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典型人工林可燃物空间分布及潜在火行为研究

来源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9次 | 上传用户:QQ3294315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广西南宁市典型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对各林型内可燃物进行分类,采样调查、室内分析和模型预测的基础上,通过研究不同树种、灌木、草本、凋落物和腐殖质层等可燃物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负载量特征,探讨不同林型单元内的可燃物属性、结构和潜在林火行为特征。在对马尾松纯林、马尾松-大叶栎混交林和大叶栎纯林可燃物负载量空间分布与树冠火行为关系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可燃物空间连续性指数评估模型,对不同林型可燃物垂直连续性和水平连续性进行计算,评估了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树冠火发生和蔓延的可能性,提出了阻滞树冠火转化和蔓延的调控措施。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论:(1)马尾松纯林枝叶负载量最高,松栎混交林居中,大叶栎纯林最低;马尾松纯林灌木层可燃物负载量也高于松栎混交林和大叶栎纯林;各类别可燃物中,冠层大枝占比最高,1000h枯枝占比最低;马尾松纯林中易燃可燃物负载量最高(16.29 t/hm2),其次是松栎混交林(15.64 t/hm2),大叶栎纯林最低(9.00 t/hm2),易燃可燃物是关键的引燃物,与森林火灾风险密切相关,马尾松林潜在树冠火风险最高,其次是松栎混交林,大叶栎纯林极难发生树冠火。(2)采用表面积加权算法的蔓延速度(MRE=5.43%)和火焰长度(MRE=14.27%)预测效果较好,采用负载量加权算法的反应强度(MRE=4.07%)和火线强度(MRE=16.29%)预测效果较好。(3)反应强度与可燃物负载量正相关,与含水率负相关;可燃物负载量、风速和坡度对于蔓延速度均有增益效果,但当可燃物负载量增大到一定量(高点)后,蔓延速度不再增加,三个林型可燃物负载量的(蔓延速度限制)高点分别为30~32t/hm2、40t/hm2和20t/hm2;风速对于蔓延速度贡献要大于坡度,同样风速下,马尾松林火蔓延速度最高,其次是松栎混交林,大叶栎林最低。(4)基于环境因子、可燃物性质和空间位置以及林火特征,将森林燃烧等级划为低、中、高三级,推算了不同燃烧等级下的火强度、可燃物消耗量和火焰高度。整体来看,马尾松在各等级燃烧条件下所释放能量密度均较高,发生树冠火后可燃物烧损量也最大,而大叶栎纯林无法形成树冠火,仅能在0~1m区间提供适宜的地表火燃烧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最小。(5)基于Byram模型,根据平地无风条件下火焰燃烧状态、可燃物分层和冠层平均枝下高,建立了可燃物垂直连续性指数和水平连续性指数及等级。应用连续性评估模型对马尾松林和松栎混交林的可燃物空间连续性进行了定量评估,可燃物的垂直连续性高低决定地表火能否转化为树冠火,而水平连续性高低决定树冠火是否能大面积蔓延。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可燃物整体垂直连续性指数和水平连续性指数较高,均达到了高度连续,松栎混交林可燃物整体垂直连续性为低等级连续,其水平连续性为高等级连续。(6)根据火焰高度分级和Byram模型,推导了可燃物连续性负载量阈值计算公式,分别计算了马尾松林和松栎混交林不同单元内0~3m区间可燃物垂直连续性负载量阈值,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了具体的可燃物调控措施,根据二次评估结果,筛选了不同林型的最佳调控方案(马尾松纯林采取方案一中的3m修枝高度,松栋混交林采取方案一中的3m修枝高度,亦可视具体情况调整为4m修枝高度),可兼顾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持、用材林目标树种生物量提高和森林潜在火灾风险控制多目标协同管理。
其他文献
目的探究不同关节置换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中期疗效及预后生存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69例患者基本情况及随访结果,按照置换方式不同将其分
NTM肺病与肺结核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因此误诊会带来严重不利后果。为了能够有效的提高NTM肺病的诊断准确率,有必要对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影响学表现以及诊断方面等进行
水质污染控制很大程度依赖于监测能力和水质调查,包括对各类天然水源及工业、生活排水的监视。水质监视的目的是:了解水质状况,及时向有关地区、部门通报;测量水质变化长期趋势;为水质保持和根据水质标准向用水单位提供快速情报。为全面估计废水的影响和进行区域质量评价,就要进行大量的
<正>上高县政府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正在新建一个占地面积35660平方米的水稻标准化育秧工厂中心,该项目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引进、设计、施工和技术指导,引进了国内最前沿的自
以江西省庐山地区野生水生草本植物资源为试材,采用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文献方法,研究了江西九江庐山地区野生水生草本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和观赏特性,加强对当地水生植物资
兵团植保机械和农药使用技术严重落后的现状与高速发展的农药水平极不相称,已严重妨碍了农作物病虫草害的防治,带来了诸如农药有效利用率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超标、环境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