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大学理想主义的扛鼎之作

来源 :大学教育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zhuo2009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理想主义是一个古老又常新的话题,从约翰·亨利·纽曼的《大学的理想》到金耀基的《大学之理念》都成为了经典之作,但是长期深耕这个领域的作者凤毛麟角,眭依凡教授却终其一生坚守这块领地,大学理想主义成为作者的梦之所享、情之所系、心之所往。其最新力作《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是一部纳入《当代中国教育学家文库》、凝聚了作者毕生大学理想主义研究心血和智慧的自选集。该文集由《理想主义大学及其文化》《理想主义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考》和《理想主义大学及其人才培养》上中下三篇组成(共计40余万字),既有对理想主义大学的理论探讨,又有对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路径求索。同时,作者还结合高等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一、上篇体悟大学之道:理想主义大学及其文化的守护者和呼唤者
  作者认为大学的理想主义是大学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及大学自身寄予的美好期望所持有的观念体系,亦是大学对自己的使命、责任、目标和操守所持有的一种既符合大学规律又有崇高要求的价值认定和信念追求。这从作者对“大学是什么”的回答中可以找到答案,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的改善和提高、对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教育机构和学术组织,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社会文明的一面旗帜,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良心、文明希望、科学脊梁。作者这种对大学理想主义的理想化定义自然导出了对什么是理想大学的解读。作者认为理想大学首先是个求学、求知、求真理及知识之创造的地方,并且这个地方不是一般的组织场,而是精神家园,是充满快乐的地方。对于大学理想主义、大学使命和大学文化等,作者都有着自己独到的见地,这也是作者担任十几年大学领导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数十年来深厚的理论积淀结出的硕果。
  二、中篇践行大学之道:理想主义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作者依托自己长期浸染国内国际顶尖名校的丰富阅历,从理想主义大学的视角,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中的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大学治理现代化等核心问题进行了独到的自成一体的诠释。作者认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包括规律、学科、人才、资源、制度和文化六要素;“双一流建设”既是大学的需要,更是国家的需要;大学内部治理体系之于一流大学建设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流大学的创建既取决于大学的投入及外部环境的改善,更取决于其能否按照一流大学应有的规律办学治校育人,没有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内部治理体系,就不可能建成一流大学。同时,作者对一流本科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大学问题的“悬置”等都娓娓道来。正因为作者对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都带有对策建议,故该书总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去“求诊问药”,让他们于优美的文字之间找到重点突出、提纲挈领的良方。
  三、下篇回归初心:理想主义大学及其人才培养
  作者认为大学的理想主义旨在强调培养有科学信仰、文化修养、道德操守、责任担当的人,因为科学信仰使学生崇真、文化修养使学生求美、道德操守使学生向善、责任担当使学生务实。这也是作者任职浙江师范大学田家炳教育研究院院长期间学院一直秉持的院训:崇真,向善,求美,务实。在作者看来,大学文化育人要务首先是培养人的理性精神;其次是营造和强化大学学习化社会生态环境,使探索真理和求知向学成为师生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再次是立足国家和民族长远利益,积极营造有利于知识创新及创新者培养的“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办学治校育人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之要,重在涵养其文化理性,没有文化理性对大学文化的守护,大学就不会安然于育人的本分并注重育人的质量,更不能自觉以文化教育人、影响人、改造人,以及创造出新的文化。作者指出立德树人是大学必须守持的核心使命,并对“互联网+”时代大学如何守护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作者还对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重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达成、教学原则重构等重难点问题,进行了独树一帜、行云流水般的论述,既能针砭时弊、启迪思想,又能让读者沉迷于其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具的文字之中,不知倦意。
  文如其人,《大学理想主义及其实践研究》全书一气呵成,逻辑严谨,论证有据,兼具人文性和思想性。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理想大学的模样,期待后续涌现更多的相关力作,也期待有更多的学人投身这个研究领域。
  (作者系江西師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学术忠诚指学术个体在学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忠实诚信态度及积极进取行为。张楚廷先生作为当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在其教书育人和著书立说的过程中创造了诸多数据。下面,我们以“张楚廷数据”为切入点,对其价值意义进行解读,发掘数据背后隐藏的动人故事和其所蕴涵的学术价值,并从学者的本质特征即学术忠诚出发,论述张楚廷先生作为学者的典范对学术忠诚的坚守。   一、张楚廷数据及其意义  数据是对客观事件进行
