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颁发5周年。5年来,全国各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课间体育锻炼、课外体育训练都在有序开展,《“体育、艺术2 1项目”实施方案》得到有效执行。学生在校时间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锻炼活动,学生体能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是,不在校的节假日时间能否参与体育锻炼?有待于我们的考证。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大关中学1000名学生节假日期间参与体育锻炼现状的抽样调查,了解学生节假日体育锻炼的主要内容,活动形式及影响因素,并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
研究对象、时间与方法
研究对象 杭州市大关中学七、八、九年级1000名学生。
研究时间 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
研究方法 访谈法:对杭州市大关中学1000名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市区二级体育教研员、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中心议题为当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情况(参加人数、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及组织形式)与发展方向。问卷调查:对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50份,回收率为95%。数理统计法: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算过程借助计算机完成。逻辑分析法:对全部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结果分析
余暇时间的内涵规定: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除去学习、劳动、就餐、睡眠、交通的时间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任务重,节假日存在学习时间过长,余暇时间过短的情况。学生余暇时间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节假日学生活动内容呈多样性,但主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节假日余暇时间体育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学生余暇生活中。
从表1可见双休日和暑期活动占据第一位是“看书做作业”,偏重知识,忽视体魄锻炼现象节假日同样存在。在与家长座谈中不少家长认为杭州市中小学生实行春秋假制度缩短了孩子学习时间,对孩子成材不利,所以双休日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班,布置名目繁多的家庭作业,使双休日成了名符其实的“学习日”。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学生的余暇生活中体育活动还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除去学习、温课、作业外,节假日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看电视、打游戏机和看小说、听音乐等休闲生活,外出活动偏少。
影响学生余暇时间体育参与的因素 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体育活动参与率低,影响学生双休日、春秋寒暑假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太重,学校布置作业太多。
从表2调查结果看学生双休日、春秋寒暑期参加体育活动认识有所提高,86.7%的学生认为双休日、假日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余生活,但这种认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水平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上。从表2可见,有近40%的学生双休日、寒暑假期间不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年级升高呈越来越下降的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双休日、寒暑假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没有人陪同、外出不安全,家长不让外出锻炼、没有可活动的场地、没有活动伙伴等。
由于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初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稀少,各初中阶段虽说进行学区直升,但好的初中还是要进行考试择校,进入学校后还要进行考试,以考试成绩进行分班,进行所谓的分层教育。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给小孩加压,而大部分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加给小孩的是重复的题海战术,做不完的作业,做不完课外试题练习,放暑假学生是处在家长布置“课外学业”加压的圈子里,使他们失去双休日、暑期应有的欢乐。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补习奥数、英语等等,每天都安排的很满,家长也累,孩子也累,孩子的周末班更是如此,很多孩子反映一星期五天的紧张学习后,感到很疲劳,很想在双休日好好休息,参加体育锻炼调节轻松一下,可惜连这点时间都没有,特别是八、九年级的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早已被望子成龙的家长排得满满的。
学生双休日、寒暑假期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以青少年为重点”,体育法也明确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1h的体育锻炼日,这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国民体质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校内体育工作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校外体育几乎是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使得青少年校外的体育健身活动得不到充分保证,双休日、暑假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法定权利得不到保证。
从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看,学校实施选项教学规定学生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并能在双休日、暑假中自觉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带来了思考,学校体育教学怎样向校外这块空间延续,除了重视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传授,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是否还可作些改革,如增加一些偏重个人、运用场地器材少、受季节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在改变场地器材、作息制度等客观条件后坚持锻炼的适应能力。
