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收治的患者的黄疸病因及治疗措施进行分析,治疗方法包括光疗、药物治疗和一般治疗;结果:本组96例患儿共治愈64例,好转24例,治疗总有效率91.7%;结论:通过仔细回顾分析,可以得出新生儿黄疸的一般原因,首先为感染因素,其次为围产期因素和母乳性黄疸,故要加强产前检查,做好产前诊断,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检测,倡母乳喂养,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水分和热量的摄入,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但大多数新生儿生后1周内皮肤黏膜变黄,医学上称黄疸。当血清中的胆红素>85.5μmol/L时才会出现黄疸,因此,新生儿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见于80%的早产儿和>50%的足月儿[1]。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轻则永久损害神经,造成功能残疾,重則危及生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伤害。因此,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96例,男54例,女42例;足月儿85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3例。其中≤2d13例,3~7d50例,8~14d11例,>14d22例。黄疸出现时间≤24h6例(6.3% ),24h~7d77例(80.2%),>7d13例(13.5%)。
1.2 治疗方法
①光疗:利用波长427~475nm的蓝光或波长510~530nm的绿光进行光照治疗,轻者24~48h,较重者须照射48~72h,最长可达96h,光的亮度160~320W,灯源与患儿距离20~25cm。为了防辐射,要注意保护双眼、生殖器,用黑布遮盖。②药物治疗:为患儿输血或蛋白质补充血清内蛋白质含量,纠正患儿酸中毒、水肿、贫血、心力衰竭等症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抑制吞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酶系统功能,抑制抗原抗体反应。③一般治疗法:喂葡萄糖,停止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保持低流量吸氧,补充营养,注意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结果
按病因统计,感染50例(52.1%)。其中X线胸片诊断肺炎16例,支气管炎1例,脐炎17例,败血症7例,皮肤脓疱疹9例,肠炎1例,结膜炎4例;围产期因素(低体重、头颅血肿、原发病用药、窒息、使用催产素、早产、咽下综合征、颅内出血等)26例(27.1%);母乳性黄疸9例;ABO溶血5例;胆道闭锁1例;遗传代谢病1例;不明原因4例。本组96名患儿经治疗后,适用光疗的80例患儿治愈5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16例患儿中,治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本组96例患儿共治愈64例,好转24,治疗总有效率91.7%。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2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确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显得非常重要。
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的代谢特点,>80%早产儿和60%足月儿在生后2~3d即出现黄疸,5~7d达到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d可完全消退,但未成熟儿可能延迟到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2]。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生理现象,且发生时新生儿并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因此不必特殊处理。由于葡萄糖水具有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快速排出,因此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期间可用葡萄糖水冲喝,以缓解症状[1]。另外,饥饿、哺乳不好以及各种急慢性疾病等,也可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延长或者加重,所以对这些急慢性疾病要开展积极的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极个别早产儿在血清胆红素达不到上述标准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足够的警惕,以防止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漏诊或误诊。
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如有以下表现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如生后24h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黄疸程度重,超过小腿甚至达到手心和足底;足月儿于生后2周、早产儿于生后3~4周黄疸不消退,或黄疸于消退过程中又突然加重;黄疸颜色发暗、黄疸伴发热、体温不升、吃奶少、呕吐、精神反应不好等。具体而言,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考虑为病理性黄疸[3]:①患儿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h以内就出现);②患儿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③患儿黄疸进展较快: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④患儿黄疸退而复现或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⑤患儿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发展快、后果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使患儿早日康复。
通过对本组96例新生儿黄疸病因的仔细回顾分析,可以得出新生儿黄疸的一般原因。首先为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产出的毒素以及体内具有氧化性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得红细胞的细胞膜变得极不稳定,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其次为围产期因素,包括分娩方式、用药及孕母疾病等,其中,窒息是首当其冲的病因。第3为母乳性黄疸(9.4%),近年以来,由于母乳喂养成为一种被广泛提倡的喂养方式,母乳性黄疸发病率较往年有所上升;母乳性黄疸又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认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高,且母乳量较少,加之新生儿肠蠕动性较差,胎粪延迟排出,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总之,引起黄疸的原因多且复杂重叠。大量资料表明,正确的健康宣传非常重要。对于新生儿黄疸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每天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对胆红素超过安全范围者和高危儿要及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同时,还要加强产前检查,做好产前诊断,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检测,防治孕期感染、早产、难产及各类感染,降低剖宫产率,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水分和热量的摄入,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鄢德军,王怀国,杨海军.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和早期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2013,03:150.
[2]费宝敏.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47-548.
