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質等。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
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1 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帮他们冲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后,他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2 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在熟读课文《月亮湾》之后,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3 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学习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有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一: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恩,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断二: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或许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穷,但是他一定要靠钓鱼充饥吗?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间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
生:老师刚才介绍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败,导致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心里感到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也很久了,想亲人又不能即刻团聚,因此感到孤独。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孤傲的人。
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有学生提出“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钓鱼”时,第一位教师只能与学生交流一点肤浅的认识,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使课堂交流显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因此,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关键词】语文;创新;思维
语文新课堂上,我们应当让学生学会什么?应当使他们有怎样的收获?我想,除了使他们具有初步的“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应当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让课堂充满人文灿烂的阳光,以此影响学生的心灵和品德,为学生的人生打上人文精神的底色。
就语文教育而言,谈人文性离不开教材、教师和学生,而其最终归宿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关注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天性,发展学生的个性,启迪学生的灵性,诱发学生的悟性,促进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积极的情感态度,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语文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顺应和充分体现学习者的人性的需求,把一个“自然人”培养成一个“社会人”,学生的健康发展乃人文性最根本、最彻底、最成功的体现。因此,站在学生健康发展的高度,教师应努力搭建民主、科学、平等的平台,为学生而教,为学生的发展而教,依照学生的学习规律设计教学,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撑起一片自由、和谐、明朗而多彩的天空。
1 拓宽思维空间, 提高创新能力
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不断脱俗、不断进入新的领域和境界,是“人文精神”的突出的标志之一。新课程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帮助学生拓宽思维空间,提高创新能力。学生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识,当我们帮他们冲破思维定势,拓宽思维空间后,他们纷纷展现了自己独特的个性和不凡的见识,创新能力也自然得到了提高。
2 珍视独特体验,享受审美情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多为名家名篇,大多文质兼美,含有丰富的美育因素,因此,在阅读中“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摘自《语文课程标准》)。在熟读课文《月亮湾》之后,一位教师另辟蹊径,利用绘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学生用彩笔将各自体会到的美丽的月亮湾画下来。孩子们群情振奋,开始紧张而投入地作画。20多分钟后,学生陆续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大家纷纷拿出自己的杰作分组交流、欣赏,并推选了组内最出色的几幅。作品虽然简单稚嫩,但月亮湾主要景物的特点、神韵却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孩子们的画中。后来,教师又请几位小画家走上讲台,为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学生们俨然人人是小老师,有的从课文中找到自己作画的依据,声情并茂地朗读这段文字;有的把整篇课文作为自己作品的解说词;还有的进行了大胆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月亮湾介绍给同学……从读文理解,到作画悟情,再到析画赏美,学生运用自己独到的审美观,还原课文的内涵和意境,缩短了与作者的心灵距离,从而感受到了作者眼中的“美”,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
3 召唤人文意识,渗透人文关怀
学习了古诗《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后,一位学生提出一个疑问:“这么冷的天,这位老翁为什么还要去钓鱼?”有两位教师分别是这样处理的:
片断一: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恩,有些道理。大家明白了吗?
学生若有所思,好像懂了。
片断二:
生:那是因为老翁爱吃鱼。
生:我认为是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
师:同学们,或许那老翁家里真的很穷,但是他一定要靠钓鱼充饥吗?他真在钓鱼吗?
生:不是。
师:其实在干什么?钓什么呢?
生:老翁在欣赏冰天雪地间晶莹剔透的美景。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坚强,你瞧,他能在冰天雪地、寒风凛冽的环境下钓鱼。
生:在告诉人们他非常孤独。
生:老师刚才介绍说柳宗元是一个革新派,但由于革新失败,导致被贬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去做官。我想柳宗元是因为不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而心里感到失落、难过;再说离家也很久了,想亲人又不能即刻团聚,因此感到孤独。看得出他是一个坚强的人、孤傲的人。
师:啊,多精彩的发现,多有人情味的领悟!
生:我认为老翁在钓一个春天。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当有学生提出“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钓鱼”时,第一位教师只能与学生交流一点肤浅的认识,不知从哪儿入手深入点化、引导,召唤潜藏在学生心中的那份人性,使课堂交流显得苍白无力。而第二位教师则随机巧妙一引:“同学们他真的在钓鱼吗?”实现了教学由浅显向纵深推进,由此引发学生情感的释放、生命的涌动。这不是简单的问题的提出,而是教师对学生潜在的人文意识的召唤,由此,人文熏陶和感染也变得深入、彻底而刻骨铭心。
因此,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直接体现在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中。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最集中的特点就是对人心理的滋养作用。”还有人认为,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整合相关论述,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尊重,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