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高瞻远瞩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具有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对于化解经济危机,也具有根本性的作用。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在收获了经济总量的累累硕果中再一次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跨越、自我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和成功迈进。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探索与努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三。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由于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再加上受经济发展阶段各种因素制约,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取得优越性的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科学分析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尤其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和冲击,理智地认识到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更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上来,提出了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这一伟大任务。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增长”与“发展”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有了更加成熟的认知和更加科学的追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强调的是国民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则是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国民财富为物质手段,推动实现更为广阔全面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是一个更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是一个有利于举国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以人为本的科学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好”。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我们的企业不要仅仅沉醉于已经取得的物质成果的量,更要思考物质成果建设的质,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快”。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看到就要早转变,早转变才能早主动;快转变才能快成熟,快成熟才能快受益。近年来,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纷纷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也紧锣密鼓,高耗低效行业加速退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得到优先发展。从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东山再起,到环渤海经济圈的闪亮登场,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的规模化突进,到成渝城乡统筹的快速成长,他们的发展无疑不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持经济增长的格局,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败在“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势必促进全球经济重组加快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非“创新驱动型”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要,主动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转变、质量上提升、规模上膨胀。
危机逼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促进危机化解。只要全国同心、上下努力,我们就会逆风起飞,在危机中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从经济增长方式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是在收获了经济总量的累累硕果中再一次实现了自我突破、自我跨越、自我提升,是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实践和成功迈进。
我国经过改革开放30年来不断探索与努力,经济增长方式取得了明显进步,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位列全球第三。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看到,我国由于客观存在的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差距大等基本国情,再加上受经济发展阶段各种因素制约,经济增长方式并没有取得优越性的突破。党的十七大报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来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科学分析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尤其当前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影响和冲击,理智地认识到必须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更有利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向上来,提出了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经济发展方式上来这一伟大任务。这一转变,不仅仅是“增长”与“发展”两个字的改变,而是包含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在涵盖经济增长方式的同时,体现了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理念上的深化、道路上的拓展、国际环境认识上的提升,反映了我们党和国家对发展有了更加成熟的认知和更加科学的追求。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经济增长强调的是国民财富总量的不断增加;经济发展则是以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国民财富为物质手段,推动实现更为广阔全面的经济、社会、人文发展目标。经济发展是一个更能全面反映社会进步程度的概念,是一个有利于举国百姓共享发展成果的以人为本的科学概念。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核心是“好”。我们不仅要继续保持发展得快,更要注重发展得好,正确处理好“快”与“好”的关系。我们的企业不要仅仅沉醉于已经取得的物质成果的量,更要思考物质成果建设的质,在追求量的增长的同时,更加注重质的提升,坚持好字当头,好中求快,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要“快”。实践证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早看到就要早转变,早转变才能早主动;快转变才能快成熟,快成熟才能快受益。近年来,从中央企业到地方国企,纷纷打响节能减排攻坚战;各地产业结构调整也紧锣密鼓,高耗低效行业加速退出,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制造业得到优先发展。从东三省老工业基地的东山再起,到环渤海经济圈的闪亮登场,从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带的规模化突进,到成渝城乡统筹的快速成长,他们的发展无疑不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和发展方式不断转变的结果,从根本上改变了依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支持经济增长的格局,走上了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败在“适”。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势必促进全球经济重组加快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呈现出高技术化、服务化、生态化的特征。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还处在“要素驱动型”而非“创新驱动型”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我们的企业应该积极适应国际经济发展需要,主动与国际经济发展接轨,从根本上提升经济整体素质,形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真正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转变、质量上提升、规模上膨胀。
危机逼迫转变发展方式,科学发展促进危机化解。只要全国同心、上下努力,我们就会逆风起飞,在危机中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