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遥远的雨林孤岛
2012年8月,雨季。每天早上,我在云南西双版纳边境县城勐腊客运站乘坐前往瑶区或者勐伴的客车,行程大约一个小时,目的地是补蚌。补蚌保存着一片热带雨林,现在,它的一部分已被开辟为望天树雨林景区。
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并不大,有些杂乱。具体说来,主要分布在以下几大片,一片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一片是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另一片是亚洲东南部,还有就是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但是,这种曾经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达12%的雨林已经不多了,现在,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而且正在消失过程中。这些仅有的雨林已经成为了碎片,不再是一片片完整的绿色之毡。
我国的热带雨林很少,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少部分,而以西双版纳补蚌等地的雨林较为典型。由于这些雨林区位于北纬 29°附近,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因此表现出一定的边缘特征。
西双版纳有70万亩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着20000多种植物,其中属热带植物5000多种,可食用植物10000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许多植物是珍贵药材或具有特殊用途。
大片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息场所。这里已知有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总数2/3。兽类67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6%。其中被列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的有亚洲象、兀鹫、印支虎、金钱豹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羚羊、懒猴等13种,还有许多二三类保护动物。而生活在密林中的亚洲象,正是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
西双版纳是秘境,一是在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在人文方面。这里主要呈现的是雨林孕育的傣族等文化,这里的人们衣食住行都与雨林有关:食物要依赖森林,渔猎与采集仍广泛存在;传统的建筑都是干栏式的竹楼与木楼;使用的工具多为竹子和木头做成;文化传承由贝叶棕做成的贝叶经作为记录载体;音乐有葫芦丝的声音像水一样流过,有象脚鼓振奋的鼓声回响在林间……
回忆起来,我已六次进入望天树雨林。1999年第一次,只是在望天树景区外面的路上经过,但那时的雨林面积真大,在土路上徒步数公里也少见到人。路边就是雨林,还有很多警告牌,比如提醒你有印支虎的牌子,有野象出没的牌子,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没有记录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当时独自一人的恐慌。最近的一次就是这个雨季了,柏油路早已修通,路上的车辆也很多,而路边的小山上虽然仍是绿色的,但它们都是刚种上没有几年的橡胶树。而路边的雨林已不见了,仅只有望天树雨林的那一片,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雨林孤岛”,再过些年,也许它就真没有了。
周围没有原始森林,雨林孤岛还是雨林吗?
植物形成的秘境
到达望天树雨林通常的时间是早上8点多。明媚的阳光穿过清灵的空气,跳跃在睡意朦胧的绿叶之间,一些轻薄如纱的雾气缓缓升起来,我的心境也随着飘浮起来。
在跳动的阳光里,我一头扎入雨林,越走越深,阳光从眼前消失,雨林植物形成的巨大力量将阳光挡在雨林天篷之外。宁静、孤独、恐慌,还有某种神秘的气氛一起涌来,这些,同样是使我着迷的地方。
很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观察拍摄着望天树雨林,这里生生不息的植物给我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它们也正是热带雨林的基础,它们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所展现的竞争、协作、循环、平衡的生存智慧,将生命的美丽一层层递推到我的眼前。
垂直的层次:望天树雨林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多个层次,至少分为5层,而一般的森林通常只有3层或者更少。上层林冠指的是冠层之上30至100米高的树冠,它们高出冠层,形成热带雨林的形象标志,望天树景区的标志性树种就是望天树。这些分层也并不总是清楚而明显,它们也随着森林的不同而变化。热带雨林的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每一层都有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中国热带雨林的这个特征,只有在望天树景区能够明显地观察到。
板状根:在望天树雨林里,巨大的板状根比比皆是。我们知道,植物的根系通常在地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拓展。雨林中一棵树木倒下到它被分解成为其他生命体的养分,会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完成,而不是其他地区的几年,而且这些养分没有渗入地下就被吸收了。这就决定了雨林植物扎根并不深,就会给树木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对高大的树木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雨林里的高大树木各显其能,进化出了许多的稳定方式,板状根就是最有成效的手段之一。即是由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生长所形成的板状的根。
