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助推器

来源 :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zhen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最根本出路。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支撑,走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 科技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676(2017)06-0035-05
  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1]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把2016年的工作重心放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提出“明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继“新常态”之后,体现中央领导层思路的又一核心概念。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的改革,“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因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质是着眼长远、从深层次解决造成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供给侧改革是系统思维的结果,既看树木,又看森林;既治标,也治本。供给侧改革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走出前人没有走过的一条新路;供给侧改革是辩证思维的结果,强调供给侧并不是不再考虑需求侧,而是要衔接好供给侧和需求侧,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改革各有侧重,哪个都不能偏废,要善于将抓“重点”和抓“两点”结合起来。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大势所趋、形势使然
  造屋要架梁,撒网要抓纲。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就是进入新常态,呈现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等特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形势,对经济治理开出的一剂药方。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曾经在我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不可持续的,不抓紧转变,只能是死路一条。要发挥我国经济巨大潜能和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的增长动力。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持续发展是中等收入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局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长期积累的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发生风险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目前,我国相当多的产能是世界经济增长黄金期面向外需以及国内高速增长阶段形成的,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一些产能又有所扩大,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刺激国内需求难以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致力于解决中长期经济问题,传统的凯恩斯主义药方有局限性,根本解决之道在于结构性改革。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非照搬“萨伊定律”与“拉弗曲线”,并非复制美国与英国以减税为主的供给改革经验;而是基于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实际,耦合新常态的特征,着力从供给端发力带动结构性的整体变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供给侧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能
  实现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因此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是我们的长期任务。世界上不少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就是因为没有实现转型升级,经济长期停滞,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超过10万亿美元高基数之上和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在新旧动能转换时期,要实现“双中高”并不容易。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另外,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逐步凸显,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问题突出,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协调性和不可持续性,从过度依赖投资拉动到消费和投资协调拉动的转换是一个充满阵痛的过程。
  当前,投资、出口等拉动经济增长的传统引擎动力在减弱,驱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新动能在哪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就是着眼于解决经济增长的动力问题,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达到供给新制度、创新新技术、培育新产业、推进新开放的目的,以创新升级的新供给激发多层次的新需求,在更高层面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新制度供给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源泉动力,优化供给侧的体制机制,增加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个维度的制度有效供给,有利于深层次地释放制度红利。整体提升制度供给质量,从而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源泉充分涌流。新技术与新产业供给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内生动力,将会加快落后产能淘汰和“僵尸企业”退出,进而创新产品,为经济“保持中高速、迈向中高端”积蓄新动能。互利共赢的高水平双向新开放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外部动力,更好地集聚全球优势资源,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和优势互补点,全面打开经济发展新空间。
  (三)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农业提质增效
  “三农问题”是一个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当前,在城镇化率超过54%、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向好的经济形势下,如何处理好“三农问题”与供给侧改革的关系,需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緊向偏松转变也越来越明显,农产品市场价格结束了以前连续多年明显上涨的趋势,粮食面临产量高、库存高等供给的新问题。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会面临农产品供给充裕与市场价格下行的压力,而且随着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自由贸易战略的实施,国外竞争力强的农产品还可能更大规模地进入国内市场。   长期以来,农产品供给总量不足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增加产量是农业政策的重心所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粮食连年高位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登上新台阶,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随着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而且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从农业供给体系看,市场需求旺盛、适销对路的高品质农产品,国内生产供给不足,或者供应成本高,进口显著增加;一些大路货品种国内生产供应充足,但卖不上价,甚至积压滞销。为满足人民群众对农业日益增长的多样化、个性化、高级化需求,顺应国内食品消费结构升级趋势,迫切需要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和农业生态服务供给,压减低端供给,增加中高端供给,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农业是高度依赖自然资源的产业。过去,我们拼资源拼环境,水、土壤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令人担忧。当前,适应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要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该治理的切实治理到位,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人多地少、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成本持续攀升,农业低成本优势明显削弱,国内外主要农产品价格全面“倒挂”,农产品进口急剧增加,农业基础竞争力不足的问题愈加凸显,必须从农业供给侧发力,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巩固我国农业传统比较优势,培育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促进农业对外贸易增长与国内农业竞争力提升相统一。当前,农产品价格水平上涨乏力,外出农民工净增数量和工资水平出现增速“双降”的趋势,支撑农民增收的传统动能逐渐衰减,靠不断提高收储价格增加农民收入已难以为继。劳动年龄人口数量逐年减少、劳动力供求格局变化以后,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传统方式的可用空间已显著收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新渠道、挖掘增收新潜力、培育增收新动能。
  2015年12月23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以结构性改革强农惠农;2015年12月24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谓抓住了当前农业发展的关键。2016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在同当地干部群众交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时,指出要“把去库存、补短板有机结合起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指出,“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着力优化现有生产要素配置和组合,着力优化现有供给结构,着力优化现有产品和服务功能,切实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农产品供需结构性矛盾的迫切需要,是缓解农业资源环境压力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迫切需要。推进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做到四个转变:第一,从资源配置型向资源再生型增长方式转变;第二,从要素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第三,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开发型转变;第四,从资源运行——产品运营——资产运营——资本运营向知识运营型转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新动能。
