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这一代孩子机械枯燥的童年相比,70后、80后的童年可以说是丰富多彩、野味十足。我们之所常常怀念童年,不止是因为它的简单快乐,更在于那段时光给予我们的温暖和力量。
你们吃过榆钱窝窝吗?那可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美食之一。我家屋后就有一棵榆钱树,每年的清明节前夕,只要站在房顶上,伸出手便能轻松捋下一大盆。择榆钱的工作一般由我来做,因为太简单了,只要把枯叶烂叶挑拣出来扔掉就可以。之后的工作就全交给我妈了,淘洗、控水,加盐加油加面粉,搅拌均匀,搓团,上锅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因为年年都做,老妈已经相当熟练了。窝窝蒸熟后可以蘸着蒜泥或者辣椒酱吃,松软可口。榆钱的香味太独特了,我常常忍不住一边吃,一边深深地吸气,嘴里还嘟囔着:“真好吃呀!”春天那么短暂,吃进肚子里就踏实了。
香椿也是春天的馈赠。能吃香椿的日子前后加起来总共不过十天,十来天后香椿就长老了,不好吃了。香椿炒蛋、香椿拌豆腐、香椿鸡蛋饼、香椿鱼,凡是我说得上名字的,我妈都会给我做。小孩子正在长身体,贪吃是好事,更何况大人也对香椿喜爱得不得了。
还有荠菜。春日傍晚,去田间地头散步,回来时手里就抱着一大堆荠菜了。荠菜不用种,时令一到,漫山遍野都是它们的身影。可以吃荠菜的日子也很短暂,于是人们就挖空了心思吃,荠菜饺子、荠菜鲜肉大馄饨、荠菜汤,因为我特别爱荠菜的那股味道,所以天天都吃得心满意足。
天气暖和了,沿街叫卖荞麦扒糕的小贩也就来了。荞麦扒糕是我们这里的夏令消暑小吃,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之一。只要一听到“卖扒糕啰”的吆喝声,我就赶忙去叫住小贩,然后不假思索地说出我的要求:“不要蒜泥不要醋,我要直接吃。”那时候的扒糕大多做成圆形,碗口那么大,一般一个下肚就差不多饱了。有时我也会多买几块,把自家的碗放在小贩专门设计的操作台上,只见小贩左手捧一摞扒糕,右手拿着水果刀有规律地划拉几下,一摞扒糕就变成几十个小块状的扒糕,散到碗里了。对此,我总是担心小贩会把手划伤,他干吗不在案板上切呢,老媽说:“甭担心,切不到的。心里有准头了,刀也就有准头了。”
小时候我还总盼望着赶集,因为一赶集,我就有饸饹吃了。饸饹,是我们这里的一种传统面食小吃。集市上的小吃摊一般都会提前把面和好,有客人点餐,小吃摊的主人就把面团放进饸饹床子,用力按压手柄,面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小圆条直接掉进下面沸腾的大锅里,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捞出来吃了。稍微有点讲究的人都知道,一碗饸饹的灵魂不在于饸饹,而在于汤。大家都说饸饹汤是用花椒水做的,我妈也在家里尝试过,可不知怎么回事,我总是觉得集市上的饸饹汤更好喝一点。
(江蓠)
对儿童来说,夏天代表着玩耍,代表着长长的假期。6月底,领完成绩单,暑假就开始了。说实在的,那时候的孩子很少把学习成绩挂在嘴上,对很多孩子来说,不留级就意味着不用挨家长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时的玩,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只管任性。只觉得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美滋滋的。
40年前我家住的地方就像桃花源,屋后有个大池塘,塘边有条小路通到淮河边。门前有几棵老槐树,夏天总会有一地绿荫。穿过树行,是一大块晒谷场,场边是村民的自留地,瓜果蔬菜,四季不同。
黄豆地锄过第一遍了,山芋也翻过秧了,知了在枝头唱个不停,母鸡嫌热不下蛋了。三伏天到了,该歇夏了。炎热的夏天,河边散发着清凉。到河边玩水,似乎是男孩子的特权,女孩子是不准到河里玩水的,父母常常吓唬女孩:不要下到水里,有水鬼。当然女孩子自有办法,约三两个小伙伴到河边洗衣服,是最正当不过的理由。挎着一篮衣服,说说笑笑来到河边,把衣服往水里一丢,鞋子抛在岸上,光脚在凉丝丝的水里蹚着,凉快。河里偶尔游来一条小鱼,总能让她们欢喜,装满货物的机帆船开过,掀起一层层波浪……到了河边,不急着洗衣服,先玩够了再说。河边很快就沸腾了,笑声、吵闹声断断续续地飘过来。
午后,把西瓜泡在冰凉的井水里,绿豆茶晾凉,装在大搪瓷缸里,外婆被请来做过冬的棉袄。看外婆做针线活,是我记忆深刻的场景。那时候,布料短缺,棉袄里子大多是用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改的。旧衣料疲疲沓沓的,不太平整,外婆先用划粉在布料上轻轻地画线,再用剪刀剪几个衣片,把棉花弄成薄片,一片一片铺在剪好的布料上。棉花铺到足够厚实,再用大针一趟趟地箍线。屋子里很安静,外婆慢慢地做着这一切,针线随着手指上下翻动,发出细微悦耳的声音。我没事就拿一个绣花绷子,在她旁边学着绣花。
傍晚,太阳还斜斜地照在晒场上,麦秸垛蒙上一层金黄。家里的大黄狗老了,偶尔追着路上叫几声,大多时间昏睡在角落里。父亲偶尔回家,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做饭,指挥孩子们搬饭桌、拿凳子。桌椅板凳拾掇停当,饭也做好了,一家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吃晚饭。
