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纵观青少年的世界,放眼中小学生的各科作业,看看汉字书法王国的花朵们的书写,你想不“恐慌”都不成了——谁铺了这么多“爬虫”呀!
可恐慌之余,是否应深思一下:是谁让花朵们的书法水平如此之低下?字写得不好不是个别现象,简直让对中华文化稍有感情的人大起恐慌:年经人离开电脑,字都不会写;即使写出来也歪歪扭扭,还毫不知羞。这与电脑手机的普及有关系,更与我们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脱不了干系。现时描红簿、习字贴的发行量逐年大幅度下跌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在课程表上是有写字课的,实际上却形同虚设,动不动就变成语文、数学、英语试卷PK课,学生学字练字的权利被剥夺了。高中生亦不例外。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新课标下的高中课本中某个板块不就有“汉字精华”的内容及中华书法么?可用现实来回答你:有是有,但谁安排课程谁让学生有机会来欣赏和受指导练习呢?
我们优秀的书法传统慢慢地被离弃了。现在看来,中华文明的许多东西是墙里开花却香到邻居家,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了,书法被日本发扬光大了。
对文化重视程度的差异跟基础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这首先是对一种美好事物的顶礼膜拜的纯洁感情。我们缺失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听说中国书法家周慧君到日本做现场书法表演,当场就有两百多人被她的艺术感动,惊艳得下跪。这足以证明某些激情的东西仍然存在于彼国之民间。而纵观我们,在经历“文革”和拜金思潮洗涤之后,对文化神圣感大打折扣,再找不到可以五体投地崇拜的东西了。
还有,这是高雅文化在国民中普及程度的差异造成的。还是以日本为例,书法基础的教育,日本宪法规定,书法在小学、初中都列为必修课,高中则作为选修课,大学设有书法专业。就是在民间,那些从事书法基础教育的“书塾”最有活力。“书塾”由一二个书家挂衔,组成一个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团体,定期研习讲评,对象基本是中小学生,易于教学,且此类书塾很多,这应是日本书法教育的一个福音。
再有,还可看看日本的“书法”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书法参与人数就已达到日本全部人口的13 %,是众艺术爱好之首,书法展览多如牛毛。尤其有趣的是,日本书法爱好者70%是家庭妇女,学书法是为增加自身的修养,这是因为书法代表生活里的精致、高雅、沉思、内敛。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妇女大多热衷于被篡改的清官野史或者连续剧中的无聊对白,那就可以想象,充当家庭教育主角的中国妇女哪有兴趣和能力来对下一代进行书法基础的培养和艺术的教育?
中国的现实并不是不需要书法。但正如国人悲叹博大精深的国学在国人心中不留痕迹一样,悠久的书法艺术更是慢慢地在国人心中淡化。还不仅于此,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现在的国人似乎更热衷于快餐式的文化。
试问:时下真正读“书”人有几个?真正探研“好书”的学生又有几个?浮躁的社会形成浮躁的读书心态,急功近利是最大的表现,因之浮浅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弊端。还有,各种竞赛热(尤其是数理化英)占领了语文阅读的天空。让人寒不寒心?可到书摊上去看看小学语文测练试卷上是否有“奥赛”的大水印就知道了。更何况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根本就没有“奥赛”那么一回事,就算偶尔有一次作文竞赛,参加者寥若晨星,相比“奥数”,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了。放着拿奖的书不读求名的题不做而去坐冷板凳谈“子曰诗云”赏“三国”“红楼”“家春秋”,你是傻冒!
悲哀就在于此。时下社会大呼优良传统的缺失,美好精神的丧失,优秀文化的消失……难道,这不与阅读教育有关系?经典少人看了,优秀书籍少人读了,尤其是读书看报的时间被占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机会缺少了,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丧失了,你还敢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有多高?你还敢怪学生写不出高水平的议论文?于是,不少学生连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能讲清楚而热衷去抄录一些花花绿绿的文句来应付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不应一味责怪我们的学生,应去反思教育的体制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执行的力度。新课改的目的无误,语文内容的各板块设置都有其科学性,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不能再一味地以“考分”来定位,而要以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与素养为考量。
无疑,语文新课标要真正达标,语文的好传统不可或缺!
