用自己的爱去安抚别人孤独的心灵,加上她在感情上特别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能体察到别人的痛苦和感受。如她对身体有缺陷的费利浦的同情、关爱与安慰,使费利浦感受到生活中的快乐,并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玛姬渴望得到爱,哥哥的爱、朋友的爱、父母的爱及恋人的爱。因此,她“天性里最强烈的需要”就是“爱”与理解。玛姬的心同时也是独立的、自由的,甚至是叛逆的。虽然父亲去世后,她可以像那时的妇女一样依赖哥哥生活,何况哥哥汤姆也愿意照顾她,但她自己不愿意。就像艾略特自己靠写作养活自己一样,玛姬也要自己养活自己。玛姬决定出去找工作,但是在当时的英国社会习俗中,妇女的职责就是照顾家庭,而不是外出干活、做工养活自己,妇女在家中被人养才是正常的,自己养活自己却是被人瞧不起的。这种习俗偏见不仅束缚住了妇女企图以劳动获得在经济上的独立的自由,甚至连她们走出家门,进入社会的机会也不给。玛姬不仅在生活上想独立,而且在感情上,她也不愿受汤姆的控制和约束。其实费利浦和斯蒂芬对玛姬来说,都不是合乎理性的恋爱对象。他们一个是家族仇人的儿子,一个是亲爱的露茜表妹的未婚夫。因此,从道义上说,无论她选择谁,都是不可行的。玛姬与命运的斗争是发自内心的,这是她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决定的,也是她作为一个女性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艾略特在这特意引用了古希腊战场上的妇女们的处境来对照,就是为了要说明,女性从古以来就是没有社会地位的,也没有家庭地位,她们生下来就注定要服从男性的安排。因此,玛姬不可能像汤姆那样有为自己辩护的权利和身份,她与外界的斗争只能发生在内心。同时,玛姬的内心活动也表现了20世纪现代新道德的代表人物埃里希·诺伊曼的观点“个体必须先解决自己基本的道德问题,才能够在集体中扮演负责任的角色。”这就是玛姬面临的选择:选择斯蒂芬是合乎自己爱情意愿的,也是合乎爱情的个人伦理的,但这种爱情存在着阻碍,它触犯了社会伦理,违背了自己的良心;拒绝斯蒂芬合乎了社会伦理,又违背了个人的情感伦理,带有自虐的性质。前者是情感,后者是理智。像传说中的海格利斯一样,玛姬经历了痛苦的内心冲突后,最终走出迷惘“我们不能为自己选择幸福,也不能为别人选择幸福,因为我们说不清幸福在哪儿。我们只能在放纵眼前的自己和服从心里的神圣声音之间选择——为了忠实于那种能使生活神圣的动机。我知道这种信念是困难的;我曾一次再次让它溜掉。但是我觉得,如果我让它永远消失,我在生命的黑夜里就再也找不到光明了。”德国论理学家包尔生在《伦理学体系》中就曾对如何分善恶作了界定,他认为“我们称一个人为善的,是当他对自己生命的塑造符合人的完善的理想,同时推进他周围人的幸福的时候。我们称一个为恶的,是当他既无心愿也无能力为自己或他人做任何事情,相反却扰乱和损害他周围人的时候”。   对于玛姬本人,最终的选择必然是痛苦的,“啊!上帝!保佑我,不要让我去伤害别人吧!给我忍受痛苦的力量吧!”这段心理活动,真实形象地展现了玛姬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情感。作者真实、生动地描述了玛姬在面对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的道德选择时复杂的心理世界,让读者不由得对她产生同情,并对她最后的选择产生敬佩。
  对于玛姬的爱情选择,其实作者只作了客观的描述,虽然其中有作家的情感倾向,但艾略特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判定,而是留下了许多疑问给读者思索,尤其是对玛姬的结局的描写。“玛姬的追求和她的困境也正是艾略特本人在当时思想困惑和仿徨的写照。”弗里德里克·R·卡尔曾经这样评论艾略特本人“尽管她的诗中表现了一种高雅和自信,其实她是一个极度分裂的女人,一个极度分裂的思想家,正基于此,作为一个艺术家,她不顾一切地试图将各种完全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对立的思想统一在一起。”艾略特之所以有这样的双重性格,与19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相关的,作家生活在一个新旧思想交替的年代,社会的巨大变化不仅给敏感的作家带来了冲击,如果我们看一看描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诗集或电影、电视,都会发现,这种冲击哪怕对于守旧的女人都是强烈的,因此,作品难免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但是有一点值得赞许的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当人们都在大声疾呼“人权”时,艾略特却在从另一个方向“人的义务”上倾注了自己对社会的尊重,以及理性的思考。杜隽曾这样解释艾略特的双重性格,“她善于将自己丰富的哲学思辨能力与创作结合,使作品具有强有力的智性因素,这一点是当时的作家尤其是女性作家鲜少做到的”。
