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描述】
小天是我新接手班级中一个特别的孩子。他喜欢阅读,记忆力强,对法律特别感兴趣,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脱口说出一长段的法律条文。他表达能力强,但情绪易激动,当听到一点反对的声音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在课室里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同学和老师。同学们都不敢惹他,私下里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大闹班级的“齐天大圣”。
为了“治好”小天,我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得知其父母平时工作十分忙碌,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小天平日里主要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作为长子嫡孙,从小备受宠爱。有一次,小天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将他关在小房间里,还把他的在校表现告诉了父母。父母崇尚“棍棒教子”,回家后经常打骂小天。一段时间后,小天产生了厌学情绪。最后,经家校各方商议,决定让小天留级一年,但在新的班级,小天的情绪仍没有好转。时至今日,这段经历依然是小天心头的阴影,每次提及都会难受、紧张、抗拒。
【辅导过程】
一、设置“特别时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通过这一番了解,我对小天的叛逆行为有了初步认识。首先,从小天的成长环境来看,其缺乏对集体的信任感。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小天消除对老师、同学的敌意,使其从心理上接纳老师和同学,帮助他在集体中建立安全感。每当班上开展活动时,小天在群体中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为此,我有意识地给予小天机会,如让他担任小组长,由他来控制活动的节奏。渐渐地,小天沉默、烦躁、不安的情绪消失,并学会了有效行使组长的权利,带领小组同学积极参与活动。每次活动结束进行点评时,我都会表扬小天,并给他一些特设的小奖励。小天在我面前话渐渐多了,下课后也乐意黏着我提问。我意识到,我和小天的良好关系初步建立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为小天设置了“特别时光”,即午休前的20分钟留给小天,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聊天的内容多为分享一天中发生的趣事、学习心得、存在困惑问题。利用这段时间,我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行为辅导,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明显感觉到了小天的变化,他不再一言不合就对同学动手,上课也会主动回答问题,辅导初见成效。
二、布置鼓励性任务,强化自我约束
有时,小天会因为作业多或成绩不好等原因,在课室里哭闹,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如果有科任老师前去劝解,反而会激化小天的行为。如果老师不予理会,小天就会睁开眼睛观察老师的表情。我意識到,小天的举动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一般来说学生出现类似行为,主要是因为缺乏对集体的归属感,想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因此,要想纠正这种行为,简单的提醒和哄劝并不能奏效,唯有当孩子获得特别关注时,他的情绪才能稳定下来。为此,我特地任命小天为班级的纪律委员,由他负责将班里的“违纪分子”记录下来,通过鼓励性的任务,有效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在履行纪律委员职责时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针对小天随意打人的行为,我也做了深入调查,发现小天很容易被小事激怒,比如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马上会还手,这实际上是一种报复性行为。因为缺乏集体归属感,在其受到伤害时,他会第一时间选择自我防卫。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没有人会在事件中站在他这一边,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反击。有一次,小天在课间踢了同学几下,虽然事后他流露出悔意,却依然拒绝向同学道歉。我将他带到办公室,没有惩罚他,而是询问了事情的始末。原来,因为同学一个无心的碰撞,小天选择了“还手”。看着小天眼中流露出的委屈,我站在中立的角度,指出了那位同学的错处,并趁势进一步教育小天:“虽然那位同学撞了你,可他是无心的,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向同学出手。”接着我送了小天一叠心形便利贴,郑重地说:“既然是你先动手打人的,就必须主动道歉,这样同学才会原谅你。这是小男子汉的担当。”之后,小天在便利贴上写了一封简短的“道歉信”并贴在该同学的课桌上,两人间的矛盾顺利化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天随意打人、乱发脾气、情绪失控等行为大幅减少,开始学会了自我约束。学期末,他还代表班级上台领取了流动红旗,初步建立起了对班级的归属感。
三、实施“免作业奖励”,强化成功体验
除了情绪不稳和行为易失控,小天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特别敏感。每当老师布置的作业较多时,他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这是对自身能力存疑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用正强化的方法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奖励,能让孩子收获成功的价值感。为此,我专门为小天设置了“免作业卡”的奖励,以此作为良好行为的“增强物”。当他在校表现好时,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免作业卡”,当他觉得作业量超出能力范围时,就可以使用“免作业卡”减少一部分作业。从此,小天有了好好表现的动力,这些卡片也成为其具体可见的进步记录。通过这一系列奖励,强化了小天对成功的体验,让他寻获了自身的价值。
【案例反思】
小天父母的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小天缺乏对成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加上小天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较少,在上学时难以适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等约束力,缺乏对集体的归属感,由此产生了情绪失控、扰乱纪律、打骂同学等一系列反常行为。
