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景物描写的层次感

来源 :科学时代·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54321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元代作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在借景抒情的时候,非常注意景物描写的层次感,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层次感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景物描写;层次感
  虽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一共有三首,但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却是第一首:“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而对于另外两首:“平沙细草斑斑,曲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西风塞上胡笳,明月马上琵琶,那底昭君恨多。李陵台下,淡烟衰草黄沙。”则知之甚少,致使人们提及《天净沙·秋思》的时候,马上想起的就是“枯藤老树昏鸦”。
  究其原因,表面上看,是各家在选编马致远作品的时候有所侧重,对后面的两首只字不提,例如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下编第一册),只收录了2首马致远的小令,一首是《寿阳曲·远浦归帆》:“夕阳下,酒旆闲,两三航未曾着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断桥头卖鱼人散。”另一首就是《天净沙·秋思》的第一首“枯藤老树昏鸦”,而马致远的另外113首小令,对于读者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
  而更本质的原因,是第一首的景物描写比后面的两首更加具有层次感,从而营造了苍凉衰败的意境,抒发了悲戚哀怨的情感,成为悲秋的名篇。
  悲秋,是中国诗歌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自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之后,骚人墨客在仕途无望之时,都会像宋玉一样,借景抒情,把秋天的景物着力渲染一番,以抒发他们心中的那份悲凉与绝望。《天净沙·秋思》作为“秋思之祖”,其精妙处,却是在秉承这一传统的同时,不是单纯地排列景物,而是十分注重景物的层次安排,形成了时间与空间、人与物、个人与群体、自然与社会相交织的立体画面,使全曲的抒情效果远远好于后面的两首曲子,更加具有艺术震撼力。
  虽然学术界不乏对该首小令的溢美之词,如刘大杰先生认为,“《天净沙》一曲,更为杰出,在短短二十八个字里,刻画出一副非常真实动人的秋郊夕照图,由苍凉的景色,反映出旅人飘泊的情怀。作者将许多自然的鲜明形象,精巧地凑合组织起来,灌输着富于诗情的血液,使那些孤立的现象,形成一个有机地不能分离的整体美。”(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下卷874页)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说:“这是马致远小令中最著名的一支。作者以凝练的语言,通过一幅秋郊夕照图的描绘,准确而委婉地刻画出旅人飘泊的心境。前三句用九个并列的实词,把九种不同的景物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下编第一册95页)
  但都是单纯地分析景物本身,没有关注景物之间的层次安排,因此也就不能从层次感的角度对该首小令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
  一、时间与空间层次
  在该首小令景物描写的层次中,最直观的是景物的时间与空间层次。时间的层次体现在瞬间被定格的景物中,如果说“枯藤老树昏鸦”体现着生命由繁茂到衰亡的漫长时间和自然界昼夜交替的时间变化,那么“古道西风瘦马”,则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漫长进程和自然界季节的时间变化,而且包含着个人艰难求索、奋斗与追求的漫长时间。“夕阳西下”同样表现了自然界的昼夜交替,但较之“昏鸦”的“昏”,却更加直接地把趋近黑暗和绝望的感觉写了出来。伴随着这些代表时间的景物,是直接代表空间的“天涯”和展示空间布局的或高高挺拔或曲折扭曲的老树、或精致或简陋的小桥、或湍急或舒缓的流水、或富贵或清贫的人家,还有直通天涯、漫长不知所终的古道。这些景物,把时间和空间灵活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视觉上的立体交叉的画面,时间决定着景物,而景物又在展示着空间的同时,体现着时间,时空的层次感非常分明,不待辨析自能一目了然。
  二、人与物的层次
  人与物的层次,是该首小令景物描写的第二个层次。在秋夕羁旅的画面中,我们既看到了作为植物的枯藤老树,也看到了作为动物的昏鸦瘦马,甚至还有无生命却永恒存在的西风、夕阳、流水,在这些自然物之外,作为统领全篇的,则是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中的“人”。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小令中所有景物中的“物”,都不过是为了有情的“人”而存在。不是所有的秋景都令人伤情,刘禹锡《秋词》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但由于人的断肠,才从众多的秋景中,屏蔽了令人愉悦的景物,而选择了令人伤感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瘦马,所有的植物与动物的景物,都是为了指向断肠人的这份孤独与痛苦,那匹瘦马,载着也许是失意也许是从未得意过的文人,不知道是从繁华的都市走出,还是继续向诱人的官场走去?没有衣锦还乡,没有意气风发,瘦马的落魄,既是断肠人的落魄,昏鸦的归巢,既是断肠人思乡的写照。小桥边的人家,那份温馨与宁静,正是天涯游子心中企盼的港湾。人与物相伴,物与人相衬,既相分别又相依存,层次分明而又情感相通,共同营造了凄迷哀怨的意境,
