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等方面。因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产业链连接向价值链延伸拓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催生出农村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是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本文通过对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主要模式归纳,分析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融合;主要模式;对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为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产业链连接向价值链延伸拓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催生出农村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是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等方式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其他服务业整合在一起,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正踏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潜在功能不断被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农业产业链纵向融合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模式是当前产业融合实践中得到较多运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为起点,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关节,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动力作用,将传统孤立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变为同部门内部分工协作关系。“接二连三”形成三次产业一体化局面,以此提升整个涉农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从形态上看,对比产业链纵向融合模式的“线型经济”,农业产业集聚属于“网络状”融合经济模式。农村产业集聚是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接近性的较大数量农户或企业,由于彼此的共性或互补性而高度集中,以某一领域农业生产为结合契机,由龙头企业为生产主导,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及类似于农业金融、科研教育等的农业关联产业统筹为一个整体。按照生产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参与集聚的农户或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村产业集聚模式强调发挥主导企业的正外部性,促成集聚区整体的集聚效应,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我国农业一直承担的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所需的单一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的旅游、文化、生态、社会等价值逐渐被发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模式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使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得到极大开发。用经营文化的理念、经营乡土情结的理念,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和乡村特色产品品牌。按照生态链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整合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关系,将农业的教育功能、文化等功能和发展形成旅游相契合。社区支持农业等外来新业态也逐渐中国化。
(四)“互聯网+农业”模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战略逐渐运用于各行各业。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兴起。一是,“互联网+”为农业生产销售搭建网络交易平台,通过 B2C、B2B、C2B 的形式。以农业为起点,消费者为最终导向,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融合为一个生态圈。一方面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一方面降低农产品流通交易过程产生的其他成本。另外 C2B 是定制消费在农产品市场的创新,推动预定农业、认筹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增加农业的客户体验感。二是,“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利用网络大数据提供的实时信息,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避免盲目生产带来的损失,农业生产可以依靠网络直接进行订单接收、物流配送、农业服务、网上交易等农业活动,打通供销壁垒。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状
(一)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阶段,但总体还处于初级融合发展阶段,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产业交叉融合创新不足,农业的教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同质性较强,缺乏特色。由于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过程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但环节程序较为复杂,办事效率较为低下,间接增加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农村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各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还没有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获利更多,融合推进程度较慢。
(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有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外部环境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和社会服务、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然而农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与城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无法长期扎根农村。其次,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虽然各地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农村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造成这些创业者对政府失去信心。同时政府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管理体制缺乏长期规划,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农村现有的基层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资质认证等服务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各经营主体业务拓展的需要。 (三)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有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技术渗透。横向融合主要是产业链的向前向后延伸,最终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纵向融合主要是将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等与农业融合起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所开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则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些甚至依然是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横向融合,如何挖掘出农业的更多功能,如何将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效的融合起来。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都追求纯粹的吃喝玩乐,对农业教育、农业文化的挖掘不够。面对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休闲、娱乐、养生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结合地方特色,挖掘不同地方的乡土人情,形成各自特色,探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四)发展要素供给不足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却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农村环境相对城镇环境来说相对落后,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进入,同时也影响了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融合程度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方面,农业各经营主体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农业技术缺乏热情,农村技术人员水平又各有差异,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未形成。资本方面,农业资本支持总量依然不足,无法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出长期规划,也无法保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
(五)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赖于各利益主体间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发展机制组成经济同盟体。促进三产融合,加强三次产业间的深度渗透,关键是建立融合中各类经营主体间的联结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践以来,利益联合机制和合作发展机制趋于多样化,分别出现合作制、股份制和合同订单制等。经营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形式,也可多种形式并存。尽管利益联结形式多样,但一定程度上缺乏黏性和力度,各主体各自为政,合作共享流于表面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利益联结松散,融合发展主体不能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通过农业多功能性的开发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以观光、体验、度假等形式,满足人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日趋增多的需求,这些需求也会反过来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更多的融合新模式的产生,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让更多的“新农人”长期留在农村。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挖掘,不断赋予农业多种角色和定位,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新思路,丰富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
(二)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特色小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城市周边,可以以“农业主导+特色小镇”的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也能一定程度上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发展新产业,提升乡村价值。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比较发展的地方特色小镇表现较为明显。通过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多重深度融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培育农村专业性经营主体,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的推进需要专业性经营主体的参与,需要在这些专业性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因此避免道德风险、违约行为的产生,保障各方经营主体的利益的实现。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必须把农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检验融合的成果时,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检验融合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
(四)改善外部环境,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也为这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扶持经验,在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所需,实行精准政策支持。
(五)加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农村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的采取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更 多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引导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提供更大支撑。
乡村振兴关系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认清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结合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解决对策。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并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健全、融合所需的人才的培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 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R].2019-04-21.
