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流年:国医大师何任的人文情怀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dof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何任教授是浙江省唯一获得全国首届“国医大师”称号的中医学者,他的病人和学生都称何任教授是德术双馨的好医生、好老师。去年二月,老先生安然仙逝。本刊特约何一枫先生撰写本文,以志怀念。
  何任教授是我的父亲。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快一年了,可他的音容笑貌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的案桌上一直放着父亲前几年写的一本书,书名叫《诗意流年》。这不是一本学术专著,而是父亲在七十四岁高龄时授课坐诊,忙里偷闲写就的一部回忆平生的自传作品。书写得亲切有趣,言笑晏晏间读来如沐春风。这是一个与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迥然不同的人文世界,一位满腹诗书的学者,以为人生之喜怒哀乐皆可以诗发之,故有了这不输于他诸多医学专著的“诗意流年”。
  好书万卷读非多
  1921年1月11日,父亲出生于杭州的医学世家,我的曾祖父、祖父都是当时杭州城的一代名医。从小的耳濡目染和祖父的教导,使父亲逐渐认识到:医者父母心,仁心是学医的根本。为此,熟读《汤头歌诀》等医学经典固然重要,更需要博览群书、杂学旁收。年纪稍长,他开始阅读《红楼梦》等章回小说和林琴南译的整套外国小说。中外优秀文化中所包含的人文底蕴,涵养了他的精神世界,陪伴着他的行医生涯。
  1937年,十八岁的父亲思虑再三,决定坐小货轮赴“孤岛”上海求学。船上那一夜,父亲跻身于一群贩运蔬菜的苦力小贩中,矇眬睡去,忽然惊醒,只见“当头一轮圆月,满耳涛声,青天碧海”,竟想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句子。在这样兵荒马乱、前途未卜的岁月里,父亲仍保持着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坚定地追求心中的理想。抵达上海,父亲顺利考取了“新中国医学院”的二年级插班生,每天过着“三更灯火五更鸡”的生活。他节衣缩食,大量阅读中西医书籍,如《伤寒论》、《金匮》等校注,以及张崇熙编的全套西医基础和临床护理书籍。父亲深谙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精神,稍有闲暇,便到四明医院跟老师学习西医诊断及注射,还到设在辽阳路的平民施诊所实习施诊。
  父亲从不主张不问世事的读书,不赞成读书人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他直面国土沦丧,曾慷慨激昂地写出了“喋血腥旗谁砥柱,丹心劲草托长虹”等诗句。毕业后父亲在浙西南一带行医。是年,衢州等地因日军大肆进行细菌战而造成疫症流行,每天都有病人死亡的情形。父亲心急如焚,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他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何家独特的临诊经验,与当时驻在龙泉的一个国际医疗队合作,救治了不少病患。他还针对不明原因的头痛、高热等症状,创制出退热解毒的“青苏散”,请当地药铺按方制作,价廉效高挽救生命无数。
  心诚行正,君子比德于玉
  2009年8月,时年89岁的父亲被高票评选为全国首届“国医大师”。喜讯传来,记者们纷纷赶去采访,当时父亲刚刚在医院动过手术,老人特意换上正装,在病房里接待他们。一个多小时的谈话,父亲脸上始终保持着亲切的笑容,一一回答记者的提问。最令记者感动的是,放在面前的茶杯,稍喝几口,老人便会起身给他们续上热水,每次都要用双手捧到他们的面前。记者由衷赞叹:真正是温润如玉的谦谦君子啊。
  玉,石之美者。刚正不阿、温润朴实,这正是父亲一生品行的最好写照。1957年父亲任浙江省中医进修学校校长,在当时政治气氛下,他冒着极大的政治风险,保护了好几位教师免遭厄运。1966年开始的“十年浩劫”,作为浙江中医学院院长的父亲,首当其冲。但虽“身在缧绁之中”,他始终坚守中国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节操:坚决不承认凭空捏造的罪名;坚决不写诬陷别人的材料。若干年后,当有人问父亲:“以前文革中对您老批斗的一些学生,现在也在有关机构中工作,您老对他们如何看待?”他笑笑说:“30多年前,他们还小,还幼稚,为时潮所迫……”
  父亲常常引用荀子的名言“养心莫善于诚”勉励自己,他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心诚行正”。六十余年的从医生涯,经父亲之手治愈的病人数不胜数。许多病人多方投医无效已经绝望,经父亲诊治后,又妙手回春。当病人千恩万谢时,父亲却往往真挚地说:“我不敢说已彻底治好了你的病,但只要坚持服药,一定可以带病延年。”他认真面对每一位病人,辨证施治反复斟酌用药。他的处方一般不会超过十五六味药,也很少用价格昂贵的药材。患者一般每天花十几块钱的药费就够了,疗效却非常显著。
