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的画,像一首小诗,一首短曲
花鸟生动活泼,山水雅淡潇洒
清新活泼,即兴而作,笔简意深
给人以优美、自然、轻快的审美享受
他,在水墨间,随心随意
“玩”出了风格,尽享笔情墨趣
他,以教画为职业,以写画为事业
心怀无限热情,推动文化的传承
以教画为职业,以写画为事业
在香港艺术界,曾锺贵先生是其中让人过目难忘的那个,他是一位非常有特点的书画艺术家。
说他非常有特点,一方面是因为他个性的外在——“身材高挑,外貌饱满,留着长长的髪丝和胡子”,花白的头髪梳成马尾,声音洪亮,为人豪爽;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的作品——“画风典雅坚实,墨厚色润,花鸟生动活泼,山水雅淡潇洒,画面清新脱俗”,一幅幅精美小品,令人心生愉悦。粗犷的外型与细腻的作品,二者看起来似乎格格不入,但这就是曾锺贵先生,一位对艺术有自我理解与追求的艺术家。
曾锺贵先生从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只是受家庭和社会条件限制,直到步入社会後才有机会接受系统的绘画培训。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於香港美专深造毕业,学的是西画,毕业後与同学曾到一家创作画室中绘製西方绘画作品。经过了十年时间的西画练习後,九十年代他又进入香港中文大学校外进修学院进修,跟随潮籍海派画家林勇逊先生学习国画,並取得了“第五届中国水墨画山水画文凭”及“中国水墨画综合证书课程证书”。因此,他的画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基本素质,亦会融合西方现代创作的元素。
自1998年起,曾锺贵先生已举办了七次个人作品展及四次师生联展,並参与逾百次国内外书画联展活动,大获好评;也曾参与多次各地举办之美术书画大赛,获奖无数;更於2002年,在天津庆香港回归五周年,全国青少年儿童优秀美术书法作品邀请展中被命名为“2002年度中国青年美术家百傑”。
曾锺贵先生现任教香港警察书画学会,並於多个中心担任水墨画导师,从事中国画艺术创作及教学已有三十餘年。著名画家余寄抚先生曾在《在水墨间》序中评价他道:“桃李满门,锺贵是一位勤劳愉快的艺术家,为香港的中国画艺术发展的默默耕耘者!”
水墨间的笔情墨趣
曾锺贵先生对待绘画的态度,可以用一个“玩”字来表现。他的“玩心”表现在他兼容並蓄、博採众长地“杂学”上。作为海派画家代表之一,他並不像有些画家略有成绩後便“死守”着一种画法,不敢越雷池半步,以致千画一面。他会去大胆尝试各种笔墨技法及画画结构。
墨,作为中国画特有的材料之一,常常能被运用出变化无穷的效果。墨加以清水的多少引为浓墨、淡墨、乾墨、湿墨、焦墨等,画出不同浓淡(黑、白、灰)层次,别有一番韻味,称为“墨韻”。“中国画常用积墨法,通过墨的堆积和逐渐渍染,以使物象达至立体感与质感。特别是由黑到灰的自然渐变,这是西画很难用油彩做到的。”曾锺贵先生喜用墨,更善用墨。例如他的作品《灵山多秀色》,以近浓远淡的墨色变化表现出层峦虚实的视觉感受,云飘雾绕,既灵动立体,又气势磅礴。又如《风送清香》中,几朵娇羞的荷花隐匿在团团墨色堆积和渲染的荷叶中,墨跡随纸的纹理晕开,给人以缥缈之感,意境幽远。
“要达到不同的效果,所选用的纸张材质也不同。例如,海派与岭南派不同,岭南派主张写实,多用撞水和撞粉画法,以求其真,故其所用多为麻纸和皮纸。而我们海派,讲求写意,追求神似,作品往往墨色重些,要形成墨色变化,只有生宣才能做到。”因此,在曾锺贵先生看来,墨和纸的搭配所呈现出的不同效果,正是中国画的魅力所在。
纵观曾锺贵先生的作品,不僅笔墨多变,色彩也颇为丰富,且他善於灵活运用不同的手法。在他的淡雅小品中,在佈局时善用留白,给人以想象空间。如《赏花》,一株恣意盛开的兰花,吸引来一只悠閒的鸟,一花一鸟的互动,画面简洁而活泼;《夏日山居》留白几乎佔了三分之一,只用墨笔简单地勾勒出一莲蓬、一游鱼、一荷叶,便给人无限想象。在手法上,曾锺贵先生善用“点”,让作品更写意,颇有韻味。《紫林幽居》中,远看开满花的紫藤如一条紫色瀑布倾泻而下,而近看则会发现那是由深浅不一的紫色小点汇聚而成,足见画家之功底。还有《秋色》《相依》《觅》皆有異曲同工之妙。
陈青枫先生评价曾锺贵先生的画道:“我很欣赏他的‘小品’,淡淡的色彩,也同时有‘笔’有‘墨’,三者结合起来,就像清冽泉水,令人顿有生活喜悦的感觉。”
“写一幅画有时候就是在玩,像我一样,还没有成名成家,因此可以不拘泥於一种风格,自由度较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去玩。”曾锺贵先生谦虚地说。在水墨间,体会笔情墨趣,正是这样简单的心态,成就了他独一无二的风格。
因材施教,重基本功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曾锺贵先生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但他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从基本功开始。
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绘画亦是如此,扎实基本功的奠定离不开“博观”和“厚积”。在曾锺贵先生看来,首先便要“多看”。艺术来源於生活,一是多看大自然,名川大山、花鸟鱼虫、春夏秋冬,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素材库。他自己也经常去内地、台湾写生,增加阅历的同时积累下创作素材,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二是要多看他人作品,通过观看各大画展、名家作品,积累心得,吸取他人之长处。
有了“多看”的基础,曾锺贵先生认为,绘画还要“多悟”,因为绘画不是单纯地“依葫芦画瓢”,还有一定的创作成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所思所感,所以如何将所积累的素材组合再呈现便是功力的体现。“绘画不完全是写实,还需要创作。中国画以临摹为主,当临摹的多了,很多东西也就记在了脑子里,创作时可以凭记忆去选取素材,去构图,去组合,从而让画表达出心声。”当然,这个过程需要日积月累,才能驾轻就熟。
光看和光想显然是不夠的,最重要的还是要“多做”,积累和学习到的东西,只有经过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技能。
以上三个方面即是曾锺贵先生所认为的创作灵感的来源。扎实的基础,这是他的自我要求,也是他在教学中总是强调的。他说,学画是一件极考验耐心的事,无法一蹴而就,只有靠日积月累的练习。
曾锺贵先生的学生涵盖各个年龄层,因而在教学方法上也会有所区别,因材施教。例如,针对少年儿童,由於接受能力有限,只能先示范,再在他临摹时作出指导,而不能灌输画论大道理;而对成年人,他则会採取相反的教法,以引导为主。当然,教学方法中也存在共通的地方,比如他会把一些基本模式並列起来,譬如写鸟,鸟有几种基本形态,站着的、飞的、鸣叫的,由简至繁地写起来,这些基本形态写熟了,便可配合其他来作整个画面的学习。
如今,教学工作基本上佔据了曾锺贵先生全部的时间,艺术就是他的全部。他说,最大的理想就是将水墨画法发扬,将自己所擅长的技巧传承下去。以教画为职业,以写画为事业,在水墨间,他找到了心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