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卷中,出现了文言断句题,这类题平时老师不重视,加上训练又少,考生作答不知从何入手。关于如何作答这类题,笔者略陈拙见。
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说理性文章,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的观点。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提高自己的断句的能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标志断句法。
(一)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二)看虚词
文言文的虚词标志常常包括:
1.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2.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如夫、盖、初、唯、斯、岂,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3.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4.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读。
5.复句中的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己而、旦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读。
(三)看句式
尽管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的,但是我们后人还是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了一些文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来断句。
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这里到底是“以撞卫士,仆地”还是“以撞,卫士仆地”呢?联系前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撞”的宾语在这里承前省略了,可补“之”代卫士。若断成“以撞卫士,仆地”,则“仆地”的人到底是谁?樊哙还是卫士?很难搞清,容易造成歧义。
固定结构也是一种句式,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掌握它也可帮助我们断句。如韩愈《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译成现代汉语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呢?”选择问句前一个分句后用“,”后一个分句末用“?”。
(四)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收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修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这是一个顶真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这些方法使用时并非单一的,有时要交叉用到多种方法。如要点例1,既要通文意,又要抓“曰”“故”“若”等标志,还要注意句式,才能标点准确,因此,要点好文言文的标点,必须从上述儿方面进行通盘考虑,除此外还要多读文言文,以增强语感,提高点断能力。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
首先要读懂全文,了解大致内容。叙述性文章,要弄懂基本情节;人物对话,要弄清谁与谁对话,讲的什么话。说理性文章,弄明白谈了哪些问题,表明的观点。在通文意初断句的基础上,对不能断开的字词要研究前后语句的含义及联系,看看断在哪里语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联系往往都有标志可寻,只要抓住了这些标志,就可提高自己的断句的能力。这种方法我们称之为标志断句法。
(一)找名词(或代词)
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名词(代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二)看虚词
文言文的虚词标志常常包括:
1.表对话的字眼,如“曰”“云”“言”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
2.发语词和句首助词,如夫、盖、初、唯、斯、岂,以及表敬副词窃、请、谨、敢,这些词常用在一句话的开头,有领起全句的作用,其前自可断句。
3.语气词也、矣、乎、哉、与(欤)、耳(尔)、邪(耶)、焉等常用在句末,其后往往能断句。
4.感叹词呜呼、嗟夫、噫、噫嘻、悲夫等常放在句首,一般可在它们前后点读。
5.复句中的关联词:苟、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若夫、至于、己而、旦夫、乃夫、于是、至若、若、故、是故等大至用在一句话的开头,在这些关联词前可点读。
(三)看句式
尽管文言文本来不大讲究语法的,但是我们后人还是根据古人的表达习惯总结出了一些文言表达的语法规律,利用这些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我们可以根据文言文的句式规则(主要是指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来断句。
如: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鸿门宴》)这是一个省略句,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这里到底是“以撞卫士,仆地”还是“以撞,卫士仆地”呢?联系前文“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撞”的宾语在这里承前省略了,可补“之”代卫士。若断成“以撞卫士,仆地”,则“仆地”的人到底是谁?樊哙还是卫士?很难搞清,容易造成歧义。
固定结构也是一种句式,其主要形式有如……何,奈……何……,……奈何……,若……何……,谁……者……,何……焉不……,得无……乎……,不亦……乎,无乃……乎,况……乎……,何以……为,与其……孰若……等。掌握它也可帮助我们断句。如韩愈《马说》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邪?”(译成现代汉语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识千里马呢?”选择问句前一个分句后用“,”后一个分句末用“?”。
(四)明修辞
古人写文章常常运用一些修辞技巧来收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因此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对偶、排比、互文、顶真、层递、反复等常用文言文修辞格,并以此作为断句的依据。
例如:“畏惧则存想,存想则目虚见。”(王充《订鬼》),这是一个顶真句,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做宾语的词,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根据这一特点,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这些方法使用时并非单一的,有时要交叉用到多种方法。如要点例1,既要通文意,又要抓“曰”“故”“若”等标志,还要注意句式,才能标点准确,因此,要点好文言文的标点,必须从上述儿方面进行通盘考虑,除此外还要多读文言文,以增强语感,提高点断能力。
(审稿:刘起增编校:刘瑞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