综合上述情况,我在辅导小天的过程中,首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其犯错时,我以鼓励性的任务取代惩罚措施,利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小天学会自我约束;并结合强化理论,以正强化为主要手段,强化小天对成功的体验,让他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洗心革面”,逐步转变为“乖孩子”。
(作者单位:广州市朝天小学广东广州 510180)
责任编辑 余志权
小天是我新接手班级中一个特别的孩子。他喜欢阅读,记忆力强,对法律特别感兴趣,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往往会脱口说出一长段的法律条文。他表达能力强,但情绪易激动,当听到一点反对的声音或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就会在课室里破口大骂,甚至动手打同学和老师。同学们都不敢惹他,私下里给他起了个绰号,称他为大闹班级的“齐天大圣”。
为了“治好”小天,我了解了他的家庭状况,得知其父母平时工作十分忙碌,每天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少。小天平日里主要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作为长子嫡孙,从小备受宠爱。有一次,小天与老师和同学发生冲突,老师将他关在小房间里,还把他的在校表现告诉了父母。父母崇尚“棍棒教子”,回家后经常打骂小天。一段时间后,小天产生了厌学情绪。最后,经家校各方商议,决定让小天留级一年,但在新的班级,小天的情绪仍没有好转。时至今日,这段经历依然是小天心头的阴影,每次提及都会难受、紧张、抗拒。
【辅导过程】
一、设置“特别时光”,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通过这一番了解,我对小天的叛逆行为有了初步认识。首先,从小天的成长环境来看,其缺乏对集体的信任感。为此,我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小天消除对老师、同学的敌意,使其从心理上接纳老师和同学,帮助他在集体中建立安全感。每当班上开展活动时,小天在群体中常常表现得无所适从。为此,我有意识地给予小天机会,如让他担任小组长,由他来控制活动的节奏。渐渐地,小天沉默、烦躁、不安的情绪消失,并学会了有效行使组长的权利,带领小组同学积极参与活动。每次活动结束进行点评时,我都会表扬小天,并给他一些特设的小奖励。小天在我面前话渐渐多了,下课后也乐意黏着我提问。我意识到,我和小天的良好关系初步建立起来了。
在此基础上,我为小天设置了“特别时光”,即午休前的20分钟留给小天,如果他愿意的话,可以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聊天的内容多为分享一天中发生的趣事、学习心得、存在困惑问题。利用这段时间,我对他进行潜移默化的行为辅导,关心他的日常生活。一段时间后,同学们都明显感觉到了小天的变化,他不再一言不合就对同学动手,上课也会主动回答问题,辅导初见成效。
二、布置鼓励性任务,强化自我约束
有时,小天会因为作业多或成绩不好等原因,在课室里哭闹,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生活。如果有科任老师前去劝解,反而会激化小天的行为。如果老师不予理会,小天就会睁开眼睛观察老师的表情。我意識到,小天的举动是想引起老师的关注。一般来说学生出现类似行为,主要是因为缺乏对集体的归属感,想要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因此,要想纠正这种行为,简单的提醒和哄劝并不能奏效,唯有当孩子获得特别关注时,他的情绪才能稳定下来。为此,我特地任命小天为班级的纪律委员,由他负责将班里的“违纪分子”记录下来,通过鼓励性的任务,有效地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在履行纪律委员职责时形成自我约束的能力。
针对小天随意打人的行为,我也做了深入调查,发现小天很容易被小事激怒,比如同学不小心碰了他一下,他马上会还手,这实际上是一种报复性行为。因为缺乏集体归属感,在其受到伤害时,他会第一时间选择自我防卫。因为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没有人会在事件中站在他这一边,能够依靠的就只有反击。有一次,小天在课间踢了同学几下,虽然事后他流露出悔意,却依然拒绝向同学道歉。我将他带到办公室,没有惩罚他,而是询问了事情的始末。原来,因为同学一个无心的碰撞,小天选择了“还手”。看着小天眼中流露出的委屈,我站在中立的角度,指出了那位同学的错处,并趁势进一步教育小天:“虽然那位同学撞了你,可他是无心的,无论如何,你都不应该向同学出手。”接着我送了小天一叠心形便利贴,郑重地说:“既然是你先动手打人的,就必须主动道歉,这样同学才会原谅你。这是小男子汉的担当。”之后,小天在便利贴上写了一封简短的“道歉信”并贴在该同学的课桌上,两人间的矛盾顺利化解。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辅导,小天随意打人、乱发脾气、情绪失控等行为大幅减少,开始学会了自我约束。学期末,他还代表班级上台领取了流动红旗,初步建立起了对班级的归属感。
三、实施“免作业奖励”,强化成功体验
除了情绪不稳和行为易失控,小天对老师布置的作业也特别敏感。每当老师布置的作业较多时,他就会出现焦虑的情绪,这是对自身能力存疑的表现。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认为,用正强化的方法对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奖励,能让孩子收获成功的价值感。为此,我专门为小天设置了“免作业卡”的奖励,以此作为良好行为的“增强物”。当他在校表现好时,可以换取一定数量的“免作业卡”,当他觉得作业量超出能力范围时,就可以使用“免作业卡”减少一部分作业。从此,小天有了好好表现的动力,这些卡片也成为其具体可见的进步记录。通过这一系列奖励,强化了小天对成功的体验,让他寻获了自身的价值。
【案例反思】
小天父母的教育方式粗暴简单,致使小天缺乏对成人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加上小天与同龄人交往的经验较少,在上学时难以适应服从管理、遵守纪律等约束力,缺乏对集体的归属感,由此产生了情绪失控、扰乱纪律、打骂同学等一系列反常行为。
综合上述情况,我在辅导小天的过程中,首先与他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其犯错时,我以鼓励性的任务取代惩罚措施,利用正面引导的方式让小天学会自我约束;并结合强化理论,以正强化为主要手段,强化小天对成功的体验,让他进一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从而“洗心革面”,逐步转变为“乖孩子”。
(作者单位:广州市朝天小学广东广州 510180)
责任编辑 余志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