[3]陈占稳. 浅议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早期干预治疗[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6:765-766.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皮肤呈粉红色,但大多数新生儿生后1周内皮肤黏膜变黄,医学上称黄疸。当血清中的胆红素>85.5μmol/L时才会出现黄疸,因此,新生儿黄疸又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见于80%的早产儿和>50%的足月儿[1]。胆红素具有神经毒性,严重时可能会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轻则永久损害神经,造成功能残疾,重則危及生命,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伤害。因此,对新生儿黄疸早期发现、正确诊断,从而开展针对性治疗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新生儿黄疸患儿96例,男54例,女42例;足月儿85例,早产儿8例,过期产儿3例。其中≤2d13例,3~7d50例,8~14d11例,>14d22例。黄疸出现时间≤24h6例(6.3% ),24h~7d77例(80.2%),>7d13例(13.5%)。
1.2 治疗方法
①光疗:利用波长427~475nm的蓝光或波长510~530nm的绿光进行光照治疗,轻者24~48h,较重者须照射48~72h,最长可达96h,光的亮度160~320W,灯源与患儿距离20~25cm。为了防辐射,要注意保护双眼、生殖器,用黑布遮盖。②药物治疗:为患儿输血或蛋白质补充血清内蛋白质含量,纠正患儿酸中毒、水肿、贫血、心力衰竭等症状;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抑制吞噬细胞对致敏细胞的破坏;使用糖皮质激素,促进肝酶系统功能,抑制抗原抗体反应。③一般治疗法:喂葡萄糖,停止母乳喂养,促进胆红素代谢。保持低流量吸氧,补充营养,注意保暖,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等。
2、结果
按病因统计,感染50例(52.1%)。其中X线胸片诊断肺炎16例,支气管炎1例,脐炎17例,败血症7例,皮肤脓疱疹9例,肠炎1例,结膜炎4例;围产期因素(低体重、头颅血肿、原发病用药、窒息、使用催产素、早产、咽下综合征、颅内出血等)26例(27.1%);母乳性黄疸9例;ABO溶血5例;胆道闭锁1例;遗传代谢病1例;不明原因4例。本组96名患儿经治疗后,适用光疗的80例患儿治愈57例,好转18例,无效5例;以直接胆红素升高为主的16例患儿中,治愈7例,好转6例,无效3例。本组96例患儿共治愈64例,好转24,治疗总有效率91.7%。
3、讨论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2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正确区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显得非常重要。
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的代谢特点,>80%早产儿和60%足月儿在生后2~3d即出现黄疸,5~7d达到最重,足月儿一般10~14d可完全消退,但未成熟儿可能延迟到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257μmol/L(15mg/dL)[2]。生理性黄疸是一种比较正常的生理现象,且发生时新生儿并没有不舒服的情况,因此不必特殊处理。由于葡萄糖水具有利尿作用,可使胆红素快速排出,因此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期间可用葡萄糖水冲喝,以缓解症状[1]。另外,饥饿、哺乳不好以及各种急慢性疾病等,也可使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延长或者加重,所以对这些急慢性疾病要开展积极的治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极个别早产儿在血清胆红素达不到上述标准时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有足够的警惕,以防止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漏诊或误诊。
病理性黄疸(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如有以下表现要考虑病理性黄疸,如生后24h出现黄疸,并迅速加重;黄疸程度重,超过小腿甚至达到手心和足底;足月儿于生后2周、早产儿于生后3~4周黄疸不消退,或黄疸于消退过程中又突然加重;黄疸颜色发暗、黄疸伴发热、体温不升、吃奶少、呕吐、精神反应不好等。具体而言,具备下列任何一项即可考虑为病理性黄疸[3]:①患儿黄疸出现过早(出生后24h以内就出现);②患儿黄疸程度较重: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血清胆红素>220μmol/L(12.9mg/dL)[3];③患儿黄疸进展较快:每天上升>85μmol/L(5mg/dL);④患儿黄疸退而复现或黄疸持续时间过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⑤患儿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2mg/dL)。病理性黄疸出现早、发展快、后果重,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使患儿早日康复。
通过对本组96例新生儿黄疸病因的仔细回顾分析,可以得出新生儿黄疸的一般原因。首先为感染因素,病原微生物产出的毒素以及体内具有氧化性代谢产物的堆积,使得红细胞的细胞膜变得极不稳定,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多。其次为围产期因素,包括分娩方式、用药及孕母疾病等,其中,窒息是首当其冲的病因。第3为母乳性黄疸(9.4%),近年以来,由于母乳喂养成为一种被广泛提倡的喂养方式,母乳性黄疸发病率较往年有所上升;母乳性黄疸又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晚发型母乳性黄疸,一般认为,新生儿母乳性黄疸主要是因为初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活性较高,且母乳量较少,加之新生儿肠蠕动性较差,胎粪延迟排出,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所致。
总之,引起黄疸的原因多且复杂重叠。大量资料表明,正确的健康宣传非常重要。对于新生儿黄疸应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每天进行经皮胆红素测定,对胆红素超过安全范围者和高危儿要及时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同时,还要加强产前检查,做好产前诊断,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检测,防治孕期感染、早产、难产及各类感染,降低剖宫产率,提倡母乳喂养,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水分和热量的摄入,降低新生儿黄疸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鄢德军,王怀国,杨海军.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和早期治疗体会[J]. 中国医学工程,2013,03:150.
[2]费宝敏.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与临床治疗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4:547-548.
[3]陈占稳. 浅议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早期干预治疗[J].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2,06:765-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