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郁雄畅韵超然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m200630990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涵,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研究室教授,1940年生,河北泊头人。他自幼酷爱绘画,16岁成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七十年代又直接受教于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他绘画、书法皆精,绘画题材广泛,尤擅写意花鸟画,造诣深厚,先后任教于天津工艺美院、广州民族民间艺校、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很多艺术人才,堪称当代笔墨大家、教育家。书画及评论界一致认为,在当今中国写意花鸟画坛,李涵当属领军人物之一。他曾为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和许多外国大使馆作画。1989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李涵和他的画”展览,同年,由班禅大师题签的画选在香港出版。他还曾在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家以及港台地区举办画展。13米长的 《小熊猫》、36米长卷 《百猱图》、以及巨幅 《雄踞图》等,成为画苑珍品。
  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金鱼、李可染的牛、黄胄的毛驴、李涵的猴??现代水墨画中脍炙人口的一系列动物形象,深受大众喜爱,但人们往往難以理解,画家什么都会画,为什么大多好像只是“各善一节”?比如画动物的一般只是对那么一种两种动物画得最好。这是因为,在吃水性很强的生宣纸上,自如驾驭笔墨,画出那么一两种形神兼备的动物形象,往往要经过很复杂的提炼过程,花费很大的心血才能卓有成就。
  这里我们介绍李涵画的猴。
  李涵擅长画猴,各种各样的猴在他笔下活灵活现。众多猴类都能在李涵老人笔下跃然纸上,一笑一颦,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被誉为“中国画界写猴第一人”。
  常常出现在他笔下的猴有:



  金丝猴,这种猴又叫仰鼻猴,品种珍稀,毛质柔软,鼻子上翘,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等四种金丝猴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金丝猴青面黄毛,背部的耐寒长毛可达一尺半以上,可以说是最为美丽的一种猴子,已被列为红色物种名录濒危品种。吴作人先生曾为李涵画的一幅金丝猴题过“面翠背金”四个篆字,概括了这种猴子的特征。



  还有长臂猿,因臂特别长而得名。它们宽肩窄臀、身材纤细苗条,无尾、腿短,直立高不到1米,手掌长过脚掌,手指关节长,犬齿也较长。善于手抓树枝悠荡,双臂交替摆动,将身体腾空抛出前进。地上行走时,双臂上举保持身体平衡。它们喉部有音囊,又称呼猿,叫声很响,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可能指的就是这种猿。“雄猿一般呈黑、棕或褐色,而雌猿或幼猿则色浅,为棕黄、金黄、乳白或银灰色。”历史上长于画猿的,多以此对象入画,而又以工笔或小写意居多,李涵则以大写意的手法来表现它,用笔生辣,拙中求巧,画法有自家面貌。
  李涵的笔下,常见的还有黑叶猴,这种猴除颊部有白毛外,通身皆黑,是很适合用水墨表现的。李涵画得浓淡得宜,干湿恰到好处,长尾中锋一笔老辣,颇见手上笔墨工夫。
  至于仅次人类聪明的动物小猩猩,头大、前肢粗壮,李涵用笔无多,却能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小猩猩的形体特点和毛肤色泽,尤其是爪部最为精彩。
  其它还有产于非洲的翠猴、小猫熊,以及花鸟荷塘等都是李涵喜欢表现的题材,他的作品取材广泛,花鸟、动物、人物、山水无不涉及,用笔苍劲、浑厚,生意盎然、饶有情趣。
  李涵自幼热爱绘画,早年跟李苦禅先生学画,在笔墨技巧上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其后顺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又受到郭味蕖、萧淑芳诸先生的指导,毕业后受吴作人先生的指教和影响最深,极其重视写生和画外的修养,尤以泼墨大写意引人瞩目。



  李涵是我们的挚友,也是一位纯粹的文人画家。他上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之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他的画整体具有“重、拙、大”的力量感,用笔苍劲、笔墨深厚,生机盎然,有古拙奇崛之美,一扫当代柔媚轻巧的清丽画风,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洒脱中透出豪放,苍劲间含着浑厚”,笔底功夫渐入化境,终成自家语言。偶作人物,也很有自己的特色,刚健中见含蓄,苍郁中寓俊雅,体现出倔强的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沉静。






