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以为“比翼双飞”,却原来“白天不懂夜的黑”
从一个人的方便面,到两个人的锅碗瓢盆,婚姻总是给人如此美好的向往:柔和的灯光下你做饭我刷碗,冬日里你捂脚我暖被,夕阳下大手牵小手,三个人洋溢着欢声笑语……然而现实却往往将这样“比翼双飞”的美好泡泡逐个击破,留下一声“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叹息。
在哪里买房定居,谁该妥协?
戴先生原先在杭州工作、孙女士在上海工作。在筹备结婚事宜时,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分居两地的问题。对于在杭州还是在上海定居,戴先生和孙女士意见不一,甚至还大吵了一架。戴先生认为上海房价物价都高,消费大,生活经济压力大,再者自己在杭州的工作发展前景更好、薪水也够高,因此想留在杭州;孙女士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感,而且自己在上海的工作也比较稳定。心平气和地仔细权衡之后,考虑到婚后的经济压力,孙女士纠结良久,只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去杭州。
孙女士到杭州后,很快找到一份销售的工作,非常忙碌,戴先生也一如既往地加班、出差,两人都被对方指责为“不顾家”。今年7月,戴先生向孙女士提出,希望她换一份更稳定、轻松的工作,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能更多地照顾家庭、准备孕育孩子。这个提议让孙女士勃然大怒:“我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那么多,现在好不容易在新公司步入正轨,他又让我换工作!凭什么总是我做牺牲? ”吵了几个月,两人竟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现状:
很多异地情侣、异地分居夫妻对婚姻生活中将面对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对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进行过理性的规划,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就很容易出现矛盾。
当“空中飞人”遇上“加班狂人”
卢先生和女友姚小姐相恋已五年有余,眼看两人都年近三十,双方父母不断催婚,令卢先生不胜其烦。“不是不想结婚,但我们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这样结什么婚啊? ”
原来,卢先生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工作,经常为不同的项目奔波于全国各地。卢先生的女友姚小姐则在一家外资公关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几乎每天都加班。
卢先生说,他非常珍惜和女友多年的感情,也希望尽早步入婚姻殿堂,却不希望婚后两人依然 “聚少离多”。“我有个同事的妻子是外企大客户经理,两个人也都是外向型工作,到后来小孩的家长会都没人去开,这样的家庭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現状:
对不少年近三十的“80后”职场人来说,正值“立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他们既要解决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到进入人生的另一形态——婚姻。如何平衡“成家”和“立业”之间的关系,对80后们来说是个考验。
孩子,双生涯家庭的忧心事
案例一
小薇是个好强的女孩,在工作中常常力求做到最好。在外企担任人力资源经理的她,结婚前一直尽全力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小薇非常享受这份工作,在工作中她总能找到一种成就感。总公司已经上市,她所在的分公司发展也正处于上升期,不出意外的话,小薇在年底就能顺利调到总公司任职,这可是工作几年来她梦寐以求的事。当然,工资也会跟着往上调一级。
与此同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建议她赶紧生孩子,说29岁正是女人生孩子比较好的时间段。“可是一旦决定要生孩子,升职的事情肯定要泡汤了,也意味着在分公司的发展都将暂停。”生孩子加上哺乳期怎么说也要一年,小薇担心,等她回来,公司里还有她的位置吗?自己奋斗了好几年才有的事业成果,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而且,这是她真心喜欢的事业,对她的人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意义并不亚于生孩子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
案例二
家住江北的吴女士也有自己的烦恼:“宝宝只有几个月大,附近没有一家托儿所能收,而自己又不可能放弃工作做一个‘全职主妇’。那谁来看宝宝呢?”吴女士很清楚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开销挺大的,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不能花钱请人看孩子。但是要自己放弃工作回家看孩子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生活、教育等费用都挺高,看病也得花钱,家里减少了一个人的收入怎么行!”
案例三
王女士最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十分头疼。王女士和丈夫都上班,而且都是六天工作日,平时还好,一到周日就没人管孩子了。一开始孩子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时间,做作业、玩,时间一长,就不那么听话了。上周小孩子竟然连续三天请同学吃饭、玩网络游戏,花了300元,当大人追问时,她却死不承认,结果挨了一顿暴打……到最后孩子还是流着泪承认了错误。这让王女士夫妻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夫妻俩平时都忙着工作,如果能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如果能有人天天陪着孩子,她还能犯这样的错误吗?
