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针对交通土建类国际化人才所需具备的能力,在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现状与存在问题,介绍了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开设特色专业课、改革教学方法、编写双语教材等方面的经验,这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提高跨文化外语交流能力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国际工程;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123-02
在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决策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向海外发展。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道路、桥梁、电站、港口、通讯、石油、化工、冶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本研究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例,阐述国际工程背景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一、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大部分重点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进行了本科教学双语精品课的建设,但受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双语课程开设比例较低,成为众多课程中的孤立课程或点缀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外语基础的强化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循序渐进式积累,以至于形成不了外语氛围下的系统专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部分学校采取了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模式,开设了双语或全外语本科培养项目,甚至办为国外大学的分院,全盘拷贝国外课程培养计划。结果是:要么办成了去国外留学的预科班,要么是培养出脱离中国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不懂中国技术标准、甚至不懂中文技术词汇的“伪海归”,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
一些院校的双语教学项目开展得较好,但本科培养项目涉及到工程类专业的较少,大多集中在外贸、金融、管理等所谓的热门专业上。而真正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系统地开展双语培养的院校则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巨大人才需求空间。
二、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人才保障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型人才教育中心,师资力量的建设既要突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固有的学科优势与经验积累,又要注重外语能力与海外教育背景。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公路学院采取直接海归博士“引进来”与青年教师“走出去”的策略。
公路学院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阿拉斯加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选聘了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来创新教育中心任教,同时学院还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推行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国际化探索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工程与土木工程两大一级学科。项目组走访了国内具有双语特色土木专业的国内知名院校;并且奔赴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的多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还走访与具有国际工程业务相关的中交集团、中铁集团、中水集团等海外公司,了解工程现状、人才需求等。
1.精简基础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国际班将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缩减至一年,合并一些相似的基础课程,将总课时压缩至2500学时以内,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自学和参加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职业规划、文化社交活动以及生活安排。
在低年级期间,开设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入校初期就对行业有宏观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定位为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交通土建等各个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工程美学》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参与国际化设计咨询项目打下基础。
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双语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其中主要国际工程特色课程包括:《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后评价》、《外资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实务》、《国外设计规范释义》、《国际工程合同管理》、《CAD技能与国际工程制图实务》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工程中涉及到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知识框架。在第四学年,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并邀请海外工程公司的从业人员进行工程案例讲座等短期课程,为学生就业、考研、留学考试预留灵活的空间。
2.项目驱动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是将课程的教学、作业、阶段测试等都围绕一个完整的“Project”进行,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主动提出疑问。如路面工程课中,课程以路面设计为中心,路基为参数,从交通、环境、和材料,到应力与变形分析,到性能评价与养护,到路面结构和排水设计,全方位讲解工程设计流程。
3.情景式教学。对于一些管理类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的互动式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外资项目建设管理实务课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模拟外资贷款项目的谈判现场。课程以具体的公路贷款项目,学生分别代表亚洲银行、各类政府部门、咨询公司、工程承包商等,每个人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阅读相关材料,进行文书写作并参会发言,亲身体验工程谈判的各个环节。
四、多层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化知識结构。
(1)强化学术不端监督,营造尚学氛围。课程作业、项目的提交文本都将通过Turnitin的教学系统进行检查,这一系统在香港高校中广泛使用,不仅可以检查同学间的互相抄袭行为,还能检测文本中的语句可能抄袭自某篇论文[6]。此外,专业课考试都在国际班专用教室内进行,四个摄像头全程记录学生考场行为。
(2)编制双语教材,融合中西方工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双语教材的编制目的是以英语为载体,内容主要以国外经典理论和中国工程实践为主,辅以国外的工程标准。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国工程规范和设计计算方法,且了解国外工程规范,能够融入海外工程复合式人才。创新教育中心已经编写了《路面工程》、《结构工程》等教材,参考了世界各国的经典教材以及工程规范。双语教材将工程实例融入进习题,并且鼓励以传统手算整理思路,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验证。
2.国际化思维与文化。公路学院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全浸式英语夏令营,带领学生在西安(长安大学)、深圳(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和香港(香港理工大学)三地开展活动。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强调一个全英语氛围和高压式英语淬炼。招募了国际志愿者与学生一起参与所有活动,引导学员进行全浸式口语淬炼,锻炼行为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3.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公路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国际班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各个课题组的海外高校合作关系,对有意愿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给予申请指导、联系导师等帮助。现在已有多名同学赴美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并成功申请到研究生入学资格。一些外语和专业知识都非常扎实的同学,则直接成功申请到包括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知名大学。长安大学也始终支持国际班构建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校方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签订了3 2留学生计划,并以公路学院创新型人才教育中心2012级国际班为试点班级。此外,也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将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机会优先给予国际班。
参考文献:
[1]肖菲.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城市建筑,2014,(14):231-231.