夏夜的院子里,父亲从缸里抱出西瓜,三五刀切开,一人分一块。蚊香缭绕间,孩子们围着脸盆吃西瓜,一口下去,清香甘甜,天地仿佛就在这一口小小的西瓜里。弟弟最小,那时他正在换牙,我们打趣他:“豁牙巴,啃烂瓜,一啃啃到老婆家。”弟弟气得跳起来追着我们打,院子里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
晒场上,三三两两摆满了乘凉的小床,大人摇着蒲扇聊天,孩子们躺着看天上的星星。不远处传来哀怨悠扬的二胡声,如同这沉沉的夜色,令人昏昏然了。
(蓁妈诤言)
亲爱的儿子:
先要恭喜你,马上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如何度过小学时光,对于只有6岁的你来说可能是一道深奥的思考题。最近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到你,总会开玩笑地说:“再有几个月就该上小学了,就该上套了。”爸爸妈妈笑着“嗯”了一声,你笑笑,好像没听懂。不过没关系,因为小学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感悟和体验。即使爸爸妈妈没能帮你做足心理准备,没有让你像很多孩子一样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我们相信你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你一定会爱上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学习的课堂,爱上有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书法课、体育课、美术课的小学生活,爱上那些有爱心的老师,也让他们喜欢上你。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6年的小学生活,应该是你童年最快乐的日子。爸爸妈妈经常想,如果时光可以重来,该有多好啊,我们想念童年那不紧不慢、温厚醇和的岁月。因为那里,有我们儿时的玩伴,有最快乐最无邪的时光,没有压力,不计较分数,更没有什么输在起跑线的担忧。
我们童年有太多快乐的日子了:有小伙伴追逐奔跑的身影,有胡同里滚铁环、跳皮筋的欢笑声,有吃一毛钱一支的棒冰、喝二毛五一瓶的汽水的满足,有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冬天舔玻璃上结冰的窗花的好奇……
陪你玩耍的时候,我们依稀还能寻找到童年那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但时间太快了,我们猝不及防地成长了一个大人,成为了你的爸爸妈妈。虽然我们如今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人和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如果可以和童年的自己对话,我们想笑着和曾经的自己说一声:“希望现在的我也可以和你一样,单纯清澈地对待这个世界,每一天都过得简单而快乐。”
生活需要和未来的自己携手,爸爸妈妈就是想要告诉你,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6年的小学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都将留下你成长的印记。在这里,老师们将在你心里撒播幸福的种子、知识的种子和爱的种子。在这里,同学们会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只要你认真勤奋地学习,我们不会纠结你的考试分数,不会在意你的课外辅导,不会拼命向你灌输具体知识。爸爸妈妈更在意的,是你身体的健康,是你优良品行的培养,是你坚韧性格的磨炼,是你快乐成长的童年。
晚饭过后,孩子们相互招呼着,到村西的杨树林里找知了猴。借着朦胧的月光,孩子们围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杨树转来转去,仔细地寻找。这时候,知了猴也像吹响了集结号,纷纷钻出洞来,从四面八方爬上树干,但它们爬行的速度极慢,总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刚刚爬到一米多高,就被我们轻而易举地捕获。
回到家,将知了猴放在窗台上,望着已经开始蜕皮的知了猴,想看个究竟,可是眼皮却打起架来,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清晨,只见一个个空荡荡的壳旁边多了几只淡绿色或深棕色的蝉,瞪着乌黑的眼睛,静静地沐浴在晨光里。
长大以后,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才知道,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四五年,才能钻出地面羽化成蝉,但是美好的时光只有一个月,蝉的生命便走到了终点。数年黑暗中的隐忍,只为阳光下的短暂歌唱,这份坚韧和执着实在令人钦佩!我们不应该厌恶蝉的聒噪,因为那是它们生命的绽放!
