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济全球化形势下,为有效宣传广东省紫金县的花朝戏,需要积极了解花朝戏的主要特征,促进花朝戏的健康发展,有效强化花朝戏在校园中的实践效果。本文以紫金花朝戏为主要话题,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实践作出详细研究。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花朝戏;校园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花朝戏是广东省紫金地区的主要戏种,可以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色。想要提高对花朝戏的正确认识,就需要认真进行调查,强化调查结果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了紫金花朝戏的历史起源以发展现状。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效传承和发扬紫金花朝戲文化,积极了解花朝戏中含有的客观因素,明确广东省紫金县花朝戏传承的重要意义。现如今的花朝戏在庙会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承,以花朝戏形式来表现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期盼,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心中的情感,以惩恶扬善为主要题材,通过地域习俗、地域审美、地域风情等知识来传递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紫金花朝戏的历史起源
紫金花朝戏起源于广东省东中部和东江中海岸区域,宋元时期归于长乐县,在民国三年时改名为紫金县。最早的花朝戏常用于道教祭祀乐舞中,属于驱鬼、信教的一种方式,当地人们曾经将花朝戏叫做“跳神朝”[1]。清朝光绪帝年间,一些艺人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在花朝戏中融入相应的人物情节,以乐舞的形式来表现客家地区的风俗民情,配以简单的故事、动作,花朝戏引得人们捧腹大笑,成为人们逗乐、休闲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清朝末期,花朝戏以戏班形式演出,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紫金花朝戏的戏剧种类及戏班艺人数量不断增多,如定长春、紫华春、紫华喜等都是有名的花朝戏剧种。
二、紫金花朝戏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紫金县民间花朝戏戏剧的数量不断增多,在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作用下,紫金花朝戏发展范围扩大。国家部门继续加大对民间花朝戏的扶持力度,使得花朝戏在广东省地区内得到了广泛流传,比如在祭祀仪式上、乡村戏剧竞赛、校园活动等场合,花朝戏以客家话方言得到传颂。不断加大花朝戏资金投入力度,国家部门、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花朝戏走入乡间,走进校园,为校园项目建设增添异彩,进一步增强了花朝戏表演的艺术性,因此深受师生喜爱[2]。然而现如今,广东省紫金花朝戏发展受到限制,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一部分民间剧团演出数量逐年减少,部分演员的年龄偏大。河源市学校领导以及文化馆逐渐开始加大重视程度,为了有效解决部分演员年龄偏大、演出数量减少等问题,有效的措施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实践,由此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三、紫金花朝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实践
(一)花朝戏在文化馆的实践
举办紫金花朝戏周年庆祝活动,在河源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紫金花朝戏周年纪念展,共同为紫金花朝戏戏剧团成立60周年抒怀放歌。用客家语演唱花朝戏,使得紫金花朝戏在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周年庆活动中,民间文学语言与民间音乐语言充分融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俗易唱,比如运用诙谐、幽默、歇后语、说唱等多种形式演绎紫金花朝戏文化[3]。河源市文化馆给予紫金花朝戏发展一定的精神鼓舞,并积极提供演出服装,学校领导、政府部门和河源市文化馆紧密联合,在双方合作的情况下,紫金花朝戏实现了文艺创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健康发展。紫金花朝戏走进社区,在校园内得到有效实践,掀起了一股呵护文艺的时代潮流,吸引更多的文艺人士投身基层文艺工作,并在发展紫金花朝戏艺术的社会舞台上大放光彩,努力践行了紫金花朝戏艺术文化。
(二)花朝戏在校园内的实践案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河职院)与河源市文化馆、河源市非遗中心、河源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活动”。全校开展选修课程,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表演和学习花朝戏,邀请紫金花朝戏团的专业戏剧表演老师进驻河职院,为师生带来花朝戏经典选段表演,营造了和谐、有爱的花朝戏实践活动氛围,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提高对紫金花朝戏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更深刻的感受花朝戏的艺术魅力,体会紫金花朝戏独特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学生有效汲取紫金花朝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知识,有效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同时构建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花朝戏在校园内的实践案例:校园开展大型现代花朝戏《母与子》实践活动,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画面,全校师生都观看了这场演出,讲述了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一心想重塑人生的现实故事,即使内心彷徨,但