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它对世界意味着什么,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的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中国外交的创新之路走向何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在推出了《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和《中国外交新高地》之后,近日推出中国外交研究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新取向》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独特回答。在这部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的专著中,作者聚焦中国外交进入新世纪以来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发现和凝练出了中国外交的新取向——创造性介入,提出了一个理解和谋划中国外交的新视角和新架构。
如何理解和评估中国进入新世纪的外交,基于对国家利益内涵的不同理解,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但共同的地方就是认为中国外交到了反思的时候。这部作品正是这种反思的产物。这部作品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原创概念来理解和阐述中国的外交取向。所谓“创造性介入”是指中国以一种新的积极姿态,对国际事务要有更大参与的意识和手法,努力开掘国际外交事务圈的中国特色,是一种介于形而上的理论和具象的政策解释之间层次的引导性说明。这种创造性介入不是对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放弃,也绝非西方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是符合中国新的大国位置、国情国力和文化传统的新选择。这种创造性介入是在邓小平外交方针指导下,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适度调整。
这样一个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演和官方政策的解读,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外交实践的观察归纳。作品选取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的八个典型案例,捕捉创造性介入的颗粒和介质,并对其做了精到和深邃的分析。这些案例涉及不同的方面,既有周边地区,也有遥远的非洲;既有传统安全范围,也有非传统安全领域;既有外交家的个人魅力,也有外交机制的制度化创新。作品对三名外交家给中国外交带来的创新都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分析。王毅在缅甸的斡旋,巧妙地传递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切,打开了僵局;刘贵今来往穿梭于苏丹,与不同阶层和组织的广泛接触,化解了苏丹的困境;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国女外交家傅莹在危机时刻,用感性的文笔,生动的故事,在国外主流媒体入情入理地描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让西方的公众更客观地认识中国,通过日常与非政府组织的直接接触,利用社会的力量和信息化的手段化解中西之间的冲突。作品在对这些外交家在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想象力给予褒扬的同时,也对这些闪光点的独特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挖掘,呈现了进行创造性介入的复杂性。
在撷取中国外交官在创造性介入方面的独特模式之外,作者把更多的笔墨花在创造性介入的制度化层面。因为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更能展示中国外交的大手笔,体现中国处理和思考国际事务的基本方向。作品选择了五个带有制度化特色的案例对创造性介入做了深刻的阐述,例如,一、在大国关系上,外交部门设计的高层战略对话机制,突破了以往大国之间结盟、遏制、对立、封锁的模式,强调大国之间可以建立新的制度框架来引导彼此之间相向而行、和而不同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改革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制度化创新。二、在地区层面上,中国通过借力东盟,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改善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安全关系。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及时伸出援手,赢得了东盟国家的好评,表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通过自己的经济力量,带动与东盟的合作,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借助东盟这一平台,以政治、经济和安全为抓手,在以前与美日紧密联系的东盟地区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引导东盟地区朝着于华有利,对东盟和亚洲都有好处的方向发展。三、朝核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也对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构成了重要障碍。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沿袭以往的思路,而是积极主动地设计和完善多边制度架构,以六方会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朝核问题。四、对于台海风云,中国如何利用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因素趋利避害,从崛起的大棋局中来运筹台海博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书中以清晰的脉络勾画了中国外交在台海博弈方面创造性介入的三个方面,即通过和平发展,促进两岸的经贸往来,带动政治的和解;有条件地引入美国因素,让美国清楚地知道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对激进的“台独”势力加以约束;另外通过ECFA的机制加快两岸合作的步伐。这样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五、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护中国的企业、人员和资金的安全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新课题。中国在北非的大规模撤离劳工的行动提供了创造性介入的鲜活事例。这次撤离的最重要创新之处就是对时机的把握和重视,多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优势,高效地完成了撤离工作。
作者对创造性介入案例的剖析并不只是肯定,毕竟创造性介入还处在摸索阶段,有不成熟的地方,书中对制度化安排和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有理性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在介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盲区,以及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当然,作为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来说,一个创新概念的提出不只是案例的归纳,还有理论的阐释,作者在本书中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学说和理论,而是从现有的学术研究中,比较、评价、分析和综合不同视角的观点和主张,理解和解释中国外交的新取向,找到比较契合中国创造性介入的理论支持。作者在书中言简意赅地讨论了12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对这样的主张不是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进行学理的辨析,而是把它们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从中发现对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具有建设性的价值。
