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亮是自然界的一种事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语境中,月亮很早便被纳入女性王国成为女性的表征。直到今天,人们还在以花容月貌、闭月羞花等词语来形容女子之美。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由于月亮借助太阳的光反射发光,使它有了女性柔美依托的特点;月盈月缺的规则的形状的变化,使月亮象征着女性特征和女性生理上的周期变化和更新。月亮从毫无生机的宇宙天体一跃而变为女性的代言人,在中西方文化中都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它是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民族传统宇宙观共同作用的产物。然而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又使得月亮与女性的关系在中西方文化中体现出不同之处。本文从中西方原始意象和神话原型中月亮与女性的关系来研究中西方文化中的异同。
一、相通的生命之神
对于月亮女神意象的产生主要是来自我们的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过去的记忆。中国的远古时期曾存在过广泛而热烈的月亮崇拜,现存的中国的月亮神话,最著名而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奔月神话中,嫦娥托身于月,为月精,也就是成为月神。这使我们想到《山海经》中的月神常仪。仪,古音从我,读娥。由此看来,嫦娥与月神常仪实为同一人,奔月故事就是以月神常仪的神话为所本的。在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位月神,我们都知道女娲是造人之神,也就是人类的高母,是生神。月亮的别名太阴星,而女娲为阴帝,那么女娲也是月神无疑了。生命之神与月神重合与远古先民的强烈的生殖崇拜曾有密切的关联。月亮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二十八天为一个变化周期,这与女性经水的来去周期也是二十八天相迭合;月亮的由亏到盛,再由圆到缺,与妇女怀胎后日渐隆起,分娩后重又平复的肚子也极为相似。于是,通过原始思维中的一种“互渗律”,月神也成为司生殖之神,与人类的生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再者从古音上考察,娲所从之“呙”古韵隶于歌部,与我、娥同部。娲、娥叠韵对转,例可通用。所以,常仪也就是女娲。女娲——常仪——嫦娥,实际上只是对同一神名的异写。以生殖观念为纽带,人类的高母(嫦娥、女娲)与月亮结成一体,这就是月亮崇拜与月亮神话的起因。通过千百次不断重复的祭月仪式,初民关于生命的诞生、繁衍的观念也就牢固地与月亮为生命之神的认同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月亮的原始意象产生于其神话渊源和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西方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是狄安娜。狄安娜又被称为狩猎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真正的月亮女神是Luna古罗马神话继承了古希腊神话的传统,但其人物性格相似但名字却完全不同。那为什么狄安娜却会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的月亮女神呢?罗马文化曾一度辉煌,狄安娜之名也频繁地大量地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但是要更进一步的去探究,那就要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去寻求答案。在希腊神话中一位月亮女神是阿耳特弥斯,是狩猎女神,她的特征是她的银弓和银箭,柏树和鹿,她是青年女子和纯洁的代表。然后是塞勒涅,她掌管满月时期,是满月女神。作为生儿育女、照顾抚养的女神,其传达着母性、生育、富裕和光明。这是月亮成熟的时期,她开花结果蕴育种子。最后一个古希腊女神是赫卡特。她是主管司夜和冥界的女神,有着治愈、保护、疾病或灾难的征兆意象。可见古希腊神话赋予了西方文化的月亮女神多重角色和身份,体现了古希腊神话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将月神与生命之神密切连在了一起。
二、柔弱哀伤与庄严独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月亮成了女性的表征,先民赋予它女性的温柔与美丽,更能体察出有她们的不幸命运和痛苦遭遇,体会到那种化不开的哀伤。从奔月神话的几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羿的掺入,就显得生硬和突兀。《月赋》注引《归藏》中提到:“昔嫦娥以不死之药服之,遂奔而为月精。”这一记载就没有羿这个人物,可见羿是晚些时候才进入奔月故事中的。羿是弓箭的发明者,属于文化创造的英雄,并非原始神话中的人物。羿加入奔月神话,大概与他射日的事迹有关。后人习惯日月并称,所以也就为奔月的嫦娥请来了一位射日的丈夫。而且在以后的传说中竟取而代之成为主神,这就反映出男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后对女性的压迫与排斥。《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女娲的记载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导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女娲补天却要对帝俯首称臣,女权的丧失已成定局。奔月神话中的较早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就显示出嫦娥早已背负了偷窃的罪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寂寞与哀伤。我们从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印证,月意象生动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的束缚是严厉和残酷的。