可恐慌之余,是否应深思一下:是谁让花朵们的书法水平如此之低下?字写得不好不是个别现象,简直让对中华文化稍有感情的人大起恐慌:年经人离开电脑,字都不会写;即使写出来也歪歪扭扭,还毫不知羞。这与电脑手机的普及有关系,更与我们的教育课程和教学活动脱不了干系。现时描红簿、习字贴的发行量逐年大幅度下跌是一个很好的明证。中小学、尤其是小学,在课程表上是有写字课的,实际上却形同虚设,动不动就变成语文、数学、英语试卷PK课,学生学字练字的权利被剥夺了。高中生亦不例外。可能会有人提出质疑,新课标下的高中课本中某个板块不就有“汉字精华”的内容及中华书法么?可用现实来回答你:有是有,但谁安排课程谁让学生有机会来欣赏和受指导练习呢?
我们优秀的书法传统慢慢地被离弃了。现在看来,中华文明的许多东西是墙里开花却香到邻居家,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了,书法被日本发扬光大了。
对文化重视程度的差异跟基础教育有非常大的关系。这首先是对一种美好事物的顶礼膜拜的纯洁感情。我们缺失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感情。听说中国书法家周慧君到日本做现场书法表演,当场就有两百多人被她的艺术感动,惊艳得下跪。这足以证明某些激情的东西仍然存在于彼国之民间。而纵观我们,在经历“文革”和拜金思潮洗涤之后,对文化神圣感大打折扣,再找不到可以五体投地崇拜的东西了。
还有,这是高雅文化在国民中普及程度的差异造成的。还是以日本为例,书法基础的教育,日本宪法规定,书法在小学、初中都列为必修课,高中则作为选修课,大学设有书法专业。就是在民间,那些从事书法基础教育的“书塾”最有活力。“书塾”由一二个书家挂衔,组成一个民间性质的书法学习团体,定期研习讲评,对象基本是中小学生,易于教学,且此类书塾很多,这应是日本书法教育的一个福音。
再有,还可看看日本的“书法”社会,上个世纪80年代,书法参与人数就已达到日本全部人口的13 %,是众艺术爱好之首,书法展览多如牛毛。尤其有趣的是,日本书法爱好者70%是家庭妇女,学书法是为增加自身的修养,这是因为书法代表生活里的精致、高雅、沉思、内敛。相比之下,中国的家庭妇女大多热衷于被篡改的清官野史或者连续剧中的无聊对白,那就可以想象,充当家庭教育主角的中国妇女哪有兴趣和能力来对下一代进行书法基础的培养和艺术的教育?
中国的现实并不是不需要书法。但正如国人悲叹博大精深的国学在国人心中不留痕迹一样,悠久的书法艺术更是慢慢地在国人心中淡化。还不仅于此,更多的中华传统文化与艺术也面临着同样的命运,现在的国人似乎更热衷于快餐式的文化。
试问:时下真正读“书”人有几个?真正探研“好书”的学生又有几个?浮躁的社会形成浮躁的读书心态,急功近利是最大的表现,因之浮浅地学习语文是最大的弊端。还有,各种竞赛热(尤其是数理化英)占领了语文阅读的天空。让人寒不寒心?可到书摊上去看看小学语文测练试卷上是否有“奥赛”的大水印就知道了。更何况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根本就没有“奥赛”那么一回事,就算偶尔有一次作文竞赛,参加者寥若晨星,相比“奥数”,连小巫见大巫都谈不上了。放着拿奖的书不读求名的题不做而去坐冷板凳谈“子曰诗云”赏“三国”“红楼”“家春秋”,你是傻冒!
悲哀就在于此。时下社会大呼优良传统的缺失,美好精神的丧失,优秀文化的消失……难道,这不与阅读教育有关系?经典少人看了,优秀书籍少人读了,尤其是读书看报的时间被占了,关注身边的人和事的机会缺少了,洞察现实生活的能力丧失了,你还敢要求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有多高?你还敢怪学生写不出高水平的议论文?于是,不少学生连一个简单的道理都不能讲清楚而热衷去抄录一些花花绿绿的文句来应付就在所难免了。
我们不应一味责怪我们的学生,应去反思教育的体制和评价的标准以及执行的力度。新课改的目的无误,语文内容的各板块设置都有其科学性,关键在于教学实践中不能再一味地以“考分”来定位,而要以掌握文化知识的能力与素养为考量。
无疑,语文新课标要真正达标,语文的好传统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