期刊
摘要: 高校通过建构规范监督型、利益与荣誉引导型、能力提升与支持型等三种类型的教学管理制度,为教师教学提供了组织规约情境。基于其身份规定性的价值偏好和个体的利益诉求,大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处理与学生、教师自身和学校的关系,在三种类型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的场域结构和教师主体的价值与意志的互动中采取相应的教学行为,一方面迎合制度的刚性约束要求,另一方面又与制度的目标导向保持一定的距离和张力。高校教学管
期刊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十年以来,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办学规模稳步扩大,办学层次逐渐提高;内涵建设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与科学研究水平稳步提升;办学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独立学院转设、中外合作办学、民办高职改革不断取得突破;民办教育法规政策日趋完善,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分类管理雏形初现。十年来,民办高校改革发展成效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国家法制建
期刊
摘要: 采用Cite Space可视化软件,分别以作者、机构、区域和关键词作为变量对国内外高校创业课程研究进行知识图谱绘制。数据分析显示:国际上,在高校创业课程领域具有突出影响力的国家包括美国、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等,这些国家引领着世界范围内的创业课程研究;国外高校创业课程核心研究机构包括卢森堡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以及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等,国内研究创业课程的主要阵地为浙江大学
期刊
摘要: 湖南省产业结构序列近十年来历经了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逐渐转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势必要求高等教育人才结构作出调整。从当前湖南省人才结构与产业需求偏离度来看,湖南省第一产业劳动力仍有剩余,第二产业仍有吸纳劳动力的能力,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步提升。从湖南省人才结构与行业需求的偏离情况来看,农林牧渔业劳动
期刊
摘要: 基于事件系统理论,以高校连续学术创业者的12年创业经历为纵向研究案例,揭示学术创业者在“失败-修复-再创业”的历程中创业能力提升的过程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失败情绪修复、再创业动机形成是触发后续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前置变量,连续创业事件中积极和消极的关键事件的强度和空间属性的交互作用,不断促进学术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模式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连续创业事件中,创业学习对创业能力提升起
期刊
编者按:合理的高等教育评价理念与制度是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也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较长时期以来,高等教育评价的导向与效能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异化现象,其中最大的顽瘴痼疾就是“五唯”问题,这已经引发了从学者个体到中央的普遍关切。然而,对这一问题的系统治理、全面治理并非轻而易举,还需要群策群力、深入研究。故此,本刊以“超越‘五唯’:新时代高等教育评价的忧思与展望”为主题组织了
期刊
摘要: 学术评价机制被认为是科研体制的核心,不仅能够直接引导和规范高校教师个体的学术行为,而且会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人类社会的知识生产创新。从根本上看,高校教师学术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学术活动而非简单的管理活动,但目前的评价机制却因受到强烈的绩效管理主义思想影响而呈现出过度的量化倾向、单一化倾向和行政化倾向。故而,基于学术共同体的分析框架和理论视角重新理解教师学术评价的权力运作逻辑、分类管理逻辑和程序规
期刊
摘要: 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运动一直推动着师范教育的发展。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从办学主体的选择、办学格局的确立、师范生培养模式的改革、课程体系的调整等多个层面对师范教育发展产生着影响。师范教育正是在解决二者冲突、寻求二者平衡中,才得以不断改革发展。深入研究师范性与学术性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师范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和师范教育实践体系改革,是构建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师范性;
期刊
摘要: 教育性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大学英语教材也不例外。出于教学、政治的考虑,对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文进行改编是一贯做法,但改编可能带来损害教育性的风险。因此,基于教育性视角对大学英语教材文本改编内容进行分析,对于把握改编的原则方法,提高教材改编的科学性、合理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通过运用NVivo11.0质性分析软件,对“全新版”大学英语教材改编前后文本进行内容分析后发现,教材改编的篇数多、改编频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