现状:
一个家庭组建后,孩子就成为摆在夫妻面前的一个问题。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后谁来带,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心安排和妥善处理。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有不少女性因婚姻、儿女的羁绊而退出工作行列,而有的夫妻因为工作的原因迟迟不能生孩子,甚至最后决定不生孩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难以排解。
一个人的家务“战场”
星期六上午,约翰看着电视,仰身靠在躺椅上。他的妻子苏珊娜坐在沙发上整理洗好的衣物,同时打电话为他们8岁的儿子安排一个跟小伙伴玩耍的日期。在此期间,他们一岁的女儿哭闹着要苏珊娜照顾,她便放下衣物把女儿抱起来。打完电话,苏珊娜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做饭。苏珊娜有一份全职工作,同时包揽了绝大部分的家务活儿和照顾孩子的工作——就算约翰在家时也是如此。家务活就像一个战场,而苏珊娜是这个战场唯一的士兵。
现状:
一般家庭中,丈夫有时间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妻子则把自己看成是家里唯一的牺牲来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人。大多数妻子不认为自己能像丈夫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关键的是,几乎很少妻子会期待这种状况能发生任何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期待
家庭让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给人幸福的期待。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认可。如果婚姻带来的只是一个人的惬意和成長,那家庭安定一定不会长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双生涯家庭日益增多,夫妻双方在职业与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明显和激烈,是什么导致了本来深爱的恋人最后分道扬镳?又是什么使得看似美满的婚姻暗礁汹涌?
不能承受生活之重
戴先生和孙女士的矛盾、吴女士的纠结,都反应了一个现实:现代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婚姻生活中双生涯家庭很容易因为生活压力大而触礁引发矛盾。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哲学中又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说。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有富余的能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现在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现代人的压力反而更大了。暂且不说职场压力,仅仅是日常生活成本,就让很多家庭感到难以喘息。近几年大城市物价和房价飞涨,远远超过了薪水的增长速度。而作为已逐渐步入婚姻殿堂大军主力的80后,如果没有父母的资金支援,想要在大城市买房子,可谓难上加难了。买房后全家每月还得为还贷节衣缩食。戴先生和孙女士为了在哪里定居而矛盾频发,主要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压力。等到一切步入轨道,已是人近中年,又得为自己的孩子费心费力,正如吴女士和王女士的烦恼。读书、工作、买房、生子,一桩又一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成家、购房、抚养子女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难以化解,同时由于绝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这一切构成了双生涯家庭的生活压力,使其不堪承受,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难逃传统观念的枷锁
中国是礼仪大邦。虽已步入21世纪新时代,但传统道德中的 “三纲五常”及其后遗症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殆尽的。无论社会规范如何改变,个人仍逃不出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期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地位界定仍不能完全摆脱家庭主妇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并不能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能力的提升而相应改变。
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取得的成就,让她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再由传统意义上女人的主要职能“传宗接代、相夫教子” 而赋予。然而现实却并没有给女性这种存在感足够的容忍空间。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却在家务中忙得不可开交的苏珊娜的遭遇就缘于此。
虽然,许多双生涯家庭夫妻感到就知识、经济方面而言,可能会受到公婆或社会的赞同,但是他们往往发现底子里,外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小薇,无论她在职场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她始终摆脱不了世俗对她的期盼——生子相夫持家。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女性在获得职场成就感的同时并没有如所期待的那样缓解世俗压力,矛盾自然不断。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一个“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即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卢先生和姚小姐,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两人都期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实现需求下,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然后才是他人的需求。
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女性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与男性站在了同一水平上竞争。现代社会,女性在职场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不仅满足了现代女性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满足了女性内心的成就感,使女性实现了从“依附性”到“自主性”的转变。而女性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有助于夫妻婚姻满意度的提升的。
然而事实是,社会现实对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存在很大认同上的偏差。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认同偏见导致人们常常忽略女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开始反抗这一认同偏差,并在家庭协调中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夫妻矛盾。孙女士和戴先生的矛盾升级,最后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就是因为孙女士的自我实现需求并没有受到正确的对待,戴先生只重视自己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了同样作为平等社会个体的孙女士的价值实现,认为孙女士只要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就可以了,这无疑是在否定孙女士的自我实现要求。
暂时协调不是长久之计
林女士最近伤透脑筋,她不明白的是,自己一直在积极协调职业和家庭的关系,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呢?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出头日啊!
原来,林女士与赵先生同在武汉读书,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赵先生继续读研究生,林女士为了更好地发展,去了外地工作。赵先生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留在武汉,对这份感情的不舍让林女士决定放弃外地发展和薪酬都很好的工作回到武汉,重新找工作。两人结了婚,林女士也在光谷找了家对口的单位,虽然薪酬和职位比原来差很多,但夫妻恩爱,倒也生活美满和谐。几年后,家里的宝宝出世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家住汉口,到光谷上班,武汉常常堵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近4个小时,常常下班到家8点多,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尚小,虽有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但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的考虑,林女士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还是一咬牙辞了职,换了家在汉口的单位。这样,林女士每天下班后能尽快赶到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导。
本以为这次该万事皆备,天下大吉了。可是,一转眼孩子要上学了,赵先生和林女士又面临孩子的学业辅导问题。爷爷奶奶都是本分的农民,照顾孩子衣食起居没有问题,可学识不多的老人家肯定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业。赵先生的事业也正进入发展顶峰期,常常加班、出差。林女士所在公司是外企,有次业务繁忙时连着三个星期周末都加班。如果这样的工作时间成为常态,肯定是没法辅导孩子学业的。基于武汉的教育现状和压力,赵先生和林女士实在不放心孩子的学习没人管。赵先生的工作稳定、收入丰厚,是家庭经济支撑的主力,让他协调是不可能的,只有林女士再一次协调了。可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头啊! 家庭“双”规划,1+1>2
赚票子、买房子、生孩子,这在中国几乎是每一对夫妻都需要跨越的门槛。在“双生涯”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并不是只需要讨论女性该如何发挥聪明才智,或是干脆发挥牺牲精神就能解决的。这一问题应该以家庭为单位来做规划。
专家建议,夫妻在婚前就应该着手进行“双生涯规划”,系统地对两人甚至今后的三人发展进行规划。只有家庭夫妻“双”规划,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呢?