表4调查项目为肺活量(ml)、1000米(分数)、2KG实心球(米)、立定跳远(米)等内容,取值为平均值、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身体素质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各项指标都有显著下降趋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自己小孩升学目标制定比较高,学生锻炼时间被大量的学习负担所占用,很多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显而易见。
为了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通过对3年初三学生布置节假日课外体育锻炼任务,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训练,如:每周末安排一次1200米的耐力训练,时间控制在4分20秒左右;俯卧撑15至20个/天,标准做法完成;仰卧起坐80个/天,标准做法;三级蛙跳3至5次/天。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比训练,学生整体素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所训练的各项内容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表5实验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教师安排学生节假日体育锻炼任务,学生按照布置的任务进行锻炼,实验数据完全按照正增长,肺活量、耐力、力量、跳跃这些项目与实验前对比,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提高,节假日有计划布置体育锻炼的任务完全有必要,特别是初三学生,平时繁忙的课业学习,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合理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适当地锻炼、调节,无论对学生的身体还是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值得推广。
双休日、假期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家中和住宅空地,体育活动的方式以小群体为主,基本上是自发的行为,学校、社区组织学生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社区往往比较注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忽视青少年节假日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认为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已出了“围墙”,学校管不了,社区又不管,因此目前学生双休日的体育活动是处于无序、无组织状态。
分析与对策
加强宣传,树立新的时空观。以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学生、家长中大力开展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宣传,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体育的空间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家庭,加强中学生“双休日、两个假期”体育的导向机制,引导学生家长正确认识校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使学生精神、身体得到调节放松,让学生到户外、到阳光中、到大自然中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社会、学校、家长要指导学生过好双休日、两个假期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双休日、假期体育学校,组织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小组,体育教师及有体育爱好和特长的家长、大学生、离退人员担任指导员。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并定期组织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开放学校体育设施,要尽快改变社区体育设施滞后,余暇体育物化不足的状况,整合体育资源,改善场地设施,让社区、少年活动中心负责假期管理并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形成双休日、假期学生体育活动网络,使体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减少假期作业量,改变“重智轻体”的现象。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形式上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要把培养体育意识、体育习惯、自我锻炼能力落到实处。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炼法。要补充从事健身指导需要的有关知识,把终身体育、娱乐体育、野外体育活动、实用生活技能的内容补充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够在双休日走出家门,到运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组建学生体育锻炼小组。学校要组织居住在附近的学生体育锻炼小组,体育教师要帮助体育锻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让学生的双休日和节假日能在锻炼小组长的带领下坚持体育锻炼。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
研究对象、时间与方法
研究对象 杭州市大关中学七、八、九年级1000名学生。
研究时间 2012年9月至2012年11月。
研究方法 访谈法:对杭州市大关中学1000名学生、部分学生家长、市区二级体育教研员、部分体育教师进行访谈,访谈的中心议题为当前学生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情况(参加人数、活动内容、活动时间及组织形式)与发展方向。问卷调查:对该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950份,回收率为95%。数理统计法: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运算过程借助计算机完成。逻辑分析法:对全部材料进行综合分析。
研究结果分析
余暇时间的内涵规定:学生在节假日的时间除去学习、劳动、就餐、睡眠、交通的时间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学习任务重,节假日存在学习时间过长,余暇时间过短的情况。学生余暇时间随着年级升高而减少,节假日学生活动内容呈多样性,但主要以学习文化课为主,节假日余暇时间体育活动还没有真正进入学生余暇生活中。
从表1可见双休日和暑期活动占据第一位是“看书做作业”,偏重知识,忽视体魄锻炼现象节假日同样存在。在与家长座谈中不少家长认为杭州市中小学生实行春秋假制度缩短了孩子学习时间,对孩子成材不利,所以双休日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学习班,布置名目繁多的家庭作业,使双休日成了名符其实的“学习日”。在调查中还发现,在学生的余暇生活中体育活动还没有放到重要的位置上。除去学习、温课、作业外,节假日学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看电视、打游戏机和看小说、听音乐等休闲生活,外出活动偏少。
影响学生余暇时间体育参与的因素 学生对参加体育活动的认识有所提高,但体育活动参与率低,影响学生双休日、春秋寒暑假日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学习负担太重,学校布置作业太多。
