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的教学改革,强调是师生共同发现、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课堂教学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论向重过程转变。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机会,要为学生参与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以及较为宽松的环境。学生只有主动参与音乐课教学,才能体会成功的欢乐,提升展示自我的自信,心体验合作的愉快。参与为了体验、体验为了发展,为了激发学生音乐欣赏课的参与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思考: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而他们都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论多大,只有当学生主动愿意接受时,他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无用武之地。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结构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知识的倾向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参与甚少,或是由于忽视学生参与,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那就事倍功半。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十分重要。中专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相比中学生较快一些,学生渴望教师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和他们交朋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与成人相比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教师如果不很好的了解这一点,即使你有很高的学识,很扎实的基本功,也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教学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提供音乐欣赏参与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把音乐欣赏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追求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教师要以设计者的角色出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自我表现的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
(一)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不仅仅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促进了课堂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培养了音乐欣赏能力。课前参与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或是按照教师的布置,做好课前准备。
(二)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堂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方面,课堂参与既要有参与的深度即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还要具备参与的广度,即参与要面向全班,二者结合,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三、创设参与音乐欣赏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音乐欣赏课强调主体的情感体验,而影响体验的快慢、深浅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加强音乐欣赏的情景创设,创设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情景和环境来渲染音乐气氛,诱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产生想象,这是促进学生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首先要应用“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音乐情景
创设情景需要选择美的突破口,语言便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韵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能烘托出美的基质,因此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传播者,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才能以情带情,情感被激发,美感自然生成。
(三)注意提问的语言,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音乐活动中展现自己
教师不但要当好课堂上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自己融入音乐,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机智应变,善于调控场面,这样才能化课堂气氛中的枯燥为幽默有趣,化抽象为具体。语言要注重启发性,要在提问中启发,提问应是鼓励性的,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取得成功的满足,哪怕不能回答或是答错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语言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只有鼓励,学生才敢于发言、敢于参与、敢于超越;只有受到鼓励学生才有所发现与创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手段,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环境,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提前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歌曲,使学生感到进入音乐世界,与周围环境很快融为一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感情。为培养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
当今社会,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接受音乐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课堂。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变化,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被动地听或是简单地了解有限的曲目或知识,而是应该指导学生自己走近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音乐生活,将音乐的美融进心灵。因此,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音乐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清师生的角色、身分,摆正各自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接受者,而他们都是一个个具有纷繁复杂心理活动的、活生生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不论多大,只有当学生主动愿意接受时,他的作用才能得到发挥;反之,如果学生不愿意接受,再大的作用也无用武之地。因此,为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而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恰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
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分强调学科本身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结构的严密性,过分注重知识的倾向性,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就会导致学生参与甚少,或是由于忽视学生参与,作为教师如果你不真正了解学生的兴趣,不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用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去进行教学活动,那就事倍功半。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音乐欣赏活动中十分重要。中专阶段,学生的心理成长相比中学生较快一些,学生渴望教师理解他们,与他们平等相处,和他们交朋友,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们的喜、怒、哀、乐,虽然与成人相比在内容上略有差异,但本质上是一样的,教师如果不很好的了解这一点,即使你有很高的学识,很扎实的基本功,也不能使学生对你产生足够的信任,教学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二、提供音乐欣赏参与的空间,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把音乐欣赏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建立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追求和谐、轻松双向交流的教学气氛,教学中教师要以设计者的角色出现,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体验,自由尝试和自我表现的条件,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来。
(一)课前参与
课前参与不仅仅为课堂教学奠定了基础,同时激发了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促进了课堂学习,更为学生学会收集、组织、分析、加工、运用信息提供了锻炼的机会,培养了音乐欣赏能力。课前参与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教材,初步了解所学知识,或是按照教师的布置,做好课前准备。
(二)课堂参与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发展能力的主渠道,因此课堂参与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非常关键的一方面,课堂参与既要有参与的深度即学生是否充分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还要具备参与的广度,即参与要面向全班,二者结合,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三、创设参与音乐欣赏的情景,激发学生参与欲望
音乐欣赏课强调主体的情感体验,而影响体验的快慢、深浅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加强音乐欣赏的情景创设,创设一些与音乐教学有关的情景和环境来渲染音乐气氛,诱发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产生想象,这是促进学生参与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首先要应用“美的教学语言”创设美的音乐情景
创设情景需要选择美的突破口,语言便是美的化身,它具有节奏美、音调美、韵律美等特点,而美的语言在审美活动中,更能烘托出美的基质,因此教师既要成为音乐作品的欣赏者,又要成为传播者,让学生置身于情景、声交融的场面,真正领会教学语言和音乐语言带来的美感。课堂上,教师应学会释放情感的智慧,才能以情带情,情感被激发,美感自然生成。
(三)注意提问的语言,使每个学生大胆的在音乐活动中展现自己
教师不但要当好课堂上的设计者,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把自己融入音乐,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和“心灵朋友”。这就要求教师要机智应变,善于调控场面,这样才能化课堂气氛中的枯燥为幽默有趣,化抽象为具体。语言要注重启发性,要在提问中启发,提问应是鼓励性的,从简单入手让学生取得成功的满足,哪怕不能回答或是答错的问题,也要及时给予鼓励。语言的可塑性很强,所以只有鼓励,学生才敢于发言、敢于参与、敢于超越;只有受到鼓励学生才有所发现与创新。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诱发兴趣
通过多媒体手段,发挥声音和画面的同步作用,增加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学习兴趣。音乐课应努力创设与其它学科不同的环境,当学生进入教室时,教师提前放一段旋律优美的音乐或歌曲,使学生感到进入音乐世界,与周围环境很快融为一体,这样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听觉能力,同时也增加了师生的感情。为培养学生兴趣,我们可以把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
当今社会,音乐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面对的学生,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他们接受音乐的途径,早已不仅仅是课堂。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教师的职责已发生了变化,音乐欣赏教学不能只教学生被动地听或是简单地了解有限的曲目或知识,而是应该指导学生自己走近音乐、认识音乐、热爱音乐,让学生去创造自己的音乐生活,将音乐的美融进心灵。因此,音乐教师自身的现代课堂教学意识和素质亟待提高,应通过掌握和运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刻苦钻研音乐专业理论,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清师生的角色、身分,摆正各自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