转观念,促平等
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争执源于观念上的差异。例如,丈夫的话语中充斥着这样的意思——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家里的事情应该都由女人来做,为什么你没有做好家里的事情还要把责任怪到我的头上?而妻子则认为——我同你一样工作养家,为什么家里的责任却全都由我来承担?
很明显,如果在观念上达不到统一,家庭冲突基本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成功的“双生涯规划”必然是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制定出来并得到良好执行。所以,观念上的一致是“双生涯规划”良好进行的第一步。
如果妻子能够认同传统观念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那么丈夫作為家里的主力,妻子作为助力,妻子甘愿跟随丈夫的规划而行动,甚至必要时进行自我牺牲,家庭便能够和睦。
但如果妻子希望在职业上有所作为,要求平等,那丈夫乃至这个小家庭背后的大家庭都应该抛弃陈旧的观念,将二人作为无差别的个体平等对待,分析各自的情况,适当牺牲让整个压力的分配达到效益最大化。
陈小姐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了三年,有一个恩爱的男友,男友也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现在,两人准备结婚。但问题来了,陈小姐在上海工作,男朋友在浙江工作,在哪里定居就成了问题。两人商量了很久,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二人决定不委屈任何一个人,先领证,把定居这事搁置起来。后来,有一次公司去浙江分公司考察,陈小姐主动申请跟去,在了解到分公司还有一个职位空缺时她也主动打报告要求调过去。虽然是平级调,但她和丈夫的分居问题却得到了解决。
抓节点,展未来
如果家庭事务是一块苦蛋糕的话,分配平等只是保障夫妻的一种权利,即基于自身优劣势得到最适合他的那块蛋糕,从而让蛋糕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但如何最有效地划分这块蛋糕,让家庭事务和自身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还需要抓住时间节点进行长远的规划。
这些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家庭做出重大决定时,例如决定结婚时,决定买房、买车时,决定要孩子时……这些事情绝不仅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由内而生,但它的影响不止限于家庭内部,它还会对夫妻原有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进而让夫妻感受到内外双层的压力。或许是经济上的压力,或许是精力不足的压力,或许是时间冲突的压力,或许是组织乃至社会给予的压力……
若能在决定前就充分考虑到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将夫妻二人的职业规划、身体机能、财务状况、“外援”情况……结合起来,让它们的发生、发展如同齿轮一样前前后后地咬合,那么多米诺骨牌再怎么倒,都只是一道风景了。
小娜25岁的时候已经跟男友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那时,每次约会小娜都趁着男朋友心情好,将结婚的规划拿出来讨论。不懈努力下,时间表制作成功,小娜和男友一步一步按照规划走,间或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计划,到结婚那天,小娜夫妇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了宾客面前。
这之后,正式成为小夫妻的两人开始了更久远的规划。什么时候生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小娜考虑得很多,她不希望因为生孩子而脱离工作,甚至脱离社会,但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日日陪伴,亲自做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工作。她遍寻良方,反复跟老公商量,最终将安排敲定下来。
小娜在工作进入瓶颈期的时候怀孕,然后辞职在家一边安胎一边学习;这期间老公工资成为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之前一直零存整取的资金可以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在小娜怀孕后期难以照顾自己的时候,双方父母会轮流来帮忙做家务。孩子出生后,小娜亲自带孩子,她在书桌旁学习,孩子在旁边玩耍。孩子三四岁,能够自己吃东西、睡觉的时候,小娜将孩子送到了几年前就看好的幼儿托管所里,她则开始兼职工作。
现在,孩子健康成长着,小娜也转成了全职;老公的事业稳定下来,由他天天接送孩子,晚上回家小娜跟孩子玩耍,在孩子睡前轻轻吻一吻他的额头。