西方文明中的月亮与人类一样有多种感情、多种需求,是人类自身的倒影。《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在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月亮与太阳在原始意义上是平等的,都在同一天产生。太阳、月亮、星星的存在开始了人类生活的昼夜之分,人类生活有了时间概念,从此开始了对太阳和月亮的无限歌颂和比拟。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原始意象是古希腊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和狄安娜二者的完美结合,它的大部分特征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相符:月亮实体本身的原始意象是静止的休眠的、安宁的和平静的、光亮的和银色的、潜意识的和引人注目的;月亮又作为动物和狩猎的女神,其传达的意象为英勇的、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主宰;月亮还作为生儿育女、照顾抚养的女神,其传达着母性、生产、死亡和生存的意象;女童之女神,有着贞洁、纯洁、健康的成长和体质、美貌和爱情的意象;象征少女舞蹈和歌唱的女神,有着美妙动听的声音、年轻的身段、妙龄少女、纯真和魅力的意象;主管疾病、灾难和突然死亡的女神,有着治愈、保护、康复和疾病或灾难的征兆意象。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狄安娜继承了古希腊女神的以上六大意象特征,但同时也赋予了西方月亮新的复合意象——月亮的拟人化,即女皇的象征,传达了权利、主宰、女性的优越、庄严崇高、独立自主、光辉、胜利和神性,这就使得月神在神的世界里拥有独立而高贵的地位。在西方神话传说的记载中狄安娜三岁的时候,就向她父亲要求得到永恒的童贞,和阿波罗一样多的名字以及像阿波罗一样的弓与箭。此外,她还向她父亲宙斯要了60个大洋女神作侍从20个女神照顾她的猎犬。狄安娜丝毫不肯放纵的性格,使所有的天神钦佩不已。狄安娜惩罚无意侵犯她个人隐私的猎人阿克特翁的方式,让人感到惊骇。狄安娜让他变成一头惊慌逃窜的麋鹿,他的几条猎犬已不识主人,追上去将他咬死了。狄安娜不仅具有温柔善良的品格更使得她刚烈的性格得到了强烈的高扬。
三、结语
“月亮”意象的形成与其内涵的延异,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同时融入了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神话原型的月亮意象。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月亮意象灌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凝聚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月亮乃女性阴柔的自然表征,其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它是上古女性先民哀伤情愫的载体,蕴含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下“月亮”的意象则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环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西方神话中的月亮意象则展现了女性独立庄严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
一、相通的生命之神
对于月亮女神意象的产生主要是来自我们的现有的知识储备和过去的记忆。中国的远古时期曾存在过广泛而热烈的月亮崇拜,现存的中国的月亮神话,最著名而流传最广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在奔月神话中,嫦娥托身于月,为月精,也就是成为月神。这使我们想到《山海经》中的月神常仪。仪,古音从我,读娥。由此看来,嫦娥与月神常仪实为同一人,奔月故事就是以月神常仪的神话为所本的。在上古神话中,还有一位月神,我们都知道女娲是造人之神,也就是人类的高母,是生神。月亮的别名太阴星,而女娲为阴帝,那么女娲也是月神无疑了。生命之神与月神重合与远古先民的强烈的生殖崇拜曾有密切的关联。月亮由朔到望,再由望到朔,二十八天为一个变化周期,这与女性经水的来去周期也是二十八天相迭合;月亮的由亏到盛,再由圆到缺,与妇女怀胎后日渐隆起,分娩后重又平复的肚子也极为相似。于是,通过原始思维中的一种“互渗律”,月神也成为司生殖之神,与人类的生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再者从古音上考察,娲所从之“呙”古韵隶于歌部,与我、娥同部。娲、娥叠韵对转,例可通用。所以,常仪也就是女娲。女娲——常仪——嫦娥,实际上只是对同一神名的异写。以生殖观念为纽带,人类的高母(嫦娥、女娲)与月亮结成一体,这就是月亮崇拜与月亮神话的起因。通过千百次不断重复的祭月仪式,初民关于生命的诞生、繁衍的观念也就牢固地与月亮为生命之神的认同相联系。