独木成林与绞杀:雨林中的榕树为了支撑高大的地上部分则另辟蹊径。一方面,它们将根系尽量向土表延伸、扩张,形成地面根,而且这些地面根能相互愈合,长到一起,结成网状,人称网状根。另一方面,它们像附生植物那样,落在其他植物树干上的种子能在空中生根发芽,将最初的生存基础建立在别的树干上,然后延展长长的根,最终到达地面,扎进土中。这种根未扎进土地之前可以称为气生根,扎进土地后可称为支柱根,并最终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象。
榕树还利用根来制造“绞杀”事件,它们在其他植物体上长出气生根,紧紧缠住附主,形成网状,向下扩展生长,直到伸入地下生成正常根系。然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加快生长,网状根膨大,愈合为网状茎,最后形成一体,而附主植物则被绞杀,然后被分解消化掉。
空中城市:为了争抢阳光,雨林中大部分草本植物都将生存空间往高处搬去了。它们在空中建立了家园,使雨林真正成为生物的立体城市。在望天树雨林里的空中居民主要是蕨类、兰花和天南星科植物。
巨叶植物:海芋以肥大的叶片吸引人。有的叶片可达二米多长,宽也一米多。叶片大,也体现了它们极强的生存能力。因为植株小,只能生长在林下,得不到阳光的恩泽。在长期艰难的进化中,它们将叶片扩大了,就像人类用的太阳能聚光板,以便收集光线。 藤本交错:在望天树雨林里行走,我常想起一部叫《森林王子》的电影。电影里面那盘根错节的热带雨林情景,使人难于忘怀。如果没有那些奇妙的藤本植物,热带雨林还会充满魅力充满想象吗?《阿凡达》为什么如此迷人?其中雨林景观木质藤本交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望天树的热带雨林里,木质藤本植物正营造着这种神秘。
茎花与茎果:在热带雨林中,大部分昆虫和其他动物传粉者活动在冠层下的空间里,而且这里也确实有足够的地方供它们伸展手脚以及扇动翅膀。这样,植物们在老茎上开花显然就能较好地表明自己的目的,也让传粉者更容易看到并领会其意图,并最终帮它们实施完成这些意图。在望天树雨林,最有名的茎花植物当然是铺聚在地面上的榕果了。
滴水叶尖:西双版纳的佛寺里都能见到菩提树,它们的叶尖有长长的尾巴,有时能有十多厘米,差不多有叶片的主体长,人们称其为典型的“滴水叶尖”。滴水叶尖就是一些雨林植物的叶片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热带雨林里一些植物为什么进化出滴水叶尖?热带雨林的内部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汽及经常的降雨常在叶片的表面结成一层水膜,水膜会部分反射阳光,影响光合作用;潮湿的环境使叶片容易被菌类、地衣、苔藓、藻类侵袭,因为这些家伙更喜欢水,而叶片的排水措施,则可以避免一些附生植物在其叶片表面的生长。
亲密接触望天树
雨季,望天树雨林每天中午或下午都会下一场雨,但通常是阵雨,雨后彩虹挂在上空,仿佛童话世界。我站在架设在望天树中部的空中走廊上,这里正是观看大片雨林的好地方,也是亲密接触望天树的好地方。
关于望天树的新闻很多,较近的一次是2011年9月29日晚上,我国的“天宫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而“天宫一号”上搭载了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其中望天树种子就来源于西双版纳的望天树景区。
望天树是一种什么树?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望天树等龙脑香科植物被戴上了“标示性树种”、“指示性植物”等桂冠。在中国境内,望天树就只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望天树雨林。它们的生存地,大部分是原始的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它们成片生长,组成独立的群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生态学家对它们格外看重,认为它们的存在意义非凡,也就是说,如果西双版纳没有它们,就不能断定西双版纳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
这里的望天树是1974年首次发现的。当时,植物科学工作者根据勐腊县林业局提供的线索,到补蚌进行考察,并从它的叶、花、种子的结构、形态,鉴定出它是龙脑香科的一个新种,赋予它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
望天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们树干通直,是为了快速长高。它们在树冠以下不分杈,也是为了快速长高。它们树干表皮光洁,是为了防止藤本植物的攀爬和附生。事实上,望天树这些形体上的策略也是成功的,很少有藤本植物在它们的树冠层盘踞,也很少有大型的附生植物纠缠在它们的树干上。而一些棕榈科植物,因为不具备这些策略,往往被附生植物和绞杀植物很快折腾而死了。
望天树有自己独特的传承策略,它们的群落会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同时开花。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的花不仅能同时开放,而且开花时间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两次开花之间的间隔有时是一年两年,有时却能达到十多年,不像一些植物一年一次开花或者相隔相同的几年一次开花。研究者认为,它们的开花间隔如此这般随意,就意味着可能有效防止捕食者提前做好享用它们种子的准备。这样一来,望天树种子生存的机会就更多了。想一想,这也是不可理喻的事,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的信号?