当规划好的一切像画卷一样展开,小娜觉得非常幸福。
求帮助,不忘责
在规划中加入外界的帮助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因为生活毕竟不同于理论,在真实的情况中,夫妻再协同合作也会有处理不了的问题。例如,对于家庭压力的处理,可以寻求亲戚、朋友或其他机构的支持系统来缓冲;繁琐的家务,可以尽量使用科技产品来代劳,增加个人休闲或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让老人帮忙,一定要提前商量好。一是要征得老人的同意,他们在退休享清福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帮助带孩子,这是他们体谅下一代,并不是应尽的义务;二是要跟老人在很多地方达成基本一致的观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执。
另外,家务活、教育孩子仍然是夫妻二人的责任,不可因有人帮助就放手不管。
龚女士从怀孕那一刻起,就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回娘家养胎,但自儿子断奶后,她毅然地选择回归职场,把孩子交给父母。
龚女士进入一家当地大型企业从事文职类工作。工作总体来说还不错,但做为职场妈妈,也有不少压力和矛盾。比如,她和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差异,有时甚至会吵架。龚女士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由化管理,不要强迫,但老人认为要让孩子守规矩,就要严厉,必要时该打还得打。有时龚女士和老人吵得天翻地覆,一生气就想辞掉工作做全职妈妈。但想归想,她还是忍住了。后来,龚女士和老人不断磨合,让大家的矛盾少了很多。 现在,龚女士每天早出晚归,早上出门和睡梦中的儿子告别;晚上回家,就和儿子一起玩耍,培养感情;周日休息,天气好时,就带儿子出去玩。
龚女士讲,这种家庭和工作两不误的生活,既能孝顺老人,又能教育好孩子,还能有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她很满足。
一些“80后”父母奇思妙想,提出带孩子的新招——“拼养”。所谓“拼养”,就是三五个妈妈把孩子都“拼”在一户人家,由该户家长照顾。这个建议提出后,收获了大部分赞同的声音。家长们认为这个大胆的提议,可以使孩子间增加交流,有利于孩子成长,并且还能相对减轻“孩奴”的痛苦,不失为一种育儿新招。不过,仍有很多父母犹豫不决,主要是不放心孩子的安全,但在熟人和邻居之间“拼养”是可以接受的折中办法。
“拼养”,这种新方法虽然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却为“想兼得工作、家庭”的年轻父母提供了一个养孩子的新思路。不过,就目前来说,这种“委托”的权利和责任尚未清晰,容易引起纠纷,需要谨慎对待。
结语
“双生涯规划”是一个代表着成长的词,它标志着你的思维已经不再是“我的规划”,而是“我们的规划”,它正是两个曾经的陌生人因为爱而组成家庭的投影。爱以及爱的实体——家庭,正是“双生涯”规划的出发点,贯穿的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归宿。幸福不是靠一个人来买单,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用爱去经营。
专家分析:
林女士一家遇到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双生涯家庭的现状。夫妻双方虽积极规划双方职业,但却仍然矛盾不断。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必须谈到角色周期的问题。角色周期指双生涯家庭如何将其个人职业生涯周期与其家庭生命周期互相协调配合。生活中某种压力产生,往往会导致双生涯家庭产生压力。即使夫妻双方互相协商协调以减少生活的压力,但个人职业生涯与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并不都属于突发性、正常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或非正常性的危机,而这都将影响到家庭压力的程度与长度。林女士根据家庭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卻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就是因为忽略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周期变化。职业的规划应该是长期的,而结婚、生子这些都是家庭短期危机,如果仅仅根据短期危机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势必导致矛盾解决得不够彻底,将来遇上新的家庭危机,也势必将产生新的矛盾。
可见,忽略角色周期,暂时的协调并不是解决个人职业和家庭发展之间矛盾的长久之计。
从一个人的方便面,到两个人的锅碗瓢盆,婚姻总是给人如此美好的向往:柔和的灯光下你做饭我刷碗,冬日里你捂脚我暖被,夕阳下大手牵小手,三个人洋溢着欢声笑语……然而现实却往往将这样“比翼双飞”的美好泡泡逐个击破,留下一声“白天不懂夜的黑”的叹息。
在哪里买房定居,谁该妥协?
