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效假设”法在解决化学试题中的运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kjh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等效假设”是解决化学试题的常用方法,它包括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转向假设法、赋值假设法、中值假设法,本文就这五种方法解题分别举例作出了说明。
  关键词:高中化学 等效假设 解题
  
  等效假设是一种解题思维模式,它是指以效果相同出发,对所研究的对象提出一些方案或设想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在化学解题中常见的“等效假设”包括极端假设法、过程假设法、转向假设法、赋值假设法、中值假设法,这些方法具有启迪思维、扩大视野、触类旁通的作用。下面,笔者就如何巧妙地将“等效假设法”运用于处理化学计算难题中谈谈自己的体会,以供参考。
  一、极端假设法
  也称为极值法或极限法,主要用于判断某一量的取值范围。其实质是把所研究的化学问题“极端处理”,推出其极限值(或端点值),从而迅速获取正确答案,在解题中具有其它方法不能替代的作用。
  例1、Na、Mg、Al三种金属的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后,产生标准状况下的氢气2.24L,则金属混合物总的物质的量可能为( )。
  A、0.010mol B、0.050mol C、0.10mol D、0.20mol
  解析:假设混合物全由+1价金属组成,则n(混)=2n(H2)=0.20mol(上限);假设混合物全由+3价金属组成,则n(混)= n(H2)=0.067mol(下限)。实际上混合物由+1、+2和+3价金属共同组成,故0.067mol  答案:C。
  例2、在标准状况下,将NO、NO2和O2混合并充满容器,然后把容器倒置于足量水中,充分反应后,水充满容器(假设产物不扩散)。则容器内HNO3浓度的取值范围是( )。
  A. mol·L-1  B. mol·L-1  C. mol·L-1  D.0mol·L-1  解析:先假设混合物全由NO2和O2组成,则反应为:
  4NO2+O2+2H2O=4HNO3
  由此得HNO3浓度的上限值:
  c1= = mol·L-1
  再假设混合物全由NO和O2组成,则反应为:
  4NO+3O2+2H2O=4HNO3,
  HNO3浓度的下限值为:
  c2= = mol·L-1
  故 mol·L-1  答案:B。
  二、过程假设法
  过程假设法是把复杂的化学过程分解为两个或多个简单理想的过程,并以它作为参照,使问题变得非常简单明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解题效果。
  例3、将含1mol NH3的密闭容器a加热,部分NH3分解并达到平衡,此时NH3的体积分数为m%。若在该容器中加入2mol NH3后密封,加热到相同温度,使反应达到平衡时,设NH3的体积分数为n%。则m和n的大小关系正确的是( )。
  A.m>n B.m  解析:可将第二次达到平衡的过程假设如下:先将2mol NH3充入2倍于a容器容积的容器中(温度不变),则所建立的平衡状态相同,φ(NH3)=m%;再将b容器的容积压缩一半,则平衡2NH3=N2+3H2逆向移动,达到新的平衡后φ(NH3)必增大,即n%>m%。
  答案:B。
  三、转向假设法
  也称为反向假设或逆向假设,其特点是通过改变所研究化学对象的条件或结论,而达到从侧面或反方向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4、pH相同、体积相同的盐酸和醋酸,分别与体积和溶质浓度相同的氢氧化钠溶液混合,若醋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的pH等于7,则盐酸与氢氧化钠混合后溶液的pH( )。
  A.大于7 B.小于7 C.等于7 D.无法判断
  解析:pH相同时,c(CH3COOH)>>c(HC1),结合V[CH3COOH(aq)]=V[HC1(aq)]可知:n(CH3COOH>>n(HC1)。假设盐酸与NaOH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7,则醋酸与NaOH反应后所得溶液的pH<7(因CH3COOH过量很多);若使后者的pH=7,应向其中再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由于要保证与两种酸反应的NaOH的量相同,则相应向盐酸与NaOH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同样多的NaOH溶液,其pH必大于7。
  答案:A。
  四、赋值假设法
  在无数据计算及已知条件以字母、比值形式出现时,巧妙而又合理地赋予题目一些具体的量值,可将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可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例5、某溶液中C1-、Br-、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3,欲使其比为3∶2∶1,需通入Cl2的物质的量与原溶液中I-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2 B.2∶1 C.1∶3 D.3∶1
  解析:由于还原性I->Br-,所以当反应后溶液中有I-存在时,通入的Cl2只将部分I-氧化:Cl2+2I-=2Cl-+I2,Br-未反应,其结果使I-减少和Cl-增加,而Br-的量保持不变。设反应前溶液中Cl-、Br-、I-依次为3mol、2mol和1mol,则反应后Cl-、Br-、I-分别为1mol、2mol和3mol。根据I-物质的量的减少(或Cl-物质的量的增加),不难求得参加反应的Cl2为1mol,所求n(Cl2)∶n(I-)=1∶3。
  答案:C。
  五、中值假设法
  所谓中值假设是选定恰好发生化学反应的那一点作为参照点,通过分析和对比量变关系进行求解的方法。此法多用于选择性反应中的过量判断及推断连续反应产物的组成。
  例6、有一浓度为2mol·L-1的NaOH溶液200mol,现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CO2气体,充分反应后,在低温下蒸干所得溶液,得无水固体27.4g。通过计算判断所得固体由什么物质组成。
  解析:n(NaOH)=0.4mol,m(NaOH)=16g。假设NaOH全转化为Na2CO3,2NaOH+CO2=Na2CO3+H2O,则m(Na2CO3)=0.2mol×106g·mol-1=21.2g;假设NaOH全转化为NaHCO3,NaOH+CO2=NaHCO3,则m(NaHCO3)=0.4mol×84g·mol-1=33.6g。实际所得固体质量为27.4g,21.2g<27.4g<33.6g,因此所得固体是Na2CO3和NaHCO3组成的混合物。
  “等效假设”是一种解决化学试题的常用方法,能使陌生、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简单的问题,起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功效,从而大大提高解题效率,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广洲 程萍 任红艳 关于解决化学平衡问题的初步研究[J].教育探索,2002年09期。