每棵成年的望天树大约有400万朵花。每一棵大树大约能结出12万颗种子。那么多树同时放飞种子,是什么样的情形?它们的种子落到地上,要么很快生长,要么很快腐烂。
我多次赶上好年头,看到了望天树种子的飘飞。这是生命的飞翔,也是命运的飞翔。
扁担藤的谋略
在望天树雨林里,大型木质藤本植物我比较熟悉的是扁担藤。它们是一种具有热带雨林特点的木质藤本,是组成热带雨林植物的重要部分。
热带藤本植物大约包括90个科,超过2500种的物种。它们当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最长的可达数百米,与森林中巨大的树木争抢资源。对它们来说,足够的长度可使它们进入树冠层,而进入树冠层就意味着成功,就意味首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生命所需要的阳光。
扁担藤因藤茎扁而宽,形如扁担而得名。一眼看上去,确实像小时候常担在肩膀上的扁担。它们的长度虽然没有数百米,但几十米还是有的。藤子较宽,最宽的据说可达五十多厘米,也就是半米宽,这就不能算是扁担了。它们的厚度却不够,从几厘米到十多厘米的样子都有。它们的这种形体,当然也是为了更适合攀爬。
在雨林下面,我们看到的扁担藤并没有枝叶,就是那么一根盘旋的藤子,而且是那种很“硬”的藤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也是它们重要的生存策略:节省资源,多快好省地发展藤子,尽量先往空中走。
扁担藤当然也需要叶片来进行光合作用,否则也用不着长成藤本往高处去。它们将叶片伸展在冠层之上,就像树木的叶片总是往高处生长一样。到了冠层,它们的生活就比所攀附的乔木好多了。原因很简单,它们获取阳光的成本很低,树往上长高一点的成本比藤子长长一点的成本也高多了,要不然,为什么树木只有80多米高,而藤本植物的藤子可达500多米?
扁担藤传承生命的策略也很到位。它们的花果大多出现在藤茎基部,有的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它们的花是一团团的,呈淡紫色,虽然每一朵都很细小,但数量极多,谋的是以数量取胜的路子。
8月的望天树雨林,扁担藤的果实已经快成熟了,它们一粒粒地挤成一团,一团又一团,就那样缀在藤茎上。它们的果实幼嫩时绿色,较酸,成熟时棕红色,变软,汁多,微甜,可食用,自然有动物愿意来帮忙传播种子。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传说,它们的果实还可以用来酿酒。我没喝过,不知味道如何。但写到这里,有一点后悔,为什么当时不找一些成熟的果子尝一尝?
扁担藤的茎内有汁液,有“泉水”。过去西双版纳的傣族猎人进山一般不带水壶,渴了,就砍一段扁担藤解渴,是很好的天然饮料。我看过境外有人拍摄的纪录片,确实有人这样做,而且水还不少,可以痛饮。
加强版的昆虫
雨林里当然还有隐藏更深的昆虫。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被发现记录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左右,但足够多了,它们已占到动物界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了。
热带雨林里的昆虫占昆虫种类的75%,这个比例来源于境外的研究估计。如果这个比例是相对准确的,那么我们认识的昆虫中就有75万种生活在热带雨林里。想一下,这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我们仅认识一下那些名字就需要多少时间?
