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房屋建筑、市政工程中被广泛采用的结构形式。在我们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日常工作中,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体质量的检查监督无疑是一个重点。由于钢筋混凝土工程量大面广,一些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对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控制不严,造成钢筋位置不准。再加上模板尺寸偏差较大等因素造成钢筋保护层超标,并且在混凝土浇筑后,又不能直观的看到其内部结构,因而给工程质量带来隐患,直接影响着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所以必须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控制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从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这种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一般我们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条件时,着重考虑的是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和钢筋的受拉应力。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筋的实际受拉应力是否能与设计计算应力相吻合,主要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这也正是我们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原因。
1.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若干因素
1.1从力学角度分析
一般来讲,无论是梁还是板,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轻则由于钢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抗拉作用,而使混凝土受拉应力超标产生裂缝,重则由于悬挑结构上部钢筋所受拉力的力矩高度(h0)变小,而使钢筋受拉应力超标发生结构断裂。此类事故在建设史上并不少见。再比如,大面积的现浇楼板,下排钢筋如果垫得过高,保护层过大,在外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下部受拉应力超标,也会产生板底裂缝。
1.2 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
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能共同工作,是因混凝土硬化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两者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粘结强度,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握裹力。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过分靠近结构构件的边缘,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直接导致握裹力的减小。另外,钢筋保护层过小,表层混凝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碳化,边缘钢筋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也会失去粘结力,从而使构件的承载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
1.3 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
保护层的作用除上所述之外,顾名思义还起着保护钢筋不被锈蚀的作用,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很多,除了特殊的外界因素以外,在一般使用条件下,主要考虑大气的侵蚀而使钢筋氧化生锈。而混凝土不密实、裂缝、钢筋保护层偏小,再加上混凝土碳化以及钢筋的电化学反应等因素就会因此加速这种侵蚀过程。钢筋氧化锈蚀又会导致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造成恶性循环,更加加快钢筋锈蚀进程,从而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保证保护层厚度在设计及规范规定范围之内,就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钢筋免受锈蚀,延缓混凝土碳化深度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确保结构的使用年限。
对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物,如处于腐蚀气体环境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上对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还要作一些专门的规定,以确保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1.4 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
保护层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还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当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环境温度急剧升高,钢筋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是不同的。当钢筋的膨胀值逐渐大于混凝土的膨胀值时,就会损伤和破坏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此外,当钢筋温度上升到700℃时,钢筋屈服强度大幅度降低,就会失去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而导致结构破坏。然而,混凝土是不良导热体,它能保护钢筋不会立即受到高温影响,从而延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的时间,为消防救援赢得时间。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国家规范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提出强制性要求:
国标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强制性条文中明确规定: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国标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特别提出了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对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及验收方法,都做了明確的说明,并对检验的允许偏差范围做了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2.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主要控制措施
在我们建筑施工中尤其要注意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在日常施工中,主要采取下列措施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2.1明确各部位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特别是施工单位对施工班组的交底。在有的设计图纸中,对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现浇楼板和梁的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强度不同时,其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基础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有时甚至要求达到10cm。
2.2控制钢筋骨架尺寸
注重钢筋的翻样工作。施工单位的翻样人员应熟悉图纸及规范的要求。翻样时箍筋的翻样尺寸要正确。对一些钢筋密集,复杂的梁、柱交接处,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必须放实样,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同时确保钢筋在制作时的尺寸正确,给施工现场钢筋安装、绑扎节点创造条件。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而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从而发生露筋的情况。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确保主筋位置的安放准确,是避免出现钢筋保护层偏差的前提。
2.3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的超标,所以还要注意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特别是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钢筋保护层偏小甚至发生露筋现象。
2.4做好钢筋限位措施
在实际施工中,对钢筋、模板的限位主要做了一下措施:
墙柱控制:在放线后,绑扎好钢筋后,早钢筋骨架上根据控制线焊定位钢筋,并在钢筋骨架上安放水泥撑棍,间距0.6m并与钢筋骨架绑扎在一起,防止支设模板和浇注混凝土时造成水泥撑棍滑落。
梁板的控制:①梁下部和板下层筋下垫同保护层厚度相同的与混凝土强度相等或高于混凝土强度的垫块,用的为大理石垫块,密度为0.8-1m间距。②梁侧同样架设垫块,防止梁钢筋移位;③钢筋上层筋用钢筋马凳垫设,保证上层钢筋位置,满足钢筋骨架要求。
综上所述,钢筋保护层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保护层的厚度的不当会引起构件表面露筋或截面有效高度降低,这直接影响着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所以必须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依据规范要求,综合考虑耐久性、截面有效高度等因素,严格按照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构件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确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设计值;并且在施工中模板牢固,钢筋尺寸准确;垫块、马凳等选材得当、布置合理,严禁错放、漏放;各工种穿插有序,严格隐蔽验收,确保保护层厚度的准确。
【参考文献】
[1]张景富主编.混凝土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2]李泉忠.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技术[J].工业建筑,2007,4.