戴先生原先在杭州工作、孙女士在上海工作。在筹备结婚事宜时,首先摆在面前的就是分居两地的问题。对于在杭州还是在上海定居,戴先生和孙女士意见不一,甚至还大吵了一架。戴先生认为上海房价物价都高,消费大,生活经济压力大,再者自己在杭州的工作发展前景更好、薪水也够高,因此想留在杭州;孙女士非常喜欢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感,而且自己在上海的工作也比较稳定。心平气和地仔细权衡之后,考虑到婚后的经济压力,孙女士纠结良久,只好放弃自己的稳定工作去杭州。
孙女士到杭州后,很快找到一份销售的工作,非常忙碌,戴先生也一如既往地加班、出差,两人都被对方指责为“不顾家”。今年7月,戴先生向孙女士提出,希望她换一份更稳定、轻松的工作,钱多钱少无所谓,关键是能更多地照顾家庭、准备孕育孩子。这个提议让孙女士勃然大怒:“我已经为了这个家放弃了那么多,现在好不容易在新公司步入正轨,他又让我换工作!凭什么总是我做牺牲? ”吵了几个月,两人竟闹到要离婚的地步。
现状:
很多异地情侣、异地分居夫妻对婚姻生活中将面对的问题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没有对职业发展和家庭生活进行过理性的规划,当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双方互不相让,就很容易出现矛盾。
当“空中飞人”遇上“加班狂人”
卢先生和女友姚小姐相恋已五年有余,眼看两人都年近三十,双方父母不断催婚,令卢先生不胜其烦。“不是不想结婚,但我们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这样结什么婚啊? ”
原来,卢先生在一家跨国咨询公司工作,经常为不同的项目奔波于全国各地。卢先生的女友姚小姐则在一家外资公关公司担任客户经理,几乎每天都加班。
卢先生说,他非常珍惜和女友多年的感情,也希望尽早步入婚姻殿堂,却不希望婚后两人依然 “聚少离多”。“我有个同事的妻子是外企大客户经理,两个人也都是外向型工作,到后来小孩的家长会都没人去开,这样的家庭生活不是我想要的。”
現状:
对不少年近三十的“80后”职场人来说,正值“立业”的关键阶段,同时也到了“成家”的年龄,他们既要解决个人的职业发展问题,又要考虑到进入人生的另一形态——婚姻。如何平衡“成家”和“立业”之间的关系,对80后们来说是个考验。
孩子,双生涯家庭的忧心事
案例一
小薇是个好强的女孩,在工作中常常力求做到最好。在外企担任人力资源经理的她,结婚前一直尽全力朝着自己的职业目标而努力。小薇非常享受这份工作,在工作中她总能找到一种成就感。总公司已经上市,她所在的分公司发展也正处于上升期,不出意外的话,小薇在年底就能顺利调到总公司任职,这可是工作几年来她梦寐以求的事。当然,工资也会跟着往上调一级。
与此同时,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建议她赶紧生孩子,说29岁正是女人生孩子比较好的时间段。“可是一旦决定要生孩子,升职的事情肯定要泡汤了,也意味着在分公司的发展都将暂停。”生孩子加上哺乳期怎么说也要一年,小薇担心,等她回来,公司里还有她的位置吗?自己奋斗了好几年才有的事业成果,怎么能说放弃就放弃呢!而且,这是她真心喜欢的事业,对她的人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意义并不亚于生孩子对于一个女人的意义。
案例二
家住江北的吴女士也有自己的烦恼:“宝宝只有几个月大,附近没有一家托儿所能收,而自己又不可能放弃工作做一个‘全职主妇’。那谁来看宝宝呢?”吴女士很清楚自己家的经济状况,开销挺大的,又没有其他经济来源,不能花钱请人看孩子。但是要自己放弃工作回家看孩子也是不可能的。“现在生活、教育等费用都挺高,看病也得花钱,家里减少了一个人的收入怎么行!”
案例三
王女士最近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十分头疼。王女士和丈夫都上班,而且都是六天工作日,平时还好,一到周日就没人管孩子了。一开始孩子能自己安排一天的时间,做作业、玩,时间一长,就不那么听话了。上周小孩子竟然连续三天请同学吃饭、玩网络游戏,花了300元,当大人追问时,她却死不承认,结果挨了一顿暴打……到最后孩子还是流着泪承认了错误。这让王女士夫妻陷入了深深的反思:夫妻俩平时都忙着工作,如果能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时间,如果能有人天天陪着孩子,她还能犯这样的错误吗?
现状:
一个家庭组建后,孩子就成为摆在夫妻面前的一个问题。生不生孩子,什么时候生孩子,孩子生下来后谁来带,孩子的教育问题,这些都需要用心安排和妥善处理。在当前的社会情况下,有不少女性因婚姻、儿女的羁绊而退出工作行列,而有的夫妻因为工作的原因迟迟不能生孩子,甚至最后决定不生孩子,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作角色和家庭角色冲突的难以排解。
一个人的家务“战场”
星期六上午,约翰看着电视,仰身靠在躺椅上。他的妻子苏珊娜坐在沙发上整理洗好的衣物,同时打电话为他们8岁的儿子安排一个跟小伙伴玩耍的日期。在此期间,他们一岁的女儿哭闹着要苏珊娜照顾,她便放下衣物把女儿抱起来。打完电话,苏珊娜走进厨房开始准备做饭。苏珊娜有一份全职工作,同时包揽了绝大部分的家务活儿和照顾孩子的工作——就算约翰在家时也是如此。家务活就像一个战场,而苏珊娜是这个战场唯一的士兵。
现状:
一般家庭中,丈夫有时间去做他喜欢做的事情,妻子则把自己看成是家里唯一的牺牲来满足其他家庭成员的人。大多数妻子不认为自己能像丈夫那样拥有“自己的生活”,更关键的是,几乎很少妻子会期待这种状况能发生任何的改变。 每个人都有期待
家庭让人承担责任的同时,也给人幸福的期待。幸福是一种感觉,但这种感觉需要家庭成员的共同认可。如果婚姻带来的只是一个人的惬意和成長,那家庭安定一定不会长久。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双生涯家庭日益增多,夫妻双方在职业与家庭中的矛盾冲突也日益明显和激烈,是什么导致了本来深爱的恋人最后分道扬镳?又是什么使得看似美满的婚姻暗礁汹涌?
