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外语思维能力就是用外语进行非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由于用外语进行交际所针对的主题和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别,外语思维水平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级差。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了外语思维的特点,希望对同学们的外语学习有所帮助。
外语学习思维能力语言习惯外语思维能力就是用外语进行非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一般说来,外语思维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范围内都存在着一定差别。由于用外语进行交际所针对的主题和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别,外语思维水平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级差,有的完全排除了翻译,有的基本排除了翻译,有的部分地排除了翻译。
一、前言
外语思维既然表现为非分析地、非翻译地理解和表达,在外语教学中就要适当限制分析性和翻译性的练习,重视综合性和非翻译活动,如综合性读、综合性听等。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给学生过多用本族语考虑的时间,要压缩本族语内部言语活动的形式,限制其范围,以促进外语内部言语活动。练习要和情景密切联系,使学生养成即景生情,因情而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口语练习要形式简略,含义丰富,为学生用外语思维提供系统的外语基本模式。阅读练习要使学生多接触言间意赅的改写原著,让学生要注意力集中于动人的情节上,即内容上去,在阅读过程中顾不得分析和翻译。这样,久而久之,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二、外语与本族语在思维中的关系
中学生学英语,他们的外语思维是在本族语已经发展成熟的条件之下逐渐萌牙成长起来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机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脑的语言机制是在社会语言环境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人一到10~12岁,脑子里的语言中心就会固定下来,以后,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需要经过翻译。因此,中学生在学习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和本族语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关系。在中学生初学外语时,尽管采用直观手段教词义,学生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里悄悄地把外语与本族语联系起来,即产生无声的翻译现象。想从外语教学的一开始就把本族语完全排除于学生思维活动之外,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在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摆脱本族语而进入完全的外语思维状态。
由于中学生用本族语思维的习惯已根深蒂固,本族语是唯一的主要思维工具,所以他们只有经由本族语思维的桥梁,才能达到用外语思维的彼岸。学生用本族语思维时,语义、语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语言外壳的作用,思想才得以明确,认识才得以深化。学生在初学外语阶段之所以不能摆脱本族语,也正是因为需要用本族语来检查自己用外语思维尝试的正确性。在经过多次的外语交际、思维实践练习,反复用本族语校对、印证,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因而对本族语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小。
本族语与外语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也不乏基本共同点。以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肯定、否定、疑问、命令等基本语言功能都是共有的;在句子里都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而这又和思维的判断形式相对应。所以本族语的交际和思维经验的基本部分,可以通过外语学习实践而转移到外语交际和思维活动里来,加速外语思维成长。可见,在初学阶段本族语的作用虽在表现上看来是消极的,实质上却有其积极的一面。承认这一点,只是要说明,不要绝对地、盲目地排斥本族语和翻译,并不是主张在外语课上大量使用本族语和翻译。对它们的使用一定要目的明确,即只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确切地表达的情况下,本族语和翻译的使用才是合理、有效的。
思维是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外语学习中本族语和外语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一刀切的看法和做法既不利于教学,也不符合实际。
三、思维与逻辑和书面语的学习
思维的规律就是逻辑。外语思维能力的强弱与外语教学是否重视学生运用外语的逻辑性密切相关。语言的逻辑性表现于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也表现于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的逻辑性比随口而说的口语的逻辑性要强。所以,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就不能忽视书面语的教学。
