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高校是社会的知识仓库,高校知识的发展、传播与应用有助于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也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高校进一步与外部机构的合作。本文着重研究高校对外交流中知识流程管理体系的建设方式,并探索知识与价值间交换和转化的过程,以促进高校知识管理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 高校对外交流; 知识管理; 流程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1. 04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1- 0075- 02
一、背景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可见国家很重视高校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高校本身也应扛起责任,在整合内部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外部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与外部机构,比如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局限于狭义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事实上,这只是解决了技术问题,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
高校与外部机构之间应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通过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合作的过程就是知识整合发挥效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流程管理使效用最大化。
二、高校知识与外部交流的流程管理建设
(一) 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是知识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1]。知识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无疑需要一个好的知识检索系统,否则将举步维艰。
高校应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系统,使内部各级成员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到实践领域。
(二) 知识转移
1. 知识的转移有一个前提要求,即知识的受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其接受新的知识过程就会很长。
高校各级成员都应在已储备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更要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以增强业务能力。高校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科研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整体提升高校以核心实力——软实力做出努力。同时,外部机构也能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能力。
2. 知识传递包括建立传统与非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以及正式与非正式的传递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书籍、期刊、文档资料等,这需要高校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投入资金以增加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数量和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的数量,及时储藏丰富的信息、知识,为读者的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为知识的传递打好基础。
非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如互联网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检索、书目查询和预约借阅的系统,方便读者借阅,也方便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及时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需要。
正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有授课、会议等,不仅要注重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更要注重高校与外部机构的经验交流,互通有无,各取所长。高校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各机构提供他们所需的培训和考试。
非正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有论坛、校友会等,可以使成员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在组织内产生非正式交流的社会氛围,为构成创新的信息来源和创新扩散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高校应该定期请外部机构的专业人士来校交流,还要使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多走出校园参加实践和考察。
3. 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发送与接收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参与者完成,并通过中介连接起来[2]。
在高校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是口碑与信任,而口碑与信任的载体是人。例如高校的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形象。此外,用人单位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也是毕业生做出判断的非常重要的依据。
4. 知识转移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接受者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接受者提高工作绩效,增加收益。
在高校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一项新技术时,高校与合作方都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其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很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当新技术诞生的一刻,高校与合作方都获得了成长,不仅仅是双方工作人员取得了胜利果实,而且还会为双方都带来经济收益。
(三) 知识共享
1. 知识共享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知识自由流动和使用。知识共享是知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双方都渴望获得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特别困难的。知识共享使知识资源得到整合,最大程度地节约和降低成本。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间碰撞出火花又可以创造出新知识。[3]
高校和外部机构可以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或者共同设立基金,用来培养和扶持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和项目。高校借助外部机构锻炼培养科研开发能力,外部机构利用高校的资源获得预期收益。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合作,而是长期的、全面的、互惠互利的合作。
2. 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相结合。个人的知识价值需要通过知识共享,让知识转化的价值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只有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时,知识的共享程度才是最大的,其发挥出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就更容易为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及外部机构的知识管理都需要将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协调,这时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它可以激发更多的知识为组织所用,既彰显了个人价值,又源源不断地为组织创造价值。
三、总结
在高校与外部机构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检索、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这3个流程都不可或缺,每个流程的管理都有其重要作用,并且都对知识的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流程都不能放松管理。这需要高校与外部机构合作,完善知识交流过程中的流程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红宇.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共享平台模型[J]. 情报杂志,2009(2).
[2] 黄瑞华. 向知识转移理论的前沿迈进——谈《知识的吸收与创造》的理论价值[J]. 经济与管理,2008(4).
