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森林》
日本的乡村小森,早晨有湿润的雾气,夜晚有滴答的雨水,山间有蝉鸣和郁郁葱葱的树林,田间有随风起伏的麦浪。女主角市子因无法适应城里快节奏的生活回到小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小森没有集市,如果想买东西得走一天的路。市子每天去溪里洗衣、去田里择菜、去树上摘果子,慢悠悠琢磨着柴米油盐。烤着红薯与邻居唠家常。她付出最实在的力气,跟最单纯的世界打交道,呼吸最新鲜的空气,看着最静谧的星空。
小时候,故乡就跟小森一样,我们也会一窝蜂地跑到山上摘果子,酸酸涩涩的;也会到地里摘番茄、黄瓜,用手或者衣角擦擦就直接啃;也会被各种不知名的植物扎得浑身痒痒。乡下的夜很安静,在那里,夜就是夜。窗外永远是一片宁静的漆黑。而虫鸣具有奇特的催眠效果。那些静得只能听见呼吸的日子里。你明白孤独即生活。
可真的愿意回到乡下的人又有多少?电影可以将乡村生活拍得悠然自得、清新美好,但种田的人要躬耕于太阳下,要拔草、打药、施肥,插秧会被蚂蟥叮咬,晾晒谷子会让人灰头土脸、全身瘙痒,路边的牛粪和树上的虫子一点也不美好。因此,难得的是,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这种清贫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总有选择小森的人,也总有选择城市的人,而无论在哪儿。生活能抚慰饥饿的胃和寂寞的人心就够了。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聂鲁达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同时拥有睁开的和闭上的眼睛。梦游人的眼睛。”聂鲁达的一句“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般”迷倒了无数人。在《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里,自诩“吞食感情、生物、书籍、事件和抗争,想把整个大地吞下,把大海喝干”的“杂食动物”聂鲁达,勾沉了一生的动情记忆。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活在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字中。
诗人从自己的童年写起,回顾了自己一生都铭记着的东西——总是下雨的家乡、女人、爱情、诗歌、朋友、国家和政治等等。书中处处有对南美壮丽风景的描写,那些广袤的草原、山峦、瀑布、林地、无垠的天空,恰到好处地映衬着人们的孤独、不安和沉默。
对诗歌的热爱是一种信仰,懂得的人才喜欢,很多喧嚣的东西,喜欢一阵就过去,但诗歌不是。这个人年轻时潇洒得不像话,情诗缠绵,四处漂泊,足迹遍布南美那片神秘大陆。在他老年时写下这样一本回忆录,暮霭深处,依旧引人遐思。他随意而自然地把一个个生活的片段,随着生命走过的踪迹,缓缓地拼合成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老树
“老树画画”,一个没加v、没有推广的微博账号,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掳走”百万粉丝。老树每天上传一张小画,再配一首小诗,寥寥数笔,意境深远。很多人评价说,看了老树的画,焦虑的心情会安静下来。
老树究竟何许人也?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刘树勇先生。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沧桑的样子,在老树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叫他“树哥”“树叔”,年龄大了就成了“老树”。老树的画里一直有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老树觉得这个时代太躁了,能活50多岁还没疯掉自己都佩服自己。他性格豪爽,爱讲粗话,画画随性,穿着随意,做评论不怕得罪人……因为生长在山东,老树向往南方。恢复高考,报志愿他报了南开大学,以为那是座南方的大学,通知书来了才知南开大学在天津。后来,这个北方男人满脑子的江南想象一直蔓延到画里,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老树说:“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艺术是唯一让我们内心柔软的东西。”
有人说,老树的画充满一种“玩世现实主义”,但“好玩”正是他画画写诗的精髓所在,因为把什么都放下的人,才可以如此自由。
火车之旅
某个偶然机会,得知中国有开往国外的所谓国际列车,而从北京到莫斯科的绿皮车号称“中华第一车”。这趟列车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德国产的绿皮车,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火车上可以很放松,不需要赶着去完成什么事,每天起床后优哉游哉地洗漱、吃早饭、拍照片、发呆、吃午饭、吃晚饭。迷恋这趟列车的人。大抵都想体验一下慢生活。
这一路风景极佳,过境三个国家各有特色,有山峦、草原、白桦林、贝加尔湖和俄罗斯乡村,每天景色都不相同。列车第三天即进入俄罗斯,一直沿着贝加尔湖走,行驶大半天,足足绕上整个湖的七分之一。清澈的湖水,粼粼的波光,还有岸边钓鱼的人,有种窒息的美。深秋时节,乘坐这趟列车,会看到金黄色的西伯利亚平原。
网上曾疯传过一条微博:“北京到德国的火车乘坐攻略来了!166个小时。一次穿越欧亚大陆的列车旅行,这辈子要试一次啊!季羡林老先生当年曾走过这趟,对沿途风景无不赞叹。每周一班,倒两次车,第一站到莫斯科,第二站到华沙,再转往德国。全程仅166个小时。身未动,心已远。”六天六夜的旅途,要途经寒冷的西伯利亚,要穿越大森林、大草原,一边经历壮丽的风景,还要一边耐住旅途的寂寞。这么一场跨国之旅会惊艳了多少时光?
