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张掖地区存在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在50多年的鼠疫自然资源地的调查和如今分析进行的鼠疫检测过程中,共从动物及媒介动物体内分离鼠疫菌224株。从当今动物(旱獭)媒介动物的鼠疫菌检出情况看,该地疫情比较活跃。今后的综合防治工作应该加强。
关键词张掖;动物鼠疫;防治;旱獭
【中图分类号】R254.8
一、疫源地概况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一般先于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之间流行,主要经蚤叮咬而传播,亦可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而且该菌还曾被不法之徒用于生物恐怖活动,因此鼠疫不仅对疫区人民的健康构成危害,还严重威胁国家生物安全。
张掖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居河西走廊中部,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依祁连山与青海接壤;西、西北与本省酒泉地区相连;东、东北与金昌市、武威地区毗邻。自1961年首次肃南康乐区扎科牛场天桥湾门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证实张掖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通过疫源调查和鼠疫检测,现已查清肃南和山丹为鼠疫疫源县。疫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5占全省疫区面积的1/6。
1、主要宿主动物及分布特征
在动物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中,比较完整的是1964年民乐县扁都口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其中记录了啮齿动物l2种。本地区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虽然在山丹军马三场从小家鼠和灰仓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但经鼠疫细菌学生化鉴定仍为“旱獭亚种”。
在肃南境内的广阔区域,为旱獭在当地长期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此区域内,旱獭数量较多,分布也较广,有獭面积达93.89万hm2,为当地动物种群的优势群落。其数量分布不受草甸草原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因此,旱獭数量及洞群配置也随地形而变化,多集中在山地阳坡和山麓平原,林间草地分布较少,旱獭分布呈带状、岛状的混合分布。由于70年代大面积药物杀灭和监测过程中的连续捕捉,旱獭数量相应有所下降且保持稳定。本疫源地内旱獭地面活动时间最早是3月下旬,这与东祁连山山地气候因素有直接关系。5月开始大量出现,地面活动相对增多,6月下旬到7月初,幼仔出洞,促使数量增多,8月保持相对稳定,l0月中旬到l0月底由于气候较冷,地面活动随之减少,11月初则全部进入冬眠期。
2、主要传播媒介
张掖地区旱獭体外寄生蚤主要由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和腹窦纤蚤深广亚种组成,也是旱獭动物鼠疫的自然感染蚤,前者为当地主要传播媒介,由于三者各自生态习性的差异,后二者也起到有效媒介的作用,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构成鼠疫自然疫源性在自然界长期循环的条件之一。
3、动物鼠疫流行特征
在张掖市旱獭鼠疫的年际流行方面,动鼠疫表现特征为:60~70年代本地区旱獭鼠疫呈间断的散在发生,没有连续性,20年从旱獭等动物检出鼠疫菌仅26株。自1982年以来局部地带呈现为小暴发流行,至2012年的30年当中,每隔1年出现一次小的波动,间隔10年出现一次大的波动。
二、防治及对策
张掖地区鼠疫疫源地范围广,面积大,疫情复杂,其动物间鼠疫随时可引起人间鼠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消灭鼠疫疫源性的可行措施。鼠防工作的重点应以监测动物鼠疫,预防和控制人间鼠疫为主。针对鼠疫传播的三个环节,结合鼠疫流行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加强鼠疫监测,密切鼠疫动态,严防波及人间鼠疫
鼠疫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尽早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的预测预报及考核防治工作效果,为综合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
