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使学生树立生活即课程的基本理念。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8-02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的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为载体,激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方式和态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的研究过程或者方法。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同样具有方法性、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目前研究性教学已经走进小学社会课课堂,这就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既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未来小学社会课研究性教学,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此把研究性教学引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课堂,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实践,我成功的把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得以往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的间接知识,能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升华为学生内在认知,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建立了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我们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体会。
1 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欲速则不达,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开展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所顾虑,他们担心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成绩,因而不希望学生或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意无意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逐渐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开展这一学习活动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1.1 学会阅读,学会发现。好多同学不习惯看教材,即使多遍看书,也不明所以,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2 通过阅读,掌握教材的结构。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使他们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知识重点,提出问题。例如,对于历史事件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影响等角度来提问;对于历史典章制度可以从时代、作者、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提问;对于历史人物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评价等。
1.3 通过阅读,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教材的目录充分展示了教材严密的编排思路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每一章前的引言主要是分析一段历史时期内主要事件的国内外时代背景及本章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因而引导学生精读目录和引言,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宏观驾驭知识,从而在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4 通过阅读,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教材并未言明,只有通过认真思考,钻研教材,才能把隐藏的知识总结概括出来。挖掘隐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读深、读广教材,使学生的提问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隐性知识源于显性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显性知识,特别是书中的重要观点多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 组织形式
课前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抗美援朝中“中国到底该不该出兵?”“朝鲜战争对有关各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同在一个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等一些问题,同时向学生提示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按以下流程学习:
2.1 个人学习(搜集资料)。通过课外阅读、电影电视、网络查询、实地访问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2.2 小组学习(围绕问题准备论证材料)。以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2.3 全班讨论(观点交流)。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观点,然后由一位同学发言,其他的同学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即兴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3 以教材为依托,深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课本为题材,编演小历史剧,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表演,实现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二七大罢工”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共产党员林祥谦、法律顾问施洋、刽子手等,演出林祥谦英勇就义的场面。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进行探索与研究。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反动军阀残暴杀害共产党员的行径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学生对反动军阀的本质的认识就十分深刻了。
4 紧抓事实热点,升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热点问题和乡土历史设计课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
历史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规律的层面上客观地、深层次地认清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揭示历史规律。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我设计了以下课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奥运问题、伊拉克问题、中俄关系问题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考察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史料;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是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的。
5 课程的评价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必须克服随意性,应该遵循开放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研究兴趣,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会偏离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进而降低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報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使学生树立生活即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研究的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成为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对学科教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2008-3-27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创新精神;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4-0058-02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设置的以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为载体,激励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思想观念上的提高和在非智力因素上的发展,也有利于建立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健全人格。1909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在美国科学进步联合会的发言中说,科学教学过于强调信息的积累,而对科学作为一种方式和态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杜威认为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科学的研究过程或者方法。历史学科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同样具有方法性、探究性、开放性、自主性、实践性和过程性等特点。
目前研究性教学已经走进小学社会课课堂,这就向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教学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既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未来小学社会课研究性教学,同时又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为此把研究性教学引进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课堂,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经过两年的努力和实践,我成功的把研究性学习与历史课相结合,探索出适合小学教育专业历史课堂的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使得以往通过课本和老师获取的间接知识,能够在亲身实践和体验的过程中升华为学生内在认知,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建立了平等互动的新型师生关系。下面是我们的具体操作过程以及体会。
1 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在历史课堂中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欲速则不达,作为研究性学习课题,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是开展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这是因为,在许多地方和学校,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家长都有所顾虑,他们担心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成绩,因而不希望学生或学校花更多的时间去搞研究性学习。所以,我在教学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的方法,有意无意之中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逐渐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开展这一学习活动的基础,具体做法是:
1.1 学会阅读,学会发现。好多同学不习惯看教材,即使多遍看书,也不明所以,因此,教给学生科学的阅读方法,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也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1.2 通过阅读,掌握教材的结构。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使他们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知识重点,提出问题。例如,对于历史事件可以从时间、地点、人物、原因、过程、影响等角度来提问;对于历史典章制度可以从时代、作者、内容、性质、影响等方面提问;对于历史人物可以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评价等。
1.3 通过阅读,从目录和引言中发现问题。教材的目录充分展示了教材严密的编排思路及科学的知识体系,每一章前的引言主要是分析一段历史时期内主要事件的国内外时代背景及本章节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发展线索。因而引导学生精读目录和引言,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宏观驾驭知识,从而在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1.4 通过阅读,从隐性知识中发现问题。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是隐藏于字里行间的,教材并未言明,只有通过认真思考,钻研教材,才能把隐藏的知识总结概括出来。挖掘隐性知识,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读深、读广教材,使学生的提问能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隐性知识源于显性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一些显性知识,特别是书中的重要观点多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2 组织形式
课前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例如在抗美援朝中“中国到底该不该出兵?”“朝鲜战争对有关各方产生了什么影响?”、“日本的明治维新与中国的戊戌变法同在一个时期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等一些问题,同时向学生提示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按以下流程学习:
2.1 个人学习(搜集资料)。通过课外阅读、电影电视、网络查询、实地访问等方式进行资料收集。
2.2 小组学习(围绕问题准备论证材料)。以5人的研究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讨论、分工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是小组的参与者与资料信息的提供者,学生自己选出的小组长负责研究进程的管理,学生是学习研究的主导。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学习角色的转变,了解与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体验小组协作学习,促进合作精神的形成。
2.3 全班讨论(观点交流)。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得出一个观点,然后由一位同学发言,其他的同学是积极的参与者。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论文答辩的方式、方法,培养积极的参与意识和即兴发言论辩的思考能力,以及在公共场合文明、坦诚的表达能力。
3 以教材为依托,深化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以课本为题材,编演小历史剧,通过对课本知识的表演,实现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讲“二七大罢工”一课中,我让学生分别扮演共产党员林祥谦、法律顾问施洋、刽子手等,演出林祥谦英勇就义的场面。在这一过程中,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去进行探索与研究。表演结束后,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就反动军阀残暴杀害共产党员的行径发表各自的看法,这样,学生对反动军阀的本质的认识就十分深刻了。
4 紧抓事实热点,升华课堂教学
在教学中我常常根据教材内容、热点问题和乡土历史设计课题,让学生采用多种方式开展研究活动,进行自主学习。
历史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是凝固了的现实,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历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通过历史学习,从历史规律的层面上客观地、深层次地认清现实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揭示历史规律。在热点问题研究上,我设计了以下课题:台湾问题、西藏问题、奥运问题、伊拉克问题、中俄关系问题等等,通过引导学生考察家乡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历史变迁,加深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学生通过查阅图书和利用互联网搜集了大量史料;通过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实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然后,对掌握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和分析,做出结论,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学生学习的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是在这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断提高的。
5 课程的评价
为了使研究性学习开展得更加扎实有效,必须克服随意性,应该遵循开放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否则,就会影响学生的研究兴趣,挫伤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也会偏离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进而降低研究性学习的效果。综合研究性课程的评价是达成其课程目标的重要步骤。评价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主要采用研究性报告与研究者自评、互评的形式。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学会评价也是综合研究性课程的教学目标。研究性報告与自评、互评的所有资料都采用研究性档案的形式,由学生自己保管,每学期举办一到两次展览,评价每一位学生的研究性档案,并作为最终总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途径,为他们将来的继续学习和将来从事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还在于它能够激发学生学科兴趣,使学生树立生活即课程的基本理念,在研究的过程中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憾,成为巩固和深化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手段,对学科教学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
收稿日期:2008-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