[2] 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 : 48-5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 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6(4) : 3-28.
[4]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2016(8): 17-28.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关键词:产业融合;主要模式;对策建议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一二三产融合是农村产业兴旺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产业发展动力不足,呈现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集中体现在农村三个产业之间联系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长、农业生产效益不高、农业资源利用不足、农村要素配置不合理等方面。为此,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过去的产业链连接向价值链延伸拓展,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催生出农村产业的新模式、新业态,必将是新形势下乡村产业发展的趋势所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形成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
一、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主要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技术渗透等方式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等其他服务业整合在一起,使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实现,正踏上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征程,农业产业链不断延伸,农业潜在功能不断被开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模式不断涌现。从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际来看,主要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农业产业链纵向融合模式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中,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模式是当前产业融合实践中得到较多运用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农产品为起点,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为关节,发挥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动力作用,将传统孤立式的农产品生产、加工、消费环节变为同部门内部分工协作关系。“接二连三”形成三次产业一体化局面,以此提升整个涉农产业链的效益和竞争力,最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集聚型融合模式
从形态上看,对比产业链纵向融合模式的“线型经济”,农业产业集聚属于“网络状”融合经济模式。农村产业集聚是在地理空间上具有接近性的较大数量农户或企业,由于彼此的共性或互补性而高度集中,以某一领域农业生产为结合契机,由龙头企业为生产主导,将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及类似于农业金融、科研教育等的农业关联产业统筹为一个整体。按照生产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参与集聚的农户或企业进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农村产业集聚模式强调发挥主导企业的正外部性,促成集聚区整体的集聚效应,提高农业竞争力。
(三)农业功能拓展型融合模式
我国农业一直承担的是为人类提供生存生产所需的单一功能。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的旅游、文化、生态、社会等价值逐渐被发掘。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家乐等模式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模式应运而生,使农业的非生产功能得到极大开发。用经营文化的理念、经营乡土情结的理念,培育特色乡村旅游景点和乡村特色产品品牌。按照生态链关系发展循环经济,整合一产、二产、三产之间的关系,将农业的教育功能、文化等功能和发展形成旅游相契合。社区支持农业等外来新业态也逐渐中国化。
(四)“互聯网+农业”模式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战略逐渐运用于各行各业。近年来“互联网+农业”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兴起。一是,“互联网+”为农业生产销售搭建网络交易平台,通过 B2C、B2B、C2B 的形式。以农业为起点,消费者为最终导向,将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融合为一个生态圈。一方面解决供求失衡问题,一方面降低农产品流通交易过程产生的其他成本。另外 C2B 是定制消费在农产品市场的创新,推动预定农业、认筹农业等新业态的出现,增加农业的客户体验感。二是,“互联网+”农业模式下,农业生产利用网络大数据提供的实时信息,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避免盲目生产带来的损失,农业生产可以依靠网络直接进行订单接收、物流配送、农业服务、网上交易等农业活动,打通供销壁垒。
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现状
(一)融合处于初级阶段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进入了一二三产业融合阶段,但总体还处于初级融合发展阶段,产业链延伸程度较低,产业交叉融合创新不足,农业的教育文化价值挖掘不够,各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同质性较强,缺乏特色。由于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过程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但环节程序较为复杂,办事效率较为低下,间接增加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农村各经营主体的积极性。而且各经营主体尤其是农民还没有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获利更多,融合推进程度较慢。
(二)外部环境有待改善
首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有完善的外部环境的支撑。外部环境包括农村的基础设施、公共和社会服务、政府的政策和制度保障。然而农村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比较薄弱,与城镇相比依然存在较大差异,使得真正优秀的人才无法长期扎根农村。其次,缺乏有效的政策和制度保障。虽然各地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青壮年回乡创业,但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在农村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真正落实,造成这些创业者对政府失去信心。同时政府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方面的管理体制缺乏长期规划,办事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三,农村现有的基层技术创新和公共服务已不能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需要,资质认证等服务较为落后,无法满足各经营主体业务拓展的需要。 (三)融合程度有待加深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主要有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技术渗透。横向融合主要是产业链的向前向后延伸,最终能够实现全产业链发展。纵向融合主要是将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生态等与农业融合起来,挖掘农业的多功能性。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所开展的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则是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有些甚至依然是农业产业化的表现。其主要原因在于对于农业多功能性的认识和理解不足,不知道该如何开展横向融合,如何挖掘出农业的更多功能,如何将农业与教育、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有效的融合起来。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大都追求纯粹的吃喝玩乐,对农业教育、农业文化的挖掘不够。面对人们的消费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休闲、娱乐、养生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结合地方特色,挖掘不同地方的乡土人情,形成各自特色,探索出多种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