  李涵是一个传统文化的最坚决捍卫者,他常说:“现在中国画领域没有大师级画家出现,重要原因是对传统的忽视,学习达不到深度。”李涵对传统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和深厚的修养,对三代鼎彝、秦玺汉印、铭文碑拓等都进行过深入研究,仔细揣摩过古人笔意。他以书法笔法作画,使画面充溢着一种苍茫古厚之气,同时他还十分重视对自然和生活的观察,将“古”“新”融为一体。佳作幅幅都匠心独运,生活气息浓郁,简约苍润,笔墨传神。
  艺术家的成功除了勤奋和天赋之外,机遇也非常重要。李涵常说,他从小生长在贫穷的乡村,生活条件很艰苦,没有宣纸和能临摹的画册,见到的只有年画。他是从临摹年画开始自学的,幸运的是,16岁那年他成为李苦禅先生的入室弟子,并得到了苦禅老师的悉心指教,更幸运的是,1961年他高中毕业后便因笔墨精到被时任系主任叶浅予先生赏识,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
  李涵说:“当时学校学习条件太好了,是现在学生无法比的。我们上午上课,下午自习即自由活动。因为学校在王府井,每天下午我们都凭校徽免票去故宫绘画馆现场临摹,古代大家的作品都能亲眼看到。老师还经常组织学生去颐和园、动物园等地写生。上课时临摹的都是吴昌硕、任伯年、齐白石等大师的原作。授课老师不仅有李苦禅、郭味蕖等先生,还有校外名师讲课示范,比如潘天寿、吴作人、王雪涛诸先生都曾为学生们当场挥毫。”
  李涵画风醇朴,取法自然,以深厚的笔墨功底终达物我相融的境界。一位副部长说“李老的画作充满着生命的张力,这源于李老长期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
  李涵认为:“现在中国画领域没有大师级画家出现,其重要原因是对传统的忽视,学习达不到深度。书法功力不足是当下中国画画家的软肋,要提高绘画水平就必须练好书法。”
  去过李涵先生书斋的人都能感受到他执着的进取精神,他就像恩师李苦禅一样,七八十岁了仍然坚持每天临摹碑帖书法。一日不辍地参研苦禅老人及其他前辈的书法作品,使得李涵笔力雄健与日俱增。他以书法的笔法入画,笔力劲健磊落,刚柔相济,作品中书法和绘画结合得相得益彰,观其画作,顿觉书卷之气扑面而来。《小熊猫》 《松鹰》 《蜘蛛猴》 《紫藤金鱼》等众多作品都呈现出洒脱豪放、苍劲浑厚的艺术面貌。朴实厚道,重情重义,淡泊名利,这是李涵老人给大家的印象。虽然画名斐然,但他依然慈祥谦和、平易近人,生活依旧简朴,行事仍一贯低调内敛、不事张扬。
  作为一名画家,李涵深深体会到“一个真正的书画家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巨量的劳动和闪光的灵感缺一不可”,巨量的劳动就是对前人书画临摹不辍,不怕流汗,不怕寂寞;闪光的灵感来自对大自然的写生和深厚的文学底蕴。李涵一生创作了不下几千件绘画作品,多次出现在全国重大展览和拍卖会中,并出版画册多部。他亲自教授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他的画作也因苍郁雄畅,神韵超然受到了书画界和收藏界的一致好评。如今,李涵已到杖朝之年,祝他健康长寿、艺术长青。



  作者简介:万青力 ,中国著名美术史学者、教授。1945年7月生,安徽宣城人。他于1963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197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山水研究班,师从萧淑芳、吳作人、李可染、陆俨少等教授。
  纪怀昌,字理吾,别署清凉斋,法号净土,纪晓岚第六世玄孙。1944年9月出生,天津武清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中国楹联学会理事、中国国土资源报社高级记者。
















