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呈现出不同特点。当今新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观呈现了新趋势,同时也存在各种问题。针对不同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目的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关键词:择业观 大学生 发展 对策
大学生择业观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国际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今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选择范围不断扩大,择业的自由度增加,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理想和择业方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不同时期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演变
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在每个阶段国家的政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国际国内环境都不同,这就导致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存在不同特点。改革开放以前,国家计划经济下社会的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对毕业生强调一切服从国家分配,“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毕业生对于个人职业的选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择业缺乏自主性。青年的择业观也是完全服从国家分配,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缺乏思考。学校和社会对于青年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规划的专门培养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就业制度放开,经济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择业的机会。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仍然是以分配制为主,同时结合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方向和就业地区的意愿,就业的自主性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但职业的选择仍然倾向于收入稳定、比较固定的职业,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用人自主性大大增加。就业制度由分配制发展为招聘制,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壁垒完全打开。大学生不再只局限于一份收入稳定的固定职业,而是倾向于多种职业的尝试。“找到一份工作,直到退休”的传统观念也收到了冲击,“跳槽”成为了新的职业倾向和流行趋势。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学校和社会也开始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一时的培养,上岗培训、短期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大大增加。
二、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几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国际国内人员流动、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择业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化。大学生择业的范围和自主性空前扩大。就职业的种类来说,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个人普遍接受、家庭普遍支持、社会普遍推动的就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自主创业意识,并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和社会也通过创业比赛、提供创业补贴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的创业开绿灯。就就业的地区来说,大学生向往的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不少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选择。同时不局限于国内,进入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去国外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开始主动地将人生理想与职业取向结合在一起考虑,把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职业动机呈现多元化。然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也产生了各种问题。首先,从众心理非常普遍。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某一时期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教师的理念、同学的择业观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从而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点去理性地、冷静地选择职业,而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其次,短视倾向也妨碍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受到部分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择业时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考虑职业的名声、收入高低,“求财若渴”,有的甚至忽視甚至放弃了技术专业,去向热门的部门流动。第三,存在鄙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有些学生只盯着所谓“白领”的工作,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寒窗苦读,毕了业应该做“高级”点的工作,如果从事体力技术工作,就是屈才,就对家里没法交代等,这种思想比较有代表性。原因是对自己、对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那么,如何针对当今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理念,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人的智能性在于他所做的事出于目的而非本能,能够超越眼前,为长远的目标做出努力。当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发生冲突时,切莫鼠目寸光,为了眼前利益而轻易放弃长远目标。同时要针对自己的长远目标做好各个阶段的职业规划,积累经验和资本,为将来的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取得阶段性成果是择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择业观需要遵从几个基本原则,即职业兴趣性、能力胜任性、事业发展性原则。兴趣是职业选择的向导。一个人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职业,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估量,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能够发展个人特长的职业,避免无视自己的潜能,失去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第三,突破传统的择业观念,破除职业一步到位、对“白领”盲目向往的旧观念,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蓝领白领,精通业务就是人才,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发挥到最大,不要过分在意周围人和社会的看法。
四、结语
大学生的择业观既决定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择业观,并且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大学生的择业特点,对其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突破传统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择业观,是个人、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拾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林琨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 军. 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J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 24( 01): 115- 118.