书面语对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以本族语学习为例,一个人学会识字和读书以后,他的语言就会丰富得多,有条理得多,表明他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規律对有条理得多,表明他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规律对外语思维也同样适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大量阅读书刊、读物,大量接触和吸收外语表达方式,了解和学习所学外语扎根的民族文化,如英语民族的文化。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就会逐渐建立起一套与本族语符号系统相对应,并能自动换码的外语符号系统,使得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原来以本族语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可以迅速地转换为以外语为基础的概念系统,而外语思维的理想境界也就达到了。只有使学生外语思维的翅膀张开得能高飞、远飞,外语思维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所着眼的只是教学生会说、会听一些范围狭窄的日常生活用语,一出这个圈子就茫然无知,不能在科学文化领域用外语进行交际和思维,那么外语教学就是基本上没完成培养直接思维的任务。思维既不同于鹦鹉学舌式的使用外语进行浮浅的口头交际,也不同于自动化的语言技巧。
外语学习思维能力语言习惯外语思维能力就是用外语进行非翻译的理解和表达的能力。一般说来,外语思维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范围内都存在着一定差别。由于用外语进行交际所针对的主题和内容有难易深浅之别,外语思维水平自然会有不同程度的级差,有的完全排除了翻译,有的基本排除了翻译,有的部分地排除了翻译。
一、前言
外语思维既然表现为非分析地、非翻译地理解和表达,在外语教学中就要适当限制分析性和翻译性的练习,重视综合性和非翻译活动,如综合性读、综合性听等。此外,在课堂教学中不要给学生过多用本族语考虑的时间,要压缩本族语内部言语活动的形式,限制其范围,以促进外语内部言语活动。练习要和情景密切联系,使学生养成即景生情,因情而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口语练习要形式简略,含义丰富,为学生用外语思维提供系统的外语基本模式。阅读练习要使学生多接触言间意赅的改写原著,让学生要注意力集中于动人的情节上,即内容上去,在阅读过程中顾不得分析和翻译。这样,久而久之,用外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二、外语与本族语在思维中的关系
中学生学英语,他们的外语思维是在本族语已经发展成熟的条件之下逐渐萌牙成长起来的。神经生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大脑机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大脑的语言机制是在社会语言环境影响之下发展起来的。人一到10~12岁,脑子里的语言中心就会固定下来,以后,从一种语言转移到另一种语言就需要经过翻译。因此,中学生在学习使用外语的过程中,外语和本族语之间必然会发生一定关系。在中学生初学外语时,尽管采用直观手段教词义,学生仍然会自觉不自觉地在心里悄悄地把外语与本族语联系起来,即产生无声的翻译现象。想从外语教学的一开始就把本族语完全排除于学生思维活动之外,这事实上是做不到的。在外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摆脱本族语而进入完全的外语思维状态。
由于中学生用本族语思维的习惯已根深蒂固,本族语是唯一的主要思维工具,所以他们只有经由本族语思维的桥梁,才能达到用外语思维的彼岸。学生用本族语思维时,语义、语法和概念、判断、推理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正是由于语言外壳的作用,思想才得以明确,认识才得以深化。学生在初学外语阶段之所以不能摆脱本族语,也正是因为需要用本族语来检查自己用外语思维尝试的正确性。在经过多次的外语交际、思维实践练习,反复用本族语校对、印证,学生使用外语进行思维的经验越来越丰富,因而对本族语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小。
本族语与外语虽然有很大差别,但也不乏基本共同点。以英汉两种语言而言,肯定、否定、疑问、命令等基本语言功能都是共有的;在句子里都有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而这又和思维的判断形式相对应。所以本族语的交际和思维经验的基本部分,可以通过外语学习实践而转移到外语交际和思维活动里来,加速外语思维成长。可见,在初学阶段本族语的作用虽在表现上看来是消极的,实质上却有其积极的一面。承认这一点,只是要说明,不要绝对地、盲目地排斥本族语和翻译,并不是主张在外语课上大量使用本族语和翻译。对它们的使用一定要目的明确,即只在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和更确切地表达的情况下,本族语和翻译的使用才是合理、有效的。
思维是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外语学习中本族语和外语的关系也是复杂的,一刀切的看法和做法既不利于教学,也不符合实际。
三、思维与逻辑和书面语的学习
思维的规律就是逻辑。外语思维能力的强弱与外语教学是否重视学生运用外语的逻辑性密切相关。语言的逻辑性表现于结构的系统性和严密性,也表现于内容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一般来说,经过加工的书面语的逻辑性比随口而说的口语的逻辑性要强。所以,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就不能忽视书面语的教学。
书面语对提高思维能力的作用非常明显。以本族语学习为例,一个人学会识字和读书以后,他的语言就会丰富得多,有条理得多,表明他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規律对有条理得多,表明他的思维水平有了很大提高。这一规律对外语思维也同样适用。为了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能力,重要办法之一,就是让他们大量阅读书刊、读物,大量接触和吸收外语表达方式,了解和学习所学外语扎根的民族文化,如英语民族的文化。这样,在学生的脑子里就会逐渐建立起一套与本族语符号系统相对应,并能自动换码的外语符号系统,使得在实际思维过程中原来以本族语为基础的概念系统可以迅速地转换为以外语为基础的概念系统,而外语思维的理想境界也就达到了。只有使学生外语思维的翅膀张开得能高飞、远飞,外语思维才可能独立存在。如果所着眼的只是教学生会说、会听一些范围狭窄的日常生活用语,一出这个圈子就茫然无知,不能在科学文化领域用外语进行交际和思维,那么外语教学就是基本上没完成培养直接思维的任务。思维既不同于鹦鹉学舌式的使用外语进行浮浅的口头交际,也不同于自动化的语言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