  二、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强大引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以刻苦耐劳、勇于创新著称于世,牢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进而不退者”的古训,自强不息,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应对各种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创造光辉而美好的未来,动力从哪里来?只能从发展中来、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2]“我们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3]“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4]
  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马克思对科学技术的伟大作用有精辟的论述,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5]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18世纪以蒸汽机为标志的科技革命促使西欧国家完成了第一次产业革命,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开辟了道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使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为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1988年9月,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6]此后,江泽民指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動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均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深刻影响,它能改变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创新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科技创新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微电子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智能机器代替了人的部分脑力劳动,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控制自动化。科技创新推动了生产规模的扩大,使社会分工更细,协作更广泛密切,导致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2012年1月31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获得2011年“马哈蒂尔科学奖”。他以独创性思维和胆识,在水稻这一热带主要作物的育种中冲破经典理论束缚,使杂交水稻这一创新性成果带来全球水稻生产及可持续性革命化的发展。袁隆平对“无优势论”传统理论观点的突破带动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发展,进而掀起了 一场“绿色革命”,为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发展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可见,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最根本出路。   三、以科技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冲刺阶段,也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面对人口、资源、环境、科技、产业、市场变化给农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中央提出要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大力推进农業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我国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相对于世界上农业竞争力强和农产品出口国家来说,我国农业禀赋条件相对较差,农业用地和水资源相对更加稀缺,我国农业科技活动与其在农产品生产流通等领域的推广、应用联系还不够紧密,农业生产流通领域缺乏科技支撑,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率不高,很多优良品种和高性能的农业机械需要进口,在迈向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道路上,强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科技化支撑已成为当务之急。
  第一,注重农业高新科技的研发、转化与应用。要加强农业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在现代农业领域的研发和应用,尤其是要强化优质育种、新型肥药、技术集成、智慧农业、绿色增产、生态保护等方面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真正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围绕农业生态建设、循环农业发展、生态系统恢复、农业污染控制等不同方面,推动农业生态系统环境治理与功能提升的理论与技术研究。要加快农业环境污染物检测与修复高新技术、农田减排技术、畜禽排泄物肥料化及沼气化新型技术的研究,推进新型环保高效缓控释肥、生物肥、环保型农药、生物防控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建立满足农业生态建设需要的技术体系。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引导和转变科技成果转化的需求动因,拓宽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渠道,鼓励和扶持科研单位、涉农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和技术市场建设,积极构建适合现代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体系。
  第二,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现代农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力要素优化的重要目标。农业人力资源水平和人才队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农业的转型程度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高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高度重视和大力实施人才强农战略,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向涉农领域的延伸和融合,并在农业经营领域所有者、经营者和劳动者三个方面,推动现代农业从业者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等方面,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提升农业耕作、田间管理的科技化水平。要进一步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水稻直播栽培技术、旱作栽培技术、新型机械化耕作技术、生态种养技术的创新研究。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推广和应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生产、管理的精细化、科技化水平。
  第三,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要以先进农机的研制和推广带动现代农业生产模式的改进与升级。要加快完善农业耕作、种植、收获、管理各环节的优质优价现代农机的研发,推进原粮收获烘干一体农机、原粮保质保优储藏装备、大功率综合型农机的推广和使用,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要紧密结合现代农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趋势,在农机的控制智能化、操作自动化、驾驶舒适化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机械装备水平。
  第四,借鉴国外高科技农业经验,提升农业科技水平。高科技农业是指以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现代新技术为核心的农业技术。主要包括分子农业、太空农业、超级型农业、精准农业、蓝色农业、白色农业等几种形式。发展现代农业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要善于学习发达国家在高科技农业方面的先进经验。
  在美国,分子农业已经成为当下农业发展的主流,除了利用转基因植物提取抗体外,还利用马铃薯、大豆、油菜、水稻等作物生产疫苗。分子农业的出现,使农业产业拓展到医药、卫生领域。
  以色列农业依靠科技,在一片不毛之地创造了奇迹,滴灌技术走在全球前列,成为近年中国农业学习的榜样,而以色列的肥料、滴灌设备也早已进入中国市场,得以推广并获得中国农民认可。
  荷兰光照不足、土地资源稀缺,对农业生产形成严重制约。荷兰人投入大量资金,依靠世界领先的玻璃温室技术,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设施农业系统。据统计,荷兰的玻璃温室面积达到1.1万公顷,一般温室规模能达到40公顷左右,采用了先进技术,能显著提高透光率,减轻温室建筑材料的重量,增强温室抗风耐压性能,进而大幅降低能耗,大幅提高温室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 吴德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1.
  [2] 习近平.让工程科技造福人类、创造未来——在2014年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4-06-04(1).
  [3]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6-10(1).
  [4]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10-22(1).
  [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372.
  [6]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4.
  责任编辑:毋 斌
其他文献
近期全国生猪市场猪价呈直线上涨趋势。均价19.55元/千克左右,比前期(19.37元/千克)上涨0.18元/千克,环比上涨O.95%,猪粮比为8.51: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绿色食品消费已成时尚,加上报纸、电视等媒体的宣传,有效推进了果林生态养殖的规模,特别是最近几年,土杂鸡的养殖规模成倍增长.果林生态养殖
介绍近10年在橡胶制品中炭黑含量的测定方法和测定标准:GB7766—87的硝酸氧化法,GB3515-83的管式高温热分解法,热重分析法,微波裂解法和复分解降解法,最后概述测试的影响因素。
近期.气温回升但不稳定,温差较大.给鸡群造成较强的应激,管理难度增大。加上候鸟迁徙和人员流动因素.造成疫情变化,局部地区呼吸道病比较严重。临床上可见到肉鸡顽固性呼吸道病、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