从表2调查结果看学生双休日、春秋寒暑期参加体育活动认识有所提高,86.7%的学生认为双休日、假日有必要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能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习效率、丰富课余生活,但这种认识还是停留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的水平上,没有真正落实到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上。从表2可见,有近40%的学生双休日、寒暑假期间不参加体育活动,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随年级升高呈越来越下降的趋势。
从表3可以看出,双休日、寒暑假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原因。调查结果发现主要原因没有人陪同、外出不安全,家长不让外出锻炼、没有可活动的场地、没有活动伙伴等。
由于义务制教育阶段的初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稀少,各初中阶段虽说进行学区直升,但好的初中还是要进行考试择校,进入学校后还要进行考试,以考试成绩进行分班,进行所谓的分层教育。家长为了不让自己的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不断给小孩加压,而大部分家长是不懂教育规律,加给小孩的是重复的题海战术,做不完的作业,做不完课外试题练习,放暑假学生是处在家长布置“课外学业”加压的圈子里,使他们失去双休日、暑期应有的欢乐。不少家长把自己的孩子从小学三年级起,就开始补习奥数、英语等等,每天都安排的很满,家长也累,孩子也累,孩子的周末班更是如此,很多孩子反映一星期五天的紧张学习后,感到很疲劳,很想在双休日好好休息,参加体育锻炼调节轻松一下,可惜连这点时间都没有,特别是八、九年级的学生,双休日和假期早已被望子成龙的家长排得满满的。
学生双休日、寒暑假期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社会环境还没有很好地形成。全民健身计划提出要“以青少年为重点”,体育法也明确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1h的体育锻炼日,这是我国发展体育事业,提高国民体质的战略举措。目前我国校内体育工作已形成一套较完善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但是,校外体育几乎是处于无序管理状态,使得青少年校外的体育健身活动得不到充分保证,双休日、暑假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的法定权利得不到保证。
从对学生校外体育活动的内容选择看,学校实施选项教学规定学生选择学习的运动项目深受学生喜爱,并能在双休日、暑假中自觉锻炼。这就给学校体育工作者带来了思考,学校体育教学怎样向校外这块空间延续,除了重视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传授,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上是否还可作些改革,如增加一些偏重个人、运用场地器材少、受季节等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项目。在体育教学中还应培养学生具有在改变场地器材、作息制度等客观条件后坚持锻炼的适应能力。
表4调查项目为肺活量(ml)、1000米(分数)、2KG实心球(米)、立定跳远(米)等内容,取值为平均值、标准差,从表中可以看出,学生身体素质存在明显的下降趋势,各项指标都有显著下降趋势,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家长对自己小孩升学目标制定比较高,学生锻炼时间被大量的学习负担所占用,很多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都得不到保障,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显而易见。
为了使学生身体素质下降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在目前这种教育体制下,通过对3年初三学生布置节假日课外体育锻炼任务,安排学生进行相应项目的训练,如:每周末安排一次1200米的耐力训练,时间控制在4分20秒左右;俯卧撑15至20个/天,标准做法完成;仰卧起坐80个/天,标准做法;三级蛙跳3至5次/天。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对比训练,学生整体素质发生明显的变化,所训练的各项内容都得到明显的提高。 从表5实验前后对比可以看出,教师安排学生节假日体育锻炼任务,学生按照布置的任务进行锻炼,实验数据完全按照正增长,肺活量、耐力、力量、跳跃这些项目与实验前对比,各项指标都有显著提高,节假日有计划布置体育锻炼的任务完全有必要,特别是初三学生,平时繁忙的课业学习,身心始终处于紧张的状态,合理利用节假日时间进行适当地锻炼、调节,无论对学生的身体还是心理都是非常有帮助,值得推广。
双休日、假期学生选择体育活动的场所主要在家中和住宅空地,体育活动的方式以小群体为主,基本上是自发的行为,学校、社区组织学生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社区往往比较注重老年人体育活动的组织,忽视青少年节假日体育活动的组织,学校认为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已出了“围墙”,学校管不了,社区又不管,因此目前学生双休日的体育活动是处于无序、无组织状态。
分析与对策
加强宣传,树立新的时空观。以多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在学生、家长中大力开展体育锻炼与健康关系的宣传,促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学校体育的空间由学校扩展到社会、家庭,加强中学生“双休日、两个假期”体育的导向机制,引导学生家长正确认识校外体育活动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一项艺术特长,使学生精神、身体得到调节放松,让学生到户外、到阳光中、到大自然中享受体育活动的乐趣。
社会、学校、家长要指导学生过好双休日、两个假期的生活,为学生设计科学合理、丰富多彩的双休日、假期体育学校,组织双休日、假期体育活动小组,体育教师及有体育爱好和特长的家长、大学生、离退人员担任指导员。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不同的体育锻炼内容,并定期组织比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开放学校体育设施,要尽快改变社区体育设施滞后,余暇体育物化不足的状况,整合体育资源,改善场地设施,让社区、少年活动中心负责假期管理并有组织地带领学生开展体育活动,形成双休日、假期学生体育活动网络,使体育活动做到经常化。
减少假期作业量,改变“重智轻体”的现象。学校体育教学在内容、形式上要进行改革,以适应学生从事课余体育锻炼的需要,要把培养体育意识、体育习惯、自我锻炼能力落到实处。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不但要研究教法,而且要使学生掌握炼法。要补充从事健身指导需要的有关知识,把终身体育、娱乐体育、野外体育活动、实用生活技能的内容补充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内容,以满足学生各方面的兴趣爱好,使他们能够在双休日走出家门,到运动场所进行体育锻炼。
组建学生体育锻炼小组。学校要组织居住在附近的学生体育锻炼小组,体育教师要帮助体育锻炼小组制定切实可行的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和运动“处方”,让学生的双休日和节假日能在锻炼小组长的带领下坚持体育锻炼。
(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市大关中学教育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