在望天树雨林里,我们能看到的昆虫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它们也被打上了雨林烙印:外形奇特,色彩鲜艳,与其他地区的昆虫相比,具有更强的隐藏和伪装能力,它们就是昆虫世界的加强版。
雨林里的昆虫是有很多的秘密,在这里,我们无法一一展开。但是,它们的存在与雨林的存在一定是共生共荣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无法存在。有人说,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为生命提供养分,而昆虫则是雨林的管家。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昆虫们正在雨林里传授花粉,分解回收养分,忙得不亦乐乎。
我在望天树雨林中观察的昆虫,它们总是使我惊奇不已:形象众多的竹节虫模仿树枝总是使人们看不到它们,一些蛾蝶的幼虫装扮成蛇的形象顶着假眼吓退侵扰者,突眼蝇居然将眼睛安置在长长的柄上,漂亮的叶甲突然就掉到地上装死……
雨林里,无数的细节正在粉墨登场,无论人类是否在场。对雨林来说,人类不过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这个孩子不守森林规则,自以为是,到处折腾,但雨林没有放弃人类,最终将人类抛弃的一定是人类自己。
2012年8月,雨季。每天早上,我在云南西双版纳边境县城勐腊客运站乘坐前往瑶区或者勐伴的客车,行程大约一个小时,目的地是补蚌。补蚌保存着一片热带雨林,现在,它的一部分已被开辟为望天树雨林景区。
地球上热带雨林面积并不大,有些杂乱。具体说来,主要分布在以下几大片,一片是南美洲的亚马逊河流域,一片是非洲的刚果河流域、几内亚湾、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另一片是亚洲东南部,还有就是苏门答腊岛至新几内亚岛一带、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但是,这种曾经覆盖地球陆地表面达12%的雨林已经不多了,现在,它仅占地球陆地表面的5%,而且正在消失过程中。这些仅有的雨林已经成为了碎片,不再是一片片完整的绿色之毡。
我国的热带雨林很少,主要分布在台湾南部、海南岛、云南南部的部分地区,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也有少部分,而以西双版纳补蚌等地的雨林较为典型。由于这些雨林区位于北纬 29°附近,是世界雨林分布的最北边缘,因此表现出一定的边缘特征。
西双版纳有70万亩保护完好的原始森林,这里生长着20000多种植物,其中属热带植物5000多种,可食用植物10000多种,野生水果50多种,速生珍贵用材树40多种,许多植物是珍贵药材或具有特殊用途。
大片的森林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息场所。这里已知有鸟类429种,占全国鸟类总数2/3。兽类67种,占全国兽类总数的16%。其中被列为世界性保护动物的有亚洲象、兀鹫、印支虎、金钱豹等,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牛、羚羊、懒猴等13种,还有许多二三类保护动物。而生活在密林中的亚洲象,正是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
西双版纳是秘境,一是在自然环境方面,一是在人文方面。这里主要呈现的是雨林孕育的傣族等文化,这里的人们衣食住行都与雨林有关:食物要依赖森林,渔猎与采集仍广泛存在;传统的建筑都是干栏式的竹楼与木楼;使用的工具多为竹子和木头做成;文化传承由贝叶棕做成的贝叶经作为记录载体;音乐有葫芦丝的声音像水一样流过,有象脚鼓振奋的鼓声回响在林间……
回忆起来,我已六次进入望天树雨林。1999年第一次,只是在望天树景区外面的路上经过,但那时的雨林面积真大,在土路上徒步数公里也少见到人。路边就是雨林,还有很多警告牌,比如提醒你有印支虎的牌子,有野象出没的牌子,可惜那时没有相机,没有记录下来,留下来的只是当时独自一人的恐慌。最近的一次就是这个雨季了,柏油路早已修通,路上的车辆也很多,而路边的小山上虽然仍是绿色的,但它们都是刚种上没有几年的橡胶树。而路边的雨林已不见了,仅只有望天树雨林的那一片,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小小的“雨林孤岛”,再过些年,也许它就真没有了。
周围没有原始森林,雨林孤岛还是雨林吗?