  [2]刘瑞东 自我解释策略对转变学生化学平衡迷思概念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其他文献
新词新语是观察社会生活的晴雨表,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其人文景观绚丽多彩。改革的大门开放以后,国外文化蜂拥而来,诸如“的士”、“酒吧”等词语纷至沓来。国内国外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之间相互交融、相互渗透,产生了一批反映时代变革的新词语。研究这种新词语具有广义文化学的意义,还有社会学的意义。  一、比喻造词法  从结构上看,新词新语里运用比喻这种修辞格的,大体有以下几类:  1.以
期刊
从幼儿园升入小学,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讲是生活的一次大转变,从无忧无虑的幼儿园玩的生活转变为正规的小学教育,大多数孩子不适应小学生活,上课坐不住,对小学数学的学习无从认识。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教法,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迅速地爱上数学这门学科。如何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在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探索,
期刊
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经常需要分析学生的物理学习心理。作为一位现代物理教师,应该了解一些分析学生物理学习心理的方法。  本文对中学生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作了一番简要介绍。   一、物理学习心理分析的内容和特点   物理学习心理分析是指对那些跟物理学习过程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这些心理现象包括物理学习的认知过程、物理学习能力、物理学习动机和兴趣等。另有一些心理现象如性格、气
期刊
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创新型的人才,而教育特别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中学阶段是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形成的关键阶段,因此中学教学、素质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的基础知识教学,特别是理科教学,是对前人研究、发现所积累的基础自然科学知识成果的传播再现,不具有首创性。所以,中学化学中的创新教育不是去开拓创新未知的知识和知识体系,而是创设一定条件和氛围,引导、启发学生去模拟、
期刊
物理课堂启发式教学是师生双方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与学双边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获得系统理论知识和能力的主渠道。运用启发式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势在必行的教学方式改革。  一、充分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  师与生及其活动构成了教学过程。教师是主体,教的活动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一面;而学生则成为客体,教师施教于学生,主体作用于客体。教和学两个过程相比较,学习过程是实现目标的过程,而教
期刊
摘 要:和谐产生美,美在和谐中。和谐的语文课堂追求的是师与生、人与文、导与放、思与悟等方面的平衡、统一。语文教师要建立亲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的语文教学环境;追求语文的诗情和创意,使语文课堂成为启发孩子想象的乐园;营造彰现个性的语文课堂,唤醒成功, 放飞学生自由的心灵,构建和谐的语文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民主氛围,实现有效互动,一个
期刊
摘 要:教学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由熟知的生活现象自然过渡到课堂学习中去,是新课程提倡的教学理念之一。结合物理学科知识特点,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注重生活性、形象性、学科性和问题性。  关键词: 教学情境 生活性 形象性 学科性 问题性    在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化的今天,教师们越来越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启发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要让他们在学习活动中自主探索、操作实践、亲身体验,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感受数学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具的使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具的操作者是学生,可以人人动手、人人参与,主动地接受学习。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强化学具操作实验教学,让小学生充分发
期刊
摘 要:《语文新课程标准》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以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板块作为横向结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又自成体系,都将作为相对独立的课程形态,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语文 新课程标准 应用    在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充分体现了时代精神,反映了国家对未来人才规格的要求,反映了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一定的操作性,
期刊
“绿色教育”是人本主义的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要务的教育,是一种在良好的物质、心理、人际环境下的教育,是一种珍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教育。绿色的物理教育是指充分发挥教学民主的,学生积极参与的,不断有新见解、新思维、新方法孕育产生的生机勃勃的物理教育,它有别于死气沉沉的、照本宣科的、一言堂式的“灰色”的物理教育。“绿色的物理教育”与“灰色的物理教育”的分水岭,就在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