[3] 罗志勇. 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
[关键词] 高校对外交流; 知识管理; 流程建设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1. 04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 0194(2011)11- 0075- 02
一、背景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开放共享。激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广大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与企业合作”。可见国家很重视高校与外部机构的合作,高校本身也应扛起责任,在整合内部知识的同时加强与外部的合作。这样既有利于自身建设,也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与外部机构,比如企业之间的合作只局限于狭义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在更广泛领域的合作。事实上,这只是解决了技术问题,业务能力没有得到更大的提升。
高校与外部机构之间应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通过合作等各种形式实现双赢的共同目标。合作的过程就是知识整合发挥效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流程管理使效用最大化。
二、高校知识与外部交流的流程管理建设
(一) 知识检索
知识检索是知识流程管理的重要环节[1]。知识是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知识,无疑需要一个好的知识检索系统,否则将举步维艰。
高校应建立健全知识管理系统,使内部各级成员都能及时准确地获取所需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内化,利用知识进行创新,应用到实践领域。
(二) 知识转移
1. 知识的转移有一个前提要求,即知识的受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否则其接受新的知识过程就会很长。
高校各级成员都应在已储备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更要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去以增强业务能力。高校不仅要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还要加强对科研方面的人力和物力的投入,为整体提升高校以核心实力——软实力做出努力。同时,外部机构也能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业务能力。
2. 知识传递包括建立传统与非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以及正式与非正式的传递方式。
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有书籍、期刊、文档资料等,这需要高校加强图书馆的馆藏建设。投入资金以增加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数量和其他形式的文献资料的数量,及时储藏丰富的信息、知识,为读者的阅读提供充足的资源,从而为知识的传递打好基础。
非传统的知识传递方式如互联网等多媒体,可以通过建立网络信息检索、书目查询和预约借阅的系统,方便读者借阅,也方便读者之间以及读者与图书馆之间的互动。在图书馆的管理方面,可以采取开放式的管理,及时了解并满足读者的需要。
正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有授课、会议等,不仅要注重高校内部以及高校之间的学术交流,更要注重高校与外部机构的经验交流,互通有无,各取所长。高校可与外部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各机构提供他们所需的培训和考试。
非正式的知识传递方式有论坛、校友会等,可以使成员近距离交流,这有助于在组织内产生非正式交流的社会氛围,为构成创新的信息来源和创新扩散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高校应该定期请外部机构的专业人士来校交流,还要使学生、教师和行政人员多走出校园参加实践和考察。
3. 知识转移包括知识的发送与接收两个基本过程,这两个过程由不同的参与者完成,并通过中介连接起来[2]。
在高校与外部交流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中介是口碑与信任,而口碑与信任的载体是人。例如高校的毕业生,毕业生的素质代表着一所高校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的表现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形象。此外,用人单位的综合实力和发展前景也是毕业生做出判断的非常重要的依据。
4. 知识转移的直接后果是增加了接受者的知识和人力资本,使接受者提高工作绩效,增加收益。
在高校与外部机构合作开发一项新技术时,高校与合作方都投入了相应的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其过程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很可能会遇到艰难险阻。但是当新技术诞生的一刻,高校与合作方都获得了成长,不仅仅是双方工作人员取得了胜利果实,而且还会为双方都带来经济收益。
(三) 知识共享
1. 知识共享是在一定范围内使知识自由流动和使用。知识共享是知识交流过程中的关键,双方都渴望获得隐性知识。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是特别困难的。知识共享使知识资源得到整合,最大程度地节约和降低成本。知识共享过程中,知识间碰撞出火花又可以创造出新知识。[3]
高校和外部机构可以共同成立研发中心,或者共同设立基金,用来培养和扶持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和项目。高校借助外部机构锻炼培养科研开发能力,外部机构利用高校的资源获得预期收益。这种合作不仅是技术层面上的合作,而是长期的、全面的、互惠互利的合作。
2. 知识共享将个体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相结合。个人的知识价值需要通过知识共享,让知识转化的价值在组织中得以实现。只有当个人的价值观与组织的价值观相一致时,知识的共享程度才是最大的,其发挥出的作用也是最大的,就更容易为组织带来更多的价值,同时更好地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因此完善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及外部机构的知识管理都需要将个人的目标和价值观与组织的目标和价值观相协调,这时一个完善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它可以激发更多的知识为组织所用,既彰显了个人价值,又源源不断地为组织创造价值。
三、总结
在高校与外部机构进行知识交流的过程中,知识检索、知识转移和知识共享这3个流程都不可或缺,每个流程的管理都有其重要作用,并且都对知识的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知识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流程都不能放松管理。这需要高校与外部机构合作,完善知识交流过程中的流程管理。
主要参考文献
[1] 赵红宇. 基于知识管理的企业竞争情报共享平台模型[J]. 情报杂志,2009(2).
[2] 黄瑞华. 向知识转移理论的前沿迈进——谈《知识的吸收与创造》的理论价值[J]. 经济与管理,2008(4).
[3] 罗志勇. 知识共享机制研究[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