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探讨中式英语的根源及其社会功能,目的在于改变社会对中式英语全盘否定的态度和看法,肯定其对社会积极的一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关键词】中式英语 社会语言学 根源 功能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异,探讨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共变”关系。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互相变化”。社会语言学因考察重点不同分为:语言问题的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的语言学。本文主要探讨社会问题的语言学,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变异。
中文语法加上英文词汇,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是一种暂时却必然的语言现象。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1993)中区分过“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是一种规范英语;而“中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一种语言变体,一种非正式语体,它的存在有其特有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特点。
二、“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主要可以从母语的干扰与种族社会文化习俗的冲突两方面进行阐述。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特别是中国学生,在母语优势很大的环境下学习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在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因此,中国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干扰变体”。
文化习俗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件的统体,是各民族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编码。汉语和英语都有悠久的历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习俗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人的“谦虚”与西方人的“骄傲”。中国是礼仪之邦,受传统的儒教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赞扬时常常表现得谦虚谨慎,感觉只有这样才不失礼节:而西方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西方人必须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肯定自己,才能得到认可,所以语言中总是显出骄傲和炫耀,不吝夸赞自己之词。由于不了解这些区别,中国人经常在受称赞时闹出笑话。
三、“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功能
Hallid 在列举语言特别是说话演讲等语言行为时认为,语言有帮助功能、协调功能、写实功能、互动功能、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以及想象功能。虽不是规范英语,但这些功能对于“中式英语”也不例外。英国语言学家Austin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很多言语不仅仅只是陈述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某种意图与目的:同样,“中式英语”虽不是规范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中国学习者表达某种意图,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就其社会语言学的功能,“中式英语”主要有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和互动功能:
个人表达功能是指说话人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想法,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需要语句多么准确与流利,只要意思传达清楚,对方能够明白即可。例如,中国人在宴席上,请客人“吃菜”,习惯上都会说“Please eat some vegetables.”而英语的正确表达却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虽然不是地道的英语,但听者明白说话人的意思,那么个人表达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一些初学英语者或对英语还很不熟练的人来说,要想向只懂英语的人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中式英语也是较好的途径之一了,难道学习者在没有熟练掌握英语之前就不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吗?
四、正确看待“中式英语”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习得和本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即使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在说英语时也会带有中国味。处于汉语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纯正的、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就如同一只旱鸭子,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学游泳,这是一件费时费力并且难达到理想结果的事:任何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受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渐渐向规范、地道的英语靠拢,但很难完全避免。在中国语境下学英语,学习者可积极利用周边语言环境中可利用的因素,多注意收集地道用语、阅读英语原著、英语国家编写的报刊杂志,多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朋友,通过语音等渠道聊天。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它存在的社会语言学根源,是母语的干扰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冲突等方面作用的结果。但“中式英语”对社会有其积极的一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社会功能,肯定了中式英语对社会的积极方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参考文献:
[1]陈源.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
【关键词】中式英语 社会语言学 根源 功能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主要考察语言在不同社会条件下的变异,探讨社会与语言之间的“共变”关系。众所周知,“语言是一个变数,社会也是一个变数;语言和社会这两个变数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制约,互相接触而引起互相变化”。社会语言学因考察重点不同分为:语言问题的社会学和社会问题的语言学。本文主要探讨社会问题的语言学,研究各种社会条件下语言的变异。
中文语法加上英文词汇,这就是典型的中式英语(Chinglish):它是一种暂时却必然的语言现象。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1993)中区分过“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glish):“中国英语”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等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是一种规范英语;而“中式英语”则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从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看,“中式英语”是标准英语在社会交际中的一种语言变体,一种非正式语体,它的存在有其特有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特点。
二、“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
“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主要可以从母语的干扰与种族社会文化习俗的冲突两方面进行阐述。
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同一个社会环境下同时学习两种语言,特别是中国学生,在母语优势很大的环境下学习英语,那么就不可避免的会在语音、词汇、句式和语篇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干扰:因此,中国英语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干扰变体”。
文化习俗是人们社会活动和交往中呈现出来的诸多单元事件的统体,是各民族针对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编码。汉语和英语都有悠久的历史,各自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中国人与西方人文化习俗冲突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人的“谦虚”与西方人的“骄傲”。中国是礼仪之邦,受传统的儒教思想的影响与熏陶,中国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接受别人的赞扬时常常表现得谦虚谨慎,感觉只有这样才不失礼节:而西方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界,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西方人必须尽量展现自己的优势与长处,肯定自己,才能得到认可,所以语言中总是显出骄傲和炫耀,不吝夸赞自己之词。由于不了解这些区别,中国人经常在受称赞时闹出笑话。
三、“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功能
Hallid 在列举语言特别是说话演讲等语言行为时认为,语言有帮助功能、协调功能、写实功能、互动功能、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以及想象功能。虽不是规范英语,但这些功能对于“中式英语”也不例外。英国语言学家Austin著名的言语行为理论认为很多言语不仅仅只是陈述作用,而是直接或间接的表达了某种意图与目的:同样,“中式英语”虽不是规范英语,但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帮助中国学习者表达某种意图,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就其社会语言学的功能,“中式英语”主要有个人表达功能、获取知识信息功能和互动功能:
个人表达功能是指说话人向听众传达自己的思想与想法,在日常交际中,并不需要语句多么准确与流利,只要意思传达清楚,对方能够明白即可。例如,中国人在宴席上,请客人“吃菜”,习惯上都会说“Please eat some vegetables.”而英语的正确表达却是“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虽然不是地道的英语,但听者明白说话人的意思,那么个人表达的目的就达到了。对一些初学英语者或对英语还很不熟练的人来说,要想向只懂英语的人表达他们想要传达的信息,中式英语也是较好的途径之一了,难道学习者在没有熟练掌握英语之前就不能开口表达自己的意愿吗?
四、正确看待“中式英语”
应用语言学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无论如何努力也很难习得和本族人一样的语言能力。因此,绝大多数中国人,即使有很好的英语基础,在说英语时也会带有中国味。处于汉语的社会环境下,没有纯正的、良好的英语学习语境,就如同一只旱鸭子,在没有水的池塘里学游泳,这是一件费时费力并且难达到理想结果的事:任何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地受母语的影响,这种影响也许会随着学习者英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弱,渐渐向规范、地道的英语靠拢,但很难完全避免。在中国语境下学英语,学习者可积极利用周边语言环境中可利用的因素,多注意收集地道用语、阅读英语原著、英语国家编写的报刊杂志,多听VOA、BBC等英语广播,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朋友,通过语音等渠道聊天。
“中式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有着它存在的社会语言学根源,是母语的干扰和民族文化习俗的冲突等方面作用的结果。但“中式英语”对社会有其积极的一面,体现着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功能。本文分析了“中式英语”的社会语言学根源和社会功能,肯定了中式英语对社会的积极方面,但同时也要读者认识到中式英语的弊端,尽量减少使用中式英语,与世界英语接轨。
参考文献:
[1]陈源.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3).
[2]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