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护生毕业实习,把自己的理论知识实现到实际的工作情况当中去,是护理教学必不可少的课程和重要阶段,为护生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实习环境,是培养护生的临床思维、职业道德和综合操作水准的重要环节。当前、提倡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模式,可以提高实习管理的质量,对护生的个性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护生 ; 个性发展 ; 实习管理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1-02
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护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护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要求护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求护工临床护理经验。加强护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其中,护生的实习阶段是护生职业化,社会化及个性化发展的必要阶段,建立科学合理,操作针对性强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是提高护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护生实习管理方式
1.组建实习期护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中心
对于实习期护生的指导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工作,一是有效的个性指导,通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的学生的专家座谈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自身特征和从业素养。根据学生的自身要求和客观条件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二是要对实习、就业进行相关的指导,为实习学生认清当前护生的就业形势,就业范围的分布情况,就业医院有医院的特点要求等相关知识的补充。
2.拓宽适合护生个性化发展的实习地点
拓展护生的实习基地能够一定程度的加强实习护生的发展特点,如稳固性型实习基地、专科护理方向实习基地和松散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拓宽护理专业教学实习质量,也可以满足护生的发展需求。
稳固型实习基地是指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比较稳定的实习地点。专科护理方向实践基地,指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或者某方面的技能有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场所。松散型实习就业基地主要是面对就业的需求,能够把就业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场所。
3.组建护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机制
加强实习前的教育,让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工作有个相应的了解,能否遵守实习医院的各种工作制度,其次是包括实习的就意向和实习医院关于护生的基本要求,了解护士本质工作的基本特征。最后是教育强化实习专业技能和护士从业基本素质,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等知识的培养。
强化实习中监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定期查询护生的实习计划落实情况,是否安置保量的完成了日常学业任务。二是要及时反馈归纳各种意见,包括医院带教老师的意见和护座谈会所讨论的各种意见。三是要合理的进行指导,利用网络客户端等社交平台,对护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与医院的联系,注重于实习带队老师的沟通强度,不断归纳总结,学习新的就业工作经验。
总结实习经验。一是要汇总各实习医院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所反馈的实习意见,包括护生对医院实习管理的教学改革意见和医院带教老师实习教学管理的意见。二是评选是优秀实习生、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医院等称号,客观上加强实习的教学力度。三是要不断总结出教学和管理当中的各种不足,归纳制约护生个性发展的相关因素。
二、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意义
1.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促进护士的个性发展。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不断加大,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等教育并存的局面,相关的医療卫生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改革,因此护理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加上医院和学校在护生实习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建立实习期个性发展指导中心,有准备、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加大护生对实习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
2.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
传统的实习基地开展模式比较单一,多数护生在不同的科室轮转的实习,基于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模式,多数院校在如何加强护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讨论,开始在校内尤其是在护生实习期间,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医院的优势,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增设一门专科护理教育,为学生以后成为护士奠定相关的从业基础。构建专科型实习基地相结合和松散型专业基地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过程。
3.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通常情况下,医院等用人单位都希望了解护生的实习情况,大多数医院都倾向于聘用自己医院培养出来的护生作为护士的后备力量。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各种管理,结合松散型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医院聘用人才的标准进行管理与培养,就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应有的成绩。
三、结束语
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生实习过程当中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加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而且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礼兰,基于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3,28(17):69-71.
[2]刘继红,实习前焦虑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1):134-135.
【关键词】护生 ; 个性发展 ; 实习管理
【中圖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121-02
教学的最终结果是让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提倡护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统一的教育模式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护理专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技能,要求护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要求护工临床护理经验。加强护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尤其重要,其中,护生的实习阶段是护生职业化,社会化及个性化发展的必要阶段,建立科学合理,操作针对性强的毕业实习管理模式,是提高护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构建护生实习管理方式
1.组建实习期护生的个性发展服务中心
对于实习期护生的指导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工作,一是有效的个性指导,通过班级活动,社会实践的学生的专家座谈等相关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自身特征和从业素养。根据学生的自身要求和客观条件相结合,选择合适的实习岗位;二是要对实习、就业进行相关的指导,为实习学生认清当前护生的就业形势,就业范围的分布情况,就业医院有医院的特点要求等相关知识的补充。
2.拓宽适合护生个性化发展的实习地点
拓展护生的实习基地能够一定程度的加强实习护生的发展特点,如稳固性型实习基地、专科护理方向实习基地和松散型实习基地的建设,不仅可以拓宽护理专业教学实习质量,也可以满足护生的发展需求。
稳固型实习基地是指有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在保证学生在实践学习质量的基础上,为大多数学生提供比较稳定的实习地点。专科护理方向实践基地,指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在某一领域,或者某方面的技能有个相对稳定的教学实习场所。松散型实习就业基地主要是面对就业的需求,能够把就业实践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场所。
3.组建护生个性发展的管理机制
加强实习前的教育,让学生在实习前,对实习工作有个相应的了解,能否遵守实习医院的各种工作制度,其次是包括实习的就意向和实习医院关于护生的基本要求,了解护士本质工作的基本特征。最后是教育强化实习专业技能和护士从业基本素质,包括临床思维能力和沟通技能方面的强化训练等知识的培养。
强化实习中监查。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要定期查询护生的实习计划落实情况,是否安置保量的完成了日常学业任务。二是要及时反馈归纳各种意见,包括医院带教老师的意见和护座谈会所讨论的各种意见。三是要合理的进行指导,利用网络客户端等社交平台,对护生进行就业指导,加强与医院的联系,注重于实习带队老师的沟通强度,不断归纳总结,学习新的就业工作经验。
总结实习经验。一是要汇总各实习医院对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所反馈的实习意见,包括护生对医院实习管理的教学改革意见和医院带教老师实习教学管理的意见。二是评选是优秀实习生、优秀带教老师和优秀实习医院等称号,客观上加强实习的教学力度。三是要不断总结出教学和管理当中的各种不足,归纳制约护生个性发展的相关因素。
二、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意义
1.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促进护士的个性发展。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高等医学教育的规模不断加大,包括本科、专科和中专等教育并存的局面,相关的医療卫生体制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改革,因此护理专业毕业实习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加上医院和学校在护生实习管理过程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管理缺陷。建立实习期个性发展指导中心,有准备、有针对的对学生进行实习指导,加大护生对实习内涵的理解,提高学生实习的兴趣。
2.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和教学质量
传统的实习基地开展模式比较单一,多数护生在不同的科室轮转的实习,基于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模式,多数院校在如何加强护生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进行了有效的讨论,开始在校内尤其是在护生实习期间,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医院的优势,为学生在实习期间增设一门专科护理教育,为学生以后成为护士奠定相关的从业基础。构建专科型实习基地相结合和松散型专业基地相结合,让学生在实习的过程就是用人单位考核的过程。
3.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有利于促进学生就业
通常情况下,医院等用人单位都希望了解护生的实习情况,大多数医院都倾向于聘用自己医院培养出来的护生作为护士的后备力量。加强与实习医院的沟通和护生在实习期间的各种管理,结合松散型实习基地的建设,按照医院聘用人才的标准进行管理与培养,就能够在就业市场上取得应有的成绩。
三、结束语
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是当前护生实习过程当中一个比较有意义的教学管理模式,不但能够加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而且护生在实习过程中,各方面的专业技能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易礼兰,基于护生个性发展的实习管理方式的构建[J].护理学杂志,2013,28(17):69-71.
[2]刘继红,实习前焦虑与心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5,(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