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构建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以切合社会发展需求、区域经济建设需求及行业用人需求为主导,又要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理念,凸显职业教育特色。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不足等问题,结合专业实际,探索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以就业导向为核心、以“双师型”师资建设为保障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对该模式实施的初步成效进行分析与评价。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84-0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8127万。面对巨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只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注重知识体系培养,忽视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从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忽视了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地将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严重错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特性,彻底摆脱单纯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以地区、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力,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职业情景中,通过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体验岗位的工作环境,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教育技能。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学习和锻炼未能积极支持,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将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所选择的科研课题以研究型为主,很难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各类企业中的实践及管理经验,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保障。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服务区域经济,切合行业需求,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1.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过程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随着呼包鄂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小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教学计划亦不断进行调整,2008年根据学院要求,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后三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技能训练型课程缺乏等问题。2011年,结合“国家标准、企业实际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分制三年实施经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达到50%。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紧扣企业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体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ERP原理与应用、创意思维训练、SYB(创建你的企业)等技能训练课程。另外,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口径宽泛、专业性差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化,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5门专业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优势等因素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克服了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宽泛,但技能不专的弊端。
2.拓展各种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训练。(1)建立并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是目前中国职业改革方向之一,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培养制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同时也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营销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2)开发校内实训资源,深入开展实战模拟教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极大的支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立了ERP综合实训室,配备了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软件和手工沙盘模型,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角色,承担相应的管理职位,同时与其他模拟企业进行竞争对抗,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模拟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3)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学院实训中心及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和创业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1年“E路通杯”全国高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赛中,荣获商务创新应用模式一等奖;2010级学生在2012年“挑战杯”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 3.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及岗位适应能力。(1)改革毕业设计形式,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老师负责辅导论文,其特点是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性,学院以2009级毕业生为改革试点,对毕业设计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创业技能课程培训(SYB)取代毕业论文撰写,通过15天的创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政策及相关技能,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创业技能证书,并可获得免息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毕业设计改革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即到企业顶岗实践,实地体验职业环境及职位要求,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行业涉及生产制造、人才服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学生依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提高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1.重视职业规划,为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自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起,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将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作为迎新教育的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介绍给新生,同时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除采用课程讲授的形式外,还聘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举办讲座,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出谋划策。
2.积极推荐就业,为学生顺畅就业提供渠道。首先,依托地区行业协会在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充分利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及求职渠道。
(三)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10专职教师,其中2名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验,其余8名均为院校毕业分配至学院的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要求青年老师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工作。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每年也要利用假期或其他机会,参与企业的培训及招聘工作。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课题的研究与转化,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设想
自2011级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大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两年来实施的成效及不足,在未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量”企业的需求之“体”,“裁”学生的培养之“衣”,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零间隙,寻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有效方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以稳定地得到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生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及学校的“三赢”。
(二)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通过ERP实训室进行电子及手工沙盘模拟,实训手段单一,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地串联起来,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为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拟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年16号文件.
[2]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3]官灵芳,王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02).
[4]费芳.高职人才培养主线、核心和途径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5]李高芬.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张峰(1967.12-),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84-03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亦呈现多元化趋势。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达到8127万。面对巨大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因此,只有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步伐,才能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紧密衔接。
一、高等职业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1.注重知识体系培养,忽视地区、行业、企业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不够精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仅仅从管理学科的角度对学生需求进行分析,忽视了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不能有效地将地区、行业、企业的技术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导致社会需求与学校供给严重错位。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充分认识管理活动的特性,彻底摆脱单纯的学科教育教学模式,以地区、行业、企业需求为核心,构建应用性管理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2.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岗位适应能力训练。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教育在教学中通过理论知识传授、教学案例讨论等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企业内部运营管理的知识,却忽视培养学生岗位实际操作能力和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和应变力,导致学生专业技能欠缺,岗位适应能力不足。学生只有在职业情景中,通过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体验岗位的工作环境,才能逐渐获得和提高岗位适应能力。