  参考文献:
  [1] 马建军:《乔治·艾略特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 弗吉尼亚·伍尔夫,刘炳善译:《双语译林:书和画像》,译林出版社,2008年版。
  [3] 乔治·艾略特,祝庆英、郑淑贞、方乐颜译:《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4] 王泽应:《西方传统义利学说的总结与评价》,《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 杨韶刚:《儒家伦理的基德和荣格的道德观》,《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6] 丁光:《解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中乔治·爱略特对工业革命的反思》,《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8期。
  (温晶晶,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副教授)
其他文献
值此《冶金能源》杂志创刊十周年之际,中国金属学会冶金能源分会和东北工学院热能工程系特向您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冶金能源》创刊十年来,为了促进我国冶金工业的发展,为了
恶性胸腹水是晚期癌症术后常见并发症,如不能迅速控制,不仅伤口难愈合,而且将很快危及病人生命。自1993年7月以来,我们采用胸腹腔内灌注顺铂及白细胞介素治疗术后恶性胸腹水,
青海海晏县今年甘子河乡政府积极与外界联系,了解市场动态,多方联系羔羊经销商,于7月与甘肃畜牧产品经销商达成协议,共出售全乡羔羊1.6万只,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元,创历史新高,
目的:探讨巨块型肝细胞癌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53例巨块型肝细胞癌进行全肝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分析有关的CT征象。结果:①肿瘤实质均呈不均匀
莲花假日皇冠酒店是阿特金斯顾问(深圳)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建筑设计部门在2007年国际方案竞赛中的优胜方案。经过4年的设计、深化以及施工,2011年底宣告落成。酒店位于一个四
七八十年代国外钢铁生产萧条,产量削减,轧机纷纷停产,大批轧机标价出售。当时,国家集中财力建设武钢和宝钢两大现代化钢铁工程。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后,市场上钢材紧缺,于是,掀
摘要 《玩偶之家》的中国化阐释是中国新文学构建解放之词的历程,当“娜拉问题”转变为中国现实问题之后引起了许多与之相关的讨论。本文针对这个问题分析了亨利克·约翰·易卜生剧本接受批评的社会解放和社会解放背后的文学形象。  关键词:《玩偶之家》 阐释 解放  引言  20世纪初中国文化界的现实问题重重,需要从思想、文化、科学等方面进行思考和解放。因此,从“五四运动”开始亨利克·约翰·易卜生社会问题话剧开
冶金工业部全国锰矿技术委员会于1992年5月18日至22日在广东省深圳市召开了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应到委员和名誉委员78人,实到55人。王绍良副主任主持了会议。董稼祥副主任
据欧洲铝协会秘书长Hansgeorg Seebaur博士在记者招待会上称:1991年欧洲的原铝消耗量增加1.7%,总量达470万吨,预计1992年的消耗量将再增长2.5%。欧洲的原铝产量同期却下降了3.
“假设我们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所有认知都是错误的。”英国知名学者、电影批评家马修·斯威特(Matthew Sweet)在一本研究19世纪英国文化的社会史学著作——《人造维多利亚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