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月亮的原始意象产生于其神话渊源和人们的集体无意识。西方神话中的月亮女神是狄安娜。狄安娜又被称为狩猎女神,在古罗马神话中真正的月亮女神是Luna古罗马神话继承了古希腊神话的传统,但其人物性格相似但名字却完全不同。那为什么狄安娜却会被认为是西方文化中的月亮女神呢?罗马文化曾一度辉煌,狄安娜之名也频繁地大量地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但是要更进一步的去探究,那就要追溯到古希腊神话中去寻求答案。在希腊神话中一位月亮女神是阿耳特弥斯,是狩猎女神,她的特征是她的银弓和银箭,柏树和鹿,她是青年女子和纯洁的代表。然后是塞勒涅,她掌管满月时期,是满月女神。作为生儿育女、照顾抚养的女神,其传达着母性、生育、富裕和光明。这是月亮成熟的时期,她开花结果蕴育种子。最后一个古希腊女神是赫卡特。她是主管司夜和冥界的女神,有着治愈、保护、疾病或灾难的征兆意象。可见古希腊神话赋予了西方文化的月亮女神多重角色和身份,体现了古希腊神话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也将月神与生命之神密切连在了一起。
二、柔弱哀伤与庄严独立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月亮成了女性的表征,先民赋予它女性的温柔与美丽,更能体察出有她们的不幸命运和痛苦遭遇,体会到那种化不开的哀伤。从奔月神话的几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故事中羿的掺入,就显得生硬和突兀。《月赋》注引《归藏》中提到:“昔嫦娥以不死之药服之,遂奔而为月精。”这一记载就没有羿这个人物,可见羿是晚些时候才进入奔月故事中的。羿是弓箭的发明者,属于文化创造的英雄,并非原始神话中的人物。羿加入奔月神话,大概与他射日的事迹有关。后人习惯日月并称,所以也就为奔月的嫦娥请来了一位射日的丈夫。而且在以后的传说中竟取而代之成为主神,这就反映出男性占据社会的统治地位后对女性的压迫与排斥。《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女娲的记载也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导鬼神,登九天,朝帝于灵门。”女娲补天却要对帝俯首称臣,女权的丧失已成定局。奔月神话中的较早记载见于《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与西王母,恒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这就显示出嫦娥早已背负了偷窃的罪名,随着时间的推移,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寂寞与哀伤。我们从日后的许多文学作品中可以得到许多的印证,月意象生动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社会中妇女在思想和道德上受到的束缚是严厉和残酷的。
西方文明中的月亮与人类一样有多种感情、多种需求,是人类自身的倒影。《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在第四天创造了太阳、月亮和星星。月亮与太阳在原始意义上是平等的,都在同一天产生。太阳、月亮、星星的存在开始了人类生活的昼夜之分,人类生活有了时间概念,从此开始了对太阳和月亮的无限歌颂和比拟。
西方文化语境下的月亮原始意象是古希腊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和狄安娜二者的完美结合,它的大部分特征与古希腊神话中的月亮女神阿耳特弥斯相符:月亮实体本身的原始意象是静止的休眠的、安宁的和平静的、光亮的和银色的、潜意识的和引人注目的;月亮又作为动物和狩猎的女神,其传达的意象为英勇的、食物的来源和动物的主宰;月亮还作为生儿育女、照顾抚养的女神,其传达着母性、生产、死亡和生存的意象;女童之女神,有着贞洁、纯洁、健康的成长和体质、美貌和爱情的意象;象征少女舞蹈和歌唱的女神,有着美妙动听的声音、年轻的身段、妙龄少女、纯真和魅力的意象;主管疾病、灾难和突然死亡的女神,有着治愈、保护、康复和疾病或灾难的征兆意象。古罗马神话中的女神狄安娜继承了古希腊女神的以上六大意象特征,但同时也赋予了西方月亮新的复合意象——月亮的拟人化,即女皇的象征,传达了权利、主宰、女性的优越、庄严崇高、独立自主、光辉、胜利和神性,这就使得月神在神的世界里拥有独立而高贵的地位。在西方神话传说的记载中狄安娜三岁的时候,就向她父亲要求得到永恒的童贞,和阿波罗一样多的名字以及像阿波罗一样的弓与箭。此外,她还向她父亲宙斯要了60个大洋女神作侍从20个女神照顾她的猎犬。狄安娜丝毫不肯放纵的性格,使所有的天神钦佩不已。狄安娜惩罚无意侵犯她个人隐私的猎人阿克特翁的方式,让人感到惊骇。狄安娜让他变成一头惊慌逃窜的麋鹿,他的几条猎犬已不识主人,追上去将他咬死了。狄安娜不仅具有温柔善良的品格更使得她刚烈的性格得到了强烈的高扬。
三、结语
“月亮”意象的形成与其内涵的延异,有着深刻的文化历史原因,在长期的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形成,同时融入了各民族的思维模式,最终形成了神话原型的月亮意象。传统文化语境中的月亮意象灌注了中华民族的心灵空间,凝聚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月亮乃女性阴柔的自然表征,其原型是一种投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它是上古女性先民哀伤情愫的载体,蕴含着人类历史进程中女性地位由盛转衰的深层文化内涵。而在西方文化下“月亮”的意象则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西方文化环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缩影。西方神话中的月亮意象则展现了女性独立庄严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