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青少年从百年党史中汲取精神营养

来源 :党的生活·青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y1976715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青少年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让新时代青少年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营养剂。对青少年而言,深读党史这本“教科书”,能更好获得心灵的滋养、境界的提升,汲取青春奋进的力量。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当前错综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和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给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带来很大的冲击和影响。历史事实最有说服力,让青少年领略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让他们了解党从一叶扁舟到巍巍巨轮的发展历程,用鲜活的历史事实对青少年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坚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在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中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在学习党史中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当代青少年学习党史,有助于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立好人生的航标。用崇高的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青少年深刻认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夯实青少年的民族自豪感与中华文化认同感,让他们从党史学习中汲取革命精神养分,传承红色基因,做有理想、有目标、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追梦人。
  在学习党史中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涵养青少年家国情怀是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立业之基。加强青少年党史学習教育,让青少年读懂历史、熟知历史,从中汲取深厚家国情怀的精神养分,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为民族复兴注入更磅礴的力量。
  在学习党史中激发青少年的昂扬斗志。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用党的奋斗历程教育启迪青少年,培养青少年的奋斗意识、奋斗精神,让广大青少年接过艰苦奋斗的接力棒,不负期许、不负韶华,带着对祖国和人民的爱,像先辈一样义无反顾、敢闯敢试,为党和人民的利益拼搏奋斗,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党史中,中国无数青年在接续奋斗中将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程,今天的青少年一代又在追逐新时代的青春梦想。广大青少年要立志听党话、跟党走,从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让红色传统、红色记忆、红色基因根植于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长征路上奋勇前行。
其他文献
摘 要:基于共同体视角,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重新厘定民营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内涵,探讨民营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相关机制。要使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更具可持续性,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方面建立健全激励与监督机制,市场方面应聚焦自我提升与朋辈评价体系建设,社会方面应强化道德约束和舆论导向。三者相互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多层次、多方位的全面监督体系,构建促进民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共同体生态。 
很容易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疯子:真的很难受。本来就情绪化的人,還很容易受到他人影响,超级累。  苏星星:不太好。如果是积极的一面的话还好,但是大多都是不太好的那种情绪。  不俏:很糟糕的体验,做不了自己,总是会被别人的情绪影响到自己的事情,什么都做不好。在意别人的情绪和感受,永远无法活出快乐,就像别人的影子一样,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我爱学习:所以我尽量不表现自己的坏情绪,因为
人的精力和专注力是有限的,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有效地利用有限的精力。但是我突然发现一个有点儿奇怪的事情:学习10分钟就觉得累了,打游戏却能一个下午都不累,一个晚上都不换姿势,甚至废寝忘食。  我迷惑了——这么说,专注力到底是不是有限的?  有一个通俗的解释:当你的处理速度和接收速度相匹配,思维能够跟上手中的事情时,就比较容易进入專注状态。  举个例子,我们看小说可以一连看好几个
摘 要:自20世纪以来,随着古典中国形象的破灭,中国文学开始了对中国“国家形象”的不断寻找与重建。这种重建既是危机中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对理想中国的审美性想象,同时也是中华文化在遭遇西方文明入侵时,被迫选择新的发展道路。从本质上来看,这是中国文化传承与复兴的内在需求,也是中国社会推进实现现代化的必然结果。  关键词:文艺批评视野;中国“国家形象”;现代性重塑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