首先应做好重点地区的鼠疫监测、重大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预防性监督监测和卫生学处理工作。二是要将固定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的建设,使监测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方法的进行。三是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搜寻病死鼠和历史疫点周围、流行高峰季节、鼠疫血清学的监测上。同时在旱獭活动季节、发生动物疫情、人间疫情或毗邻地区鼠疫流行有传入可能时,应加强公路主干道及火车站的交通卫生检疫,严格管理和监督进入疫区的车辆、人员及物资的处理,防止鼠疫的传入或传出,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启动鼠疫疫情控制预案,一定要严防死守,把鼠防工作落到实处,把疫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有组织地开展灭獭灭鼠,降低獭(鼠)密度
根据鼠疫监测结果,结合《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全国防治鼠疫规定》等要求,当獭、鼠、蚤密度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如旱獭密度应控制在0.1只/km以下)时,应在疫源地内的交通沿线、旅游区和人口集中区域有组织地开展灭獭、灭鼠和灭蚤工作,以降低种群密度,控制动物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在旅游风景区的疫源地内要及时开展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并有组织地进行灭獭、灭鼠工作,降低和削弱鼠疫宿主动物密度,防止动物鼠疫流行。同时,要杜绝无组织地零散猎獭活动,同时应做好进入疫区人员的个人防护及宣传教育。
3、加大政府行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重视鼠疫发生或流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必须把鼠疫防制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给予重视和支持。第一,强化组织领导。鼠疫监测与防治,它涉及到财政、交通、森林、公安、环保、旅游、工商等各个部门,仅仅依靠卫生一个部门无法完成。第二,强化技术支持。应根据实际情况,各地设立鼠防专项经费,改善鼠防人员待遇,稳定鼠防人员技术队伍,并根据研究进展,加强技术交流,不断更新技术装备,以适应鼠疫发生的疫情特点,提高鼠疫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
4、加强宣传教育,做到“三报三不”
在疫区应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单、板报标语、讲座培训、考核竞赛等多种方式,对进出疫源地人员及当地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鼠防知识宣传教育,使其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性和鼠疫的防治措施,使“三报三不”(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急死病人。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源区)制度落到实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鉴于动物疫情复杂,应强化疫情观念,尤其是决策机构的各级领导,要克服因无人间鼠疫发生而放松警惕性的麻痹思想,使其充分认识到鼠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鼠防工作确实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而落到实处。
关键词张掖;动物鼠疫;防治;旱獭
【中图分类号】R254.8
一、疫源地概况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一般先于鼠类及其他野生动物之间流行,主要经蚤叮咬而传播,亦可经呼吸道吸入而感染,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而且该菌还曾被不法之徒用于生物恐怖活动,因此鼠疫不仅对疫区人民的健康构成危害,还严重威胁国家生物安全。
张掖地区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居河西走廊中部,北与内蒙古相接;南依祁连山与青海接壤;西、西北与本省酒泉地区相连;东、东北与金昌市、武威地区毗邻。自1961年首次肃南康乐区扎科牛场天桥湾门喜马拉雅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菌,证实张掖地区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通过疫源调查和鼠疫检测,现已查清肃南和山丹为鼠疫疫源县。疫区面积占全区面积的1/5占全省疫区面积的1/6。
1、主要宿主动物及分布特征
在动物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中,比较完整的是1964年民乐县扁都口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报告,其中记录了啮齿动物l2种。本地区旱獭为主要宿主动物,虽然在山丹军马三场从小家鼠和灰仓鼠体内分离出鼠疫菌,但经鼠疫细菌学生化鉴定仍为“旱獭亚种”。