植物形成的秘境
到达望天树雨林通常的时间是早上8点多。明媚的阳光穿过清灵的空气,跳跃在睡意朦胧的绿叶之间,一些轻薄如纱的雾气缓缓升起来,我的心境也随着飘浮起来。
在跳动的阳光里,我一头扎入雨林,越走越深,阳光从眼前消失,雨林植物形成的巨大力量将阳光挡在雨林天篷之外。宁静、孤独、恐慌,还有某种神秘的气氛一起涌来,这些,同样是使我着迷的地方。
很多年来,我利用业余时间观察拍摄着望天树雨林,这里生生不息的植物给我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它们也正是热带雨林的基础,它们在一个完整的系统中所展现的竞争、协作、循环、平衡的生存智慧,将生命的美丽一层层递推到我的眼前。
垂直的层次:望天树雨林在垂直方向上形成多个层次,至少分为5层,而一般的森林通常只有3层或者更少。上层林冠指的是冠层之上30至100米高的树冠,它们高出冠层,形成热带雨林的形象标志,望天树景区的标志性树种就是望天树。这些分层也并不总是清楚而明显,它们也随着森林的不同而变化。热带雨林的每一层都有自己吸收阳光的方式,每一层都有与众不同的与周围生态系统相互影响的策略。中国热带雨林的这个特征,只有在望天树景区能够明显地观察到。
板状根:在望天树雨林里,巨大的板状根比比皆是。我们知道,植物的根系通常在地下向深度和广度两个方向拓展。雨林中一棵树木倒下到它被分解成为其他生命体的养分,会在很短的几个月内完成,而不是其他地区的几年,而且这些养分没有渗入地下就被吸收了。这就决定了雨林植物扎根并不深,就会给树木带来很大的不稳定性,对高大的树木来说更是如此。为了解决这对矛盾,雨林里的高大树木各显其能,进化出了许多的稳定方式,板状根就是最有成效的手段之一。即是由乔木的侧根外向异常生长所形成的板状的根。
独木成林与绞杀:雨林中的榕树为了支撑高大的地上部分则另辟蹊径。一方面,它们将根系尽量向土表延伸、扩张,形成地面根,而且这些地面根能相互愈合,长到一起,结成网状,人称网状根。另一方面,它们像附生植物那样,落在其他植物树干上的种子能在空中生根发芽,将最初的生存基础建立在别的树干上,然后延展长长的根,最终到达地面,扎进土中。这种根未扎进土地之前可以称为气生根,扎进土地后可称为支柱根,并最终形成“独树成林”的景象。
榕树还利用根来制造“绞杀”事件,它们在其他植物体上长出气生根,紧紧缠住附主,形成网状,向下扩展生长,直到伸入地下生成正常根系。然后从土壤中吸收养分,加快生长,网状根膨大,愈合为网状茎,最后形成一体,而附主植物则被绞杀,然后被分解消化掉。
空中城市:为了争抢阳光,雨林中大部分草本植物都将生存空间往高处搬去了。它们在空中建立了家园,使雨林真正成为生物的立体城市。在望天树雨林里的空中居民主要是蕨类、兰花和天南星科植物。
巨叶植物:海芋以肥大的叶片吸引人。有的叶片可达二米多长,宽也一米多。叶片大,也体现了它们极强的生存能力。因为植株小,只能生长在林下,得不到阳光的恩泽。在长期艰难的进化中,它们将叶片扩大了,就像人类用的太阳能聚光板,以便收集光线。 藤本交错:在望天树雨林里行走,我常想起一部叫《森林王子》的电影。电影里面那盘根错节的热带雨林情景,使人难于忘怀。如果没有那些奇妙的藤本植物,热带雨林还会充满魅力充满想象吗?《阿凡达》为什么如此迷人?其中雨林景观木质藤本交错就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在望天树的热带雨林里,木质藤本植物正营造着这种神秘。