(四)发展要素供给不足
人才、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升级的重要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过程中所需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却供给不足,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农村环境相对城镇环境来说相对落后,制约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进入,同时也影响了融合创新能力的提升,融合程度依然停留在初级阶段。技术方面,农业各经营主体由于自身能力的限制对农业技术缺乏热情,农村技术人员水平又各有差异,使得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佳,农村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还未形成。资本方面,农业资本支持总量依然不足,无法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做出长期规划,也无法保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推进。
(五)利益联结不够紧密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赖于各利益主体间通过利益分配机制和合作发展机制组成经济同盟体。促进三产融合,加强三次产业间的深度渗透,关键是建立融合中各类经营主体间的联结机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践以来,利益联合机制和合作发展机制趋于多样化,分别出现合作制、股份制和合同订单制等。经营组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种形式,也可多种形式并存。尽管利益联结形式多样,但一定程度上缺乏黏性和力度,各主体各自为政,合作共享流于表面的情况不在少数。由于利益联结松散,融合发展主体不能拧成一股绳,难以形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合力。
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通过农业多功能性的开发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利用农村现有的各种资源,以观光、体验、度假等形式,满足人们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日趋增多的需求,这些需求也会反过来进一步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推进农村不同生产要素之间的融合,从而促进更多的融合新模式的产生,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让更多的“新农人”长期留在农村。通过对农业多功能性的挖掘,不断赋予农业多种角色和定位,为农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提供新思路,丰富和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模式。
(二)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
特色小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农业资源比较丰富且具有一定产业特色的城市周边,可以以“农业主导+特色小镇”的模式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也能一定程度上与新型城镇化结合起来。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发展新产业,提升乡村价值。在发达国家和我国比较发展的地方特色小镇表现较为明显。通过特色小镇引领农村产业融合,推进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多重深度融合,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业的增多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三)培育农村专业性经营主体,建立并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融合的推进需要专业性经营主体的参与,需要在这些专业性经营主体之间建立并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联结机制,并因此避免道德风险、违约行为的产生,保障各方经营主体的利益的实现。在利益分配机制上,必须把农戶的利益放在首位,在检验融合的成果时,必须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检验融合成果的重要衡量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目的。
(四)改善外部环境,夯实融合发展的基础
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也为这些国家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保障。因此,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扶持经验,在财政、金融、税收、公共服务等方面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结合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发展所需,实行精准政策支持。
(五)加强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通过农村外部环境的改善,通过各种有效的激励手段的采取和激励机制的建立,鼓励更 多的复合型、技术型人才服务农村、扎根农村,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向更深层次发展。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建立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体,引导地方科研机构、高校与农业企业联合起来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建立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不断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在合作过程中也能培育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所需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为农村一二三产业 融合提供更大支撑。
乡村振兴关系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认清当前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制约因素,结合这些问题和制约因素,寻找合适的突破口和解决对策。加强横向融合的程度,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以特色小镇为引领,创新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模式,并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的健全、融合所需的人才的培养和利益联结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韩长赋. 国务院关于乡村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R].2019-04-21.
[2] 汤洪俊,朱宗友.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思考[J]. 宏观经济管理,2017(8) : 48-52.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院和农经司课题组. 推进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6(4) : 3-28.
[4] 苏毅清,游玉婷,王志刚.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理论探讨、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J]. 中国软科学,2016(8): 17-28.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