在肃南境内的广阔区域,为旱獭在当地长期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在此区域内,旱獭数量较多,分布也较广,有獭面积达93.89万hm2,为当地动物种群的优势群落。其数量分布不受草甸草原不同的植被群落而发生显著变化,主要受地形的影响。因此,旱獭数量及洞群配置也随地形而变化,多集中在山地阳坡和山麓平原,林间草地分布较少,旱獭分布呈带状、岛状的混合分布。由于70年代大面积药物杀灭和监测过程中的连续捕捉,旱獭数量相应有所下降且保持稳定。本疫源地内旱獭地面活动时间最早是3月下旬,这与东祁连山山地气候因素有直接关系。5月开始大量出现,地面活动相对增多,6月下旬到7月初,幼仔出洞,促使数量增多,8月保持相对稳定,l0月中旬到l0月底由于气候较冷,地面活动随之减少,11月初则全部进入冬眠期。
2、主要传播媒介
张掖地区旱獭体外寄生蚤主要由斧形盖蚤、谢氏山蚤和腹窦纤蚤深广亚种组成,也是旱獭动物鼠疫的自然感染蚤,前者为当地主要传播媒介,由于三者各自生态习性的差异,后二者也起到有效媒介的作用,它们的有机结合,是构成鼠疫自然疫源性在自然界长期循环的条件之一。
3、动物鼠疫流行特征
在张掖市旱獭鼠疫的年际流行方面,动鼠疫表现特征为:60~70年代本地区旱獭鼠疫呈间断的散在发生,没有连续性,20年从旱獭等动物检出鼠疫菌仅26株。自1982年以来局部地带呈现为小暴发流行,至2012年的30年当中,每隔1年出现一次小的波动,间隔10年出现一次大的波动。
二、防治及对策
张掖地区鼠疫疫源地范围广,面积大,疫情复杂,其动物间鼠疫随时可引起人间鼠疫。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无消灭鼠疫疫源性的可行措施。鼠防工作的重点应以监测动物鼠疫,预防和控制人间鼠疫为主。针对鼠疫传播的三个环节,结合鼠疫流行的特点,因地因时制宜地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
1、加强鼠疫监测,密切鼠疫动态,严防波及人间鼠疫
鼠疫监测的目的和任务是尽早发现疫情,掌握疫情动态,做好疫情的预测预报及考核防治工作效果,为综合防治提供信息和依据。
首先应做好重点地区的鼠疫监测、重大工程项目施工前的预防性监督监测和卫生学处理工作。二是要将固定监测与流动监测相结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的建设,使监测工作有组织、有步骤、有方法的进行。三是监测的重点应放在搜寻病死鼠和历史疫点周围、流行高峰季节、鼠疫血清学的监测上。同时在旱獭活动季节、发生动物疫情、人间疫情或毗邻地区鼠疫流行有传入可能时,应加强公路主干道及火车站的交通卫生检疫,严格管理和监督进入疫区的车辆、人员及物资的处理,防止鼠疫的传入或传出,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迅速启动鼠疫疫情控制预案,一定要严防死守,把鼠防工作落到实处,把疫情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2、有组织地开展灭獭灭鼠,降低獭(鼠)密度
根据鼠疫监测结果,结合《全国鼠疫监测工作方案》、《全国防治鼠疫规定》等要求,当獭、鼠、蚤密度达到或超过规定标准(如旱獭密度应控制在0.1只/km以下)时,应在疫源地内的交通沿线、旅游区和人口集中区域有组织地开展灭獭、灭鼠和灭蚤工作,以降低种群密度,控制动物鼠疫的发生和流行,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在旅游风景区的疫源地内要及时开展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并有组织地进行灭獭、灭鼠工作,降低和削弱鼠疫宿主动物密度,防止动物鼠疫流行。同时,要杜绝无组织地零散猎獭活动,同时应做好进入疫区人员的个人防护及宣传教育。
3、加大政府行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各级政府要重视鼠疫发生或流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和影响,必须把鼠疫防制工作列入政府议事日程,给予重视和支持。第一,强化组织领导。鼠疫监测与防治,它涉及到财政、交通、森林、公安、环保、旅游、工商等各个部门,仅仅依靠卫生一个部门无法完成。第二,强化技术支持。应根据实际情况,各地设立鼠防专项经费,改善鼠防人员待遇,稳定鼠防人员技术队伍,并根据研究进展,加强技术交流,不断更新技术装备,以适应鼠疫发生的疫情特点,提高鼠疫监测的准确性、及时性。
4、加强宣传教育,做到“三报三不”
在疫区应通过广播电视、宣传单、板报标语、讲座培训、考核竞赛等多种方式,对进出疫源地人员及当地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鼠防知识宣传教育,使其了解鼠疫对人类的危害性和鼠疫的防治措施,使“三报三不”(报告病死鼠、獭;报告疑似鼠疫病人;报告不明原因的高热病人、急死病人。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源区)制度落到实处,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鉴于动物疫情复杂,应强化疫情观念,尤其是决策机构的各级领导,要克服因无人间鼠疫发生而放松警惕性的麻痹思想,使其充分认识到鼠防工作的重要性和长期性,使鼠防工作确实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而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