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从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职业道德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加强临床实习阶段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培养的课外活动等多方面构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
关键词
护理专业 职业道德 教育 体系 构建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不断质疑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钟南山呼吁在全国掀起医德人文教育热潮。高职护理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随着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有所降低。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让人堪忧,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考核评价中职业道德内容所占比重较低。学生课外活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较少,并且活动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护理专业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构建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旨在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其它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提供借鉴。
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依据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护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替代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从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问题的原因。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先进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情况后,结合专业实际,全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施,评估实施效果,完善教育体系。
三、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护生职业道德思想框架的建构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以行动为导向选取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与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改变以往护理伦理学填鸭式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
改变单一灌输式理论说教,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大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提前一周发放案例,提示具体参考资料,课上描述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设置如下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值班护士,应该怎么办?”“作为医务工作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对此如何来分析评价?”先由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评价。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伦理理论知识、分析决策能力以及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与人文关爱精神等。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护理专业课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生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接受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使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在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作为专业培养三维目标之一。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目标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贯穿始终。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教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例如在学习“静脉注射”时,教师不仅教授静脉注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病人利益出发慎重选择静脉,耐心指导病人如何保护静脉等;在学习“高血压”知识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基层、农村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当同学们精心制作宣传单,耐心向群众讲解防治知识与方法时,无形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专题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护士岗位职责、护理职业发展史、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优秀事迹,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实习教育与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举办“青春年华”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做出评定,由带教老师、其他医护人员和患者三方对学生从医德医风、职业纪律、博爱精神、团体协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职业道德评价不及格者,不予转科及结束实习,及时给予教育指导直至合格。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选拔优秀的护理骨干作为带教老师,道德素质扎实、工作作风过硬的带教老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实习生在实践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加强实习医院文化建设,院训院风、标识标语、名人画像、雕塑石刻等环境文化,对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五)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如5·12护士节、护理礼仪风采大赛、护士形象标兵评选、爱心义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质。
5·12护士节,开展宣誓、授帽、技能比赛等系列纪念活动,重温南丁格尔誓言,感悟职业道德精神。评选护士形象标兵,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护理美的真谛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的养成。爱心义工与志愿者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资源,开展医疗救护、健康宣传等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人类健康的道德情怀。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紧扣护生职业道德核心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崇德仁爱、诚信勤勉、扶伤济世、精医强技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护理专业 职业道德 教育 体系 构建
医患关系紧张的现实不断质疑着医学职业道德教育,钟南山呼吁在全国掀起医德人文教育热潮。高职护理专业以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加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背景与意义
高职医学院校护理专业随着扩招,学生数量快速增加,学生综合素质有所降低。护理伦理学教学现状让人堪忧,学习兴趣不高、主动参与意识淡薄。专业课程重知识、能力的教育,轻职业道德与素质培养,考核评价中职业道德内容所占比重较低。学生课外活动与专业内容相关的较少,并且活动零散,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护理专业加强职业道德培养,构建完整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在这一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旨在增强护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与综合素质,为培养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并为高等职业教育其它专业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养提供借鉴。
二、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
护理职业道德是在一般社会道德基础上,依据专业性质、任务以及岗位要求,提出的职业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护理职业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道德,直接关系着患者的生命健康,不是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能替代的,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路:从分析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入手,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探讨问题的原因。在查阅相关文献,以及实地考察先进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情况后,结合专业实际,全面探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路径,构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并在实践中实施,评估实施效果,完善教育体系。
三、护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构建的主要内容
(一)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伦理学是护理职业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护生职业道德思想框架的建构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应用行动导向教学理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方面开展护理伦理学教学改革,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学生认知规律,以行动为导向选取护理伦理学教学内容与设计学习情境。教学内容贴近临床实际,贴近学生实际。改变以往护理伦理学填鸭式教学方式,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主体,教师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完成。
改变单一灌输式理论说教,任务驱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情境教学、课堂讨论等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大量运用典型案例分析,提前一周发放案例,提示具体参考资料,课上描述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情境,设置如下问题,“如果你是当时的值班护士,应该怎么办?”“作为医务工作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对此如何来分析评价?”先由小组讨论,然后代表发言,最后教师评价。采取开放式考核方法,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考核内容包括护理伦理理论知识、分析决策能力以及职业态度、职业价值观与人文关爱精神等。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的渗透
护理专业课程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融入职业道德教育,让护生在进行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接受护理职业道德的培养。为使职业道德教育在专业课程中得到有效贯彻,在修订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把职业道德与素质教育作为专业培养三维目标之一。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教学目标重要内容,在教学过程贯穿始终。在教学评价中,职业道德教育作为重要的评教标准,保障职业道德内容在教学中得到落实。
例如在学习“静脉注射”时,教师不仅教授静脉注射相关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教育,从病人利益出发慎重选择静脉,耐心指导病人如何保护静脉等;在学习“高血压”知识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社区、基层、农村宣传高血压防治知识,当同学们精心制作宣传单,耐心向群众讲解防治知识与方法时,无形中加强了职业道德的教育。
(三)专题教育中职业道德的培养
创新新生入学教育的手段,通过护理专业学生手册、入学教育大会、主题教育活动等途径加强职业道德的培养。护理专业学生手册中包含大量职业道德内容,如南丁格尔誓言、护士岗位职责、护理职业发展史、历届南丁格尔奖获得者优秀事迹,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认同感、人文关爱精神等职业道德水平获得提高。并且学生手册采取小册子的形式,利于学生长期保存,经常阅读与感悟。
实习教育与毕业教育中高度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采取教育大会与班级主题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拓展职业道德教育内容,包括岗位职责、风险认知、职业形象、职业态度与职业精神等。举办“青春年华”优秀毕业生讲坛,宣传毕业生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等优秀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四)加强临床实习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
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实习计划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责任、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教育,培养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文明服务的职业操守。将职业道德表现列入实习生鉴定内容,在出科鉴定与实习鉴定中对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素质与实践表现做出评定,由带教老师、其他医护人员和患者三方对学生从医德医风、职业纪律、博爱精神、团体协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职业道德评价不及格者,不予转科及结束实习,及时给予教育指导直至合格。
临床实习是护生由“学生”向“职业人”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职业道德形成的重要时期。选拔优秀的护理骨干作为带教老师,道德素质扎实、工作作风过硬的带教老师才能更好地帮助实习生在实践中深化职业道德认识。加强实习医院文化建设,院训院风、标识标语、名人画像、雕塑石刻等环境文化,对实习生职业道德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五)职业道德教育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以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形式与内容易被同学们所接受。开展与职业相关、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系统性的职业道德培养课外活动,如5·12护士节、护理礼仪风采大赛、护士形象标兵评选、爱心义工、志愿者服务、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活动,增强学生职业精神与职业道德素质。
5·12护士节,开展宣誓、授帽、技能比赛等系列纪念活动,重温南丁格尔誓言,感悟职业道德精神。评选护士形象标兵,让学生了解护理职业的内涵,护理美的真谛即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以榜样的力量带动职业道德与职业形象的养成。爱心义工与志愿者服务发挥专业优势,利用专业资源,开展医疗救护、健康宣传等服务活动.培养学生关爱生命、关心人类健康的道德情怀。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紧扣护生职业道德核心特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以崇德仁爱、诚信勤勉、扶伤济世、精医强技等为主要内容的职业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体系的构建,对高端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