[2]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
关键词:国际工程;双语教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123-02
在国家大力实施“走出去”的重大战略决策下,越来越多的中国大企业向海外发展。业务遍布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涉及道路、桥梁、电站、港口、通讯、石油、化工、冶金、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领域。本研究以长安大学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国际班)为例,阐述国际工程背景下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的思路。
一、国际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
大部分重点院校响应教育部的号召进行了本科教学双语精品课的建设,但受师资、教材等因素的制约,双语课程开设比例较低,成为众多课程中的孤立课程或点缀课程。由于学生缺乏外语基础的强化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循序渐进式积累,以至于形成不了外语氛围下的系统专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
部分学校采取了与国外大学的联合办学模式,开设了双语或全外语本科培养项目,甚至办为国外大学的分院,全盘拷贝国外课程培养计划。结果是:要么办成了去国外留学的预科班,要么是培养出脱离中国企业的人才素质需求,不懂中国技术标准、甚至不懂中文技术词汇的“伪海归”,无法满足中国企业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实际需求。
一些院校的双语教学项目开展得较好,但本科培养项目涉及到工程类专业的较少,大多集中在外贸、金融、管理等所谓的热门专业上。而真正在土木工程专业领域系统地开展双语培养的院校则寥寥无几,远远不能满足我国企业在海外工程承包市场上的巨大人才需求空间。
二、国际化培养模式的人才保障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专门成立了创新型人才教育中心,师资力量的建设既要突出长安大学公路学院固有的学科优势与经验积累,又要注重外语能力与海外教育背景。基于这两方面要求,公路学院采取直接海归博士“引进来”与青年教师“走出去”的策略。
公路学院从新加坡国立大学、密歇根理工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佛罗里达大学、阿拉斯加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选聘了优秀海外博士、博士后来创新教育中心任教,同时学院还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推行国际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国际化探索
长安大学公路学院主要涉及交通运输工程与土木工程两大一级学科。项目组走访了国内具有双语特色土木专业的国内知名院校;并且奔赴我国香港、台湾,以及韩国的多所高校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还走访与具有国际工程业务相关的中交集团、中铁集团、中水集团等海外公司,了解工程现状、人才需求等。
1.精简基础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国际班将英语语言课程教学缩减至一年,合并一些相似的基础课程,将总课时压缩至2500学时以内,给学生留出更多时间自学和参加课外活动,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学习计划、职业规划、文化社交活动以及生活安排。
在低年级期间,开设一系列课程,使学生在入校初期就对行业有宏观了解。《交通运输工程导论》课定位为加深学生对行业的认知,帮助学生了解交通规划、交通土建等各个专业方向的发展趋势;《工程美学》课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土木工程中涉及的建筑学、城市规划领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参与国际化设计咨询项目打下基础。
在第二、第三学年,开设双语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其中主要国际工程特色课程包括:《公路项目可行性研究与后评价》、《外资项目建设管理》、《工程概预算与施工组织管理》、《国际工程承包实务》、《国外设计规范释义》、《国际工程合同管理》、《CAD技能与国际工程制图实务》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国际工程中涉及到的可行性研究、工程设计、工程管理等全方位的知识框架。在第四学年,集中安排课程设计,并邀请海外工程公司的从业人员进行工程案例讲座等短期课程,为学生就业、考研、留学考试预留灵活的空间。
2.项目驱动式学习。项目驱动式学习是将课程的教学、作业、阶段测试等都围绕一个完整的“Project”进行,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索知识,主动提出疑问。如路面工程课中,课程以路面设计为中心,路基为参数,从交通、环境、和材料,到应力与变形分析,到性能评价与养护,到路面结构和排水设计,全方位讲解工程设计流程。
3.情景式教学。对于一些管理类课程,传统的授课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在教学过程中设置真实的互动式场景,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外资项目建设管理实务课程中,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模拟外资贷款项目的谈判现场。课程以具体的公路贷款项目,学生分别代表亚洲银行、各类政府部门、咨询公司、工程承包商等,每个人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阅读相关材料,进行文书写作并参会发言,亲身体验工程谈判的各个环节。
四、多层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化知識结构。
(1)强化学术不端监督,营造尚学氛围。课程作业、项目的提交文本都将通过Turnitin的教学系统进行检查,这一系统在香港高校中广泛使用,不仅可以检查同学间的互相抄袭行为,还能检测文本中的语句可能抄袭自某篇论文[6]。此外,专业课考试都在国际班专用教室内进行,四个摄像头全程记录学生考场行为。
(2)编制双语教材,融合中西方工程理论与实践经验。双语教材的编制目的是以英语为载体,内容主要以国外经典理论和中国工程实践为主,辅以国外的工程标准。目标是培养掌握中国工程规范和设计计算方法,且了解国外工程规范,能够融入海外工程复合式人才。创新教育中心已经编写了《路面工程》、《结构工程》等教材,参考了世界各国的经典教材以及工程规范。双语教材将工程实例融入进习题,并且鼓励以传统手算整理思路,计算机数值模拟进行验证。
2.国际化思维与文化。公路学院从2012年起,每年开展全浸式英语夏令营,带领学生在西安(长安大学)、深圳(香港理工大学深圳产学研基地)和香港(香港理工大学)三地开展活动。全浸入式英语夏令营强调一个全英语氛围和高压式英语淬炼。招募了国际志愿者与学生一起参与所有活动,引导学员进行全浸式口语淬炼,锻炼行为语言的应用与表达能力,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
3.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公路学院一直在积极探索国际班国际化联合培养模式,依托学校和各个课题组的海外高校合作关系,对有意愿继续从事科研工作的同学给予申请指导、联系导师等帮助。现在已有多名同学赴美进行本科毕业设计,并成功申请到研究生入学资格。一些外语和专业知识都非常扎实的同学,则直接成功申请到包括日本京都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英国伯明翰大学等知名大学。长安大学也始终支持国际班构建国际化联合培养平台,校方与英国考文垂大学签订了3 2留学生计划,并以公路学院创新型人才教育中心2012级国际班为试点班级。此外,也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英国诺丁汉大学签署了联合培养协议,将更多的国际化合作机会优先给予国际班。
参考文献:
[1]肖菲.国际工程造价管理体制的比较研究[J].城市建筑,2014,(14):231-231.
[2]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