茎花与茎果:在热带雨林中,大部分昆虫和其他动物传粉者活动在冠层下的空间里,而且这里也确实有足够的地方供它们伸展手脚以及扇动翅膀。这样,植物们在老茎上开花显然就能较好地表明自己的目的,也让传粉者更容易看到并领会其意图,并最终帮它们实施完成这些意图。在望天树雨林,最有名的茎花植物当然是铺聚在地面上的榕果了。
滴水叶尖:西双版纳的佛寺里都能见到菩提树,它们的叶尖有长长的尾巴,有时能有十多厘米,差不多有叶片的主体长,人们称其为典型的“滴水叶尖”。滴水叶尖就是一些雨林植物的叶片对环境的特殊适应性。热带雨林里一些植物为什么进化出滴水叶尖?热带雨林的内部非常潮湿,空气中的水汽及经常的降雨常在叶片的表面结成一层水膜,水膜会部分反射阳光,影响光合作用;潮湿的环境使叶片容易被菌类、地衣、苔藓、藻类侵袭,因为这些家伙更喜欢水,而叶片的排水措施,则可以避免一些附生植物在其叶片表面的生长。
亲密接触望天树
雨季,望天树雨林每天中午或下午都会下一场雨,但通常是阵雨,雨后彩虹挂在上空,仿佛童话世界。我站在架设在望天树中部的空中走廊上,这里正是观看大片雨林的好地方,也是亲密接触望天树的好地方。
关于望天树的新闻很多,较近的一次是2011年9月29日晚上,我国的“天宫一号”成功升空,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新突破。而“天宫一号”上搭载了四种濒临灭绝的植物种子进入太空进行航天育种,其中望天树种子就来源于西双版纳的望天树景区。
望天树是一种什么树?
在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望天树等龙脑香科植物被戴上了“标示性树种”、“指示性植物”等桂冠。在中国境内,望天树就只分布在西双版纳的望天树雨林。它们的生存地,大部分是原始的沟谷雨林及山地雨林。它们成片生长,组成独立的群落,形成奇特的自然景观。生态学家对它们格外看重,认为它们的存在意义非凡,也就是说,如果西双版纳没有它们,就不能断定西双版纳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热带雨林。
这里的望天树是1974年首次发现的。当时,植物科学工作者根据勐腊县林业局提供的线索,到补蚌进行考察,并从它的叶、花、种子的结构、形态,鉴定出它是龙脑香科的一个新种,赋予它一个形象生动的名字——望天树。
望天树有自己的生存智慧。它们树干通直,是为了快速长高。它们在树冠以下不分杈,也是为了快速长高。它们树干表皮光洁,是为了防止藤本植物的攀爬和附生。事实上,望天树这些形体上的策略也是成功的,很少有藤本植物在它们的树冠层盘踞,也很少有大型的附生植物纠缠在它们的树干上。而一些棕榈科植物,因为不具备这些策略,往往被附生植物和绞杀植物很快折腾而死了。
望天树有自己独特的传承策略,它们的群落会像约定好的一样几乎同时开花。更有意思的是,它们的花不仅能同时开放,而且开花时间是没有规律可循的。两次开花之间的间隔有时是一年两年,有时却能达到十多年,不像一些植物一年一次开花或者相隔相同的几年一次开花。研究者认为,它们的开花间隔如此这般随意,就意味着可能有效防止捕食者提前做好享用它们种子的准备。这样一来,望天树种子生存的机会就更多了。想一想,这也是不可理喻的事,它们之间有什么秘密的信号?