日本的乡村小森,早晨有湿润的雾气,夜晚有滴答的雨水,山间有蝉鸣和郁郁葱葱的树林,田间有随风起伏的麦浪。女主角市子因无法适应城里快节奏的生活回到小森,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小森没有集市,如果想买东西得走一天的路。市子每天去溪里洗衣、去田里择菜、去树上摘果子,慢悠悠琢磨着柴米油盐。烤着红薯与邻居唠家常。她付出最实在的力气,跟最单纯的世界打交道,呼吸最新鲜的空气,看着最静谧的星空。
小时候,故乡就跟小森一样,我们也会一窝蜂地跑到山上摘果子,酸酸涩涩的;也会到地里摘番茄、黄瓜,用手或者衣角擦擦就直接啃;也会被各种不知名的植物扎得浑身痒痒。乡下的夜很安静,在那里,夜就是夜。窗外永远是一片宁静的漆黑。而虫鸣具有奇特的催眠效果。那些静得只能听见呼吸的日子里。你明白孤独即生活。
可真的愿意回到乡下的人又有多少?电影可以将乡村生活拍得悠然自得、清新美好,但种田的人要躬耕于太阳下,要拔草、打药、施肥,插秧会被蚂蟥叮咬,晾晒谷子会让人灰头土脸、全身瘙痒,路边的牛粪和树上的虫子一点也不美好。因此,难得的是,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这种清贫而自给自足的生活。
总有选择小森的人,也总有选择城市的人,而无论在哪儿。生活能抚慰饥饿的胃和寂寞的人心就够了。
《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
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说:“聂鲁达是当代最伟大的诗人,同时拥有睁开的和闭上的眼睛。梦游人的眼睛。”聂鲁达的一句“我喜欢你是寂静的,仿佛你消失了一般”迷倒了无数人。在《我坦言我曾历尽沧桑》里,自诩“吞食感情、生物、书籍、事件和抗争,想把整个大地吞下,把大海喝干”的“杂食动物”聂鲁达,勾沉了一生的动情记忆。从流泪到亲吻,从孤独到人民,都活在这些历久弥香的文字中。
诗人从自己的童年写起,回顾了自己一生都铭记着的东西——总是下雨的家乡、女人、爱情、诗歌、朋友、国家和政治等等。书中处处有对南美壮丽风景的描写,那些广袤的草原、山峦、瀑布、林地、无垠的天空,恰到好处地映衬着人们的孤独、不安和沉默。
对诗歌的热爱是一种信仰,懂得的人才喜欢,很多喧嚣的东西,喜欢一阵就过去,但诗歌不是。这个人年轻时潇洒得不像话,情诗缠绵,四处漂泊,足迹遍布南美那片神秘大陆。在他老年时写下这样一本回忆录,暮霭深处,依旧引人遐思。他随意而自然地把一个个生活的片段,随着生命走过的踪迹,缓缓地拼合成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老树
“老树画画”,一个没加v、没有推广的微博账号,但在短短的时间内就迅速“掳走”百万粉丝。老树每天上传一张小画,再配一首小诗,寥寥数笔,意境深远。很多人评价说,看了老树的画,焦虑的心情会安静下来。
老树究竟何许人也?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教授刘树勇先生。因为很小就长成了很沧桑的样子,在老树很年轻的时候,学生们就叫他“树哥”“树叔”,年龄大了就成了“老树”。老树的画里一直有个长衫男子,一会儿树下独坐,一会儿花旁独立,一会儿山间独行,一会儿屋中独酌,独来又独往,却怡然自得……
老树觉得这个时代太躁了,能活50多岁还没疯掉自己都佩服自己。他性格豪爽,爱讲粗话,画画随性,穿着随意,做评论不怕得罪人……因为生长在山东,老树向往南方。恢复高考,报志愿他报了南开大学,以为那是座南方的大学,通知书来了才知南开大学在天津。后来,这个北方男人满脑子的江南想象一直蔓延到画里,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老树说:“我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艺术是唯一让我们内心柔软的东西。”
有人说,老树的画充满一种“玩世现实主义”,但“好玩”正是他画画写诗的精髓所在,因为把什么都放下的人,才可以如此自由。
火车之旅
某个偶然机会,得知中国有开往国外的所谓国际列车,而从北京到莫斯科的绿皮车号称“中华第一车”。这趟列车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德国产的绿皮车,已有50多年的历史。在火车上可以很放松,不需要赶着去完成什么事,每天起床后优哉游哉地洗漱、吃早饭、拍照片、发呆、吃午饭、吃晚饭。迷恋这趟列车的人。大抵都想体验一下慢生活。
这一路风景极佳,过境三个国家各有特色,有山峦、草原、白桦林、贝加尔湖和俄罗斯乡村,每天景色都不相同。列车第三天即进入俄罗斯,一直沿着贝加尔湖走,行驶大半天,足足绕上整个湖的七分之一。清澈的湖水,粼粼的波光,还有岸边钓鱼的人,有种窒息的美。深秋时节,乘坐这趟列车,会看到金黄色的西伯利亚平原。
网上曾疯传过一条微博:“北京到德国的火车乘坐攻略来了!166个小时。一次穿越欧亚大陆的列车旅行,这辈子要试一次啊!季羡林老先生当年曾走过这趟,对沿途风景无不赞叹。每周一班,倒两次车,第一站到莫斯科,第二站到华沙,再转往德国。全程仅166个小时。身未动,心已远。”六天六夜的旅途,要途经寒冷的西伯利亚,要穿越大森林、大草原,一边经历壮丽的风景,还要一边耐住旅途的寂寞。这么一场跨国之旅会惊艳了多少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