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脾虚是风寒湿三气杂至成痹的关键

来源 :浙江中医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mMoc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痹,湿病也.”从“痹”字的本意就说明湿邪是该病的关键.由于湿邪兼夹的特性,因此,痹证是以湿邪为核心杂合风寒等其他外邪共同致病的一种病证.另一方面,痹证发生的关键在于内因——脾,脾主运化水湿,无论内湿还是外湿,都与脾密切相关.脾还直接参与卫气的生成,抵御外邪,适应气候变化,即“四季脾旺不受邪”.同时,现代研究还表明肠道菌群对痹证的发病有很大的影响.因此,脾虚是风寒湿三气杂至成痹的关键.
其他文献
围绝经期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会迅速的下降,从而造成机体发生心理以及生理上的变化,严重者发生围绝经期抑郁,影响身心健康.笔者采用氟哌噻醇美利曲辛联合柴胡疏肝散免煎中药颗粒剂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观察其临床疗效,以及对抑郁焦虑情绪及安全性的影响.报道如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引起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因素.本观察以半夏泻心汤合四联疗法治疗寒热错杂型Hp耐药的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rn1 临床资料rn选取我院2020年 6月~2021年6月消化科门诊及住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33~56岁,平均42.2±7.8岁;病程2~12个月,平均6.40±3.19月.对照组男18例,女22例;年龄31~62岁,平均44.2±9.5岁;病程2~11个月,平均5.45±2.60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均提示具有可
附睾炎多因后尿道炎、前列腺精囊炎经输精管延及,或经血行感染;多突然发病,表现为附睾肿大,发热,疼痛,局部及精索粗硬和压痛,常出现鞘膜积液,有时因炎症浸润较广致使附睾、睾丸界限不清,称为附睾—睾丸炎,双侧附睾炎可致不育症.慢性附睾炎大多由急性附睾炎迁延不愈而致,临床上常以阴囊疼痛不适或附睾肿胀为主要临床表现[1].笔者采用自制活血通瘀膏外敷治疗慢性附睾炎3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产后恶露不绝,指产后血性恶露持续10天以上,仍淋漓不净者[1],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晚期产后出血”,发生率为0.5%~2.0%[2].傅萍主任中医师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浙江省名中医、何氏女科传人,临证40余载,勤求博取,学验俱丰,对产后恶露不绝的诊治颇有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侍诊,受益匪浅,现将傅师论治产后恶露不绝的经验介绍如下.
目的:总结陈永灿膏方处方用药特点及思路.方法:采集陈永灿膏方处方201首,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V3.0)软件,通过频次统计、关联规则、k-means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膏方用药经验.结果:对筛选所得201首处方进行分析,得出高频用药44味.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应用较多,热性药最少;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应用较多,咸味药最少;归经以肝、肺、脾、肾四经为主.得到强关联药物组合48个,核心药物组合4个.结论:陈永灿膏方配伍巧妙,具有平补为主,补疏互用的用药特点,其处方思路注重“补脾肾气阴,调肝肺气机”
葛琳仪教授是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二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治学严谨,学验俱丰,在疑难杂症上多有建树.无汗症是指人体皮肤表面局限性或全身性无汗或少汗.既可为很多临床疾病的伴随症状,也可独立成病,并且容易发生变症.临床上可分为先天性无痛无汗症和后天获得性无汗症,前者是一种以无汗和痛温觉缺失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发病极为罕见,多由NTRK1基因突变引起;后者多由外感六淫、情志内伤、气血津液亏虚等引起,常伴有皮肤干燥瘙痒、烦热、浮肿、肢体酸楚疼痛等症状,本文主要探析葛教授治疗后天获
崔云主任中医师从事男科临床近40载,对肝肾同源有其独到见解,善从肝肾同源角度论治男科疾病.他认为精室为男性生殖器官,为肾所主,并处于肝经循行之少腹,精室的生理、病理均与肝肾密切相关.
肺癌已成为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80%~85%肺癌患者病例类型为非小细胞肺癌[1].中医学认为正气亏虚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气虚日久可累及血分,形成气血亏虚证.笔者运用气血双补抗癌方治疗气血两虚型非小细胞肺癌癌性疲乏患者,效果显著,报道如下.
破格救心汤是李可老中医治疗心脏疾病急危重症的经验方.本研究将破格救心汤加减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探讨其临床治疗效果和对患者血清指标的影响,结果报道如下.
笔者采用麦粒灸联合扶阳和调汤(颗粒剂)治疗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满意,报道如下.rn1 一般资料rn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脾胃虚寒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76±11.62岁.中药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44.82 ± 12.43岁.联合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3.93 ± 12.76岁.三组一般资料均衡(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