对于一本多少具有建言的作品而言,除了创新的概念、生动的案例以及深刻的学理之外,提出一些中国未来具有想象力的方案当是题中之意。和一般的作品有别,这本书大胆地尝试模拟了未来的几种场景,提供了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的线索,例如“两岸的中程架构”、“中美日的对话”、“驾驭南海大势”和“中非新型合作”。作者在这些构想中,仔细分析了不同情形下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了达到目标的主要步骤,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利弊得失做了清晰明了的评估。这些设想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一口气读完这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作品,掩卷沉思,给我的收获不只是作者对中国外交分析的独到眼光,更有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种担当和责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中国学者“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独特方式。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李瑞蔚)
如何理解和评估中国进入新世纪的外交,基于对国家利益内涵的不同理解,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但共同的地方就是认为中国外交到了反思的时候。这部作品正是这种反思的产物。这部作品提出了“创造性介入”的原创概念来理解和阐述中国的外交取向。所谓“创造性介入”是指中国以一种新的积极姿态,对国际事务要有更大参与的意识和手法,努力开掘国际外交事务圈的中国特色,是一种介于形而上的理论和具象的政策解释之间层次的引导性说明。这种创造性介入不是对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方针的放弃,也绝非西方的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而是符合中国新的大国位置、国情国力和文化传统的新选择。这种创造性介入是在邓小平外交方针指导下,结合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做出的适度调整。
这样一个创新性概念的提出不是一种简单的逻辑推演和官方政策的解读,而是来自作者对中国外交实践的观察归纳。作品选取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外交的八个典型案例,捕捉创造性介入的颗粒和介质,并对其做了精到和深邃的分析。这些案例涉及不同的方面,既有周边地区,也有遥远的非洲;既有传统安全范围,也有非传统安全领域;既有外交家的个人魅力,也有外交机制的制度化创新。作品对三名外交家给中国外交带来的创新都有生动的叙述和精辟的分析。王毅在缅甸的斡旋,巧妙地传递了中国和国际社会的关切,打开了僵局;刘贵今来往穿梭于苏丹,与不同阶层和组织的广泛接触,化解了苏丹的困境;具有东方魅力的中国女外交家傅莹在危机时刻,用感性的文笔,生动的故事,在国外主流媒体入情入理地描述了中国与西方的关系,让西方的公众更客观地认识中国,通过日常与非政府组织的直接接触,利用社会的力量和信息化的手段化解中西之间的冲突。作品在对这些外交家在困难时刻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想象力给予褒扬的同时,也对这些闪光点的独特条件和环境进行了挖掘,呈现了进行创造性介入的复杂性。
在撷取中国外交官在创造性介入方面的独特模式之外,作者把更多的笔墨花在创造性介入的制度化层面。因为这种制度化的安排更能展示中国外交的大手笔,体现中国处理和思考国际事务的基本方向。作品选择了五个带有制度化特色的案例对创造性介入做了深刻的阐述,例如,一、在大国关系上,外交部门设计的高层战略对话机制,突破了以往大国之间结盟、遏制、对立、封锁的模式,强调大国之间可以建立新的制度框架来引导彼此之间相向而行、和而不同的共处之道,也是中国改革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制度化创新。二、在地区层面上,中国通过借力东盟,以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的新安全观,改善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安全关系。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中国及时伸出援手,赢得了东盟国家的好评,表现出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并通过自己的经济力量,带动与东盟的合作,建立中国与东盟国家自由贸易区。中国借助东盟这一平台,以政治、经济和安全为抓手,在以前与美日紧密联系的东盟地区建立起了制度化的合作机制,引导东盟地区朝着于华有利,对东盟和亚洲都有好处的方向发展。三、朝核问题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切身利益,也对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构成了重要障碍。中国在这一问题上没有沿袭以往的思路,而是积极主动地设计和完善多边制度架构,以六方会谈的制度安排来解决朝核问题。四、对于台海风云,中国如何利用国际因素,特别是美国因素趋利避害,从崛起的大棋局中来运筹台海博弈,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书中以清晰的脉络勾画了中国外交在台海博弈方面创造性介入的三个方面,即通过和平发展,促进两岸的经贸往来,带动政治的和解;有条件地引入美国因素,让美国清楚地知道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对激进的“台独”势力加以约束;另外通过ECFA的机制加快两岸合作的步伐。这样的措施有力地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五、随着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保护中国的企业、人员和资金的安全是中国外交面临的一个紧迫的新课题。中国在北非的大规模撤离劳工的行动提供了创造性介入的鲜活事例。这次撤离的最重要创新之处就是对时机的把握和重视,多部门协同配合,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优势,高效地完成了撤离工作。
作者对创造性介入案例的剖析并不只是肯定,毕竟创造性介入还处在摸索阶段,有不成熟的地方,书中对制度化安排和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都有理性的反思和批评,提出了在介入过程中所存在的风险和盲区,以及一些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当然,作为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来说,一个创新概念的提出不只是案例的归纳,还有理论的阐释,作者在本书中没有拘泥于某个具体的学说和理论,而是从现有的学术研究中,比较、评价、分析和综合不同视角的观点和主张,理解和解释中国外交的新取向,找到比较契合中国创造性介入的理论支持。作者在书中言简意赅地讨论了12种不同的观点和主张,对这样的主张不是简单地以对和错来进行学理的辨析,而是把它们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所面临的问题相结合,从中发现对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具有建设性的价值。
对于一本多少具有建言的作品而言,除了创新的概念、生动的案例以及深刻的学理之外,提出一些中国未来具有想象力的方案当是题中之意。和一般的作品有别,这本书大胆地尝试模拟了未来的几种场景,提供了中国外交“创造性介入”的线索,例如“两岸的中程架构”、“中美日的对话”、“驾驭南海大势”和“中非新型合作”。作者在这些构想中,仔细分析了不同情形下的历史和现实条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设计了达到目标的主要步骤,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利弊得失做了清晰明了的评估。这些设想一方面体现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作者的想象力和探索的勇气,同时也激发了读者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一口气读完这本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作品,掩卷沉思,给我的收获不只是作者对中国外交分析的独到眼光,更有作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对中华民族和国家发展的一种担当和责任。这部作品可以说是一位研究国际问题的中国学者“创造性介入”中国外交的独特方式。
(作者系中國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副主编)
(责任编辑:李瑞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