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的形势下,高考越来越注重能力的考查.高三复习课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但要想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靠“题海战”是低效的.那么如何才能切实贯彻新课程理念,让高三复习变得“轻松高效”起来呢?本人认为,在复习过程中应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适时地穿插一些带“探究”性质的习题课是很好的一个突破口.
在课题“探究放缩途径、体验不等关系的产生”的教学设计中,本人设计了三组问题,每组两个.
第一组:体验放缩是估算的需要
问题1:若正整数m满足10m-1<
2512<10m,则m=(lg2=0.3010).
问题2 :设a=1+12
+13
+…+1100,
若a∈[n,n+1],则n=.
第二组:体验放缩是求最值的快捷方法
问题3:点P(x,y)在曲线
xy=1(x<0)
上运动,作PM垂直x轴于点M,则△OPM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问题4:(2006年上海高考题)三个同学对问题“关于x的不等式
x2+25+|x3-5x2|≥
ax在[1,12]上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
甲说:只须不等式左边的最小值不小于右边的最大值.
乙说:把不等式变形为左边含变量 的函数,右边仅含常数,求函数的最值.
丙说:把不等式两边年成关于 的函数,作出函数的图象.
参考上述解题思路,你认为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即 的取值范围为.
第三组:体验放缩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
问题5:探究:
1×2
+2×3
+3×4
+…+
n(n+1)
<,
问题6:①求证:当
x>0且x≠1时,lnx>
xx-1;
②求证:当n≥2时,lnn>
12
+13
+14+…+
1n;
③求证:当n≥2时,lnn<
1+12
+13+…+
1n-1.
每一组的第一题由学生独立解决,让学生在尝试和解决问题中探究放缩途径;每组的第二题难度加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体验不等式关系的产生,归纳探究成果.
在师问生答单向交流下,学生探索的空间狭小,长久下去必将磨灭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将自己的思路融合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换句话说,教师要乐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在这节课中,本人好几次被学生“搞糊涂”.如问题2,学生A给出如下的解答:
解:因为2
k+k+1
<1k
<
2k+
k-1
2(k+1
-k)<
1k
<
2(k
-k-1)
所以2(101-1)<
1+12+
13+…+
1100<
2(100-0)18
在课题“探究放缩途径、体验不等关系的产生”的教学设计中,本人设计了三组问题,每组两个.
第一组:体验放缩是估算的需要
问题1:若正整数m满足10m-1<
2512<10m,则m=(lg2=0.3010).
问题2 :设a=1+12
+13
+…+1100,
若a∈[n,n+1],则n=.
第二组:体验放缩是求最值的快捷方法
问题3:点P(x,y)在曲线
xy=1(x<0)
上运动,作PM垂直x轴于点M,则△OPM的周长的最小值为.
问题4:(2006年上海高考题)三个同学对问题“关于x的不等式
x2+25+|x3-5x2|≥
ax在[1,12]上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提出各自的解题思路.
甲说:只须不等式左边的最小值不小于右边的最大值.
乙说:把不等式变形为左边含变量 的函数,右边仅含常数,求函数的最值.
丙说:把不等式两边年成关于 的函数,作出函数的图象.
参考上述解题思路,你认为他们所讨论的问题的正确结论,即 的取值范围为.
第三组:体验放缩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
问题5:探究:
1×2
+2×3
+3×4
+…+
n(n+1)
<,
问题6:①求证:当
x>0且x≠1时,lnx>
xx-1;
②求证:当n≥2时,lnn>
12
+13
+14+…+
1n;
③求证:当n≥2时,lnn<
1+12
+13+…+
1n-1.
每一组的第一题由学生独立解决,让学生在尝试和解决问题中探究放缩途径;每组的第二题难度加大,让学生在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体验不等式关系的产生,归纳探究成果.
在师问生答单向交流下,学生探索的空间狭小,长久下去必将磨灭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主动将自己的思路融合于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换句话说,教师要乐于被学生“牵着鼻子走”.在这节课中,本人好几次被学生“搞糊涂”.如问题2,学生A给出如下的解答:
解:因为2
k+k+1
<1k
<
2k+
k-1
2(k+1
-k)<
1k
<
2(k
-k-1)
所以2(101-1)<
1+12+
13+…+
1100<
2(100-0)18
a∈[n,n+1]
知n=19.
作为学生的交流对象,我首先肯定她的“放缩”技巧非常到位,18 n=18
.
通过师生共同体验放缩后的调节过程,让学生在认知的冲突中强化体验的真切性.
“探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学生自己提问题.如问题5的放缩途径不单一.
学生B给出答案:
因为k(k+1)所以1×2
+2×3+
3×4+…+
n(n+1)<12
n(n+3).
学生C给出答案:因为k(k+1)
=k+12
(k=1,2,3,…,n)
所以1×2
+2×3
+3×4+…+
n(n+1)<
12n(n+2).
本人适时提出:
1×2
+2×3
+3×4
+…+
n(n+1)
<12
(n+1)2.
同学们很快发现是成立的.于是让学生明确放缩途径的多样性、结论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要敢于质疑,敢于自己提出问题.
又如问题6中同,第①小题利用辅助函数的导数不难获得结果.对于第②小题,本人提出由第①小题很容易得到lnn>1-
1n,但结果比较粗糙,需进一步调整.事实上,令x=
nn-1,可得ln
n-ln
(n-1)>1n,再由叠加法不难得到:当n≥2时,
lnn>12
+13
+14
+…+1n;
第③小题的解答中,很快有同学发现该结论可以调整.
同学D认为:当n≥2时,lnnf(x)=
lnx-x在(1,+∞)上是减函数,所以当
n≥2时,f(n)同学E认为:lnn n<2n;而2n=(1+1)n≥1+n>n,所以D同学的结论是正确的.
那么,该结论能否进一步调整呢?(教师还意犹未尽!)
学生F认为:当x>0时,函数f(x)=x的图象显然在
g(x)=lnx的图象的上方,因此,刚才两位同学的意见是正确的,从图象可进一步猜测
lnn“很好”,本人对学生F的提议大加赞许.利用几何画板师生共同观察同一坐标系中函数
y=lnx
、
y=x2
、y=x的图象:不难获得结论:对于任意x>0,均有“
lnx”、“lnx 一节课下来,本人觉得成功的地方有:①能设计“台阶”,让学生能够逐步展开思路、进行探究;②对学生的做法进行合理点评,激起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③鼓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主动将教师活动融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中;④指导探究的方法,如利用几何画板画出函数图象来作实验,由实验来获得结果,再进一步研究理论上的证明;⑤给出的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留给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