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午后的散步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必要环节,虽然所占的时间不长,但孩子们非常喜欢和期待这个活动,我也很“享受”,因为会偶遇孩子们的“哇”时刻。接触过学习故事的教师都知道,学习故事前提下的“哇”时刻或“魔法”时刻的出现是需要条件的,儿童需要有创造“哇”时刻的时间和空间。我个人觉得,散步活动,这个接触大自然无字书的时刻,就是制作“魔法”时刻的绝佳环境之一。
小札记一:下“桃花雨”啦!
夏天来了,一阵风吹过,幼儿园几棵桃树上的花瓣被风一吹,落英缤纷,美极了!我带孩子们散步时经过树下,刚巧有风吹来,于是我们的头上、肩膀上、身上都被调皮的桃花瓣光顾了。涵涵伸开手臂,开心地转动着身子说:“下桃花雨啦!”桃花雨?这个称呼多么具有诗意啊!我听了真喜欢,就问涵涵:“为什么你说是桃花雨呢?”涵涵羞怯地说:“这么多花瓣,我觉得像在下雨。”“是啊,”我对孩子们说,“这是一场桃花雨,闻闻看,这雨还有味道呢?”孩子们使劲嗅了嗅,都说:“真香!”我对大家说:“这是一场香香的‘桃花雨’,我们来迎接它们吧!”孩子们显然也很喜欢“桃花雨”,也都学着刚才涵涵的样子展开双臂,或转动身子,或跳起来,欢呼着:“下桃花雨啦!”有的孩子伸出小手,让花瓣停留掌心;有的扬起笑脸,希望脸上能“滴”一片花瓣……瞧,桃花树下聚满了可爱的“桃花精灵们”。不一会儿,风停了,桃花雨也停了。大家有点失望,仰头望着桃树上的花瓣,希望它再次离开枝头,飞落到我们这儿来。
小腾等不及了就跑到桃花树下,用脚踢了树两下,“桃花雨”又下起来了。眼看更多的孩子打算“效仿”小騰拍打桃树,我用手摸着桃树说:“桃树,桃树,你疼吗?”孩子看懂了,不再踢桃树了。小腾还学着我的样子,摸了摸桃树,对它说了声:“对不起。”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瞧,桃花瓣又落下来了,桃树在告诉你,它原谅你了!”
【分析与反思】
我们每天面对着不同的孩子,面对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言行,当看到一些孩子与众不同的表现时,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辨别,分析他们的行为,要相信孩子特别行为的背后一定是隐藏着某种需要。比如案例中的涵涵,还有小腾,他们这样做都是有原因的。涵涵看到桃花飘下自然而然地伸开手臂转动身体,迎接桃花瓣。她把自然界的落花变成了富有诗意的“桃花雨”,并且让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桃花雨”,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吗?而小腾,他用脚踢桃树是不对,可他行为的背后,是期待再来一场“桃花雨”,所以值得原谅。我没有指责,只是以身示范。我相信孩子们不是在说教中“被成长”的,有的时候,做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比做一个威严的教师更加具有教育的生命力。应彩云老师也说:“善解人意的行为,总是充满了对彼此换位思考的理解……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善解人意的教师,已是我们教师生涯最真实的意义。”
小札记二:老师,天上有个“熊大”
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清澈如水,被一团团雪白的云点缀着,姿态万千。突然,我听到小琰小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熊大!”我停下了脚步,摸摸他的头,饶有兴趣地向大家宣布:“今天小琰小朋友有个新发现,我们请他来做个介绍。”小琰像个指挥家一样神气地说:“你们看,天上的云像不像熊大啊?”大家一起向天上看去,那个云团胖乎乎的,像个张牙舞爪的大熊。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画片《熊出没》,看到有点像熊就想到了“熊大”的形象,孩子们都说像。他得到了肯定很满意,笑着继续说:“我以前还在天上看到过大白象呢!”他说完,孩子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在天上看过的云,队伍完全凌乱了。我丝毫不恼,启发说:“小琰刚刚看到天上的一朵云像熊大,你们再看看,看到的云像什么?”孩子们继续聚焦白云,边看边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任由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看云,后来索性走到他们中间,听着他们的发现。