不能承受生活之重
戴先生和孙女士的矛盾、吴女士的纠结,都反应了一个现实:现代生活节奏快、经济压力大,婚姻生活中双生涯家庭很容易因为生活压力大而触礁引发矛盾。
古语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哲学中又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之说。人们只有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才有富余的能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现在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现代人的压力反而更大了。暂且不说职场压力,仅仅是日常生活成本,就让很多家庭感到难以喘息。近几年大城市物价和房价飞涨,远远超过了薪水的增长速度。而作为已逐渐步入婚姻殿堂大军主力的80后,如果没有父母的资金支援,想要在大城市买房子,可谓难上加难了。买房后全家每月还得为还贷节衣缩食。戴先生和孙女士为了在哪里定居而矛盾频发,主要的根源还在于经济压力。等到一切步入轨道,已是人近中年,又得为自己的孩子费心费力,正如吴女士和王女士的烦恼。读书、工作、买房、生子,一桩又一桩,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成家、购房、抚养子女和社会交往等诸多压力难以化解,同时由于绝大部分80后都是独生子女,缺乏社会经验,应对能力不足,这一切构成了双生涯家庭的生活压力,使其不堪承受,从而引发家庭矛盾。
难逃传统观念的枷锁
中国是礼仪大邦。虽已步入21世纪新时代,但传统道德中的 “三纲五常”及其后遗症却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除殆尽的。无论社会规范如何改变,个人仍逃不出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期待。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女性的地位界定仍不能完全摆脱家庭主妇的角色。“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延续了几千年,并不能随着女性经济地位和能力的提升而相应改变。
现代女性在职场中取得的成就,让她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感,这种存在感不再由传统意义上女人的主要职能“传宗接代、相夫教子” 而赋予。然而现实却并没有给女性这种存在感足够的容忍空间。拥有一份全职工作却在家务中忙得不可开交的苏珊娜的遭遇就缘于此。
虽然,许多双生涯家庭夫妻感到就知识、经济方面而言,可能会受到公婆或社会的赞同,但是他们往往发现底子里,外人还是不能完全接受这种新的生活方式。正如小薇,无论她在职场获得了怎样的成功,她始终摆脱不了世俗对她的期盼——生子相夫持家。传统观念的束缚让女性在获得职场成就感的同时并没有如所期待的那样缓解世俗压力,矛盾自然不断。
每个人都需要自我实现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提出了一个“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即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理论认为人的需求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卢先生和姚小姐,一个是“空中飞人”,一个是“加班狂人”,两人都期望能够实现自我价值。在自我实现需求下,人首先考虑的是个人需求的满足,然后才是他人的需求。
女权主义和女性意识的觉醒,让更多的女性从传统的性别角色中“解放”出来,与男性站在了同一水平上竞争。现代社会,女性在职场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不仅满足了现代女性自我实现的需求,更满足了女性内心的成就感,使女性实现了从“依附性”到“自主性”的转变。而女性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是有助于夫妻婚姻满意度的提升的。
然而事实是,社会现实对女性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存在很大认同上的偏差。社会对传统男女角色的认同偏见导致人们常常忽略女性的自我实现需求。而越来越多的女性逐渐开始反抗这一认同偏差,并在家庭协调中体现出来,从而导致了夫妻矛盾。孙女士和戴先生的矛盾升级,最后甚至闹到了离婚的地步,就是因为孙女士的自我实现需求并没有受到正确的对待,戴先生只重视自己的价值实现,而忽略了同样作为平等社会个体的孙女士的价值实现,认为孙女士只要做好一个家庭主妇就可以了,这无疑是在否定孙女士的自我实现要求。
暂时协调不是长久之计
林女士最近伤透脑筋,她不明白的是,自己一直在积极协调职业和家庭的关系,为什么就不能达到自己理想的状态呢?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出头日啊!