(胡庆国)
童年时,一年里最盼望的就是夏天。傍晚,我和妹妹会早早在村口的转角处张望,老远就能看到妈妈的身影,小方领白色的确良衬衫,齐膝蓝色百褶裙,那是当时镇上女工最时髦的装束了。妈妈一手拎着蓝色的保温桶,另一只手里是一个十来斤的大西瓜,肩上还背着一个帆布包。那个蓝色的保温桶是我和妹妹心里的宝贝,就像五斗橱上那个四方的饼干桶一样让我们牵肠挂肚。
从镇上的丝厂走到我们的小村庄,大概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离家还有百来米,妹妹已经接走了妈妈手里的保温桶,迫不及待地吃上了惦念一下午的奶油棒冰,她一边跳一边笑,手里的奶油棒冰举得高高的,生怕别人跟她抢似的。奶油融化得很快,妹妹伸长脖子用舌头不停地舔,奶油水黏黏的从她手上淋到手臂上,妹妹偷偷瞄了我一眼,感觉没人注意到就迅速舔了一下手臂上快要掉落的奶油,然后咯咯咯地笑。我接过大西瓜,弯着腰抱着往家跑,妈妈在身后喊:“慢点,慢点,当心摔碎了。”
一进门,爸爸就笑着对我说:“你也快吃个棒冰,吃完我们就开饭了。”我立马放下西瓜,接过妹妹手里的保温桶,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一个奶油棒冰,棒冰凉凉的,舌头麻麻的,嘴里吹出的是冷气,喉咙里却是暖暖的,一直流到心里。
棒冰是丝厂食堂里的工人做的,每到夏天,丝厂都会给职工发很多棒冰券,每条券上印上十小张,撕下一小张就可以到传达室领一个棒冰。棒冰券发下来,我就会和妹妹分,一共分三份,我和妹妹各三分之一,妈妈保管的三分之一是公用的,妹妹没计划又贪吃,每次都早早把券用完,然后赖着妈妈公用的偷偷给她几张,还不时惦记我藏在枕头下的棒冰券,害得我东藏西藏,有时竟忘了藏在哪儿,还要翻箱倒柜地找。丝厂的棒冰有两个口味,奶油和赤豆的,那种味道是童年里最美最纯的味道,远比现在的哈根达斯好吃一百倍。
隔三岔五的烈日下午,村上有个老大爷会背着木制的棒冰箱,拿块小木条敲打在棒冰箱上发出“啪、啪、啪”的响声,嘴里吆喝着:“卖棒冰喽!”这时我们总会第一时间跑出来,拿上三五分钱买上一个。老大爷慢慢揭开一半可以脱卸的木盖,从厚厚的小棉花被下拿出盐水味的棒冰递给我们。我们几个小孩一边吃一边跟着棒冰箱走,一直从村西边跟到东边,直到目送老大爷消失在远处的田埂上。
棒冰,是童年时代贯穿整个夏天的記忆,那些美好的记忆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不仅没有变得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孙燕)
记忆中的童年美食
你们吃过榆钱窝窝吗?那可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美食之一。我家屋后就有一棵榆钱树,每年的清明节前夕,只要站在房顶上,伸出手便能轻松捋下一大盆。择榆钱的工作一般由我来做,因为太简单了,只要把枯叶烂叶挑拣出来扔掉就可以。之后的工作就全交给我妈了,淘洗、控水,加盐加油加面粉,搅拌均匀,搓团,上锅蒸,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因为年年都做,老妈已经相当熟练了。窝窝蒸熟后可以蘸着蒜泥或者辣椒酱吃,松软可口。榆钱的香味太独特了,我常常忍不住一边吃,一边深深地吸气,嘴里还嘟囔着:“真好吃呀!”春天那么短暂,吃进肚子里就踏实了。
香椿也是春天的馈赠。能吃香椿的日子前后加起来总共不过十天,十来天后香椿就长老了,不好吃了。香椿炒蛋、香椿拌豆腐、香椿鸡蛋饼、香椿鱼,凡是我说得上名字的,我妈都会给我做。小孩子正在长身体,贪吃是好事,更何况大人也对香椿喜爱得不得了。
还有荠菜。春日傍晚,去田间地头散步,回来时手里就抱着一大堆荠菜了。荠菜不用种,时令一到,漫山遍野都是它们的身影。可以吃荠菜的日子也很短暂,于是人们就挖空了心思吃,荠菜饺子、荠菜鲜肉大馄饨、荠菜汤,因为我特别爱荠菜的那股味道,所以天天都吃得心满意足。