有的孩子说云像老虎,有的说像棉花糖、像枕头。有的已经开始编故事了,说有一只老鼠想逃,后面有只猫在抓它,真有意思。突然一阵风吹过,小成喊起来:“龙卷风,看,龙卷风。”其实孩子们并没有见过龙卷风,但是看到云被风吹得直打转,就纷纷说像。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来判断事物的变化。随后我问孩子们:“云朵还在不断地变化中,那你们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孩子们都说不知道。于是当天下午,我们的学习活动临时变更为“云的秘密”,孩子们对云的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主动加入了观察和探究的队伍。
【分析与反思】
中班的孩子,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小琰发现了“熊大”,这很有趣,却也打乱了整齐的散步队伍,但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了解云的秘密,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不是挺棒的一件事吗?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孩子对云的观察和想象的“哇”时刻,而且给予了积极地回应和引导。当孩子惊叹时,我如果选择忽略这件事本身或者拿出教师的权威,置孩子“看云”的需求不顾,采用的是“好好散步,天上有什么好看的”或者是“快快排好队,你看你们的队伍”等类似的口吻,那么会让这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远离我,也就错失了探索“云的秘密”这样有生命力的学习课程的出现,那会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哇”时刻,从而生成一个个生动的活动课程,促进孩子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他们建构积极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除了散步,我想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都有可能引发孩子们的“哇”时刻或“魔法”时刻,关键是教师愿不愿意放低身子,退后一步,去倾听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禅诗有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躬身退步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青青秧苗,皆是佛身”。几千年来,勤劳的农人都是以这样美丽谦卑的姿势践行着。于是,那美丽的姿势就化成了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就化成了累累垂首的稻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正如那青青的秧苗,他们柔弱、稚嫩,而教师就如同那弓步后退的农民,教师只有适时地多一些弯腰,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教师只有适时地多一些退步,才能在心田里把孩子这株幼苗插直。
小札记一:下“桃花雨”啦!
夏天来了,一阵风吹过,幼儿园几棵桃树上的花瓣被风一吹,落英缤纷,美极了!我带孩子们散步时经过树下,刚巧有风吹来,于是我们的头上、肩膀上、身上都被调皮的桃花瓣光顾了。涵涵伸开手臂,开心地转动着身子说:“下桃花雨啦!”桃花雨?这个称呼多么具有诗意啊!我听了真喜欢,就问涵涵:“为什么你说是桃花雨呢?”涵涵羞怯地说:“这么多花瓣,我觉得像在下雨。”“是啊,”我对孩子们说,“这是一场桃花雨,闻闻看,这雨还有味道呢?”孩子们使劲嗅了嗅,都说:“真香!”我对大家说:“这是一场香香的‘桃花雨’,我们来迎接它们吧!”孩子们显然也很喜欢“桃花雨”,也都学着刚才涵涵的样子展开双臂,或转动身子,或跳起来,欢呼着:“下桃花雨啦!”有的孩子伸出小手,让花瓣停留掌心;有的扬起笑脸,希望脸上能“滴”一片花瓣……瞧,桃花树下聚满了可爱的“桃花精灵们”。不一会儿,风停了,桃花雨也停了。大家有点失望,仰头望着桃树上的花瓣,希望它再次离开枝头,飞落到我们这儿来。
小腾等不及了就跑到桃花树下,用脚踢了树两下,“桃花雨”又下起来了。眼看更多的孩子打算“效仿”小騰拍打桃树,我用手摸着桃树说:“桃树,桃树,你疼吗?”孩子看懂了,不再踢桃树了。小腾还学着我的样子,摸了摸桃树,对它说了声:“对不起。”我笑着摸了摸他的头,对他说:“瞧,桃花瓣又落下来了,桃树在告诉你,它原谅你了!”