每棵成年的望天树大约有400万朵花。每一棵大树大约能结出12万颗种子。那么多树同时放飞种子,是什么样的情形?它们的种子落到地上,要么很快生长,要么很快腐烂。
我多次赶上好年头,看到了望天树种子的飘飞。这是生命的飞翔,也是命运的飞翔。
扁担藤的谋略
在望天树雨林里,大型木质藤本植物我比较熟悉的是扁担藤。它们是一种具有热带雨林特点的木质藤本,是组成热带雨林植物的重要部分。
热带藤本植物大约包括90个科,超过2500种的物种。它们当中有大有小,有长有短,最长的可达数百米,与森林中巨大的树木争抢资源。对它们来说,足够的长度可使它们进入树冠层,而进入树冠层就意味着成功,就意味首将会有更多的机会获得生命所需要的阳光。
扁担藤因藤茎扁而宽,形如扁担而得名。一眼看上去,确实像小时候常担在肩膀上的扁担。它们的长度虽然没有数百米,但几十米还是有的。藤子较宽,最宽的据说可达五十多厘米,也就是半米宽,这就不能算是扁担了。它们的厚度却不够,从几厘米到十多厘米的样子都有。它们的这种形体,当然也是为了更适合攀爬。
在雨林下面,我们看到的扁担藤并没有枝叶,就是那么一根盘旋的藤子,而且是那种很“硬”的藤子。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也是它们重要的生存策略:节省资源,多快好省地发展藤子,尽量先往空中走。
扁担藤当然也需要叶片来进行光合作用,否则也用不着长成藤本往高处去。它们将叶片伸展在冠层之上,就像树木的叶片总是往高处生长一样。到了冠层,它们的生活就比所攀附的乔木好多了。原因很简单,它们获取阳光的成本很低,树往上长高一点的成本比藤子长长一点的成本也高多了,要不然,为什么树木只有80多米高,而藤本植物的藤子可达500多米?
扁担藤传承生命的策略也很到位。它们的花果大多出现在藤茎基部,有的甚至贴着地面生长。它们的花是一团团的,呈淡紫色,虽然每一朵都很细小,但数量极多,谋的是以数量取胜的路子。
8月的望天树雨林,扁担藤的果实已经快成熟了,它们一粒粒地挤成一团,一团又一团,就那样缀在藤茎上。它们的果实幼嫩时绿色,较酸,成熟时棕红色,变软,汁多,微甜,可食用,自然有动物愿意来帮忙传播种子。西双版纳傣族民间传说,它们的果实还可以用来酿酒。我没喝过,不知味道如何。但写到这里,有一点后悔,为什么当时不找一些成熟的果子尝一尝?
扁担藤的茎内有汁液,有“泉水”。过去西双版纳的傣族猎人进山一般不带水壶,渴了,就砍一段扁担藤解渴,是很好的天然饮料。我看过境外有人拍摄的纪录片,确实有人这样做,而且水还不少,可以痛饮。
加强版的昆虫
雨林里当然还有隐藏更深的昆虫。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约占地球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被发现记录的昆虫种类仅100万种左右,但足够多了,它们已占到动物界已知种类的三分之二了。
热带雨林里的昆虫占昆虫种类的75%,这个比例来源于境外的研究估计。如果这个比例是相对准确的,那么我们认识的昆虫中就有75万种生活在热带雨林里。想一下,这真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我们仅认识一下那些名字就需要多少时间?
在望天树雨林里,我们能看到的昆虫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它们也被打上了雨林烙印:外形奇特,色彩鲜艳,与其他地区的昆虫相比,具有更强的隐藏和伪装能力,它们就是昆虫世界的加强版。
雨林里的昆虫是有很多的秘密,在这里,我们无法一一展开。但是,它们的存在与雨林的存在一定是共生共荣的,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导致另一方的无法存在。有人说,热带雨林里的植物为生命提供养分,而昆虫则是雨林的管家。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昆虫们正在雨林里传授花粉,分解回收养分,忙得不亦乐乎。
我在望天树雨林中观察的昆虫,它们总是使我惊奇不已:形象众多的竹节虫模仿树枝总是使人们看不到它们,一些蛾蝶的幼虫装扮成蛇的形象顶着假眼吓退侵扰者,突眼蝇居然将眼睛安置在长长的柄上,漂亮的叶甲突然就掉到地上装死……
雨林里,无数的细节正在粉墨登场,无论人类是否在场。对雨林来说,人类不过是一个淘气的孩子,这个孩子不守森林规则,自以为是,到处折腾,但雨林没有放弃人类,最终将人类抛弃的一定是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