[3]李维汉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控制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是由钢筋和混凝土组成。从原材料的力学性能而言,钢筋具有较强的抗拉强度;混凝土则具有较高的抗压强度,而其抗拉强度却很低。这种组合发挥了它们各自的优势性能,共同承担结构构件所承受的外部荷载。因此,在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中,一般我们在考虑钢筋混凝土的受力条件时,着重考虑的是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和钢筋的受拉应力。而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钢筋的实际受拉应力是否能与设计计算应力相吻合,主要取决于钢筋在结构中的位置是否正确。这也正是我们要求控制钢筋保护层厚度的主要原因。
1.影响钢筋保护层厚度若干因素
1.1从力学角度分析
一般来讲,无论是梁还是板,受拉钢筋总是应尽量靠近受拉一侧混凝土构件的边缘。如挑梁的受力筋应设在构件上部受拉区,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大,轻则由于钢筋不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抗拉作用,而使混凝土受拉应力超标产生裂缝,重则由于悬挑结构上部钢筋所受拉力的力矩高度(h0)变小,而使钢筋受拉应力超标发生结构断裂。此类事故在建设史上并不少见。再比如,大面积的现浇楼板,下排钢筋如果垫得过高,保护层过大,在外加荷载作用下,混凝土下部受拉应力超标,也会产生板底裂缝。
1.2 从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分析
钢筋与混凝土之所以能共同工作,是因混凝土硬化并达到一定强度后,两者之间建立了足够的粘结强度,这种相互作用力称为握裹力。钢筋在混凝土中的保护层必须具有一定的厚度,才能保证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如果钢筋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过分靠近结构构件的边缘,容易造成钢筋露筋或钢筋受力时表面混凝土剥落,直接导致握裹力的减小。另外,钢筋保护层过小,表层混凝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碳化,边缘钢筋失去保护作用而导致钢筋锈蚀,钢筋与混凝土之间也会失去粘结力,从而使构件的承载力降低,严重时还会导致整个结构体系的破坏。
1.3 从构件的耐久性分析
保护层的作用除上所述之外,顾名思义还起着保护钢筋不被锈蚀的作用,以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因素很多,除了特殊的外界因素以外,在一般使用条件下,主要考虑大气的侵蚀而使钢筋氧化生锈。而混凝土不密实、裂缝、钢筋保护层偏小,再加上混凝土碳化以及钢筋的电化学反应等因素就会因此加速这种侵蚀过程。钢筋氧化锈蚀又会导致体积膨胀,致使混凝土保护层开裂造成恶性循环,更加加快钢筋锈蚀进程,从而大大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保证保护层厚度在设计及规范规定范围之内,就能最大程度的保护钢筋免受锈蚀,延缓混凝土碳化深度到达钢筋表面的时间,确保结构的使用年限。
对一些特殊环境下的建筑物,如处于腐蚀气体环境下的建筑结构,设计上对混凝土结构的钢筋保护层还要作一些专门的规定,以确保建筑结构的耐久性。
1.4 从混凝土的防火要求分析
保护层对混凝土内部的钢筋还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