其他文献
在赏石大家郭爱群的藏石精品中,有一方文字石特别引人注目:那长37厘米,宽36厘米,厚23厘米的乌江石的石体观赏面上,下方居中的“坐”,左上的“江”,右下的“山”的凸纹“坐江山”三字赫然在目。此系水磨砂砺的天工雕琢,历经万年始成。那“江”字之旁的三点与“山”之上的四点凸纹冾呈七星拱卫之状,似喻示这“坐江山”乃天行之道。  国人好石,文字石以她与中华传统文化的特别关联而备受青睐。通常在图纹石上能有一字
期刊
2018年12月20日下午,第100届北京“爱石日”在京举办,作为本届“爱石日”盟主,原国土资源部副部长、中国观赏石协会创会会长寿嘉华为在赏石界作出最佳理论贡献的侯康乙先生颁奖。  96岁高龄的侯老德高望重,是目前中国赏石界最高龄并享誉盛名的赏石大家之一。他从教书育人时期起,到退休后的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搜罗收集天然奇石、名人书画及签字等藏品。  侯老老两口和蔼可亲。石友们走进侯老家,老人总是笑
期刊
《天亮之前 》 33x33CM 宣纸 2016《白樺之夜》 33x33CM 宣纸 2016  化方是个词人,相识前因其诸多歌曲作品广泛传唱而早有耳闻。直至相见,于觥筹交错间偶然领略其画作,顿觉惊艳。  化方的书画作品,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给其一个明确的风格或流派的定义,有中有西,非古非今。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大片的留白中,看似不经意的轻抹和点染,便是远山、人影,大风、旷野。又有西方印象派油画式的浓
期刊
最古老、最神奇的艺术品莫过于天然美石。走进“侯康乙赏石艺术馆”,数百件千姿百态、丰神迥异的石头立刻映入眼帘。馆内陈列的全部奇石,无一不是大自然的妙法神工:那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来到人間,一个个藏灵蕴气,如人言志;一方方争奇斗艳,似天绘趣;眼见生命在其中闪现,震撼人心!  侯老如释重负地说:“整个馆藏,我都已捐献给了国家”。众人惊诧:“馆藏珍品价值连城;您这是为什么呢”?侯老心平气和地说:“人生短暂,
期刊
几乎所有的民族,回溯其传统文化的源流,无一例外目光最终都聚焦到神话上。中国也一样。中国神话志异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说是流淌在中国人文化血液中的血红素,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有效激发中国人想象力的文化激素。尽管这种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目,于今人而言,多数是以深奥难解的古图文形式呈现的,但没有谁能否认它们仍能深度唤起国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如《诸神纪》的简介所言,人们总会有这样的好奇:“天
期刊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了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亚洲先辈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制度样本更加多元。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
期刊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縣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听懂侗歌就读懂唐吉可德 
期刊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于是,学会在年长深远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个自己,在光阴的暮色里,温良慈悲。”  俗话说得好,四十不惑。只有人到中年,才会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日常,有不同的感悟;才会对什么是岁月无情、什么是人间至亲,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人间至亲,未必一定非得是自己的至亲。发自博爱之心,人人皆可为亲。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温州,一股慈爱、博爱之风,回旋震荡在
期刊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都会是统一的。  就理论而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网络数字货币在形式和内容上推进了货币的嬗变。然而从实践来看,这只是未来货币形态的一种可能性,而绝非终结,更不会被长久用于疯狂炒作。问世10年,“暴涨暴跌何时休,几家欢喜几家愁!”  比特币到底是数字软黄金还是互联網泡沫?
期刊
名称:《伟人造像》  石种:海洋玉髓  尺寸:10*12*8cm  藏家:姜孔忠(北京)  藏家荐语:玛瑙原石抛光后,凸显出一代伟人高瞻远嘱的光辉形象。背景图案是松柏,前景图案是浩翰大海,毛主席四分之三侧脸造像,目视右前方,眉宇间尽显英气。  名称:《天鹿》  石种:冰彩玛瑙  尺寸:6.5*4*2cm  藏家:徐青(广东佛山)  藏家荐语:  盛世多祥瑞,  天遣白鹿来。  心中怀大梦,  般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