原来,林女士与赵先生同在武汉读书,是大学同学。毕业后赵先生继续读研究生,林女士为了更好地发展,去了外地工作。赵先生毕业后考上公务员留在武汉,对这份感情的不舍让林女士决定放弃外地发展和薪酬都很好的工作回到武汉,重新找工作。两人结了婚,林女士也在光谷找了家对口的单位,虽然薪酬和职位比原来差很多,但夫妻恩爱,倒也生活美满和谐。几年后,家里的宝宝出世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家住汉口,到光谷上班,武汉常常堵车,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就是近4个小时,常常下班到家8点多,孩子已经睡着了。孩子尚小,虽有爷爷奶奶帮忙照顾,但出于对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教育的考虑,林女士和丈夫商量了一下,还是一咬牙辞了职,换了家在汉口的单位。这样,林女士每天下班后能尽快赶到家,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的陪伴和引导。
本以为这次该万事皆备,天下大吉了。可是,一转眼孩子要上学了,赵先生和林女士又面临孩子的学业辅导问题。爷爷奶奶都是本分的农民,照顾孩子衣食起居没有问题,可学识不多的老人家肯定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业。赵先生的事业也正进入发展顶峰期,常常加班、出差。林女士所在公司是外企,有次业务繁忙时连着三个星期周末都加班。如果这样的工作时间成为常态,肯定是没法辅导孩子学业的。基于武汉的教育现状和压力,赵先生和林女士实在不放心孩子的学习没人管。赵先生的工作稳定、收入丰厚,是家庭经济支撑的主力,让他协调是不可能的,只有林女士再一次协调了。可这样协调下去,何时是个头啊! 家庭“双”规划,1+1>2
赚票子、买房子、生孩子,这在中国几乎是每一对夫妻都需要跨越的门槛。在“双生涯”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并不是只需要讨论女性该如何发挥聪明才智,或是干脆发挥牺牲精神就能解决的。这一问题应该以家庭为单位来做规划。
专家建议,夫妻在婚前就应该着手进行“双生涯规划”,系统地对两人甚至今后的三人发展进行规划。只有家庭夫妻“双”规划,才能达到1+1>2的效果。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进行规划呢?
转观念,促平等
很多时候,夫妻之间的争执源于观念上的差异。例如,丈夫的话语中充斥着这样的意思——女人应该以家庭为重,家里的事情应该都由女人来做,为什么你没有做好家里的事情还要把责任怪到我的头上?而妻子则认为——我同你一样工作养家,为什么家里的责任却全都由我来承担?
很明显,如果在观念上达不到统一,家庭冲突基本是不可避免的。而一个成功的“双生涯规划”必然是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制定出来并得到良好执行。所以,观念上的一致是“双生涯规划”良好进行的第一步。
如果妻子能够认同传统观念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那么丈夫作為家里的主力,妻子作为助力,妻子甘愿跟随丈夫的规划而行动,甚至必要时进行自我牺牲,家庭便能够和睦。
但如果妻子希望在职业上有所作为,要求平等,那丈夫乃至这个小家庭背后的大家庭都应该抛弃陈旧的观念,将二人作为无差别的个体平等对待,分析各自的情况,适当牺牲让整个压力的分配达到效益最大化。
陈小姐毕业于名牌大学,在一个世界五百强企业工作了三年,有一个恩爱的男友,男友也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现在,两人准备结婚。但问题来了,陈小姐在上海工作,男朋友在浙江工作,在哪里定居就成了问题。两人商量了很久,但一直没有结果,后来二人决定不委屈任何一个人,先领证,把定居这事搁置起来。后来,有一次公司去浙江分公司考察,陈小姐主动申请跟去,在了解到分公司还有一个职位空缺时她也主动打报告要求调过去。虽然是平级调,但她和丈夫的分居问题却得到了解决。
抓节点,展未来
如果家庭事务是一块苦蛋糕的话,分配平等只是保障夫妻的一种权利,即基于自身优劣势得到最适合他的那块蛋糕,从而让蛋糕得到最合理的分配。但如何最有效地划分这块蛋糕,让家庭事务和自身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还需要抓住时间节点进行长远的规划。
这些时间节点一般出现在家庭做出重大决定时,例如决定结婚时,决定买房、买车时,决定要孩子时……这些事情绝不仅是单一的事件,而是一系列的改变。
这些改变由内而生,但它的影响不止限于家庭内部,它还会对夫妻原有的社会生活产生影响,进而让夫妻感受到内外双层的压力。或许是经济上的压力,或许是精力不足的压力,或许是时间冲突的压力,或许是组织乃至社会给予的压力……
若能在决定前就充分考虑到后续一系列的问题,将夫妻二人的职业规划、身体机能、财务状况、“外援”情况……结合起来,让它们的发生、发展如同齿轮一样前前后后地咬合,那么多米诺骨牌再怎么倒,都只是一道风景了。
小娜25岁的时候已经跟男友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那时,每次约会小娜都趁着男朋友心情好,将结婚的规划拿出来讨论。不懈努力下,时间表制作成功,小娜和男友一步一步按照规划走,间或根据具体情况修改计划,到结婚那天,小娜夫妇以最好的状态出现在了宾客面前。
