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多媒体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的内容、教学过程、情感交流、教学效果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计算机辅助语文课堂教学的“反声音”,提醒老师会用、善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课件
传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三尺讲台、一块黑板的方式来授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厌倦、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现代多媒体拥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等等。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谨防学生消化不良
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写作技巧的归纳与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教学中需要穿插的图片与播放的音乐,教师可以提前筛选、编码;教师自己要补充的学习辅导材料与需要布置的训练题,也可以预先编制。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教案编写与课件制作来得十分轻松和简便。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若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加节制地展示各类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眼花潦乱的“狂轰滥炸”,势必造成课文学习材料的堆砌,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求实效、重效果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有的老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堂上画面变化频繁,结果喧宾夺主,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有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为了达到生动和精美的效果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知识的准确性。另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展示出来了,学生不用动脑子,长此下去想象的翅膀会不会退化呢?尤其是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诗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有的老师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了一杯白开水,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缩小。
三、滥用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应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
四、机械的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它的运用也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把握好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取所长。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选》(学苑出版社)。P184。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P85-86。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课堂 课件
传统的语文教学靠的是一张嘴、一本书、三尺讲台、一块黑板的方式来授课的,教学手段单一,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中易产生厌倦、疲劳感,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现代多媒体拥有传统教育不可比拟的优势:生动、形象、感染力强,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直接表现各种事物和现象,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感知;把抽象的东西变成具体的东西,易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等等。可是如果我们静下心来好好反思一下,就会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也是不容忽视的。
一、过分追求多媒体课堂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谨防学生消化不良
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确实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课文的背景材料,诸如作者的生平与思想、作品创作与发表的时代特征、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的社会影响与人们的评价,以及对写作技巧的归纳与作品主旨的争鸣等等,教师都可以从相关资料中下载;教学中需要穿插的图片与播放的音乐,教师可以提前筛选、编码;教师自己要补充的学习辅导材料与需要布置的训练题,也可以预先编制。总之,在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教师的备课、教案编写与课件制作来得十分轻松和简便。语文多媒体教学的高密度、大容量、快节奏已成事实,这为提高语文教学效益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凡事皆有“度”,适“度”才有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过“度”则会事与愿违、适得其反。若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不加节制地展示各类学习材料,对学生进行眼花潦乱的“狂轰滥炸”,势必造成课文学习材料的堆砌,学生穷于应付、被动接受,根本无暇思维,更谈不上知识内化与能力培养。因此,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要以有助于学生接受与消化为前提。
二、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时应求实效、重效果
在运用多媒体技术时,有的老师认为课件越漂亮越好,过于重视课件的观赏性,导致课堂上画面变化频繁,结果喧宾夺主,使学生将注意力放在对画面的欣赏上,而忽视了知识的接受和能力的培养。有时在制作课件过程中,有些材料并不理想,但为了达到生动和精美的效果而不得不退而求其次,而这些内容会影响到整个教学效果甚至知识的准确性。另外,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也会受到限制。文章所表现的内容教师已明明白白展示出来了,学生不用动脑子,长此下去想象的翅膀会不会退化呢?尤其是在诗歌的讲授上,这一弊病就表现得更为突出了。诗歌是用精练的语言表现丰富的内容,这种内容是需要自己去体会和添加的。恩格斯曾说过:“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有的老师图解诗文,让学生一览无余,将含蓄美的诗歌变成了一杯白开水,使学生的想象空间不断缩小。
三、滥用多媒体课件,不利于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一直以来都是较为提倡的,既有知识的传授、反馈、扩展,又有感情的交流。尤其是语文教学,教师应以情感、人格魅力等去感召学生、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听的是音箱里的声音,看的是荧屏上的图像。教师忙着操作机器、播放课件,既不深入学生中间,又不去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更有的教师因为初学,操作起来手忙脚乱,与学生的交流也就“省”了,久而久之,师生关系疏远,学生对学习本学科的兴趣自然大减,导致学习成绩不断下降。同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改变教法、思路甚至内容,其灵活性有目共睹,可多媒体一旦设计好了程序就不能随便改变,教师成了“播映员”,主观能动性大大降低,师生的互动受到阻碍。
四、机械的教学过程,限制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检验一位教师是否有经验,从他对课堂灵活性的驾驭能力上可以看出。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尤其是语文这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一些同学提出比较个性化的问题,也需要教师随机应变地显示对课堂的调控能力,这也是我们一直大力提倡的。而多媒体教学在这一点上有所限制,尤其是老师制作课件时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板书、问题及其答案都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很难修改,教学过程中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去理解自己设计好的答案,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了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
总之,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方兴未艾,它的运用也是教育教学发展不可阻挡的趋势。但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辅助手段,不能不用,也不能滥用,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要会用、善用多媒体,把握好使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度”,把传统教学的优势和多媒体的优势结合起来,扬长避短,各取所长。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合作精神,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选》(学苑出版社)。P184。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5,P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