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规模的迅速扩大,新建变电站数量的日益增多,变电站出现人为责任事故的几率也在增加,2013年,全国电力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本文对变电站发生人为责任事故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关键词:不安全 事故 原因 消除对策
近十年来,全国供电企业安全形势不断向好,除了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电力行业保持了极少发生大面积停电及人身设备事故的良好安全局面。但局部地区、个别变电站仍然出现人为责任事故导致电网解列、造成局部地区停电的事故,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很大的威胁。
一、人为责任事故原因分析
1.部分变电运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和怕麻烦心理。部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存在侥幸和应付心理。部分供电企业长期安全生产局面造成部分人员思想麻痹,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
2.部分人员安全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部分人员平时不注重安全学习或因企业培训不到位,对安全要求掌握不到位。缺乏对规程或系统、设备、系统运行情况的理解、判断错误或经验不足导致的不安全行为或违章操作。
3.新人员对电力生产现场不熟悉,对规章制定掌握程度有限,在工作时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外来施工人员,首先是其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其中相当一部分施工人员缺乏现场施工经验,个人安全防护意识、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操作技能明显掌握不足,致使现场违章时有发生。其次,个别外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能力差,施工人员流动频繁,不断有新人进入现场,使得安全教育培训强度加大,提高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素质的工作出现反复,进一步加剧了现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频率。
4.近年电网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人员技术素质要求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随着集控运行、运检一体化等机制的全面推行,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中人员的技术培训未跟上,导致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人才的培养亦跟不上设备更迭的速度。
二、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要减少或消除不安全行为,实现“零违章”,首先必须从规范作业人员行为入手,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影响遵章守纪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进行动态的控制和管理,实行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第一、培育安全文化。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生产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安全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制度的执行力,规范现场人员作业行为。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重点要抓管理者、执行者和重点人员这3个群体。首先是管理者,要有较高的安全管理综合素质,为一线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从而带动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其次是执行者,要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全方位地、持久性地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素质,使其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定;最后要抓住重点人群如:新员工、协议工、临时工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抓好班组和现场管理。培养操作者的行为安全习惯必须紧紧抓住班组和现场两个安全监督的关键点,通过经常化地组织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式,全面构建安全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在第一时间把住安全源头,在第一地点防住事故苗头,在全过程中守住作业人头,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目标。
例如可通过推行“三讲一落实”班组安全管理办法,将作业安全管理过程高度归纳、概括为“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4个模块,通过4个模块的流程化控制,有效避免了安全管理的“丢、漏”项,使全员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可评估性更强。“三讲一落实”依据的是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程、规章等制度文件,表现形式是可操作性强的流程化管理方法,员工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熟练运用和坚持使用,培育安全意识、养成安全工作习惯,完成让纸面制度变成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将制度与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既维护了制度的刚性又发挥了文化的渗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还可建立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现场动态检查卡,规范各级人员到现场检查生产情况的内容和要求;完善《岗位作业风险控制指导》,以岗位为基础,为作业风险辨识和控制提供依据;重大操作实施风险控制单,规范电气倒闸操作前和操作完成后需完成的标准项目,把准备工作和收尾工作标准化,杜绝误操作事故的发生。通过对一种管理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和不断深化、完善,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固本强基。使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提醒一下、多核对一次逐渐成为了班组职工的工作习惯。
第三、加强现场管理,实行违章考核的连带机制。现场作业是以一个作业小组为单位,其安全负责人即为工作负责人。为达到作业时真正杜绝不安全行为出现的目的,一方面要靠工作成员自身具备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行为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周边人员,特别是工作负责人的监督提示。可以采取建立工作小组成员互保制,实行违章积分管理。通过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消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互相检查设备工具和安全装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互相督促实行标准化作业;从而共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积极发动广大职工查找违章,实行违章积分连带机制,将“三不伤害”延伸为“四不伤害”,增加“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强化工作班成员的互保机制,对各类违章按照“教育、曝光、处理、整改”步骤进行处理,并给予检讨、备岗、待岗、经济考核等处罚,建立良好的反违章机制,实现全员的行为安全。
第四,完善监督体系建设 杜绝不安全行为。除了要靠全员的共同努力外,安全监督的作用占相当的比例,只有监督到位,才能起到一个督促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监督体系的结构,提高其责任心和综合素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故的发生有其潜在的原因和过程,人为因素在事故中占据绝大多数。供电企业经常对职工开展安全作业环境普查工作,对可能影响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作业环境进行分析、检查、引导。不断提升人员技能水平,培养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安全氛围,努力将安全制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使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从强化到渗透,最终在职工心中落地生根,将“隐患”和“违章”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变电站人为责任事故。
参考文献
[1]凌毅,张勇军,基于事故因果继承原则的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等【J】,继电器,2007.
[2]王锡生,关于误操作事故深层次原因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1,3,31-32.
[3]陈祖嘉,吴谓林,纵论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04.