天气暖和了,沿街叫卖荞麦扒糕的小贩也就来了。荞麦扒糕是我们这里的夏令消暑小吃,也是我小时候最爱吃的零食之一。只要一听到“卖扒糕啰”的吆喝声,我就赶忙去叫住小贩,然后不假思索地说出我的要求:“不要蒜泥不要醋,我要直接吃。”那时候的扒糕大多做成圆形,碗口那么大,一般一个下肚就差不多饱了。有时我也会多买几块,把自家的碗放在小贩专门设计的操作台上,只见小贩左手捧一摞扒糕,右手拿着水果刀有规律地划拉几下,一摞扒糕就变成几十个小块状的扒糕,散到碗里了。对此,我总是担心小贩会把手划伤,他干吗不在案板上切呢,老媽说:“甭担心,切不到的。心里有准头了,刀也就有准头了。”
小时候我还总盼望着赶集,因为一赶集,我就有饸饹吃了。饸饹,是我们这里的一种传统面食小吃。集市上的小吃摊一般都会提前把面和好,有客人点餐,小吃摊的主人就把面团放进饸饹床子,用力按压手柄,面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小圆条直接掉进下面沸腾的大锅里,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捞出来吃了。稍微有点讲究的人都知道,一碗饸饹的灵魂不在于饸饹,而在于汤。大家都说饸饹汤是用花椒水做的,我妈也在家里尝试过,可不知怎么回事,我总是觉得集市上的饸饹汤更好喝一点。
(江蓠)
童年夏日
对儿童来说,夏天代表着玩耍,代表着长长的假期。6月底,领完成绩单,暑假就开始了。说实在的,那时候的孩子很少把学习成绩挂在嘴上,对很多孩子来说,不留级就意味着不用挨家长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那时的玩,没有目的、没有功利,只管任性。只觉得每一天的日子都是美滋滋的。
40年前我家住的地方就像桃花源,屋后有个大池塘,塘边有条小路通到淮河边。门前有几棵老槐树,夏天总会有一地绿荫。穿过树行,是一大块晒谷场,场边是村民的自留地,瓜果蔬菜,四季不同。
黄豆地锄过第一遍了,山芋也翻过秧了,知了在枝头唱个不停,母鸡嫌热不下蛋了。三伏天到了,该歇夏了。炎热的夏天,河边散发着清凉。到河边玩水,似乎是男孩子的特权,女孩子是不准到河里玩水的,父母常常吓唬女孩:不要下到水里,有水鬼。当然女孩子自有办法,约三两个小伙伴到河边洗衣服,是最正当不过的理由。挎着一篮衣服,说说笑笑来到河边,把衣服往水里一丢,鞋子抛在岸上,光脚在凉丝丝的水里蹚着,凉快。河里偶尔游来一条小鱼,总能让她们欢喜,装满货物的机帆船开过,掀起一层层波浪……到了河边,不急着洗衣服,先玩够了再说。河边很快就沸腾了,笑声、吵闹声断断续续地飘过来。
午后,把西瓜泡在冰凉的井水里,绿豆茶晾凉,装在大搪瓷缸里,外婆被请来做过冬的棉袄。看外婆做针线活,是我记忆深刻的场景。那时候,布料短缺,棉袄里子大多是用哥哥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改的。旧衣料疲疲沓沓的,不太平整,外婆先用划粉在布料上轻轻地画线,再用剪刀剪几个衣片,把棉花弄成薄片,一片一片铺在剪好的布料上。棉花铺到足够厚实,再用大针一趟趟地箍线。屋子里很安静,外婆慢慢地做着这一切,针线随着手指上下翻动,发出细微悦耳的声音。我没事就拿一个绣花绷子,在她旁边学着绣花。
傍晚,太阳还斜斜地照在晒场上,麦秸垛蒙上一层金黄。家里的大黄狗老了,偶尔追着路上叫几声,大多时间昏睡在角落里。父亲偶尔回家,在厨房里叮叮当当地做饭,指挥孩子们搬饭桌、拿凳子。桌椅板凳拾掇停当,饭也做好了,一家人围着一张小桌子吃晚饭。
夏夜的院子里,父亲从缸里抱出西瓜,三五刀切开,一人分一块。蚊香缭绕间,孩子们围着脸盆吃西瓜,一口下去,清香甘甜,天地仿佛就在这一口小小的西瓜里。弟弟最小,那时他正在换牙,我们打趣他:“豁牙巴,啃烂瓜,一啃啃到老婆家。”弟弟气得跳起来追着我们打,院子里传来嘻嘻哈哈的笑声。