3.教师企业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实践教育技能。由于种种原因,大部分企业对教师到企业内部调研、学习和锻炼未能积极支持,关键技术、关键岗位和生产流程不愿对教师开放,人为地将教育与生产隔离开来;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所选择的科研课题以研究型为主,很难转化为实践成果,教师参与企业管理活动的机会较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师资来源主要以高等院校应届毕业生为主,虽然专业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在各类企业中的实践及管理经验,因此在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方面缺乏必要的师资保障。
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高技能人才即通常所说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岗位实践和适应能力,高职院校应从培养应用型人才和就业岗位的需要出发,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服务区域经济,切合行业需求,注重专业技能培养
1.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从教学过程确保技能型人才培养落到实处。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地处内蒙古呼和浩特,随着呼包鄂区域经济的迅速崛起,中小型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自2004年开始招生以来,教学计划亦不断进行调整,2008年根据学院要求,实施学分制改革,制定2008级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在之后三年的实施过程中,发现存在专业课程设置不够清晰,部分专业课程理论性太强,技能训练型课程缺乏等问题。2011年,结合“国家标准、企业实际要求和学生就业需求”以及学分制三年实施经验,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修订,理论教学坚持适度、够用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实践教学课时占总课时量的比例达到50%。在课程设置上充分听取行业专家意见,紧扣企业需求,按照“职业岗位群—综合能力模块—能力要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计划体系,增加了人力资源管理综合实训、ERP原理与应用、创意思维训练、SYB(创建你的企业)等技能训练课程。另外,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口径宽泛、专业性差的问题,借鉴国外高校“模块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专业方向进行细化,设置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管理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包含5门专业限选课,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及优势等因素选择相应模块的课程,增强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克服了以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知识宽泛,但技能不专的弊端。
2.拓展各种渠道,提升学生专业及实践技能训练。(1)建立并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双证书教育是目前中国职业改革方向之一,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强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证书”培养制度一方面是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心,同时也凸显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在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学生考取助理人力资源师、助理营销师、秘书等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专业教学计划,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及就业竞争能力。(2)开发校内实训资源,深入开展实战模拟教学。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高职高专院校,始终以提升学生实践技能为目标,在实践教学资源方面予以极大的支持。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设立了ERP综合实训室,配备了企业经营电子沙盘软件和手工沙盘模型,学生在实训课程中模拟企业经营管理角色,承担相应的管理职位,同时与其他模拟企业进行竞争对抗,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训模拟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为未来就业奠定扎实的基础。(3)鼓励并指导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比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学院实训中心及工商企业管理教研室努力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派出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企业经营模拟竞赛和创业竞赛,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2009级学生在2011年“E路通杯”全国高校网络商务创新应用赛中,荣获商务创新应用模式一等奖;2010级学生在2012年“挑战杯”内蒙古自治区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一等奖。通过参加各类实践和创新竞赛,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及实践操作技能。 3.通过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提高实践操作及岗位适应能力。(1)改革毕业设计形式,提升实践操作技能。依照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形式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老师负责辅导论文,其特点是注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培养。为提高毕业设计的有效性,学院以2009级毕业生为改革试点,对毕业设计进行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以创业技能课程培训(SYB)取代毕业论文撰写,通过15天的创业技能培训,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创业基础知识、政策及相关技能,经考核合格后获取创业技能证书,并可获得免息小额贷款等各项优惠政策。毕业设计改革受到学生的广泛欢迎,同时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平台。(2)通过顶岗实习,提高岗位职业技能。顶岗实习即到企业顶岗实践,实地体验职业环境及职位要求,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已建立多个实习基地,行业涉及生产制造、人才服务、商业贸易、房地产等各个领域。学生依据自身职业规划选择实习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亲身体验企业管理环境和工作氛围,培养认真严谨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提高职业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进一步明晰自身的职业生涯目标。
(二)以就业导向为核心,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
1.重视职业规划,为学生明确专业方向。自2011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起,在秋季新生入学教育中,将专业发展前景及职业规划作为迎新教育的内容由教研室主任及专业教师介绍给新生,同时将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作为公共基础课纳入教学计划并形成课程体系,包括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除采用课程讲授的形式外,还聘请企业领导和行业专家对就业需求和岗位要求举办讲座,为学生选择职业方向出谋划策。
2.积极推荐就业,为学生顺畅就业提供渠道。首先,依托地区行业协会在校园举行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就业岗位。其次,充分利用学校招生就业信息网络资源,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类就业信息及求职渠道。
(三)依托实习实训基地,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实习实训基地为依托,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10专职教师,其中2名具有企业相关实践经验,其余8名均为院校毕业分配至学院的教师,虽然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但缺乏企业实践管理经验。为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学院要求青年老师选择到企业挂职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实践管理工作。具有企业实践经验的教师,每年也要利用假期或其他机会,参与企业的培训及招聘工作。此外,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课题的研究与转化,协助企业解决经营中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践技能。
三、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设想
自2011级学分制教学计划实施以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现了由传统的“大而全”向“小而专”的转变,总结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两年来实施的成效及不足,在未来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提出如下设想:
(一)积极推进校企合作模式改革,探索“订单培养”模式
综合运用学校和企业资源优势对人才进行培养,“量”企业的需求之“体”,“裁”学生的培养之“衣”,推进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构建用人单位与学生零间隙,寻求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有效方式。“订单培养”模式更利于学校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用人单位可以稳定地得到事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学生获得稳定的就业保障,实现用人单位、学生及学校的“三赢”。
(二)加强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
目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校内实训主要通过ERP实训室进行电子及手工沙盘模拟,实训手段单一,实训内容很少将相关行业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业务有机地串联起来,综合性和设计性内容不足。为实现综合型、设计型、体验型课程开发与科研相结合的整体建设格局,打造具备教学、科研、文化三位一体的综合实践教学基地,学院拟与用友新道科技有限公司进行深度校企合作,引进“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实训平台,学生通过在多类社会组织中从事不同职业岗位“工作”,训练在现代商业社会中从事经营管理所需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感悟复杂市场营销环境下的企业经营,学会工作、学会思考,从而培养自身的全局意识和综合职业素养。
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始终处于动态发展中,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也应与时俱进,只有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对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优化和变革,才能够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R].2006年16号文件.
[2]崔秀敏.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
[3]官灵芳,王锋.高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人力资源管理,2009,(02).
[4]费芳.高职人才培养主线、核心和途径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02).
[5]李高芬.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9,(06).
作者简介:张峰(1967.12-),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经济管理与法学院工商管理教研室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人力资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