作者简介:崔炳利(1982—),男,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关键词:择业观 大学生 发展 对策
大学生择业观受到社会政治经济的变革、国际环境的变化、职业结构的改变等多方面的影响。当今社会给大学生提供的职业选择范围不断扩大,择业的自由度增加,因此大学生的价值观、职业理想和择业方法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大学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工作岗位的社会转型的关键所在。
一、不同时期我国大学生择业观的演变
几十年来,我国社会发展经历了不同阶段,在每个阶段国家的政策、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国际国内环境都不同,这就导致不同时期大学生的择业观也存在不同特点。改革开放以前,国家计划经济下社会的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对毕业生强调一切服从国家分配,“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毕业生对于个人职业的选择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择业缺乏自主性。青年的择业观也是完全服从国家分配,对自身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规划缺乏思考。学校和社会对于青年的职业意识及职业规划的专门培养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就业制度放开,经济制度的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择业的机会。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仍然是以分配制为主,同时结合大学生自身对于就业方向和就业地区的意愿,就业的自主性增加。大学生的自主择业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但职业的选择仍然倾向于收入稳定、比较固定的职业,国营企业和事业单位是大多数大学毕业生的主要选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企业用人自主性大大增加。就业制度由分配制发展为招聘制,就业制度和用人制度的壁垒完全打开。大学生不再只局限于一份收入稳定的固定职业,而是倾向于多种职业的尝试。“找到一份工作,直到退休”的传统观念也收到了冲击,“跳槽”成为了新的职业倾向和流行趋势。离开原来的工作岗位,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逐年增加。学校和社会也开始注重对大学生职业规划和职业一时的培养,上岗培训、短期职业教育等教育形式大大增加。
二、新形势下我国大学生择业观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十几年来,随着社会改革力度的加大,国际国内人员流动、相互交流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择业观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激烈变化。大学生择业的范围和自主性空前扩大。就职业的种类来说,自主创业已经成为个人普遍接受、家庭普遍支持、社会普遍推动的就业模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有了自主创业意识,并开始尝试自主创业。学校和社会也通过创业比赛、提供创业补贴等多种方式为大学生的创业开绿灯。就就业的地区来说,大学生向往的已经不局限于发达地区、沿海城市,随着多元化价值观的形成,偏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也是不少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选择。同时不局限于国内,进入跨国公司甚至直接去国外工作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大学生开始主动地将人生理想与职业取向结合在一起考虑,把职业视为自我实现的途径。职业动机呈现多元化。然而,在新形势下大学生择业观也产生了各种问题。首先,从众心理非常普遍。大学生容易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某一时期国家政策的导向以及教师的理念、同学的择业观都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从而部分学生不能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特点去理性地、冷静地选择职业,而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其次,短视倾向也妨碍正确择业观的形成。受到部分不正确的社会舆论导向,大学生择业时过分注重眼前利益,过分考虑职业的名声、收入高低,“求财若渴”,有的甚至忽視甚至放弃了技术专业,去向热门的部门流动。第三,存在鄙视体力劳动的旧观念。有些学生只盯着所谓“白领”的工作,认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寒窗苦读,毕了业应该做“高级”点的工作,如果从事体力技术工作,就是屈才,就对家里没法交代等,这种思想比较有代表性。原因是对自己、对工作性质缺乏正确的认识。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
那么,如何针对当今大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找到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对策呢?首先,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理念,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人的智能性在于他所做的事出于目的而非本能,能够超越眼前,为长远的目标做出努力。当眼前利益和长远目标发生冲突时,切莫鼠目寸光,为了眼前利益而轻易放弃长远目标。同时要针对自己的长远目标做好各个阶段的职业规划,积累经验和资本,为将来的目标打好坚实的基础。“机遇总是偏爱有准备的人”,取得阶段性成果是择业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其次,根据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择业观需要遵从几个基本原则,即职业兴趣性、能力胜任性、事业发展性原则。兴趣是职业选择的向导。一个人要根据自身的兴趣去选择职业,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估量,衡量自己能否胜任职业岗位的要求,选择能够发展个人特长的职业,避免无视自己的潜能,失去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第三,突破传统的择业观念,破除职业一步到位、对“白领”盲目向往的旧观念,脚踏实地,切忌眼高手低。任何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管蓝领白领,精通业务就是人才,重要的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把自己的兴趣和潜能发挥到最大,不要过分在意周围人和社会的看法。
四、结语
大学生的择业观既决定于社会,又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我们要时刻关注大学生的择业观,并且以动态的观点来考察大学生的择业特点,对其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突破传统观念、树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择业观,是个人、学校乃至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冯拾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林琨智.大学生就业创业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李 军. 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及职业生涯规划调查分析[ J ]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 24( 01): 115- 118.
作者简介:崔炳利(1982—),男,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