晒场上,三三两两摆满了乘凉的小床,大人摇着蒲扇聊天,孩子们躺着看天上的星星。不远处传来哀怨悠扬的二胡声,如同这沉沉的夜色,令人昏昏然了。
(蓁妈诤言)
写给儿子的一封信——留住童年
亲爱的儿子:
先要恭喜你,马上就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要如何度过小学时光,对于只有6岁的你来说可能是一道深奥的思考题。最近小区里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见到你,总会开玩笑地说:“再有几个月就该上小学了,就该上套了。”爸爸妈妈笑着“嗯”了一声,你笑笑,好像没听懂。不过没关系,因为小学的生活需要你自己去感悟和体验。即使爸爸妈妈没能帮你做足心理准备,没有让你像很多孩子一样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我们相信你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你一定会爱上有很多小伙伴一起学习的课堂,爱上有语文课、数学课、外语课、书法课、体育课、美术课的小学生活,爱上那些有爱心的老师,也让他们喜欢上你。 童年是灵魂生长的源头。6年的小学生活,应该是你童年最快乐的日子。爸爸妈妈经常想,如果时光可以重来,该有多好啊,我们想念童年那不紧不慢、温厚醇和的岁月。因为那里,有我们儿时的玩伴,有最快乐最无邪的时光,没有压力,不计较分数,更没有什么输在起跑线的担忧。
我们童年有太多快乐的日子了:有小伙伴追逐奔跑的身影,有胡同里滚铁环、跳皮筋的欢笑声,有吃一毛钱一支的棒冰、喝二毛五一瓶的汽水的满足,有蹲在地上观察蚂蚁搬家、冬天舔玻璃上结冰的窗花的好奇……
陪你玩耍的时候,我们依稀还能寻找到童年那短暂而美好的时光,但时间太快了,我们猝不及防地成长了一个大人,成为了你的爸爸妈妈。虽然我们如今面对着越来越复杂的人和事,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但是,如果可以和童年的自己对话,我们想笑着和曾经的自己说一声:“希望现在的我也可以和你一样,单纯清澈地对待这个世界,每一天都过得简单而快乐。”
生活需要和未来的自己携手,爸爸妈妈就是想要告诉你,比成绩更重要的,是感受幸福的能力。6年的小学时光,这里的一草一木、一门一窗,都将留下你成长的印记。在这里,老师们将在你心里撒播幸福的种子、知识的种子和爱的种子。在这里,同学们会和你一起读书,一起成长。只要你认真勤奋地学习,我们不会纠结你的考试分数,不会在意你的课外辅导,不会拼命向你灌输具体知识。爸爸妈妈更在意的,是你身体的健康,是你优良品行的培养,是你坚韧性格的磨炼,是你快乐成长的童年。
晚饭过后,孩子们相互招呼着,到村西的杨树林里找知了猴。借着朦胧的月光,孩子们围着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杨树转来转去,仔细地寻找。这时候,知了猴也像吹响了集结号,纷纷钻出洞来,从四面八方爬上树干,但它们爬行的速度极慢,总是一副不慌不忙的样子,刚刚爬到一米多高,就被我们轻而易举地捕获。
回到家,将知了猴放在窗台上,望着已经开始蜕皮的知了猴,想看个究竟,可是眼皮却打起架来,不知不觉便进入了梦乡。第二天清晨,只见一个个空荡荡的壳旁边多了几只淡绿色或深棕色的蝉,瞪着乌黑的眼睛,静静地沐浴在晨光里。
长大以后,读了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蝉》才知道,蝉的幼虫在地下生活四五年,才能钻出地面羽化成蝉,但是美好的时光只有一个月,蝉的生命便走到了终点。数年黑暗中的隐忍,只为阳光下的短暂歌唱,这份坚韧和执着实在令人钦佩!我们不应该厌恶蝉的聒噪,因为那是它们生命的绽放!