当建筑结构发生火灾时,环境温度急剧升高,钢筋与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是不同的。当钢筋的膨胀值逐渐大于混凝土的膨胀值时,就会损伤和破坏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握裹力;此外,当钢筋温度上升到700℃时,钢筋屈服强度大幅度降低,就会失去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条件,而导致结构破坏。然而,混凝土是不良导热体,它能保护钢筋不会立即受到高温影响,从而延缓结构丧失承载能力的时间,为消防救援赢得时间。
由于以上诸多原因,国家规范对钢筋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提出强制性要求:
国标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在强制性条文中明确规定:纵向受力的普通钢筋及预应力钢筋,其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钢筋外边缘至混凝土表面距离)不应小于钢筋的公称直径。国标GB50204-2002《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特别提出了对钢筋保护层厚度的检验,对检验的结构部位和构件数量及验收方法,都做了明確的说明,并对检验的允许偏差范围做了规定:钢筋保护层厚度检验时,纵向受力钢筋保护层厚度的允许偏差,对梁类构件为+10mm,-7mm;对板类构件为+8mm,-5mm。
2.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主要控制措施
在我们建筑施工中尤其要注意保证钢筋保护层的厚度。在日常施工中,主要采取下列措施来保证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2.1明确各部位混凝土保护层的厚度
认真做好图纸会审,技术交底,特别是施工单位对施工班组的交底。在有的设计图纸中,对保护层的厚度会根据情况有不同的要求。比如现浇楼板和梁的保护层厚度,当混凝土强度不同时,其要求的厚度是不一样的。而基础的迎水面保护层厚度通常为5cm,有时甚至要求达到10cm。
2.2控制钢筋骨架尺寸
注重钢筋的翻样工作。施工单位的翻样人员应熟悉图纸及规范的要求。翻样时箍筋的翻样尺寸要正确。对一些钢筋密集,复杂的梁、柱交接处,主梁与次梁的交接处必须放实样,合理安排各方向的主筋与副筋位置。同时确保钢筋在制作时的尺寸正确,给施工现场钢筋安装、绑扎节点创造条件。避免由于交接点处钢筋密集无法安装而造成钢筋挤占保护层位置,从而发生露筋的情况。重视钢筋的绑扎成型工序。绑扎时要按图纸、规范操作。保证钢筋骨架各部分尺寸及精度,确保主筋位置的安放准确,是避免出现钢筋保护层偏差的前提。
2.3模板制作的尺寸偏差也会导致保护层的超标,所以还要注意模板工程的制作和安装
制作要规范、尺寸要精确,特别是缩模现象很容易导致钢筋保护层偏小甚至发生露筋现象。
2.4做好钢筋限位措施
在实际施工中,对钢筋、模板的限位主要做了一下措施:
墙柱控制:在放线后,绑扎好钢筋后,早钢筋骨架上根据控制线焊定位钢筋,并在钢筋骨架上安放水泥撑棍,间距0.6m并与钢筋骨架绑扎在一起,防止支设模板和浇注混凝土时造成水泥撑棍滑落。
梁板的控制:①梁下部和板下层筋下垫同保护层厚度相同的与混凝土强度相等或高于混凝土强度的垫块,用的为大理石垫块,密度为0.8-1m间距。②梁侧同样架设垫块,防止梁钢筋移位;③钢筋上层筋用钢筋马凳垫设,保证上层钢筋位置,满足钢筋骨架要求。
综上所述,钢筋保护层是一个容易被忽视,然而却非常重要的问题。保护层的厚度的不当会引起构件表面露筋或截面有效高度降低,这直接影响着构件的承载力和耐久性,所以必须从设计和施工两个方面严格控制保护层的厚度:依据规范要求,综合考虑耐久性、截面有效高度等因素,严格按照设计使用年限、环境类别、构件类型、混凝土强度等确定混凝土保护层厚度的设计值;并且在施工中模板牢固,钢筋尺寸准确;垫块、马凳等选材得当、布置合理,严禁错放、漏放;各工种穿插有序,严格隐蔽验收,确保保护层厚度的准确。
【参考文献】
[1]张景富主编.混凝土结构[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2.
[2]李泉忠.混凝土保护层的控制技术[J].工业建筑,2007,4.
[3]李维汉主编.钢筋混凝土结构[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