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老师们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中,我们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些尝试:1.明确朗读预期的目的;2.赋予学生朗读的权利;3.创设朗读鲜活的情境,传授朗读必要的技巧。
一、明确朗读预期的目的
有的教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得怎么样?有的教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些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都要有所考虑;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什么时机朗读等都要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虞美人》时,既有教师范读和名家视频诵读,又有学生配乐朗读;既有“知人论世”的整体感知读,也有分析过程中“缘景明情”的品读;既有“因声求气”的美读,也有其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研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朗读的权利
1.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教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提高朗读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让他们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读得有滋有味,并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3.丰富朗读形式
从经验总结看,有以读代写,以写带读,多读多写,读读写写。从朗读的课型看,有教读、析读、研读、品读、评读、听读、赛读、复读等。从朗读的角度看,有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领读、分组读、轮读、接读、交互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从朗读不同要求看,有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低声朗读、高声朗读。要注意开展朗读竞赛,给朗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给自己带来美的享受。
三、创设朗读鲜活的情境
1. 渲染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时,学生与其说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迁移意象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明确作品的情感,使自己比较容易走入到作品中。
3.情景再现
在符合文本需要的前提下,以文本提供的材料为原型,应用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等方式,使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学生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四、传授朗读必要的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速度、轻重、升降、换气、气息的控制以及声音的魅力等。要教授朗读的惯用符号,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要求学生读出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对各类型句子的不同读法;提醒学生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为朗读插上有效的翅膀,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
一、明确朗读预期的目的
有的教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教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得怎么样?有的教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
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打造高效课堂的角度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些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合集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都要有所考虑;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什么时机朗读等都要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虞美人》时,既有教师范读和名家视频诵读,又有学生配乐朗读;既有“知人论世”的整体感知读,也有分析过程中“缘景明情”的品读;既有“因声求气”的美读,也有其中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研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朗读的权利
1.激发朗读兴趣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教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提高朗读地位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让他们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读得有滋有味,并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3.丰富朗读形式
从经验总结看,有以读代写,以写带读,多读多写,读读写写。从朗读的课型看,有教读、析读、研读、品读、评读、听读、赛读、复读等。从朗读的角度看,有教师范读、听录音跟读、学生领读、分组读、轮读、接读、交互读、个别读、齐读、自由读等。从朗读不同要求看,有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低声朗读、高声朗读。要注意开展朗读竞赛,给朗读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想方设法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给自己带来美的享受。
三、创设朗读鲜活的情境
1. 渲染情感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在课堂上,我们可以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作者的人生经历,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时,学生与其说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2.迁移意象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时,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明确作品的情感,使自己比较容易走入到作品中。
3.情景再现
在符合文本需要的前提下,以文本提供的材料为原型,应用理清头绪、设身处地、触景生情、现身说法等方式,使文本中的人物、事件、情节、场面、景物、情绪等在学生脑海里不断浮现,形成连续活动的画面,并不断引发相应的态度、感情。
四、传授朗读必要的技巧
在实际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朗读技巧,如停顿、速度、轻重、升降、换气、气息的控制以及声音的魅力等。要教授朗读的惯用符号,指导学生正确标注;要求学生读出标点符号;指导学生对各类型句子的不同读法;提醒学生声情与文情相配合,注意文章有不同的旨趣。
“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为朗读插上有效的翅膀,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高效课堂。
(作者单位:江西省安义中学)
责任编辑:刘伟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