这之后,正式成为小夫妻的两人开始了更久远的规划。什么时候生孩子是一件严肃的事情,小娜考虑得很多,她不希望因为生孩子而脱离工作,甚至脱离社会,但她也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最需要母亲的时候日日陪伴,亲自做孩子早期的智力开发工作。她遍寻良方,反复跟老公商量,最终将安排敲定下来。
小娜在工作进入瓶颈期的时候怀孕,然后辞职在家一边安胎一边学习;这期间老公工资成为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之前一直零存整取的资金可以保证他们的生活质量不下降;在小娜怀孕后期难以照顾自己的时候,双方父母会轮流来帮忙做家务。孩子出生后,小娜亲自带孩子,她在书桌旁学习,孩子在旁边玩耍。孩子三四岁,能够自己吃东西、睡觉的时候,小娜将孩子送到了几年前就看好的幼儿托管所里,她则开始兼职工作。
现在,孩子健康成长着,小娜也转成了全职;老公的事业稳定下来,由他天天接送孩子,晚上回家小娜跟孩子玩耍,在孩子睡前轻轻吻一吻他的额头。
当规划好的一切像画卷一样展开,小娜觉得非常幸福。
求帮助,不忘责
在规划中加入外界的帮助是一个很明智的做法,因为生活毕竟不同于理论,在真实的情况中,夫妻再协同合作也会有处理不了的问题。例如,对于家庭压力的处理,可以寻求亲戚、朋友或其他机构的支持系统来缓冲;繁琐的家务,可以尽量使用科技产品来代劳,增加个人休闲或与家人共处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让老人帮忙,一定要提前商量好。一是要征得老人的同意,他们在退休享清福的生活中抽出时间来帮助带孩子,这是他们体谅下一代,并不是应尽的义务;二是要跟老人在很多地方达成基本一致的观念,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争执。
另外,家务活、教育孩子仍然是夫妻二人的责任,不可因有人帮助就放手不管。
龚女士从怀孕那一刻起,就毫不犹豫地辞去了心爱的工作,回娘家养胎,但自儿子断奶后,她毅然地选择回归职场,把孩子交给父母。
龚女士进入一家当地大型企业从事文职类工作。工作总体来说还不错,但做为职场妈妈,也有不少压力和矛盾。比如,她和老人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差异,有时甚至会吵架。龚女士主张对孩子实行自由化管理,不要强迫,但老人认为要让孩子守规矩,就要严厉,必要时该打还得打。有时龚女士和老人吵得天翻地覆,一生气就想辞掉工作做全职妈妈。但想归想,她还是忍住了。后来,龚女士和老人不断磨合,让大家的矛盾少了很多。 现在,龚女士每天早出晚归,早上出门和睡梦中的儿子告别;晚上回家,就和儿子一起玩耍,培养感情;周日休息,天气好时,就带儿子出去玩。
龚女士讲,这种家庭和工作两不误的生活,既能孝顺老人,又能教育好孩子,还能有自己的一片自由空间,她很满足。
一些“80后”父母奇思妙想,提出带孩子的新招——“拼养”。所谓“拼养”,就是三五个妈妈把孩子都“拼”在一户人家,由该户家长照顾。这个建议提出后,收获了大部分赞同的声音。家长们认为这个大胆的提议,可以使孩子间增加交流,有利于孩子成长,并且还能相对减轻“孩奴”的痛苦,不失为一种育儿新招。不过,仍有很多父母犹豫不决,主要是不放心孩子的安全,但在熟人和邻居之间“拼养”是可以接受的折中办法。
“拼养”,这种新方法虽然冲击了传统的家庭观念,却为“想兼得工作、家庭”的年轻父母提供了一个养孩子的新思路。不过,就目前来说,这种“委托”的权利和责任尚未清晰,容易引起纠纷,需要谨慎对待。
结语
“双生涯规划”是一个代表着成长的词,它标志着你的思维已经不再是“我的规划”,而是“我们的规划”,它正是两个曾经的陌生人因为爱而组成家庭的投影。爱以及爱的实体——家庭,正是“双生涯”规划的出发点,贯穿的方法论,以及最终的归宿。幸福不是靠一个人来买单,而是需要两个人共同用爱去经营。
专家分析:
林女士一家遇到的问题,反映了很多双生涯家庭的现状。夫妻双方虽积极规划双方职业,但却仍然矛盾不断。这是为什么呢?
这里必须谈到角色周期的问题。角色周期指双生涯家庭如何将其个人职业生涯周期与其家庭生命周期互相协调配合。生活中某种压力产生,往往会导致双生涯家庭产生压力。即使夫妻双方互相协商协调以减少生活的压力,但个人职业生涯与家庭生命周期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危机并不都属于突发性、正常性的,有些是长期性的或非正常性的危机,而这都将影响到家庭压力的程度与长度。林女士根据家庭状态不断调整自己的职业规划,但是卻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就是因为忽略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周期变化。职业的规划应该是长期的,而结婚、生子这些都是家庭短期危机,如果仅仅根据短期危机进行阶段性职业规划,势必导致矛盾解决得不够彻底,将来遇上新的家庭危机,也势必将产生新的矛盾。
可见,忽略角色周期,暂时的协调并不是解决个人职业和家庭发展之间矛盾的长久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