作者简介:郝金明(1962.2-),男,一级工程师,从事多年500kV变电站基础建设,对电力生产和运行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郝东杰(1986.7-),男,助理工程师,从事变电运行工作多年,对内蒙古电力事业具有充分了解。
关键词:不安全 事故 原因 消除对策
近十年来,全国供电企业安全形势不断向好,除了遭遇严重自然灾害,电力行业保持了极少发生大面积停电及人身设备事故的良好安全局面。但局部地区、个别变电站仍然出现人为责任事故导致电网解列、造成局部地区停电的事故,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很大的威胁。
一、人为责任事故原因分析
1.部分变电运行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和怕麻烦心理。部分人员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存在侥幸和应付心理。部分供电企业长期安全生产局面造成部分人员思想麻痹,存在得过且过的心理。
2.部分人员安全素质达不到岗位要求。部分人员平时不注重安全学习或因企业培训不到位,对安全要求掌握不到位。缺乏对规程或系统、设备、系统运行情况的理解、判断错误或经验不足导致的不安全行为或违章操作。
3.新人员对电力生产现场不熟悉,对规章制定掌握程度有限,在工作时往往有较大的随意性。尤其是外来施工人员,首先是其素质参差不齐,安全意识淡薄,其中相当一部分施工人员缺乏现场施工经验,个人安全防护意识、措施落实不到位,安全操作技能明显掌握不足,致使现场违章时有发生。其次,个别外来施工单位施工组织能力差,施工人员流动频繁,不断有新人进入现场,使得安全教育培训强度加大,提高外来施工人员安全素质的工作出现反复,进一步加剧了现场出现不安全行为的频率。
4.近年电网的快速发展,大量新设备和高新技术的应用,对人员技术素质要求明显增强;另一方面,随着集控运行、运检一体化等机制的全面推行,对人员的综合素质及技术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但实际中人员的技术培训未跟上,导致人员对新设备、新技术的认知和掌握程度无法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人才的培养亦跟不上设备更迭的速度。
二、消除不安全行为的对策
从上述分析中看出,要减少或消除不安全行为,实现“零违章”,首先必须从规范作业人员行为入手,通过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对影响遵章守纪的一系列主客观因素进行动态的控制和管理,实行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观。
第一、培育安全文化。通过创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生产过程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形成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全面提高安全意识,从而不断提高安全制度的执行力,规范现场人员作业行为。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重点要抓管理者、执行者和重点人员这3个群体。首先是管理者,要有较高的安全管理综合素质,为一线职工创造安全、舒适的作业环境,建立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从而带动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其次是执行者,要通过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文化(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和安全行为文化)建设,全方位地、持久性地提高广大员工的安全素质,使其自觉地遵守各项安全规定;最后要抓住重点人群如:新员工、协议工、临时工和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人员对不安全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第二、抓好班组和现场管理。培养操作者的行为安全习惯必须紧紧抓住班组和现场两个安全监督的关键点,通过经常化地组织安全培训、安全检查等方式,全面构建安全风险评估长效机制,在第一时间把住安全源头,在第一地点防住事故苗头,在全过程中守住作业人头,从而实现安全管控目标。
例如可通过推行“三讲一落实”班组安全管理办法,将作业安全管理过程高度归纳、概括为“讲任务、讲风险、讲措施,抓落实”4个模块,通过4个模块的流程化控制,有效避免了安全管理的“丢、漏”项,使全员安全管理的可操作性、可评估性更强。“三讲一落实”依据的是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程、规章等制度文件,表现形式是可操作性强的流程化管理方法,员工通过对这种方法的熟练运用和坚持使用,培育安全意识、养成安全工作习惯,完成让纸面制度变成文化落地生根的过程,将制度与文化进行有效对接,既维护了制度的刚性又发挥了文化的渗透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还可建立了“两票”(工作票、操作票)现场动态检查卡,规范各级人员到现场检查生产情况的内容和要求;完善《岗位作业风险控制指导》,以岗位为基础,为作业风险辨识和控制提供依据;重大操作实施风险控制单,规范电气倒闸操作前和操作完成后需完成的标准项目,把准备工作和收尾工作标准化,杜绝误操作事故的发生。通过对一种管理方法持之以恒地坚持和不断深化、完善,最终达到安全生产的固本强基。使多说一句、多看一眼、多提醒一下、多核对一次逐渐成为了班组职工的工作习惯。
第三、加强现场管理,实行违章考核的连带机制。现场作业是以一个作业小组为单位,其安全负责人即为工作负责人。为达到作业时真正杜绝不安全行为出现的目的,一方面要靠工作成员自身具备安全思想认识和安全行为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周边人员,特别是工作负责人的监督提示。可以采取建立工作小组成员互保制,实行违章积分管理。通过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监督,互相提醒,消除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发生伤害事故;互相检查设备工具和安全装置是否符合安全要求;互相督促实行标准化作业;从而共同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通过积极发动广大职工查找违章,实行违章积分连带机制,将“三不伤害”延伸为“四不伤害”,增加“保护他人不受伤害”,强化工作班成员的互保机制,对各类违章按照“教育、曝光、处理、整改”步骤进行处理,并给予检讨、备岗、待岗、经济考核等处罚,建立良好的反违章机制,实现全员的行为安全。
第四,完善监督体系建设 杜绝不安全行为。除了要靠全员的共同努力外,安全监督的作用占相当的比例,只有监督到位,才能起到一个督促作用。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调整监督体系的结构,提高其责任心和综合素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事故的发生有其潜在的原因和过程,人为因素在事故中占据绝大多数。供电企业经常对职工开展安全作业环境普查工作,对可能影响安全操作、安全生产的作业环境进行分析、检查、引导。不断提升人员技能水平,培养人员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营造安全氛围,努力将安全制度管理转化为文化管理,使安全意识、安全行为从强化到渗透,最终在职工心中落地生根,将“隐患”和“违章”消灭在萌芽状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变电站人为责任事故。
参考文献
[1]凌毅,张勇军,基于事故因果继承原则的变电站电气误操作事故等【J】,继电器,2007.
[2]王锡生,关于误操作事故深层次原因探讨[J],电力安全技术,2001,3,31-32.
[3]陈祖嘉,吴谓林,纵论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J],电力安全技术,2004.
作者简介:郝金明(1962.2-),男,一级工程师,从事多年500kV变电站基础建设,对电力生产和运行工作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
郝东杰(1986.7-),男,助理工程师,从事变电运行工作多年,对内蒙古电力事业具有充分了解。