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人认为在教育活动中教师是主体,教师只要把自己的思想灌输给幼儿、把自己的知识以静态的形式传递给幼儿,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去完成任务或学会某样东西就是教育。但我认为这是非常落后的想法,我认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简单的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我就拿科学领域来说吧,我认为在科学活动中幼儿是主体,教师的角色定位在“支援者”和“引导者”。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还必须提供足够的素材,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得到观察、操作和探索的机会。首先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内容选材尽可能接近幼儿的生活,其次不能忽视活动结果评价对幼儿生活产生的影响,因为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提高幼儿积极有效地开展科学活动的重要保证。
一、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角色
1.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基础角色定位,首先是做好一名“旁观者”。教师只有做好一个旁观者,才能减少活动中口口相传的比率,才能细致地关注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判断科学活动开展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标准。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获得自我满足的愉悦,知识的传递是次要的。如果一次科学活动缺乏了幼儿的兴趣支撑,那么必然是一次失败的科学活动。
2.教师还必须做好一位“支援者”。在活动中幼儿难免会犯错,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给每一个幼儿以安全感,尊重他们的独特看法,并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是对一个合格的“支援者”的基本要求。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还应注意到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不同幼儿之间的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并充分利用这些差异性,以促进不同的孩子获得不同的成长。
3.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更应做好一名“引路人”。有一次我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寻找蜗牛,目的是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它保护自己的办法。这种动物攀枝花常见,但有的是孩子平时很少关注,有的孩子经常接触和了解。这时候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幼儿自己观察、摆弄,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及时回应或纠正,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也给了幼儿展现自我、提升经验的时间和机会。
二、提供充足的操作素材
1.科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足够的素材进行操作,这些素材能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具体的观察,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学习。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的中介和桥梁。丰富而充足的材料,会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多变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引发不同水平幼儿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入。科学活动的关键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掌握方法。充足的素材,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有敏锐的心灵和广泛的视角,关注幼儿的的兴趣和需要,就是灵活地选择活动内容,关注幼儿自发活动的焦点,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偶发性科学活动由此展开。记得有一天我们教室飞进来了一只蜻蜓掉在桌子上,孩子们非常激动,好奇心让他们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伸出手轻轻地摸一摸,并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关于蜻蜓的相关知识,孩子们眼睛一眨都不眨,听得入神极了,关于蜻蜓的知识孩子们很快就掌握,这就是开展偶发性活动的效果。
三、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联系
大班的科学活动内容几乎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但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的结果,都要注意到对生活的回归。幼儿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挑战后的收获得以落实。而回归的过程则可以有效地促动孩子们更积极地在活动中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让他们更投入地去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的发生和结果。孩子们在《自制饮料》活动中,先品尝百事可乐的味道,观察可乐是什么样的,教师再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制造可乐。
四、科学的评价
《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和接纳幼儿的个性差异”,做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每个幼儿的闪光点都能给予积极的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不要把老师的思维强灌输给幼儿,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地让其充分发挥。传统的活动方式,使教师难以展开積极的评价,只能使一部分孩子得到发展而其他孩子都成为了陪衬,渐渐地会消磨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对于幼儿后继学习和生活造成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在大班科学自由活动《有趣的气球》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给老师和同伴,有的孩子迫不急待地把我叫到他的身边,边操作手中的气球一边告诉我他的发现:“罗老师,我把气球用力一拉,它就变长了,我把手松开,气球又缩回去了。”还有一个孩子嘴里吹着大气球跑到我的面前说:“罗老师,你看,我用力一吹气球,它变大了,放开了,它又变小了。”尽管有的孩子表述的不够准确,观察的角度也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但是孩子们的这种热情却让我怎么也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美。