是在继母的引导下还是走回正路,给观众塑造出了一个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慈母形象,以高大的慈母形象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全校师生自觉学习并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研究客家文化,促进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戏、陶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希望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也要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由此看出,花朝戏《母与子》对塑造良好人格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选段在河源市某校花朝戏六十周年团庆晚会上得到很好的实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早已走进师生的心里,他们用生命捍卫爱情,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传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红罗山书院,两人与书院就读时路过曹桥,出现了曹桥结拜的情节,祝英台被逼无奈下嫁马文才,祝英台在成亲路上途径梁山伯坟墓,痛哭流涕,伤心欲绝,并与梁山伯双双化蝶,结伴而飞,出现了英台哭坟化蝶的情节,学生认真地看着十八相送的选段,听着梁祝的感人故事,诠释了爱情的意义。通过利用十八相送这个选段来纪念不腐朽的爱情,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利用团庆晚会促进花朝戏在校园内的有效实践,由此使得花朝戏在河源市校园内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三)多方联合发展紫金花朝戏
河源市文广新局与河职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显示了市领导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大力宣扬并传承紫金花朝戏。河职院党委副书记、文化宣传部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等领导进行重要讲话,提倡保护紫金花朝戏,以“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为话题,开展有意义的紫金花朝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木偶戏、客家山歌、花朝戏等文化的传承人为师生带来了专业、精彩的现场表演和课堂演讲,全校师生全都沉浸在自觉学习紫金花朝戏、努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中[4]。为加强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派遣学生代表进行互动提问,从而促进紫金花朝戏的有效传承和更好发展,学生也对紫金花朝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多方面配合的基础下,人们提高了对紫金花朝戏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也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紫金花朝戏的艺术魅力。
四、结束语
积极开展以学习花朝戏为主的实践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根据客家地区方言表达花朝戏剧种的语言,并借助学校、文化馆、文广新局、地方政府等部门开展花朝戏实践活动,促进文艺作品的有效创新,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于平.紫金花朝戏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J].神州民俗,2014(10):97-99.
[2]李雪茹.紫金县客家花朝戏及其文化浅析[J].神州民俗,2013(12):121-122.
[3]邹平.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J].魅力中国, 2016(2):26-26.
[4]李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县花朝戏初探[J]. 北方音乐,2012(11):142-143.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花朝戏;校园实践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花朝戏是广东省紫金地区的主要戏种,可以体现出地区的文化特色。想要提高对花朝戏的正确认识,就需要认真进行调查,强化调查结果分析,从而进一步掌握了紫金花朝戏的历史起源以发展现状。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问题,有效传承和发扬紫金花朝戲文化,积极了解花朝戏中含有的客观因素,明确广东省紫金县花朝戏传承的重要意义。现如今的花朝戏在庙会活动中得到广泛传承,以花朝戏形式来表现人们对自然的美好期盼,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心中的情感,以惩恶扬善为主要题材,通过地域习俗、地域审美、地域风情等知识来传递人们的审美需求。
一、紫金花朝戏的历史起源
紫金花朝戏起源于广东省东中部和东江中海岸区域,宋元时期归于长乐县,在民国三年时改名为紫金县。最早的花朝戏常用于道教祭祀乐舞中,属于驱鬼、信教的一种方式,当地人们曾经将花朝戏叫做“跳神朝”[1]。清朝光绪帝年间,一些艺人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不同,在花朝戏中融入相应的人物情节,以乐舞的形式来表现客家地区的风俗民情,配以简单的故事、动作,花朝戏引得人们捧腹大笑,成为人们逗乐、休闲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清朝末期,花朝戏以戏班形式演出,在时代不断发展的情况下,紫金花朝戏的戏剧种类及戏班艺人数量不断增多,如定长春、紫华春、紫华喜等都是有名的花朝戏剧种。
