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战国时楚人宋玉《九辩》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悲秋便成了古诗歌中传统的情调。古代的文人墨客,往往借助秋风萧瑟、草木枯败的“秋”的意象来表达悲伤的情怀。
乡愁。秋入乡心割断肠,漂泊异乡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他们的牵挂。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什么情况下最使人愁呢?离别之人正逢深秋。北宋词人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吴词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语意学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描写秋天傍晚的景象,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情。还有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长卿的“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都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
别恨。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常借“秋”来抒发。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质上却有其象征意义,入骨地刻画了词人的形象。“梧叶”是词人形象的写照,而限于“一枝”,词人的孤独之状可见;而“秋声”则象征着词人的思绪,“不知多少秋声”。正是写词人愁绪如麻,通宵达旦,无止无休。“一枝梧叶”则表现孤寂的形象和魂萦梦绕、细细抽丝的思绪,而“秋声”,既以动衬静,又是写思绪之烦,以致长夜不寐,反复缠绵。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何况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呢?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伴。“雁落客愁边”,是景语,也是情语。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可触可见了,收到了生动的艺术效果。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以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和渲染了离情别绪,勾画出两幅秋江离别图。
思亲。秋色往往撩拨起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恋。如: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革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余时。”佚名《秋》:“回首共君来时路,黄叶寂寂醉霜天。”亲友离别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只有落寞与孤寂,满眼的荒凉秋景,更引发他们对远方亲朋的怀念。
其实,“秋”与“悲”并无必然的联系。刘禹锡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热情歌颂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认为“秋日胜春朝”,他描绘出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画,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
乡愁。秋入乡心割断肠,漂泊异乡的游子,故乡永远是他们的牵挂。如: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什么情况下最使人愁呢?离别之人正逢深秋。北宋词人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说的正是这样的意思。吴词的新意在于“心上秋”三字,心灵上的悲凉与秋深之时的冷落相感应,才令人更为愁苦,这就比单纯外界自然的秋增加离愁要深入一筹。另外“心上秋”也正是一个“愁”字,这种语意学的运用也很新巧地点明了愁上加愁的蕴意。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借描写秋天傍晚的景象,烘托出一个萧瑟苍凉的意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的酸楚啊!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情。还有刘禹锡的“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刘长卿的“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范仲淹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都是以秋色来托引乡愁。
别恨。离愁别恨,自古就是诗人词家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常借“秋”来抒发。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字面上看是写景,而实质上却有其象征意义,入骨地刻画了词人的形象。“梧叶”是词人形象的写照,而限于“一枝”,词人的孤独之状可见;而“秋声”则象征着词人的思绪,“不知多少秋声”。正是写词人愁绪如麻,通宵达旦,无止无休。“一枝梧叶”则表现孤寂的形象和魂萦梦绕、细细抽丝的思绪,而“秋声”,既以动衬静,又是写思绪之烦,以致长夜不寐,反复缠绵。方岳《泊歙浦》:“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萧瑟的秋天本来就容易引起悲凉的感情,何况是一个人孤零零地出门在外呢?举目无亲,只有南归的大雁好似同情旅人的孤寂,暂时停下来相伴。“雁落客愁边”,是景语,也是情语。客愁是无形的、抽象的,秋雁则是有形的实物,把具体形象与抽象的感情结合起来,说雁落到了“客愁边”,就使抽象的“客愁”可触可见了,收到了生动的艺术效果。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诗人以凄凉、冷落的秋景衬托和渲染了离情别绪,勾画出两幅秋江离别图。
思亲。秋色往往撩拨起诗人对亲友的深切怀恋。如:韦应物《秋夜寄丘员外》:“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秋革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余时。”佚名《秋》:“回首共君来时路,黄叶寂寂醉霜天。”亲友离别后,形单影只,相伴的只有落寞与孤寂,满眼的荒凉秋景,更引发他们对远方亲朋的怀念。
其实,“秋”与“悲”并无必然的联系。刘禹锡一反前人悲秋的感慨,热情歌颂秋天的美好:“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人认为“秋日胜春朝”,他描绘出一幅晴空中鹤飞冲天的动人图画,激发了读者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