(胡庆国)
棒冰的故事
童年时,一年里最盼望的就是夏天。傍晚,我和妹妹会早早在村口的转角处张望,老远就能看到妈妈的身影,小方领白色的确良衬衫,齐膝蓝色百褶裙,那是当时镇上女工最时髦的装束了。妈妈一手拎着蓝色的保温桶,另一只手里是一个十来斤的大西瓜,肩上还背着一个帆布包。那个蓝色的保温桶是我和妹妹心里的宝贝,就像五斗橱上那个四方的饼干桶一样让我们牵肠挂肚。
从镇上的丝厂走到我们的小村庄,大概需要走一个多小时。离家还有百来米,妹妹已经接走了妈妈手里的保温桶,迫不及待地吃上了惦念一下午的奶油棒冰,她一边跳一边笑,手里的奶油棒冰举得高高的,生怕别人跟她抢似的。奶油融化得很快,妹妹伸长脖子用舌头不停地舔,奶油水黏黏的从她手上淋到手臂上,妹妹偷偷瞄了我一眼,感觉没人注意到就迅速舔了一下手臂上快要掉落的奶油,然后咯咯咯地笑。我接过大西瓜,弯着腰抱着往家跑,妈妈在身后喊:“慢点,慢点,当心摔碎了。”
一进门,爸爸就笑着对我说:“你也快吃个棒冰,吃完我们就开饭了。”我立马放下西瓜,接过妹妹手里的保温桶,三下五除二就消灭了一个奶油棒冰,棒冰凉凉的,舌头麻麻的,嘴里吹出的是冷气,喉咙里却是暖暖的,一直流到心里。
棒冰是丝厂食堂里的工人做的,每到夏天,丝厂都会给职工发很多棒冰券,每条券上印上十小张,撕下一小张就可以到传达室领一个棒冰。棒冰券发下来,我就会和妹妹分,一共分三份,我和妹妹各三分之一,妈妈保管的三分之一是公用的,妹妹没计划又贪吃,每次都早早把券用完,然后赖着妈妈公用的偷偷给她几张,还不时惦记我藏在枕头下的棒冰券,害得我东藏西藏,有时竟忘了藏在哪儿,还要翻箱倒柜地找。丝厂的棒冰有两个口味,奶油和赤豆的,那种味道是童年里最美最纯的味道,远比现在的哈根达斯好吃一百倍。
隔三岔五的烈日下午,村上有个老大爷会背着木制的棒冰箱,拿块小木条敲打在棒冰箱上发出“啪、啪、啪”的响声,嘴里吆喝着:“卖棒冰喽!”这时我们总会第一时间跑出来,拿上三五分钱买上一个。老大爷慢慢揭开一半可以脱卸的木盖,从厚厚的小棉花被下拿出盐水味的棒冰递给我们。我们几个小孩一边吃一边跟着棒冰箱走,一直从村西边跟到东边,直到目送老大爷消失在远处的田埂上。
棒冰,是童年时代贯穿整个夏天的記忆,那些美好的记忆已经成为生命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记忆不仅没有变得模糊,反而越来越清晰。那是一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