  三、个人与群体的层次
  小令中景物描写的第三个层次,是个人与群体的层次。“小桥流水人家”中,代表从此岸到彼岸的希望的桥、代表着生命力的流水、代表着多人一起生活的人家,共同构成一幅温馨幸福、和谐宁静的乡村生活画卷,属于群体生活的一部分。而“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在天涯”则属于个体的层次。多少文人墨客抱着兼济天下的雄心,迎着萧瑟的西风,走过漫漫古道;行者本已孤独,那堪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幸福作为陪衬!这时候的诗人,似乎是灵与肉的分离体,他把自己的灵魂,高高飘扬在空中,如电影镜头般俯视着孤独行走在大地上的自我的肉身,在别人幸福的群体生活中感受自我的痛苦的个体人生。
  四、自然与社会的层次
  小令中最高境界的层次感,是具有深奥哲学韵味的自然与社会的层次。作者以天地人的大视角,洞察自然、社会、内心的一切存在和变化。自然界的秋天,西风凋落了曾经繁华丰硕的树叶,老去了曾经挺拔粗壮的树干,也枯黄了曾经柔软缠绵的青藤,在这不可抗拒的自然运化中,一切都无能为力。正如李白《日出入行》所感叹:“谁挥鞭策趋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季节在变换,日月在更迭,夕阳的余晖,挽不回曾经的光芒,黄昏中鸣叫的乌鸦,寻找着归巢的温暖,小桥下的人家,勾起了旅人思乡的情感,也许一切都很平凡,也许没有厚禄高官,但是,一家人共处的天伦之乐,会引起多少漂泊者发自心底的艳羡?
  在枯藤老树昏鸦这样衰败的自然景物中,大地苍凉、流水无言,羁旅的愁思,如浓雾般笼罩着画面,并从画面中弥漫开来,丝丝缕缕、游荡漂浮,浸染着每一位读者的情绪。作者通过自然与社会的景物描写,将多层次的开阔的视野与细腻的情思相结合,抒发诗人的落魄失意情怀。诗人通过一个个自然和社会的景物的组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抒发出悲戚低回、忧郁伤感的情绪。
  王国维评论《天净沙·秋思说》: “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人间词话与人间词》45页)。正是由于马致远借鉴了唐诗借景抒情、以情取景的特点,才能在写景的时候,将景物的层次感很好地展现出来,使得本首小令情景交融,成为悲秋的佳作。
  参考资料:
  [1]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一版.
  [2]刘大杰著《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第二版.
  [3]王振铎《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5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常晓婷,女,1985年生,铁岭人。2007年毕业于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商务英语专业,现为大连沙河口区金贝贝潜能开发幼儿园教师。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血铅结果的因素,提出更加合理、准确的血铅测定和计算方法。方法采用WS/T 20-1996血中铅的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测定方法,用GBW 09139冻干牛血铅标准物质进行质量
虽然近几年杭城先后有一些楼盘以“花园洋房”的定位出现,然而,什么是“花园洋房”,它代表的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对普通市民来说却依然是“雾里看花”。事实上,花园洋房起源于1
信息技术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不仅是推动信息技术课程顺利开展的主要因素,还决定了一所学校的信息化发展进程。文章以农n村高中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探讨
在高校办学过程中,党务工作发挥着极端重要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思想工作的开展,同时也能为其他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本文n结合高校党务工作的开展以及相关的讨论研究,对高校党务工作
英语阅读课堂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进行语言输入的一个重要的平台.在英语阅读课堂上,学生既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理解的水平,又能在文本阅读的过程当
期刊
年仅三十三岁的辽宁省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同志,应我刊编辑部邀请于十一月十六日在沪向一千余名中学语文教师作题为“研究学生心理,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学术报告。听众反响
会议
教育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发展规律的科学,将英语教学指向生态学视域,凭借猜测推理、有效互动、迁移阅读、联系文化等方式,促进学生进行英语深度学习,提高学生
期刊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了“三全育人”这一概念,三全育人也成了新时期各高校人才培养与教育中的指导思想。通过对部分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