科学活动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掌握方法。不能以科学活动的探究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应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不怕困难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都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如此,才能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让他们愉快地走进科学的殿堂。
一、教师在科学活动中的角色
1.教师在幼儿科学活动中的基础角色定位,首先是做好一名“旁观者”。教师只有做好一个旁观者,才能减少活动中口口相传的比率,才能细致地关注到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是教师判断科学活动开展是否成功、有效的重要标准。科学活动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并从中体验到成功感,获得自我满足的愉悦,知识的传递是次要的。如果一次科学活动缺乏了幼儿的兴趣支撑,那么必然是一次失败的科学活动。
2.教师还必须做好一位“支援者”。在活动中幼儿难免会犯错,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宽容和理解,这样幼儿才会在活动中大胆地去探索。给每一个幼儿以安全感,尊重他们的独特看法,并能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这是对一个合格的“支援者”的基本要求。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还应注意到不同孩子之间的差异,认识到不同幼儿之间的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思考方式,并充分利用这些差异性,以促进不同的孩子获得不同的成长。
3.在科学活动中,教师更应做好一名“引路人”。有一次我带我们班的小朋友到户外去寻找蜗牛,目的是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它保护自己的办法。这种动物攀枝花常见,但有的是孩子平时很少关注,有的孩子经常接触和了解。这时候我没有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幼儿自己观察、摆弄,只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及时回应或纠正,这样既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也给了幼儿展现自我、提升经验的时间和机会。
二、提供充足的操作素材
1.科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有足够的素材进行操作,这些素材能帮助幼儿在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做好具体的观察,幼儿需要通过操作具体的材料来学习。材料是引发幼儿主动探究的刺激物,也是他们观察、思考和探索的中介和桥梁。丰富而充足的材料,会使每一个幼儿都能有探索的条件和机会。多变化、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要,引发不同水平幼儿的探究愿望,使他们的活动更为丰富和深入。科学活动的关键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培养兴趣,掌握方法。充足的素材,是达成这一目标的的重要保证。
2.教师要有敏锐的心灵和广泛的视角,关注幼儿的的兴趣和需要,就是灵活地选择活动内容,关注幼儿自发活动的焦点,捕捉幼儿的兴趣所在,偶发性科学活动由此展开。记得有一天我们教室飞进来了一只蜻蜓掉在桌子上,孩子们非常激动,好奇心让他们围拢在一起议论纷纷。我鼓励孩子们勇敢地伸出手轻轻地摸一摸,并向孩子们介绍一些关于蜻蜓的相关知识,孩子们眼睛一眨都不眨,听得入神极了,关于蜻蜓的知识孩子们很快就掌握,这就是开展偶发性活动的效果。
三、科学活动与幼儿的生活联系
大班的科学活动内容几乎都非常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这样有利于激发孩子们的探究热情。但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的结果,都要注意到对生活的回归。幼儿科学活动既要符合孩子们的现有水平,又要富有一定的挑战性,只有这样才能将挑战后的收获得以落实。而回归的过程则可以有效地促动孩子们更积极地在活动中思考为什么和怎么办,让他们更投入地去观察事物和思考事物的发生和结果。孩子们在《自制饮料》活动中,先品尝百事可乐的味道,观察可乐是什么样的,教师再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制造可乐。
四、科学的评价
《3~6岁幼儿发展与指南》中提到要“尊重和接纳幼儿的个性差异”,做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应该对每个幼儿的闪光点都能给予积极的肯定,增强他们的信心,让每一个幼儿都能得到不同水平的发展。开展活动时要注意幼儿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差异性和选择性,不要把老师的思维强灌输给幼儿,尽量让幼儿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并尽情地让其充分发挥。传统的活动方式,使教师难以展开積极的评价,只能使一部分孩子得到发展而其他孩子都成为了陪衬,渐渐地会消磨孩子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对于幼儿后继学习和生活造成难以消除的负面影响。在大班科学自由活动《有趣的气球》中,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将自己的发现告诉给老师和同伴,有的孩子迫不急待地把我叫到他的身边,边操作手中的气球一边告诉我他的发现:“罗老师,我把气球用力一拉,它就变长了,我把手松开,气球又缩回去了。”还有一个孩子嘴里吹着大气球跑到我的面前说:“罗老师,你看,我用力一吹气球,它变大了,放开了,它又变小了。”尽管有的孩子表述的不够准确,观察的角度也与教师的要求相差甚远,但是孩子们的这种热情却让我怎么也不能吝啬自己的鼓励和赞美。
科学活动不是师生之间的静态知识传递,而是在老师引领下,通过幼儿自身的活动,以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以及寻求答案等一系列的探索活动,激发幼儿兴趣,掌握方法。不能以科学活动的探究结果作为评价的单一标准,应注重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特别是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大胆猜想、不怕困难和勇于尝试的精神,都要予以及时的鼓励和赞扬。如此,才能培养出“好奇、好问、好动”的孩子,让他们愉快地走进科学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