二、紫金花朝戏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省紫金县民间花朝戏戏剧的数量不断增多,在现代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双重作用下,紫金花朝戏发展范围扩大。国家部门继续加大对民间花朝戏的扶持力度,使得花朝戏在广东省地区内得到了广泛流传,比如在祭祀仪式上、乡村戏剧竞赛、校园活动等场合,花朝戏以客家话方言得到传颂。不断加大花朝戏资金投入力度,国家部门、政府部门的资金支持下,花朝戏走入乡间,走进校园,为校园项目建设增添异彩,进一步增强了花朝戏表演的艺术性,因此深受师生喜爱[2]。然而现如今,广东省紫金花朝戏发展受到限制,面临着一定的生存困境。一部分民间剧团演出数量逐年减少,部分演员的年龄偏大。河源市学校领导以及文化馆逐渐开始加大重视程度,为了有效解决部分演员年龄偏大、演出数量减少等问题,有效的措施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的实践,由此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三、紫金花朝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中的实践
(一)花朝戏在文化馆的实践
举办紫金花朝戏周年庆祝活动,在河源市文化馆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紫金花朝戏周年纪念展,共同为紫金花朝戏戏剧团成立60周年抒怀放歌。用客家语演唱花朝戏,使得紫金花朝戏在地区得到广泛流传,周年庆活动中,民间文学语言与民间音乐语言充分融合,这种方式的好处是通俗易唱,比如运用诙谐、幽默、歇后语、说唱等多种形式演绎紫金花朝戏文化[3]。河源市文化馆给予紫金花朝戏发展一定的精神鼓舞,并积极提供演出服装,学校领导、政府部门和河源市文化馆紧密联合,在双方合作的情况下,紫金花朝戏实现了文艺创新,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健康发展。紫金花朝戏走进社区,在校园内得到有效实践,掀起了一股呵护文艺的时代潮流,吸引更多的文艺人士投身基层文艺工作,并在发展紫金花朝戏艺术的社会舞台上大放光彩,努力践行了紫金花朝戏艺术文化。
(二)花朝戏在校园内的实践案例
河源职业技术学院(下文简称河职院)与河源市文化馆、河源市非遗中心、河源市文广新局联合举办“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活动”。全校开展选修课程,让全校学生都有机会表演和学习花朝戏,邀请紫金花朝戏团的专业戏剧表演老师进驻河职院,为师生带来花朝戏经典选段表演,营造了和谐、有爱的花朝戏实践活动氛围,促进师生之间互动,在校园环境的熏陶下,学生提高对紫金花朝戏的认识和理解,在活动中更深刻的感受花朝戏的艺术魅力,体会紫金花朝戏独特的韵味。
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学生有效汲取紫金花朝戏这一传统文化的知识,有效丰富学生在校生活,同时构建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花朝戏在校园内的实践案例:校园开展大型现代花朝戏《母与子》实践活动,一个个令人深思的画面,全校师生都观看了这场演出,讲述了处在人生十字路口一心想重塑人生的现实故事,即使内心彷徨,但是在继母的引导下还是走回正路,给观众塑造出了一个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的慈母形象,以高大的慈母形象来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信意识。全校师生自觉学习并贯彻十九大精神,进一步研究客家文化,促进客家山歌、紫金花朝戏、陶艺制作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希望学生不仅具备基本的生存技能,也要有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由此看出,花朝戏《母与子》对塑造良好人格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选段在河源市某校花朝戏六十周年团庆晚会上得到很好的实践,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早已走进师生的心里,他们用生命捍卫爱情,这个故事得到了广泛传颂,梁山伯与祝英台相识于红罗山书院,两人与书院就读时路过曹桥,出现了曹桥结拜的情节,祝英台被逼无奈下嫁马文才,祝英台在成亲路上途径梁山伯坟墓,痛哭流涕,伤心欲绝,并与梁山伯双双化蝶,结伴而飞,出现了英台哭坟化蝶的情节,学生认真地看着十八相送的选段,听着梁祝的感人故事,诠释了爱情的意义。通过利用十八相送这个选段来纪念不腐朽的爱情,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了一千多年,利用团庆晚会促进花朝戏在校园内的有效实践,由此使得花朝戏在河源市校园内获得很好的推广效果。
(三)多方联合发展紫金花朝戏
河源市文广新局与河职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挂牌仪式,显示了市领导对此次活动的高度重视,大力宣扬并传承紫金花朝戏。河职院党委副书记、文化宣传部部长、文化广播电视局局长、非物质文化遗产科科长等领导进行重要讲话,提倡保护紫金花朝戏,以“新时代、新生活、新气象”为话题,开展有意义的紫金花朝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活动。木偶戏、客家山歌、花朝戏等文化的传承人为师生带来了专业、精彩的现场表演和课堂演讲,全校师生全都沉浸在自觉学习紫金花朝戏、努力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中[4]。为加强此次活动的宣传效果,派遣学生代表进行互动提问,从而促进紫金花朝戏的有效传承和更好发展,学生也对紫金花朝戏有了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多方面配合的基础下,人们提高了对紫金花朝戏的理解和认识,实现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发扬,也使人们更深刻地理解了紫金花朝戏的艺术魅力。
四、结束语
积极开展以学习花朝戏为主的实践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走进校园。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提高自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根据客家地区方言表达花朝戏剧种的语言,并借助学校、文化馆、文广新局、地方政府等部门开展花朝戏实践活动,促进文艺作品的有效创新,最终取得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于平.紫金花朝戏在旅游开发的文化价值[J].神州民俗,2014(10):97-99.
[2]李雪茹.紫金县客家花朝戏及其文化浅析[J].神州民俗,2013(12):121-122.
[3]邹平.地方戏曲—花朝戏的传承与发展[J].魅力中国, 2016(2):26-26.
[4]李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紫金县花朝戏初探[J]. 北方音乐,2012(11):14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