  因为过于操劳,父亲一生几度罹患重病。在多年与疾病的抗争中,他一边坚持工作,一边以身试药,结合前人的经典医论,摸索出中医治疗多种疾病的有效方剂,如“脘腹宁”、“消癥丸”等。特别是探索出较完整的治疗肿瘤的独特药方,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的学生们,造福更多的病人。
  怀着兼济天下的理想和筚路蓝缕的实践,父亲毕生为中医学的发扬光大而奋斗。焦灼于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举步维艰,1984年、1990年先后两次由父亲发起和参与呈书国务院,陈述制约中医药发展体制上的缺陷,希望中央建立和加强中医药管理系统。“十老上书”、“八老上书”,均得到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2年,父亲拿出自己的积蓄10万元,建立了“何任中医基金会”,用于奖励在中医教学、科研、临床等方面有所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几年前四川汶川大地震,父亲毫不犹豫地交了1万多元特殊党费用于救灾。去年,父亲在住院的前一天还坚持要去坐诊。我们都劝他身体不舒服就不要去了,可他老人家却说:“病人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预约到了一个号,我不去的话,他们会多么失望。”他拖着病体坚持为病人诊治完毕。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中,躺在病床上气喘吁吁地对我们说:“我走了以后,不要把花圈摆放在楼道里,不要影响邻居们的正常生活。”父亲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而坚定地践行着“心诚行正”的人生信条。
  一蓑烟雨“任”平生
  父亲非常认同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做人理念。他这一生,经历过颠沛流离,也享受过太平盛世,还几度重病。尽管如此,他都能心胸开阔地面对世间的一切。
  他喜欢读书,极爱古典诗词,他曾撰写《中医与古诗词漫谈》等文章,介绍医学、健康与诗词之间的关系。他说:好的诗词,立意高远,能使人心情舒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常常可以吟咏一些适当的诗词,如“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之类,多次反复吟诵,就能收到宽心舒气的效果。父亲自少年始就喜欢听《春江花月夜》,他认为,中国民族音乐能舒肝气、健脾胃、坚意志、宽胸怀,消除烦忧,茶饭添香。闲暇时分,父亲喜欢挥毫泼墨吟诗绘画,其翰墨书画都是不逊于专业人士的精品。杭州西湖风景区中,如今悬挂着十余块父亲题写的匾额。行内人评价他的书法作品和他的为人一样,“精光内敛温润如玉,格高境逸淳厚渊深”。
  父亲深深爱着我们这个家,对我们兄妹和我们的子女都很关心。在我们及子女们成婚时,都送给大家一幅他亲自画的牡丹花鸟图,希望大家“百年好合”。在他疼爱的曾孙周岁时,父亲也精心画了一幅牡丹花鸟图作为礼物,并题了一首诗:祝愿小曾孙的成长要心地光明,身体健康像头小牛,成为一个有仁心、懂孝悌、爱国家的人。人们都说,在何任教授身上,闪耀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现代文明的光泽,他的人文情怀,温暖滋润着他的病人、同事、学生和亲人……□
其他文献
每个时代都会有这样一个女人。倾国倾城,然后众口铄金。流传于舌尖,搅乱了江湖。因为她的存在,这个时代的一些标准会改变,会产生许许多多个类似的她,在传说里,在人群中。人们对她的爱与恨,会成为这个时代经久不衰的谈资。她最终能否成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女性之一或许还是个未知数,但她一定会让人们难以忘记。而范冰冰就是这样一个女人。  冰冰,可以说是我们这个国家最著名的面孔之一。她的脸庞总是出现在电视广告中;各大
他是个学新闻的导演、爱刷微博的导演,爱逼演员喝酒的导演。从最早的警匪连续剧《征服》到电影《风声》,再到《西风烈》,以及最近的《神探亨特张》,据说他的电影、电视剧是黑社会人道必看。他还拍了《东京审判》,大历史厚重起来,似乎有点出“格”。再拍了《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小爱情拧巴起来,感觉有点出“轨”。他才不管这些。用影像讲故事、赚钱、骂人,一切,好玩就好。  他说他自己是一个:江湖混混。不要鄙视商业  
道路绿化是道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道路绿化作业中应用较多的方法是采用喷播绿化技术。喷播绿化是一种绿化新技术,有很多优点,适应范围很广。在一些不可想象的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