【分析与反思】
我们每天面对着不同的孩子,面对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言行,当看到一些孩子与众不同的表现时,教师一定要静下心来辨别,分析他们的行为,要相信孩子特别行为的背后一定是隐藏着某种需要。比如案例中的涵涵,还有小腾,他们这样做都是有原因的。涵涵看到桃花飘下自然而然地伸开手臂转动身体,迎接桃花瓣。她把自然界的落花变成了富有诗意的“桃花雨”,并且让我们每个人都经历了一场“桃花雨”,还有比这更美妙的吗?而小腾,他用脚踢桃树是不对,可他行为的背后,是期待再来一场“桃花雨”,所以值得原谅。我没有指责,只是以身示范。我相信孩子们不是在说教中“被成长”的,有的时候,做一个善解人意的教师比做一个威严的教师更加具有教育的生命力。应彩云老师也说:“善解人意的行为,总是充满了对彼此换位思考的理解……做一个孩子喜欢的善解人意的教师,已是我们教师生涯最真实的意义。”
小札记二:老师,天上有个“熊大”
秋高气爽,湛蓝的天空清澈如水,被一团团雪白的云点缀着,姿态万千。突然,我听到小琰小声叫起来:“快看,天上有熊大!”我停下了脚步,摸摸他的头,饶有兴趣地向大家宣布:“今天小琰小朋友有个新发现,我们请他来做个介绍。”小琰像个指挥家一样神气地说:“你们看,天上的云像不像熊大啊?”大家一起向天上看去,那个云团胖乎乎的,像个张牙舞爪的大熊。孩子们都很喜欢动画片《熊出没》,看到有点像熊就想到了“熊大”的形象,孩子们都说像。他得到了肯定很满意,笑着继续说:“我以前还在天上看到过大白象呢!”他说完,孩子们纷纷回忆起自己在天上看过的云,队伍完全凌乱了。我丝毫不恼,启发说:“小琰刚刚看到天上的一朵云像熊大,你们再看看,看到的云像什么?”孩子们继续聚焦白云,边看边发表自己的见解,我任由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看云,后来索性走到他们中间,听着他们的发现。有的孩子说云像老虎,有的说像棉花糖、像枕头。有的已经开始编故事了,说有一只老鼠想逃,后面有只猫在抓它,真有意思。突然一阵风吹过,小成喊起来:“龙卷风,看,龙卷风。”其实孩子们并没有见过龙卷风,但是看到云被风吹得直打转,就纷纷说像。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来判断事物的变化。随后我问孩子们:“云朵还在不断地变化中,那你们知道云是怎样形成的吗?”孩子们都说不知道。于是当天下午,我们的学习活动临时变更为“云的秘密”,孩子们对云的兴趣明显浓厚了许多,主动加入了观察和探究的队伍。
【分析与反思】
中班的孩子,对于周围世界中新奇的事物、现象充满了好奇心和求知欲,遇到奇妙的现象他们会百看不厌,百问不倦。小琰发现了“熊大”,这很有趣,却也打乱了整齐的散步队伍,但教师适时引导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探索,了解云的秘密,感知自然界的奇妙和美好,不是挺棒的一件事吗?我庆幸自己捕捉到了孩子对云的观察和想象的“哇”时刻,而且给予了积极地回应和引导。当孩子惊叹时,我如果选择忽略这件事本身或者拿出教师的权威,置孩子“看云”的需求不顾,采用的是“好好散步,天上有什么好看的”或者是“快快排好队,你看你们的队伍”等类似的口吻,那么会让这个孩子或者更多孩子远离我,也就错失了探索“云的秘密”这样有生命力的学习课程的出现,那会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啊!教师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哇”时刻,从而生成一个个生动的活动课程,促进孩子发展有助于学习的心智倾向,帮助他们建构积极的作为学习者的自我认知,从而激发孩子学习和发展的强大力量。
除了散步,我想一日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隐含着教育的契机,都有可能引发孩子们的“哇”时刻或“魔法”时刻,关键是教师愿不愿意放低身子,退后一步,去倾听孩子们最真实的想法。禅诗有云: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躬身退步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青青秧苗,皆是佛身”。几千年来,勤劳的农人都是以这样美丽谦卑的姿势践行着。于是,那美丽的姿势就化成了金黄色的稻穗,那弯腰的谦卑就化成了累累垂首的稻子,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们正如那青青的秧苗,他们柔弱、稚嫩,而教师就如同那弓步后退的农民,教师只有适时地多一些弯腰,才能从心水中看见广阔的蓝天;教师只有适时地多一些退步,才能在心田里把孩子这株幼苗插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